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是一本由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精选点评:
●本书核心:以学生理解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第一章逆向设计:三阶段Ubd设计标准。/第五、六章两种理解:主题性理解和综合性理解。/第八、九章关于评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方法(依据理解的六个侧面)
●逆向设计的观点发人深省,提供的ubd模板工具很有实效。
●是一本好书,把自己很多零散的想法打通了。
●读懂了前言呢……
●拾起的是专业说,撂下的是闲书
●内容太好了!翻译太差了,想扣一星给翻译!
●花两个月缓慢地详细阅读完毕,经典之作!这下所谓“核心素养”不再玄乎了。翻译不太顺畅,有点影响阅读,然而还是力荐~
●教研会在读,就是把教学经验换成术语而已。我相信大多数一线教师,不管公立还是私立,也不论是否以应试为目标,都或多或少应用过这些方法。所以教育理论真的是最无用的理论而且最容易让实践者厌烦的理论,应该没有之一。
●囫囵吞枣看了一遍,有空还要选择性再读。
●4.5。是一套很颠覆的体系啊,很艰难但感觉有必要做。然而最后两章难道不是在重复前面的内容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一):一本很好的设计工具书
这是一本挺好的工具书,就是翻译的有的地方看起来有点深奥。书里面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提现了对基本问题的理解,结合GRASPS以后更加真实和全面,它可以和一般的学习任务分开来看,重点作为引导“学”的指向标,并且它更能体现理解。建议在操作的时候参考课标内容的六模块和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整理,然后再来操作更方便一些。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二):一本特别接近本质的教学设计的书
这本书是安妮何推荐的,如果是一句话总结我的心得,那就是相见恨晚!
这是一本特别接近本质的教学设计的书,立足于学习科学、习得理论、认知科学、教学法等等的靠谱结果,真正从教育的目的、学习者的接收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设计,并提出了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框架和详细的设计步骤,是特别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论。
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属于我一见倾心的教学设计理念,真的是把教学的脚手架作用用到了极致,不做零散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在整个设计、实施、评估的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理解,真正能够一步一步地实现从知识到学习者的理解和应用。
但难点恰恰也在于,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有很多宏观的思维和思路,本身就要保持洞察和开放的心态,需要自己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样的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本身,才是真正能看到效果的。
好的理论和方法其实多得是,能把它们用好的教师才是稀缺资源,这也是教育真正昂贵的地方,人本身是最难复制的。
希望未来我们能借助技术,让大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依托于教育产品,实现比现在好一点点的到达吧。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三):做理解的训练者
做理解的训练者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当我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看法,《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种授业、备课的方向和方式,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之中,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为教育设计者提供了诸多确保学生获得更多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的方针和路线。
这本书通过诸多方面来阐释教育设计者如何设计出令学生可以理解的课程。其中包括了:逆向设计、理解“理解”、 明确目标、理解六侧面、思考方式、指标和效度六个方向。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对第九章“教学计划中的WHERETO要素”的理解。所谓“WHERETO”要素指的是W——学习方向(Where)和原因(Why)、H——吸引(Hook)和保持(Hold)、E——探索(Explore)和体验(Experience),准备(Equip)和使能(Enable)、R——反思(Reflect),重新考虑(Rethink)与修改(Revise)、E——评价(Evaluate)工作及进展、T——量身定制(Tailor)、O——为最佳效果而组织(Organize)。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在教学中为什么而教,你期望在这个课堂做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老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而其它的问题都是教学方向设置中的修改和完善。在这里我要引进作者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清楚的授业方针:“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这句话的像我们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知识比智慧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已经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是储存在我们脑子里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的教学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把知识变成传授给学生们的“智慧”,这里的智慧包括了学生们掌握在脑子里的知识,也包括了我们在如何把知识传播给他们的方法上。真实的教育是由思维习惯和高级思维技能组成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让学生怎么样把知识记在脑子里,这就属于记忆了,真实的教育是要在传授知识,通过合理的设计与技巧同时传授给学生们思维习惯。