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想象的共同体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7-18 04: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想象的共同体的读后感10篇

  《想象共同体》是一本由[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一):论民族与民族主义

  这是一本探究民族主义起源与散布的书,是19世纪著名的关于民族主义研究的很好的作品。也是民族主义研究者入门书。但是不知道是学术性很强还是自身理解问题。这样一个句子“只有在当很大一群人能够将自己想成在过另外一种和另外一大群人的生活相互平行的生活的时候”文中类似的长句数不胜数。虽然书中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像是被遗忘一般,或者没有杜赞奇分析全面透彻。但是单从语言,也是安德森认为的民族意识的起源的一部分来看,语言有他自身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帮助民族的形成。我们提到法语觉得他浪漫优美,提到俄语觉得那种腔调文体就代表着战斗民族的气质。提到中文自然会想到八股、想到律诗、几言绝句。所以,每一个文体、每一种语言,是不是都带有那个民族、那个国家特点。就是“看起来就是那样”。所以,对这个版本的中文译本,我觉得不是这样,不好。没有一看就知道这是中文,这样解释的通的意思。这个版本的译者是吴叡人,中国台湾,繁体版本。并且加了很多解释。还有很长的学术性导读。但是我觉得他的译后记翻译要好。所以如果对民族主义或者这本书感兴趣朋友,我更建议你们买原版来读。虽然这本书现在已经被翻译30多门语言。这个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本书的作者专门研究了一下世界各地出版这本书和翻译的语言。他的前提是这本书的原著是英文,如果这本书的原著是任何一个小国家的语言,可能就没有流传这么广。因为英语是世界语言。才给了这本书流传的可能性。这也是关于语言的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

  那么我们说了那么多语言,关乎于民族的界定似乎还没有那么清晰。还有民族为何在这本书被说成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也没有说明。以及到底是民族主义使得民族出现还是民族创造了民族主义的先后关系。最后就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都是我们要探讨的。

  首先,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在文化、语言、历史或者宗教与其他人群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面,同一个民族也可以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民族语言,文字强烈身份认同纽带形成共同体。国族是民族的来源之一。像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里面。但是这56个民族都是中国人。你先是一个中国人,之后才是汉族人、满族人、客家人。这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而民族主义的界定又是另外一种。他是指以自我民族利益基础进行思想运动。他首先且最重要的是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通常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财富的一种愿望。关乎民族主义的起源,很多人认为他是从欧洲起源的,但是这本书很新颖的就是他觉得是从拉美从印尼起源的。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当一个国家遭受殖民统治的时候,比如说一战之前的英国,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占领了非洲和拉美等小国,并在这些小国上面划分势力范围。进行殖民地的人口统计。在统计的时候,这些人被贯上华人、莫桑比克人、等等的称号。这无形就促进了他们对民族的意识。而在他们侵占结束之后,甚至在今天,这些国家之间的边界非常的清晰,有棱有角。因为这是依据之前的势力范围所划定出来的。这两个也促进了他们的民族意识,但是还没有上升到民族主义。书里面比较有趣的两个例子是英国和美国。还有泰国的华人。首先,美国原来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等到《独立宣言发表的时候,才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但是时至今日,他们都是说英语的国家、信仰一样的宗教、有着类似的节日传统。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熏陶。还是一种民族主义模式的复刻。还有到泰国的华人,他们加入泰国本土两方斗争。他们因为是海南人、福建人、客家人而相互对抗。没有自己是华人的意识。因为他们把自己当作是泰国人。但是对抗的原因还是在中国的地域划分的标志

