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本由施耐庵、罗贯中|校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922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浒传》精选点评:
●这个小说在少儿时期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一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投降。家中的书是文革时期出版的,开头的毛主席语录也直指投降。整部作品是典型的短篇连缀,一段一段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前后可以调换顺序。夹杂的神鬼,更让现代人嗤之以鼻。到如今,大家津津乐道的也只有武松打虎、潘金莲武大郎的桥段。
●初中时候和图书馆借的唯一一本书,毕业之后还没还,当然10块押金也没拿回来,但是我想说,其实值了。很认真的看完了全书,除了里面的诗词,当时还流行卡片,大家争相背下108好汉的绰号及名字,一直到现在,都历历在目。
●一世豪杰,顽强。
●不错的书,四大名著,还记得鲁智深和武松的那一段
●腰斩水浒,金圣叹千古一人啊~
●不喜欢水浒,简直就是一群土匪嘛,什么玩意农民起义!
●你在水浒 我在西游
●100回本比120回好多了
●四大名著里文学价值最差的一部。
●燕青,李逵,鲁智深,林冲真的是鲜活的人物形象
《水浒传》读后感(一):《水滸》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流。虛名薄利不關愁,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評議前王並後帝,分真偽佔據中州,七雄擾擾亂春秋。興旺如脆柳,身世類虛舟。見成名無數,圖形無數,更有那逃名無數。霎時新月下長川,江湖變桑田古路。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林。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
《水浒传》读后感(二):热血沸腾~
翻看《水浒传》的时候恰好翻到了“张都监血溅鸳鸯楼”,看完张都监等三人血溅鸳鸯楼真是痛快,武二郎好武艺!真血性!但回味过来不免感觉有些不安,尤其是武松潜入都监府便把姓裴的无辜人杀了。细细回想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有大官司,虽说是当时官逼民反,但是豪气之中却又带着令人畏惧的狰狞。
《水浒传》读后感(三):水浒中的那些小人物命运
以前喜欢读《三国演义》,现在则最喜欢《水浒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觉得是因为步入社会的原因吧。在社会中各色人等什么都有,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在做着各自的选择,从人的选择窥探人性的东西。同一种境地,为什么有人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有些人则做出另外的选择。选择之间的相互碰撞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吧。
而水浒里面,大多数好汉上梁山前都有一段经历,而这经历中可以看到很多小人物的选择。
我欣赏《水浒传》刻画人物个性方面的造诣,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就能窥探一个人的人性。这种对人物的刻画,读来真的觉得很痛快。
《水浒传》读后感(四):说说林冲
看《水浒传》,人是最好看的。
林冲二字,简单的笔画,舒畅的发音。
林冲这个小公务员,英俊,挺拔,健朗。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三十四岁那年,婚姻美满,事业坦途。
命运却是无常。
都说红艳是祸水,林冲便受了这祸水之害。沉鱼落雁的夫人出场让高俅那厮的小侄魂飞魄散,于是有了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一切都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厄运哄然而至,无从招架。
在发配沧州的途上,押运官人百般刁难。林冲选择的却是隐忍,让人怒其不争。
貌似是对命运的屈服,但又何尝不是因着不愿彻底破灭掉模糊未来的希望。
他在给自己留后路。但是别人不给他后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看得人热血喷张,愤命运之不公,惜英雄之短途。
“豪杰蹉跎运未通,行藏随处被牢笼。”
于是那个雪夜,林冲上了梁山。
在绝望窃笑的时候,他放弃了人生前面三十五年的全部功名利禄,放弃了美满家庭,放弃了美女老婆。
只留下了自己。
所有梦想都破灭。“安身立命”道出了生的最后底线。
笑,“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水浒传》读后感(五):好汉与佞臣
2009年7月29日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张青说:“各处犯罪流配的人,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切不可坏他。”短短的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又蕴藏着怎样的深意呢?
这句话中带有的深意,不知作者时有无此意。如今是太平盛世,法制较为健全,犯了罪的人基本都是切切实实犯了罪的人,即杀人放火,作奸犯科,贪官污吏,这些人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张青却说“各处犯罪流配的人,中间多有好汉在里头”,在北宋徽宗年间,全国上下搞了二十多年的花石纲,逼得南方方腊北方宋江农民起义。贪官奸佞权倾朝野,而真正的好汉们却锒铛入狱。这样的社会又是怎样的黑暗呢?
看看水浒梁山一百零八将中,曾经犯罪流配的人就有很多:林冲因为被高俅陷害而刺配;鲁智深因打抱不平打死了镇关西而被迫出家;杨志因失陷了花石纲而处处避难;宋江因怒杀阎婆惜、题“反诗”而刺配江州;武松因为兄报仇雪恨杀死了潘金莲、西门庆等人而被刺配……他们职位不同,经历、性格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是英雄好汉,都受到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平的待遇,最终也在梁山泊落草为寇,反抗朝廷。可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的悲哀呢?
真正的英雄好汉被当做坏蛋投入死牢,而向蔡京、童贯、高俅那样真正的坏蛋却天天寻欢作乐,过着粉饰太平的日子,大摇大摆地抬起了架子当起了官,这种颠倒是非,本末倒置的现象,无疑是一种悲哀,一种社会的悲哀,也是那些英雄好汉们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不是偶然的,可以说宋江、方腊的起义确实是偶然的,但可以说农民起义、人民反抗是必然的、这个外观华丽的繁闹的汴梁城,又怎么经历得起风吹雨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