我们也许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偏思维技巧的课堂上,我们往往知道了知识,但是不会去用他。这就是很明显的思维技巧教学上的缺失状况。我们在物理、化学等理科课堂上,知道公式的情况下,解题的关键是用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用。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们学会找到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学习被设置与有意义的求解环境中,在此时学生就可以作为一个问题的解决者来进行思考,在问题的求解中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此我们就需要进行对学生的量身定制。并且通过实际情况,评价工作及进展,及时的发现教学瓶颈并作出适当的教学方向的更改。我们是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这是一个观念性的东西,树立指导者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对于理解的指标和效度,我也有深刻的了解。了解教学的指标和效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我们就加入了测试这一概念。我认为测验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重要参考数据。教学测验的指标有四个,他们分别是: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效度在于真实测量出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放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学生学到了多少、学到了多深。这对于我们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的设定有非常大的意义。这可以在清晰的知道学生学习到了多少的同时清楚自己上一阶段的教学被学生吸收了多少。我觉得测验是一个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有益处的事情,但是在这其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收获到更多,相反,学生只是交了一份答卷,得到了相应的分数,教师可以用分数对学生进行激励,但是不能过多的用分数来体现一个学生的好坏,我见过不怎么学习但是分数很高的所谓“天赋型学生”,我也见过学习很认真但是测验的情况不尽人意的“用功型学生”。我们都应该知道,测验的分数只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一方面,不能对其过于注重。这两种学生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的区别,有良好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很好的运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到的知识、反之就不尽人意,这就像武器和用武器的人一样,武器就算非常锋利,但是如果运用这个武器的人拿不动它的话,学到的知识就像一个观赏品一样,你知道它但是不会去用,我们要时刻记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落脚点。我们对于理解指标和效度的考量,是对学生理解程度的了解,也是一面可以了解自己阶段性教学方式优质程度的镜子,我们应该知道,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迁移,也是一个教育设计者不断完善教育方向,优化理解细节的过程。
总而言之,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做好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学的是什么,这种意识是在知识运用层面的理解、并思考其中的意义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研究使知识更加具有意义和实用性。再者,教育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活动,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我们应该适当的做出合理的调整,统筹兼顾,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后感(四):向后看·向前看
这是”一土全村"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群” 第三章的领读文稿,是以为记。
首先,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本次活动的第三章领读人。下面我从“为什么要明确目标”“为什么大概念最重要”“如何找到大概念”三个角度来谈谈我对本章的理解。
一、为什么要“明确目标”
说到“目标”,或者是本章的题目“明确目标”。我们还是要回到这本书的核心概念,“逆向设计”。什么是“逆向设计”,“逆向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是思维模式”“在本书中主要是指单元课程设计”。逆向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单元课程设计。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什么是“课程”。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每个教育机构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包括培训机构,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说我们有XX课程。但是,当我们说“课程”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书中对课程的阐述是“课程是指为获得预期结果对学习进行具体规划,使之符合内容标准。课程是为了达到理想目标所设定的特定“运行路径”。”我们回到课程的词根。课程(curriculum)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过来,意味“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相比较于“运行路径”,我个人更喜欢“跑道”。“跑道”意味着课程是闭环,意味着完整的学习是一个闭环。如果我们跑一圈是一个课程,那么这400m的一圈是有非常明确的起点和终点的。每个运动员在跑道上目标明确,每个学习者在课程中的目标也应该是明确的。而课程与课程之间,或者说所谓的课程体系,又像是首尾相连的马拉松,每个终点又是起点。所以,课程是目标明确的学习进程。终点明确意味着目标明确。