  其次就是为什么说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虽然他说起源是在拉美,但是在先决条件中还是有印刷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人类语言宿命这三大因素的重合。因为这三个因素让民族成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首先是印刷资本主义,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报纸。报纸被称为每天一本的畅销书。报纸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事件的汇总。你在这个国家,在早上吃着早餐,信仰宗教、说着这个国家的语言,你看到在和你同一个国家,但是另外一个地区,也会有人和重复一样的动作,进行这相同的动作,但是这是你的想象。你想象这个国家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再比如,你在街上看到了一位金发碧眼说着英语的老外,你会觉得他不是中国人、不是武汉人、他可能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再往后你不会认出他住在洛杉矶还是住在伦敦,他的特征让你觉得他是那个民族是那个国家。这也是一种想象。这样的想象源自一种认同,他不是一种政治形态。按照我的理解他就是一种文化创造出来的东西,像宗教一样,像日光雨雪、风与霜。或者更缥缈虚幻一些,他存在,他是想象,但并不代表他看不见、摸不着、他总归会以民族的形式去进行或者促使一些事情的形成,比如说为民族战死的英雄。为民族发声的诗人。他的存在以各种形式真实烙印在我们脑中。

  最后一点就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虽然在这本书里面中国的民族主义被遗忘了,但是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还是争论不休。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就是19世纪,一种说法是在19世纪之前我们国家就已经有了民族的意识,但是没有任何形式把他表现出来。在19世纪后,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民族竞争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见着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在后来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辛亥革命后才有说明民族国家。那算起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只有100多年。而我们是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的国家。所以学术界对此依旧争论不休。

  再往后关于民族主义,其实他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移民难民、文化认同等等问题,加上民族,似乎都变得莫测和高端了起来。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二):现代民族/国家由何而来

  ——引子:

  1、两个同样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和越南)之间为何会发动战争

  2、先有民族,还是先有民族主义

  3、如何定义民族主义

  “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是被想象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1)想象的共同体:由内而外的,一种主观的意识/认同

  (2)有限的:民族是有边界的,不会是全体人类

  (3)主权:民族发端于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旧制度被推翻,人们的信仰(更多的是宗教)与宗教支配领土范围出现了不一致,“民族”用以弥补这一裂痕

  (4)民族团结:类似于死国可乎

  4、民族主义的缘起

  5、民族主义的复制和繁殖

  ——笔记

  一、文化根源

  宗教共同体与王朝共同体

  人类对生死命运永恒认知,大多来自宗教宣传,而宗教的主张,多是将宿命转化成生命的连续性(如原罪、业报)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使得宗教信仰衰退,而马克思主义之属(演化论/进步论)未对此做过解释。民族主义则解释了这一点

  1.宗教共同体

  宗教的神圣语言(基督教的拉丁文、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儒家的汉文)(每一个宗教都有其经书)为宗教共同体的凝结核,所以会有蒙古人成为汉人的天子、英国人成为基督徒的教皇。

  十四世纪后,宗教共同体逐渐衰退,一方面是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让人民(主要是欧洲人)认识到自己信仰的宗教与支配的领土的不一致;另一方面,作为神圣语言的拉丁文衰退,诸多方言流行起来。

  宗教的想象共同体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徒的朝圣:不同方言、不同肤色的人在同一时刻、同一地方朝圣,增进了彼此的认同

  2.王朝

  王朝与现代国家有很大的区别

  王朝:合法性来自于神授,国家权力辐射式(中心式),所以国家间的边界、主权是模糊

  现代国家:权力为平铺的、均匀的。

  王朝的想象共同体的建立则是封爵。各个封地的领主在进行子承父业时,必须到国家的君主面前再次接受封爵,然后回到祖传的封地。

  二、民族主义的起源

  主题:印刷与资本主义的结合,通过印刷语言将成千上万民众联系起来

  印刷语言首先成为一种媒介,连接了操着各种方言的民众;另外,印刷语言赋予了语言一种固定性(在印刷术出来的几百年后,各种语言的变化逐渐放缓——印刷本记录比口口相传更加稳定),民族者追根溯源时,会发现语言十分古老

  印刷术首先在拉丁文读者中兴起;随着该市场饱和,资本家开始拓展方言市场。

  另外,新教以及他的创始人马丁路德通过印刷品宣传新教教义一发不可收

  与此并列进行的是,方言逐渐变为行政语言,成为“国语

  三、美洲移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从结果看,美洲的欧洲裔移民在18世纪早期发动了拉美独立解放运动,拜托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

