《雪域长歌》读后感(一):张小康和她的《雪域长歌》
张小康同志经过八年努力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雪域长歌”成功出版发行了!作为老十八军丶老西藏的子弟的我由衷祝贺张小康同志的成功!
其实我和张小康同志相识时间并不长,但我们一见如故,亲如兄弟姐妹。这主要缘由我们的父辈们的十八军丶老西藏情结。当年张小康的父亲张国华将军是十八军军长,而我的父亲王兴友则是十八军留守处处长。西藏军区成立后,张国华将军担任了西藏军区司令员,而我的父亲则由丁青军分区调回成都担任了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第一任主任。这期间我父亲曾两度要求调离十八军,调离西藏军区,都被张国华将军挽留下来。对于我父亲来说张国华将军是领导、是战友更是朋友。做为他们后代的十八军的子弟们,自然而然的延续了这种共同的、特有的情感,我们是朋友、是兄弟姐妹。
小康同志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大的抱负:要在短短的几年里把十八军进军西藏、保卫西藏、建设西藏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挖掘、采编、汇集起来写成书向人们宣传十八军,让人们了解十八军、了解西藏,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了西藏和平安宁、为了祖国领土完整而奉献出一切的革命前辈们!于是张小康退休之后,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开始了艰苦的采访,编写创作之旅。她改变了原来由自己口述,秘书打印成文的写作方式,而是到天南海北亲自采访、核实、亲自记录,起五更熬半夜整理资料动手写作。不要说到云南边境,奔赴西藏高原的辛苦,就说她在成都付印书籍的十几天里,哪天不是只睡几个小时,白天还要东跑西颠的采访和参加相关的活动。小康的书中不仅仅是写十八军和西藏军区的军人和家属,而且还大量的记实了在地方工作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基本上涵盖了十八军、西藏军区、西藏自治区的各行各业,她的书中有大事件、有英雄,而更多的是鲜为人知的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由她挖掘出来的凡人琐事。她恨不得把那些普普通通、辛辛苦苦为保卫西藏、建设西藏贡献出一切的人们,全都装进她那近50万字书里面,在她的心目中这些人也是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英雄!
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张小康的哥哥、张国华将军的儿子张小军。妹妹张小康日夜奔波忙着写书,哥哥张小军也没有闲着。张小军退休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心血、钱财潜心致力于十八军军史的研究
张小军、张小康兄妹象他们的父亲张国华将军当年毅然决定带领十八军进军西藏那样,在现在很多人追求金钱、名利、物质享受的今天,她们兄妹俩舍弃了舒适安逸、清闲的退休生活,克服重重困难毅然扛起了传承、宣传、宏扬十八军,西藏军区艰苦奋斗、进军西藏、保卫边疆光荣传统的大旗!他们用大量的纪实文章和无数的生动事例向人们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如小康在书中描写的翻越折多山的片断,生动的向人们展示了特别能忍耐的具体含义。书中写道:折多山海拔四千三百米,空气稀簿、山顶寸草不生,军人们真正领教到了雪山的厉害,感到明显的缺氧,气喘不上来,胸闷的厉害,脸都憋得乌紫乌紫的。后面的人离得越来越远,只好改为1—2公里歇一歇,快到山顶时,每隔五十米丶100米就要歇一歇,喘喘气。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硬是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雪域高原!那种坚韧、那种忍耐,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我母亲的战友孙丽英阿姨就给我讲过她是拉着我父亲的座骑马尾巴才翻越了折多山。而十八军的将士们又是如何看待这种考验呢?我父亲的战友丶我同学的父亲十八军供给部部长秦卓然叔叔在被张国华军长告知西藏高原,山高路险,天寒地冻,空气稀簿,喘不上气来时,秦叔叔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打了那么多年仗,死都不怕,还怕喘不上气来。”
小康在采访中被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感动着,感动给她了力量,感动给她了信心,使她从一位医务工作者勇敢的踏入了她并不熟悉的领域一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动更加坚定了努力完成“雪域长歌”这部巨著的决心!而小康这种勤奋工作,不怕困难,不畏艰苦的精神又感动了无数的革命前辈,感动着他的同龄人,感动了很多很多的年青人,感动了我们这段历史亲历者的后代们。特别是我的校友们纷纷表示支持小康,学习小康,跟她一起把十八军丶老西藏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
看到小康没日没夜的工作,辛辛苦苦的奔波忙禄,我真的很想去助一臂之力,但又怕打乱了她的工作安排、影响了她们创作思路,所能做的就是在和小康通电话时给她说:“小康,有什么需要就给我打电话!”
最后,我再一次的祝贺:小康的“雪域长歌”成功出版发行!
