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03 04:3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摘抄

  《想象的共同体》是一本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象的共同体》精选点评:

  ●诶。。。看了一上午。。。今天不开心不开心不开心。。。。。。。。

  ●说实话有点啰嗦

  ●因为翻译减一星...其实翻得还不错,但是很多长长的句子可以处理的更好。更重要的是,出现巴西葡萄牙的地方都错了啊,说若昂六世在“返国之前立其子为巴西国王佩德罗一世”,其实只是摄政王regente,原文用crowned没什么问题,翻成国王就不对了...然后就是把Marques Pombal翻成了专制君主,其实原文是autocrat...鉴于我怀着对葡语深深的爱意,只能减星了

  ●把我印象中最没想象力的民族主义归结为想象的共同体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主意。作者通过历史科学考据认证很严谨。

  ●「古老的……时间性的概念中,宇宙论与历史无法区分,世界和人类的起源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些观念将人类的生命深植于事物本然的性质中,对存有的日常宿命性赋予某种意义……」所以我怀念旧世界。

  ●“演化的教条”,来来来你说,原文是不是doctrine of evolution?译为“进化论”会死?以及谁告诉你High German/Platt Deutsch是高级/低级德语的告诉我我保证不打他!【虽然Der Ausdruck „Platt“ hingegen bezieht sich nicht ausschließlich auf das Niederdeutsche, sondern wird auch in manchen mitteldeutschen Regionen und in den Niederlanden gebraucht und bedeutet schlicht „Dialekt“所以多少也有那么点“低级”的意味【好吧好吧anyway总的来说很不错了

  ●各种扯

  ●以我的水平加上翻译的功力,能读得懂才有鬼。但是可能是我的期望有误,副标题说得很清楚了,是起源和散布,我的期望是看到解释和原因。

  ●正好接着《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读。《起源》中的言文一致、风景发现正与国民形成的过程一致,而本书写以小说报纸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出版业对国民形成的巨大作用。在柄谷看来,nation不同于ethnic,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脱离血缘地缘的个人/市民共同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扩张,族群共同体遭到解体”后,人们需要通过想像来恢复这种失掉的相互扶助性,也就是他说资本-国家-民族三位一体。不同于柄谷回溯西洋基督教,安德森试图在印尼现代化过程中寻找民族主义起源。所谓的“想像的共同体”民族(nation)是通过本国语言的形成才得以确定,而在此过程中,报纸和小说发挥了重大过程,它们提供了把从前无涉的人和事并列关联的均质化空间。在此基础上,人口调查帮助确认共同体的身份;地图确认民族所在范围;博物馆完成对民族历史的确认。

  ●书是好书,但是译者太烂 不看后记还以为丫不懂中文呢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一):揭开面纱,回归本质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这本书写的浅显易懂,读来以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掀开意识形态的面纱,什么民族主义或是其他什么主义,都只不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已,多见于社会科学上的讨论,真正重要的和本质性的东西应该是普通的人类感情的聚集。是共同体,仅仅是共同体而已。

  不过,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第一次感受到书籍、印刷对于世界变化发展的巨大作用,真印证了培根的那句话:印刷术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二):一点感悟

  本书针对“民族主义往往是中产与知识分子领导的民粹性运动”这一结论提出了拉美这个反例,就拉美民族主义运动这个特殊的民族主义模型的论证可以说是相当精彩。 另外通过“官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就成功的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自下而上的、追求民族解放和自上而下的、带有侵略性与压迫性色彩的两种类型,从而一分为二的论述了民族主义的性质————前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助于实现民众解放的工具,后者则是统治集团为了维护旧制度与既得利益所采用的一种手段。

  本书实际上在有关民族主义历史形态的划分与民族主义类型上的划分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儿也就勿需再多加赘述了。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三):#抄书

  民族主义的背景在于宗教共同体和王朝,以及小说和报纸为“重现”民族这种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技术上的手段。 说服广大群众投身民族主义的根源在于终极的牺牲(ultimate sacrifice)这种理念,经由宿命的媒介而与纯粹性(purity)的理念一同孕育。而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正是,通过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正如作者所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非比寻常之处与其说是在于这些战争容许人们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杀戮,不如说是在于那些被说服而抛弃生命的难以计数的人们。” 而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区别在于“民族主义乃是从历史宿命的角度思考的,而种族主义所梦想的却是从时间开始经由一系列永无止境而令人作呕的交配传递下来的永恒的污染——这是发生在历史之外的。种族主义的梦想的根源事实上存在于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中。”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四):当爱国主义遇上安德森

  01.民族是一个通过想象被创造出来的共同体。在18世纪晚期,当资本主义印刷业开始以普通民众为目标,开拓方言印刷品市场,原来缺乏沟通和交流的人们,逐渐获得了和陌生同胞联结在一起的想象。这种主观上的建构和认同,奠定了现代民族意识的基础。 02.安德森提出,对民族的想象和民族独立运动,最早起源于美洲殖民地而不是欧洲。欧洲“盗版”了美洲发明的民族模式,并且通过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和官方民族主义运动两波浪潮,将这个模式发扬光大,为现代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体系搭好了框架。二战之后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建造民族”运动,后来居上,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地图,人口普查,建设博物馆等,推广民族这个共同体的想象。 03.民族作为一种天然属性,跟血缘关系一样,被认为是一种纯粹无私的友爱关系,为民族牺牲因此能带给人们道德上的崇高感。同时,民族常常被认为是永恒和不朽的,一定意义上蕴含着一些宗教的性质,能够化解和升华个体生命中的无意义和痛苦,因而常常能激起人们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五):活在想象的民族里

  从大一开始接触民族主义,天真地靠自己的脑补解释着民族主义的内容去分析国共苏的历史,大二对孙中山汪精卫的民族主义进行阅读,大三对又启动对90年代民族主义思潮的探索,可悲的是一直到大三结束的暑假,才真正的耐心下来读一本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当然这本书也是“一家之言”,对于民族这个概念,作者把它上升到与王朝、宗教同等层次的文化高度,并从一开始就将其定义为“想象”出的概念,通过梳理民族主义从萌芽到现在的全球开花的四次浪潮,作者揭示了人类如何为自己构想出了一个“民族”的窗口,去划归这个世界的不同众人 当代依旧是一个“民族利益”至上的世界,民族的概念和国家的利益高度融合,促使着主权国家不断强化各自的“官方民族主义”(无论当政者承认与否),在我看来这种常态,目前似没有打破的必要,国际主义、不分民族的“大世界”还很渺远。但了解民族主义的由来依旧有它的价值,在我看来,“民族”既然是想象的,就有开放想象的可能,对于调剂民族以及民族背后国家之间的关系,“想象”的形塑作用不可或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