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改进论》是一本由[荷兰] 斯宾诺莎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80元,页数: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性改进论》精选点评:
●黑格尔说过,达到斯宾诺莎的学术高度是不容易的,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高度是不可能的。斯宾诺莎在此书中不仅仅基于一个哲学乃至于神学的高层面去论述数学和哲学,也在本书中穿插了自己的做人思想,要至善和追求真善,要永不停息地追求真理,作为三巨匠之首的哲学家的思想对现在来说颇有争议,而且这本书也没有写完,但是字字珠玑,论述方式铿锵有力。
●对真观念的几个界定
●没看译者序言直接读的正文,所以读下来一直在好奇比如客观本质一类的东西,到后面才觉察并没有涉及这些。
●序言都講得挺清楚了其實
●高中看的,不记得后来放到哪去了....
●首先看看斯宾诺莎对“至善”的定义:可被分享的,可排除其它东西单独支配心灵的东西;一种一经发现和获得,人就可以享受连续和无上的快乐的东西。 然后再理下残卷的逻辑:首先定义至善,抛出问题:是否存在至善,以何种方式获取。然后对知性进行分类,找出最可能达到至善的那一种(从本质出发的知性)。最后讨论以何种方式(文章中止)。 最后乐一乐,预告读者部分:著者老是想要完成这部著作,但是他为许多别的工作阻挠,而后来他就死了,以致他一直没有完成这部著作。(拖延症的得治啊啊啊!)
●导言感人至深
●刚看完前言,感觉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啊
●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家追求的“至善”,不是如当代人常常认为了活雷锋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之贵”,即“我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并且尽力使很多人都能同我一起达到这种品格...“
●假定的基础在于几何学而非语言学批判的学习论也许会比单纯的宗教哲学更加不稳固。客观性存在对于理论性的存在有些难辨其迹。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一):书评
《知性改进论》是斯宾诺莎关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著作,可以当做他的中心著作《伦理学》的导言来看。它作为方法论来看,是笛卡尔《方法论》的继承、发展与批判,另一方面,前人培根和笛卡尔都把认识论建筑在意志自由论上面,而斯宾诺莎则从决定论出发来谈认识论。在此书中,斯宾诺莎强烈表达了他改造并建立新社会的目的:“追求真善、至善”,因为真善或至善是“人人皆可以分享的”(第一节),是”其他个人也都可以同样分享“的东西(十三节),”并且力使很多人都能和我一起达到这种品格“(十四节)。他在第一章就指出他哲学的倾向与目的,第二章指明了方法论和认识论须结合起来,方法论须受认识论的指导。第三章论知性,主要是讲方法论:方法从具有真观念开始。在这里我们也会感觉到,理性的斯宾诺莎认为有了真观念就可以抛弃天赋观念,用不着经验的印证和实验的检证的弊病。第四章”论想象“第五章”论界说“,分别讨论方法的两个部分,至此,全书完(余缺)。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二):备忘
自愿放弃确定的善(成功)去追求不确定的东西。其实追求的是本质上的善 只不过获得的可能性不确定。
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培养心灵
至善一经获得可以分享
生活下去:言语必须使众人可了解 享受快乐必须以能保持健康为限度
假如我们不能认识一件事物的本质则决不能认识这件事物的个别存在。
知性凭借天赋的力量 自己制造理性的工具 再获得新的力量 从事别的新的理智的作品
心灵获得的观念越多,获得的工具越多 确定性不是别的,只是客观本质本身。
方法是反思的知识或观念的观念
真理是自明的。一切别的观念自然留归到它那里。
虚构的观念是关于可能的事物。心灵所知越少,所感觉越多,虚构的可能性越大。虚构的观念总是混淆的,只知道其中一部分。明晰认识的东西以及其存在自身是一种永恒的真理。
怀疑的发生总是由于我们对事物的研究没有依据正当次序。
肯定否定可能是因为语言的特质,而不是事物的本性。
对于结果的认识不过是获得的对于原因之较完全的知识罢了。
单纯从普遍公则出发,知性不能达到个别事物
所有变灭无常的个别事物都密切本质地依存于固定永恒的东西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三):有的书,你读起开头的自然段,就立即知觉到“唔。。。一定是好书!”