  欧洲移民与当地印第安人、黑人的关系,由压迫-反抗到共同解放

  原因以下几点:

  (1)母国对殖民地行政、经济上的管制

  大量征税,商业管制——如美洲各地的商品互通需要经过西班牙港口

  殖民地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与母国形成一种附属关系,半岛人(西班牙本土出生的人)会被作为总督/传教士去监管殖民地的移民(美洲出生的欧洲裔)——类似于唐朝的御史台(观察使或节度使)以及清朝的总督

  同时,由于美洲政治体制与母国截然不同:母国为封建世袭制,美洲殖民地则是专制,即殖民地的官员才能一步步升迁,辗转于各个地方,与当地官员建立一种认同,同时对所处殖民地有很深刻的认识,而无论如何不会回到母国

  加之移民与当地的混血

  最终的结果是,半岛人始终是半岛人,而美洲移民也终究是美洲移民

  (2)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的传入

  (3)行政区域自闭

  (4)17世纪后印刷品的传入,促进了民族运动

  三、欧洲的民族意识觉醒

  -从结果看,欧洲的民族运动在十八世纪集中爆发,原因有以下两点:

  (1)印刷品的广泛传播和各种语言的发掘研究

  (2)美洲民族运动为欧洲提供了模板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的语言观念受到了颠覆

  由于战争、传教、经商等需求,欧洲对海外的语言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十八世纪后,对语言的研究逐渐白热化

  英国征服孟加拉国后对梵文、拿破仑征服埃及后对象形文字、闪族语言对希伯来语的冲击......的研究

  古老的神圣语言(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更加受到了传统方言的冲击

  -十八世纪由语言研究为导火索的民族意识觉醒

  (1)十八世纪,各地区掀起了对本地方言发掘、研究的热潮,方言逐渐被文本化(印刷品的形式展现)、官方化(以通俗文学、学术作品的方式展现),这个过程中,各种方言描述文明被重新挖掘出来,

  受到这股浪潮冲击的地区包括匈牙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瑞典...

  (2)资产阶级贵族政府官员成为首批方言文本固定化后的受众

  (3)识字率的不断提高

  四、官方帝国主义(十八世纪后,帝国的分崩离析)

  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的各个帝国,由于行政便利方面的考虑,会选择有一种治下的方言取代神圣语言(拉丁文等),比如奥匈帝国选择德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选择土耳其语等等。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其他民族的反对不满,直接后果是其他民族会完善自己的语言民族文化,建立自己的国家。

  几个典型

  1.罗曼诺夫王朝的俄罗斯化

  亚历山大三世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导致德语、法语等民族产生激烈的反抗

  2.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的英国化

  (1)苏格兰: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苏格兰和英格兰就已经完成融合

  (2)爱尔兰:企图对爱尔兰进行英国化时,受到强烈的抵抗

  (3)印度:1830年左右,维多利亚女王开始对印度进行多年的英国化教育。结果是,那些接受教育的人,从海外留学回来后,成为了类似于美洲的移民者(殖民地的异乡人)

  海外移民

  3.日本的日本化

  导火索:日本被列强打开

  经历:幕府被武士集团推翻,随后后者也被取缔,日本以天皇为核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学习西方的一整套制度,包括意识形态,国防体系(师从德国)等。接着是对外扩张,并按照欧洲(如英国)的做法也对其殖民地进行日本化。

  民族化的利好因素:

  (1)日本文字(表义的部分)已经普遍使用,抵消掉各地方言不同的影响

  (2)只有一个天皇

  (3)欧洲带来了侵略(引起日本国内的反抗和自救)以及民族主义形态(唤醒日本的民族意识,并提供了一套建立民族主义国家的模板)