老十八军丶老西藏子弟 王盛胜
《雪域长歌》读后感(二):深埋在心底的亲情
作者在前言里写到:2001年,82岁的母亲病重,我一直守护在她身边。母亲在弥留之际,眼睛一直看着天花板,神志已经有些恍惚,口中断断续续地喊着“小难,小难,我的孩子……”那一刻,守在病床旁的人都痛哭失声。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以为那段痛苦的经历已经从妈妈的记忆中抹去。可是当妈妈用生命的最后一息呼唤着自己早逝的女儿小难的名字时,那一刻,我才真正知道,多少年呀,父母亲把那种痛彻心扉的情感、那种难以割舍的亲情都一直深深埋在了心底。那不仅是妈妈对孩子的呼唤,那是整个进藏大军、整个一代人用理想、信念和生命对“爱”的铭记。 感动。。。。。。。。。
《雪域长歌》读后感(三):——读《雪域长歌》(三)
读张小康序言
与西藏割舍不断的不仅是关系,更重要的是情感。何止是张小康,我和我的同学们也同样对西藏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和情感。不是吗?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QQ群就叫做“西藏工委小学”群。我们这个群体中有着和张小康相同或相似的那样一段生活经历,我们是新中国最早的留守儿童。当然,我们的留守和今天的留守截然不同,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幼小的我们几乎可以说从未出生时起,就和我们的父辈们一道,不仅承担了雪域高原的那一份艰难险阻,也承担了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那一份思念和分离之苦。对于牺牲,对于付出,除了对西藏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民族同胞欢聚一堂的欣喜,他们没有怨言,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聚在了一起,成为了坚不可摧,无往不胜的一个整体,他们撇下家乡,撇下父母儿女,义无返顾地为西藏的新生而付出。他们是理想高尚,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大爱满心的一代人。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功勋,但他们却从不吹嘘自己,从不炫耀,只是勇敢地战斗着,认真地工作着,默默地奉献着。还记得多少年前,当普天下的人们隆重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时候,我的父母得到的纪念品仅仅是一支刻着纪念文字的钢笔和一本刊载着父亲为自治区二十周年庆写的一篇西藏财贸工作经历文章的书。我曾经以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向父亲提出请求,希望他能够在退休后的日子里提笔记下那些难忘的岁月,可父亲却以一句淡淡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就不用写了吧”的话婉言谢绝了我。我知道我的父亲的能力和文笔,他是能够写出来的,但他却淡言相拒,他认为那一切都是他们那一代人应该做的,没有必要为自己吹嘘和炫耀,就一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切的艰难,一生的奋斗,所有的情感都深深地埋在心底了,而留给我的除了惋惜,就只有崇敬了。
后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在那段艰苦的历程中,最先付出牺牲的竟会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小生命。“小难”,听听这个名字,就像是“小难”姐姐本身就是为了承担这份牺牲而来的,为了这份牺牲,半个多世纪了,亲人们好不心痛,心结难去,岁月如河,所有的人唏嘘不已,已至永远。我想,“小难”姐姐就像一个天使,永远是那样地活泼可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一直伴随这“老西藏”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在这样的队伍中,在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中,千千万万的付出和牺牲铸就了伟大的灵魂,铸就了历史长河中的丰碑长存。
《雪域长歌》读后感(四):终身铭记,时代弘扬!
作为军史迷,我们曾更了解长征抗战、三大战役、抗美援朝及解放海南;更熟悉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还能递数偷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然而《雪域长歌》却为我们记述了一场罕见的战争,它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许多奇迹,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国军人们的景仰,它的胜利超越了一般军事意义的成功,谱写了我军军史和祖国统一大业史的辉煌篇章!开卷诵读,心潮起伏,激情澎湃,热泪奔涌!我们要为英勇的十八军欢呼!为自己的父辈骄傲!
作者贵为将军之女,却聚焦于中低将士、倾情于基层草根;殚精竭虑、费时八年,终成这部史书般的纪实。全书真人采访,毫无杜撰编造。实乃作者有良、作品有料、人事有据、开卷有益!可读、可鉴、可藏!
