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是一本由熊逸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公元年》读后感(一):经学辅导教材
经学辅导教材,有经无史,螺蛳壳里做道场。说来可怜,二千年来真真是白忙活一场,最终结局也是如此不堪。感谢作者的辛苦,免得明白人再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热情。往往是看清别人容易,看自己难,大道理到自己头上就满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好奇的是,哪来的那些自信?想想,可能就是“无知就是力量”的缘故,还是愚人自娱自乐,明白人心里明白得了。
《隐公元年》读后感(二):隐公元年
毕竟,对答案的评判不能只看它是否合理,因为合理的答案未必就是正确的答案。在若干个合理答案之中,“更合理”或者“最合理”的那个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只按照理性行事,也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思维方式,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所有记载更不会毫无遗漏地告诉我们有关这一事件的所有环节。于是,事件常常是需要拼凑的,“合理”常常是存在缺环的,不合理的答案未必是不正确的。
《隐公元年》读后感(三):字浅义深
元年春王正月。
1.简单说
元:上“上”下“人”,“人”之“上”,表示的是“头”。“始”是“元”的引申义。“元年”则指“第一年”
“元年”仅仅指的是“第一年”,而这个写法原来在鲁国史官的早期记录里便已如此,孔子拿来照抄而已,别无深意。
2. 附会说
苏洵认为,赏罚是公事,褒贬是私事。《春秋》是“天子之事”。孔子这是“尊周王鲁”,其“托王于鲁”的合法性源头还是在周王室身上。
成王年幼,周公代行天子之权;鲁国,是周公的封国,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周室东迁,周室昏庸,鲁国应效法周公,代行天子之权,以此来赏罚天下、保存周室。《春秋》虽为鲁国国史,乃为天下之史。
鲁国史官以周室的史官自居,记录天子是赏罚。《春秋》既为王者之事,自然该用王者的纪元。
《隐公元年》读后感(四):《春秋》为什么始于隐公元年
《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下迄鲁哀公,共历鲁国十二君,二百四十二年。
1. 东周说
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诸侯共同拥立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标志着东周的开始。而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和周平王东迁基本在一个时间段上,所以《春秋》大体是以东周的开始来作为自己的开始的。
2.历史说
鲁隐公时代的历史是孔子的祖父辈所能了解到的历史上限。(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
3.天人说
《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迄鲁哀公,共历鲁国十二君。
“十二”在周礼中,是“天之大数”。岁星(即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故周天有十二次。一年有十二个月。《吕氏春秋》十二纪。《史记》十二本纪。为遵循“十二”之数,孔子生活的鲁哀公时代前推十二位鲁国国君即鲁隐公。
4.周室复兴说
周平王东迁,周室越来越衰弱,礼坏乐崩。鲁国期待周室中兴之治,周平王昏庸,到鲁隐公的时候辞世,周朝王室再无复兴之望。始有《春秋》。
5.年代说
《春秋集传纂例》“惠公二年,平王东迁”,如果属实,则平王东迁之后的鲁国第一任国君是鲁隐公。
6.史官记录说
鲁国从伯禽受封以来一直都有完备国史,鲁隐公以后世道乱了,历史记载也不完整,所以孔子才去斟酌编修,即所谓“作《春秋》”。
7.“三桓”说
孔子时代的鲁国正是“三桓”的势力甚嚣尘上的时候,鲁国国君几乎被架空。孔子如果想说清楚自己所处的时代,说清楚鲁国的当代史,那就怎么也避不开三桓;而要想说清楚三桓的历史脉络,就必须从鲁隐公讲起。所以,《春秋》才需要从鲁隐公开始。王树民:“从隐公开始,既能说明三桓的由来,也正是鲁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孔子教授门徒,从《鲁春秋》中选用这一阶段作为历史教材,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8.“二王并立”说
犬戎入侵,周幽王与周平王并立,周幽王死后余臣为携王,仍是二王并立。公元前760年携王被杀,鲁隐公元(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已是无可争议的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