  由民族化向帝国主义演变

  (1)日本岛的长期孤立,使得其对国际的认知局限于国内的社会阶级认识,即征服与被政府的关系

  (2)民族主义的模板们,均为对本国阶级统治的构型,然后向外扩张,参考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扩张史。

  4.泰国的民族化

  两代王室的政策

  (1)第一代

  组建多民族杂牌军,并向国内引入外国劳工(以华工居多),削弱底层的社会力量

  (2)第二代

  1910年上位,泰国国内的华人发动了罢工,同时辛亥革命的发生让泰国王室意识到国内少数边缘势力对自己统治的威胁。因而一系列民族化活动开启

  五、二十世纪亚非的最后一波独立

  线路与早期美洲独立类似,但是有其他的区别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交通旅行的速度

  (2)母国以及殖民地的行政规模扩大,引起了内部朝圣者(多数是双语的知识分子)

  (3)教育规模扩大

  综上,朝圣的规模、范围和效率都得到长足的提高。

  1.印度尼西亚

  向上的、向中心的朝圣发仞于殖民地的现代教育。不同地区的孩子,在县城、村庄上小学。在省市上中学,在首府上大学,这一过程中,被殖民者需要学习殖民者的历史(荷兰史),受到了民族主义的启蒙,并相互间建立了认同感。

  年轻人

  边界限制

  2.印度支那(法属)

  大致包括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法国通过各种方式断开了印度支那与周边地区(中国,泰国等)的文化交流,建立了一套新的教育体系。

  (1)初期教育体制,只供少数本土精英和法国人的教育,类似于印尼的教育朝圣体制

  (2)对教育资源的强烈诉求,导致东印度支那(越南为主),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基于本地越南语和法语

  (3)西印度支那(老挝柬埔寨)初期只能到越南进行教育,但是毕业之后无法留在首都,只能回到家乡。更恶劣的是。家乡的领导仍然大多是法国人指派的越南精英。

  (4)随后西印度支那也逐渐建立了基于本地区方言的教育体系,民族意识也越来越明朗清晰

  六、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衍生品

  引子:为什么人会为自己的民族牺牲一切

  1.爱国主义

  自然性:肤色、性别等无法被后天改变

  民族是由语言而非血缘构想而成的

  语言的力量:

  原处性,诞生时间悠久,追溯到人类存在之时

  宣传性,通过诗歌、文学可以起到很广泛的宣传作用,如国歌、爱国诗集

  隐秘性,任何民族的语言学习门槛较高,所以阻隔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

  2.种族主义

  在民族主义进程中衍生出来的

  一种基于等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产生原因:

  (1)十九世纪帝国殖民时期,殖民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力,将先天的、遗传的优越性原则灌输给殖民地。比如英国贵族天生优越。

  (2)殖民时期,在殖民地的母国人也倾向于扮演贵族的角色。

  七、人口普查,地图,博物馆

  1.人口普查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亚洲殖民地开始的人口普查,基于殖民者想象的一种阶级种族架构,通过行政方式,将不同的人放到不同的民族类别中。人口通过这样的方式被洗牌重组。

  但是对于比较分散的宗教团体,如伊斯兰教佛教等,很难将其划分到某一个地区或者民族中,因此也引发了很多暴力事件。

  2.地图

  一是边界,确立了各个国家的主权范围

  二是形状,地图成为了一种logo,被广大人民认同

  3.博物馆

  亚洲地区从商业殖民(大英&荷兰东印度公司)到附属于母国的现代殖民,殖民者开始在殖民地挖掘恢复古迹,逐渐形成一种传统。

  原因目的是

  (1)西方针对是否推行现代教育分为了两派,保守派做法之一就是恢复发掘传统文化

  (2)用以彰显殖民者的能力,让被殖民者意识到祖先的辉煌以及他们本身的堕落

  (3)殖民者建立了博物馆和旅游遗址,凸显了殖民者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古迹挖掘→挖掘过程记录(文字图片)→印刷品宣传(科普读物和教科书)→通过宣传,部分古迹成为一种象征或logo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三):《想象的共同体》:社会整合与政治利用的民族主义