《雪域长歌》读后感(五):——读《雪域长歌》日志(二)
读热地序言——
不用说,农奴出身的热地的记忆一定是刻骨铭心的。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农奴》,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和重担,像蚂蚁一样屈身在陡峭的山坡上, 在高高的台阶上爬行,满身满脸的泥和汗,还有满眼的惊恐,不时地会有沾了水的牛皮鞭子在他们头上,身上挥舞,稍有迟缓,皮鞭就落在身上了,顿时间,那像炭一样黑的脊背上便鲜血淋漓了。一个母亲在阴暗潮湿,臭气熏人的牲口棚里生下了一个孩子,立马就有一份的杂税落在了这个孩子身上,人头税,甚至孩子的眼睛是双眼皮或者单眼皮也成了收税的名目。身体虚弱的母亲在生下孩子的当时气绝身亡,父亲因为交不够农奴主的租子和苛捐杂税,被狗腿子们生生地用皮鞭抽死而暴尸露天,死的时候,手上,脚上还带着枷锁,殷虹的鲜血从狗腿子们的皮鞭上滴落。父亲的死并没有消除一家人背负的欠税和租子,反而还多了一项税名——死人税。老奶奶带着小孙子仍然要继续向农奴主交那些永远也还不请的欠税。老奶奶忍着悲痛,含辛茹苦拉扯着小孙子度日如年,一把野菜,几粒从牲口嘴里撒落的青稞麦就是祖孙俩的活命粮。冬来了,破得不能再破的烂氆氇连身体都遮不住,小孙子只能把脚伸进新鲜的牛粪里取暖。虔诚的老奶奶口攒肚落地积下点酥油,自己和小孙子连舔一下都不舍得,全都捐给了寺庙。每一次的转经筒,每一次的捐酥油,老奶奶都祈祷着心中的白度母快快地来到人间救苦救难,然而岁月漫漫,苦难无边,救星无踪。那些寺庙大殿前的长号声低徊沉重,令人胆寒,尽管雪域高原有着最明亮的蓝天,最灿烂的阳光,但白度母从来没有降临过,蓝天白云阳光也从来没有属于过苦难的农奴们。农奴们心中除了无尽的苦难,无尽的泪水和伤痕,只有祈盼这巍巍高原早见春光的哀哀长歌。
《雪域长歌》读后感(六):作者 罗援 闻此,“有泪不轻弹”者,非男儿!——向英雄的十八军致敬!读《雪域长歌》有感
十八军在我心目中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战旗。在童年时,我就听过“歌唱二郎山”的歌曲,听过和平解放西藏,西藏平乱,中印自卫反击战争的故事,而这些无一不与英雄的18军相联系,无一不与张国华将军的英名相联系。今天张国华将军的女儿张小康把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以纪实文学的笔触再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不仅是对“老西藏人”的褒奖和缅怀,更是对新一代人的教育和激励。
当我看到卷首作者自序中讲述她年仅3岁的小姐姐——小难,成为十八军进藏牺牲的第一个生命时,眼泪夺眶而出。小小年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何以受此磨难,诞生在敌人包围的驴圈中,“瞎灯灭火,冷风习习”,真是难啊。在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时,父母却要带她到“世界屋脊”,经受高原缺氧的磨难。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向祖国表达“背女出征”,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可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征前,小难就夭折了。父母强忍着悲痛踏上了征程。但是,女儿毕竟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啊,当作者的母亲在弥留之际,那撕心裂肺的一声呼唤,“小难,小难,我的女儿……”我想所有良心未泯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这是一位母亲压抑在心头多年母爱的总爆发,这是一位革命者在“家”“国”两难时锥心剜肉般的抉择,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闻此,“有泪不轻弹”者,非男儿!
十八军和张国华将军正是把这种大爱洒满了人间,洒满了雪域高原。
为了祖国的统一,为了领土的完整,他们抛家舍口,挺进西藏,挑战极限。我曾经去过西藏,深知缺氧的滋味,而我们现在进藏是乘飞机和汽车抵达的,18军却是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靠着两条腿,超负荷行进三千公里,创造了人类高原行军史的奇迹。
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折多山海拔四千三百多米,空气稀薄,山顶寸草不生,军人们真正领教到了雪山的厉害:感到明显的缺氧,气喘不上来,胸闷得厉害,脸都憋得乌紫乌紫的。”“后面的人离得越来越远,只好改为一二公里一歇,快到山顶时,每隔五十米或一百米就要歇一歇,喘喘气。”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硬是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雪域高原。
十八军的将士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
在攻打纳金山的战斗中,四零二团的一个主攻排,打得只剩下三个人。其中一个战士端起冲锋枪想向俘虏兵扫射,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副排长立即制止,高声喊道:“同志啊,不能忘掉党的政策呀!”而在这时,一颗从叛匪枪中发出的罪恶子弹击中了这位副排长的头部,他壮烈牺牲。在清理遗物时,看到这位副排长在日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藏族人民不解放,永远不脱黄军装。英勇牺牲为人民,艰苦奋斗守边疆。”这应该是所有18军将士们的心声。
《雪域长歌》读后感(七):转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读后感》。