“当我得到经验的教训之后,才深悟得日常生活中所见习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无谓的,并且我又确见到一切令我恐惧的东西,除了我的心灵受它触动外,其本身既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因此最后我就决意探究是否有一个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真正的善,它可以排除其他的东西,单独地支配心灵。这就是说,我要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
“我说“最后我就决意”这样做,因为初看起来,放弃确实可靠的东西,去追求那还不确定的东西,未免太不明智。我明知荣誉和财富的利益,倘若我要认真地去从事别的新的探讨,我就必须放弃对于这些利益的追求。假如真正的最高幸福在于荣誉和财富,那么,我岂不是交臂失之,但假如真正的最高幸福不在于荣誉、财富,而我用全副精力去寻求它们,那么我也同样得不到最高的幸福。
“因此我反复思索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新的生活目标,或者至少确定有没有新的生活目标的存在,而不致改变我素常生活的秩序和习惯,这是我所屡次尝试的,但总是没有成效。因为那些在生活中最常见,并且由人们的行为所表明,被当作是最高幸福的东西,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项: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萦扰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不能想到别的幸福的,就是这三种东西。”
当在开篇里读到这三段话时,你怎能不继续读下去?并且是心无旁骛地、决定必须清清楚楚地读下去呢?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四):摘要
“不正确的观念之发生,乃是因为我们是一个能思维的存在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心灵有时是全部的,有时仅是部分的为它的思想所构成。”这似乎表明斯宾诺莎的观点并不绝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现代真理观兼容。
摘要:
所有这些心灵的烦扰都起于贪爱财富、荣誉、感官快乐等变幻无常的东西,但是爱好永恒无限的东西,却可以培养我们的心灵,使得它经常欢欣愉快,不会受到苦恼的侵袭,因此,它最值得我们用全力去追求,去探寻。
认为凡是足以帮助他达到这种完善的工具为真善,但至善乃是一经获得后凡是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也都可以同样分享,它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
(观念或本质必须要有起点,因此)要达到真理的确定性,除了我们具有真观念外,更无须别的标记。真理是自明的。
真的方法不在于寻求真理的标记于真观念既已获得之后,而真的方法乃是教人依适当次序去寻求真理本身的一种途径。
不正确的观念之发生,乃是因为我们是一个能思维的存在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心灵有时是全部的,有时仅是部分的为它的思想所构成。
假如那物是自因之物,则必须单纯从它的本质去认识它。假如那物并非自在,则必须从它的最近因去认识它。如果单纯由普遍的公则出发,知性是不能达到个别事物的,因为公则外延至无限,不能决定知性使特殊的考察这一个别事物,而不去考察另一个别事物。一个解说要可以成为完善,必须解释一物的最内在的本质。
《知性改进论》读后感(五):斯宾诺莎的基本观点【转】
1.认为伦理学也可以像几何学一样一步步推理出来。
2.认为大自然就是上帝,也就是实体。上帝就是一切,一切都在上帝之中。
3.上帝的属性无穷无尽,但“思想”与“广延”是人类所仅知的两种。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每一种现象,例如一朵花或华兹华士的一首诗,都是思想属性或广延属性的的各种不同模态。所谓“模态”就是实体、上帝或自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方式。两者都是实体、上帝或自然的表现方式。”
5.上帝是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因此上帝(或自然)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原因’。这表示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必要性。
6.我们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但是我们能控制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
7.所谓的自由是指有充分的自由去发展它先天的能力。我们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可能会受到政治环境等因素的阻碍,外在的环境可能限制我们,只有在我们能够‘自由’发展本身固有能力时,我们才活得像个自由的人。
8.世间只有一种存在是完全自主,且可以充分自由行动的,那就是上帝(或自然)。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
9.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欲望。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凭直觉理解整个大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都有关联,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上面9点,第1点是他的方法论,第2~5点是他的实体论,第6~9点是他的伦理学。
-------------------------
一、斯宾诺莎的方法论
1、和笛卡尔一样,斯宾诺莎认为我们可以按照几何学的方法获得关于实在的精确知识。在几何学里的知识是推演出来的,而斯宾诺莎相信我们关于实在的本性的理论也可以推演出来。
2、推演最重要的是前提的正确,斯宾诺莎的推演是从“真观念”开始的。“真观念”就是清楚明白的、不证自明的观念,像数学的公理。
3、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正确方法是:(1)确认真观念;(2)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3)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进行。
二、斯宾诺莎的实体说
1、神即自然,亦即实体。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包含无限属性的,这是一个“真观念”。既然实体包含无限,那么实体之外就没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唯一的。既然实体是唯一的,那么上帝就不是在实体外,上帝就是实体本身,亦即自然本身。所以上帝=自然=实体。
既然神是万物得以产生的原因,而神又是在万物中,所以万物得以产生是自因的,亦即实体是自因的。所以实体的观念是包含实体的存在的。
2、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理解实体的定义:“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就是说,实体就是一个不需要借助他物,只需要靠自己就能认识自己的东西。还有实体的特性:自因的、无限的、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永恒的。
4、实体的属性就是实体固有的本质特性,斯宾诺莎认为实体的属性是无限的,但我们能够认识的就只有思维和广延。笛卡尔认为两种属性显示的是两种实体的存在,而斯宾诺莎认为这两种属性是单一实体的活动的两种不同方式。这样,斯宾诺莎就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5、实体的样式。上面说,神即自然,而且只有唯一的无限的自然。斯宾诺莎又把这自然分为“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是指上帝及其属性。后者是指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又被斯宾诺莎称为实体的样式。之所以称为“样式”,是因为斯宾诺莎认为世界是上帝属性表现出来的形式。
我们可以用珊瑚礁来比喻。珊瑚礁就是“创造自然的自然”,珊瑚礁生出的新珊瑚,就是“被自然创造的自然”。新珊瑚之所以会生出,是因为珊瑚礁有生成的属性。新珊瑚的生出,就是这种生成的属性表现出来的形式,所以它被称为珊瑚礁的“样式”。
6、决定论。新珊瑚的生成是珊瑚礁生成属性的必然结果,与此相类似,“实体的样式”是“实体的属性”的必然结果。又因为“实体的样式”=“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上帝的造物=世界,所以斯宾诺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已经被决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