  写在前面

  这本书全名为《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有人说这本书只需要看书名就足够了,因为整本书其实就在论述一个话题:民族主义实际上是被建构出来的想象。读完本书确实有这种感觉:如果不是政治、社会学科出身或是喜爱世界史的同学,其实大致了解这本书的观点即可,没必要专门阅读。因为实际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不难,但由于此书引用了大量世界史内容,尤其是美洲和东南亚这种比较冷门的地区史,使得这本书在阅读上还是比较吃力的。并且加上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是读完两页懵逼5分钟。因此,有兴趣关注这一问题的同学完全可以通过各种论文去学习。

本期图书:《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一位著名的左派学者,他的兄弟,佩里.安德森也和他一样是一名鼎鼎大名的学者。不得不承认,本书作者确实是很有洞见,因为仔细看,本书其实没有用到什么社会理论。完全凭对史料的梳理以及思辨,作者就将民族主义上升到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高度。然后很好地总结了开始于美洲、兴盛于欧洲,然后在亚非达到高潮的几次民族国家浪潮。

  一、前民族时代的想象共同体

  民族国家运动最早兴盛于18世纪。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在这之前,包括美洲、欧洲都没有民族国家这一概念存在。这很好理解,我们在观看欧洲历史剧时,经常会发现英、法、西班牙这些国家的国王、王后什么的都是跨国婚姻,统治法国的可能是英国人,法国人也有可能继承英国王位,历史上著名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受到宗教的控制,欧洲各国经常要臣服于教皇的影响力之下。

  于是,本尼迪克特将王朝制政治体系、宗教共同体和时间观(宗教信仰下的时间观)列为民族主义想象共同体出现之前的文化共同体。所谓“王朝”意味着权利集中,这与现在的地方分权(以美国为代表)有很大的不同。而宗教共同体则表现在宗教语言的神圣性、宗教经典、朝圣的仪式性以及宗教控制下的时间观。王朝和宗教便是这一时期整合社会意识的两大手段。

凯瑟琳.赫本和彼得.奥图尔主演的王朝剧《冬狮》

  只有等到拉丁文(宗教的官方语言)衰落、印刷技术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开始,民族主义才算真正出现。

  二、四类民族主义浪潮

  作者认为,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四类比较明显的民族主义浪潮。它们分别是:18世纪出现的美洲大陆的民族主义、19世纪欧洲(尤指西欧)的民族主义、俄罗斯及日本的官方民族主义以及二战后发展迅速的亚非等地的民族主义。

  按照时间线来看,最早出现的是美洲大陆的民族主义,美洲大陆的民族主义受启蒙运动影响很大,加之“印刷资本主义”兴盛的助力,美洲大陆的各个殖民地从18世纪开始产生了关于“我们”的想象。并且受到殖民母国的影响,殖民地官员通常要进行官僚生涯中的“朝圣之旅”。由于他们出生在殖民地,无法回到殖民母国做官,在殖民地所进行的朝圣之旅过程中,这些殖民地的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了独立意识,将其他有着同样遭遇的殖民地同伴想象为与自己同质的“共同体”,这些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最终带来了第一次民族主义运动。总结来说就是,母国的压榨、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印刷文本的流行造就了第一次大规模民族主义兴起。

  第二次出现的是欧洲的群众性民族主义,作者认为,此次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盗版了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潮。因为正是美洲民族主义革命的成功,使得欧洲人对“民族国家”的想象成为可能。不过,在影响因素上,作者认为,第二次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受到语言以及印刷资本主义的影响更大。在此次民族主义爆发之前,欧洲各地的语言较为杂乱,不容易理解。而民族主义国家兴起后,语言开始固定下来,成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读到的各种语言。