罗援写道:十八军是在我心目中高高飘扬的一面战旗。今天张国华将军的女儿张小康把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以纪实文学的笔触再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不仅是对“老西藏人”的褒奖和缅怀,更是对新一代人的教育和激励。当我看到卷首作者自序中讲述她年仅三岁的小姐姐——小难,成为十八军进藏牺牲的第一个生命时,眼泪夺眶而出。小小年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何以受此磨难,诞生在敌人包围的驴圈中,“瞎灯灭火,冷风习习”,真是难啊。在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中,父母却要带她到“世界屋脊”,经受高原缺氧的磨难。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向祖国表达“背女出征”,义无反顾的坚定决心。可是,女儿毕竟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啊,当作者的母亲在弥留之际,那撕心裂肺的一声呼唤,“小难,小难,我的女儿……”我想所有良心未泯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这是一位母亲压抑在心头多年母爱的总爆发,这是一位革命者在“家”“国”两难时锥心剜肉般的抉择,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闻此,“有泪不轻弹”者,非男儿!十八军和张国华将军正是把这种大爱洒满了人间,洒满了雪域高原。
《雪域长歌》读后感(八):没有老西藏的英勇牺牲,艰苦奋斗,怎么能有今天西藏这个全世界最有魅力、最美的地方
一个国家要有骨气,一个民族要有志气,一个军队要有士气,这个国家就是永远不可战胜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雪域长歌》讴歌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军队。《雪域长歌》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十八军这支英雄的部队能在举世公认的生命禁区进军打仗,修公筑路,创造了人间奇迹。《雪域长歌》告诉了后人,没有老西藏的英勇牺牲,艰苦奋斗,怎么能有今天西藏这个全世界最有魅力、最美的地方……在雪域上迎着风霜怒放的雪莲,就是子弟兵的化身,鲜艳的格桑花,代表着对藏族同胞无限的深情。巍巍的珠穆朗玛峰是他们不朽的丰碑,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不停地呼唤着张国华、张经武、谭冠三,呼唤着十八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老西藏们,你们都是英雄,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勋!”
转建藏援藏者协会副会长刘念远题为“老西藏们永远彪炳青史”的发言
《雪域长歌》读后感(九):《雪域长歌》:长使读者泪满襟
捧读《雪域长歌》,书中的情节将我深深感染和打动。
“有的战士饿得甚至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来吃,肚子胀得像鼓一样,疼得在地上打滚。有的战士捡牦牛骨和牛角,用火烧,再用石头砸成粉末吃下去,吃得上吐下泻。”(P96)
身高不足1.5米、体重七十来斤的瘦小女兵赵邦玲,背上的“小山包”高过头顶,穿最小号的胶鞋脚都在鞋子里来回晃荡。“脱袜子时,连皮带肉撕下来,血淋淋一片……”(P148)
“转眼间,泥石流过去了,只剩下泥土的腥味,四周是可怕的寂静。当大家从惊恐中清醒过来,互相招呼时发现,一个叫陈德昶的男演员不见了。‘大家一起喊他的名字,喊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没有听到他的回答。’”一个20岁的年轻生命,就这么消失了……(P227)
抢渡通天河,兽医刘益民等“十三勇士”身涂凡士林油,喝了御寒的白酒,驱赶骡马过河,结果8名官兵,150头牲畜,被急流卷得无影无踪。(P145)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长眠在四、五千米严重缺氧的雪山上,飘逝在冰河湍急的恶浪中,献身于修桥筑路的悬崖边,牺牲在叛乱分子的枪弹下。
......
这一个个故事,令我多次泪牛满面,掩卷长泣。我真的觉得,这就是一首献给这群为西藏和平解放付出青春、鲜血和生命的英雄们的颂歌和祭文。谢谢你,张小康大姐!
《雪域长歌》读后感(十):唱响“老西藏精神”这首雪域长歌
中央军委原委员、西藏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张国华中将的女儿张小康的新书《雪域长歌——西藏 1949—1960》问世了。
这是一段饱含深情的集体回忆。小康历时五年,辗转全国,采访了近两百位当年跟随张国华中将远赴西藏的基层指战员及其子女或亲属。小康以娓娓讲述故事的笔法,以倾诉深情的描述,还原了那段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真实历史,有血有肉地再现了一幅奉献热血、奉献青春、奉献生命的英雄群像。
这是一面高扬理想的信仰之旗。祖国和人民,就是“老西藏”们终身不变的信仰。一生情系西藏的“老西藏”们,为了解放和建设好祖国的神圣领土西藏,为了藏族人民翻身解放和幸福安康,承受了无限牺牲,做出了无私奉献,留下了不朽的“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是一首永远回荡在雪域高原的生命长歌。“老西藏”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畏牺牲,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得到了西藏藏汉各民族群众的真心拥护。
相信小康的这本新书,会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缅怀那些英雄,唱响“老西藏精神”这首雪域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