  第三波民族主义是发生在俄罗斯、日本等地的官方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由王朝发起,统治阶级既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又想顺应民族主义的大潮流。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官方民族主义首先将整个帝国划归到统一的大和民族之下,然后以维护民族利益及民族自尊为理由,对外进行帝国主义扩张。

日本明治维新

  最后一次民族主义运动离我们比较近,是二战后的亚非民族独立风潮。这场民族运动,首先是大势所趋,是旧殖民体系崩溃的一个表现。此外,作者也认为,这一次民族主义运动是前几次民族主义运动的结合。并且其组织媒介也从之前的印刷媒介转变为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共同产生作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体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最后,除了论述几次大的民族主义思潮之外,作者也提及了一些与民族主义相关的话题。例如,作者认为人口调查、地图以及博物馆是建构民族主义的重要一环,人口调查从官方意义上划分了民族,地图则开始让人们有想象的边界,博物馆则让人们意识到了民族历史的纵深。还有作者也探讨了爱国主义、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异同。例如,种族主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的内部问题,它的实质其实是阶级问题。正是阶级差异导致了种族主义的产生。

  三、启示

  读完一本书,总要针对自己的问题从书中读到一些启示。于我而言,我在此书中共得到了三个启示。

  首先是民族运动的“连锁反应”现象。很明显,就和自杀问题在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一样,民族主义运动在国际社会也会产生连锁反应。也就是说,一旦某一国家或地区起了先例,那么其相邻的整个地区都会受到巨大震动,这对于理解当下的中国问题来说意义重大。

  第二个是国家历史中的叙事策略与符号建构,如何去叙述国家的历史对于这个国家的民族想象来说至关重要,该删除什么?重点讲什么?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国民对于国家想象的认知。此外,像地图、博物馆这种建构民族认同的符号也起到了不小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地图完整性的问题是那么的重要。

  最后一个就是当今全球化环境下的民族认同。就现状来看,全球化的加深,似乎更加促进了各地民族主义或是宗教主义的兴起。全球化是不平等的全球化,是牺牲部分人利益的全球化。而在这种文化以及经济的双重冲击下,许多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更加高涨,这也是一个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四):故事的意义

  读这本书时常常思考的问题是故事对人类的意义。《人类简史》中曾大书特书智人的虚构能力,在战胜比智人体质更强大的尼安德特人的进程中,正得益于智人的虚构能力,编一个故事共同信仰,才把智人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智人终于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想象的共同体》也是在论证这么一种观念,“民族”也是想象的产物,是晚近才编织出的故事。“民族”故事是通过文学(文字阅读)来编织的,社会学背景是资本主义、印刷科技和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三者的重合。而背后认识论根基是人类意识在步入现代性过程当中的一次深刻变化,旧世界观的没落,即中世纪世界性宗教共同体、王朝和神谕式时间观念的变革,旧世界观的根基是“神圣的、层级的、与时间始终的同时性”,而民族世界观背后是“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世界。十八世纪小说与报纸的兴起,为民族的想象提供的技术手段,大山深处的居民读到《人民日报》就会想象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即使他一辈子都不曾走出大山,对中国的实体毫无概念。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书中总结了三波民族主义浪潮:第一波北美模式不以语言为要素,是海外殖民地与母国分离,即使同说英语或西班牙语;第二波是群众性语言民族主义,以方言为基础的印刷语言培育出阅读阶级,通过模仿第一波海外殖民地独立,新兴起众多民族国家;第三波为官方民族主义,是封建王朝为抵御民族主义浪潮的自救运动,哈布斯堡王朝马扎尔化政策、沙俄化政策、日本化政策,民族主义成了模仿的游戏,蔓延全球。革命借助“民族”观念凝聚人心,通过编织民族故事奠定政权合法性。故事就是群体的想象,生物学基础是人的大脑能对记忆进行加工,将记忆片段编织成故事,最终记忆改变成了故事的模样。当数据时代到来,统治人心仍然是一个个故事:国家、民族、社会、宗教、市场经济,一个个虚构想象物,人类的故事远没有终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想象的共同体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