说到课程,我们又绕不开一个大咖,现代课程的奠基人,伟大的泰勒,他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原则: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简化一下就是:
1.确定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是不是非常熟悉,咱们的UbD就是师承泰勒,把评价结果前置。但是从“明确目标”这个角度,两者是一致的。为什么说UbD的理念是更新的学习理念,我们可以立刻做一个设计:一个用泰勒流程,一个用UbD流程。咱们群里的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小朋友们的英语启蒙,咱们就一个用泰勒流程,一个用UbD流程来设计英语启蒙。是不是第一步就困住了,我要的启蒙到底什么才算启蒙呢?如果有了评价结果启蒙是不是立刻具体了。
1.确定目标:英语启蒙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1.确定目标:英语启蒙
2.评价结果:能用最基本的词汇和句式与人交流
3.选择经验;用牛津树,RAZ输入+输出
4.组织经验;每早、每晚听英语泛听;家长用绘本精读。
所以说逆向设计的这个思维工具好,绝不仅仅是“明确目标”,而是清晰地知道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
现在,既然“明确目标”那么重要,那么课程设计中的目标,到底如何筛选呢?泰勒又给了三个维度:
1.对学生的研究;基于学情
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面向生活
3.学科专家的建议;专业素养
简单讲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目标提供基础。很简单,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只能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这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价进行筛选,剔除不很重要的或相互矛盾的或学生无法达到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乃至咱们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筛选出最重要的目标,并且明确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
UbD强调的目标是正式、长期的目标。作者格兰特·威金斯推崇的“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我是深以为然的。那么,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呢?就引出了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大概念”。
二、为什么“大概念”最重要
可以说,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就是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工业时代教学的最大区别。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大概念”在文中的定义。
林恩·埃里克森的对概念的定义“广泛的、抽象的;用一个或两个词汇来表征;在应用中是通用的;永恒的——从古至今;可以用共同属性的不同例子来呈现。”
书中的定义“为任何研究提供一个可聚焦的概念‘透镜’;作为理解的关键,通过对多个事实、技能和经验的关联和组织提供含义的广度;指向学科中专家理解的核心概念;需要‘揭示’,因为它的意义或价值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很不明显的,是违反直觉的,或者是容易产生误解的;有极大的迁移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被应用于许多其他的探究和问题——跨学科课程(平行方面)和同一学科多年以后的课程(垂直方面),以及学校以外的情境。”
其实我本人是更倾向于埃里克森的阐述的,他的阐述清晰多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关键“抽象的”“通用的”“永恒的”。“抽象的”是一种思维、思维模式,是专家的思维模式;“通用的”能够迁移,迁移是专家思维的核心标志;“永恒的”是指有生活价值,还是能够将所学由学校迁移到生活。而这三点中,最核心应该是迁移。大概念是能够“迁移”的,这是专家思维的特性,是永恒的前提。
在讲这几点之前,我先说说我对“因为它的意义或价值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很不明显的,是违反直觉的,或者是容易产生误解的”,我举个例子,对于季节变化,小朋友们或者我们生活中的感觉就是太阳与我们的距离,太阳远了所以温度低,太阳近了所以温度高。而学习过地理知识的同学就能知道,这是因为地球公转。则就是大概念需要“揭示”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确大概念的“大”,指的是生活价值。适用范围比小概念广。(大概念)要能在生活中被用到,或者说有生活价值,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日常的具体情境中不断地被运用,而每一次的具体运用都在提升它的迁移性。如此,才能成为永恒。
我举个例子,今年我教七年级,统编七年级教材有一课关于寓言的,作业本中的一道题目。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儿童读寓言,认为这些寓言里有坏心术,他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会羡慕善骗的狐狸。
你赞同卢梭的言论吗?请你结合《伊索寓言》来谈谈你的观点。
我想请咱们群的小伙伴们说说你的理解。
这个题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基本问题,指向“人性的丰富”这一大概念。
当然可以是反对这一观点:
《伊索寓言》把真实的生活展现给孩子。真实的人性展现给孩子。《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它的形象是多变的。《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是一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嫉妒者;《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是一个阿谀奉承的谄媚者;《狐狸和豹》中的狐狸就是心灵美的体现者。这其实告诉孩子,告诉读者,人性是丰富的。所以读寓言是孩子认识社会的最好途径之一。
这是七年级的孩子或者更小的还自己对“人性的丰富”这一大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那么,孩子们在之后阅读所有文学作品的时候,碰到人物形象,就不会再用简单的两分法——好人还是坏人来区分了。他们知道了“人性的丰富”。比如到了八年级读《骆驼祥子》,从“人性的丰富”的角度,就可以分析祥子命运悲剧的原因。九年级读《水浒传》,从“人性的丰富”的角度,就可以由宋江与李逵的关系深入分析宋江的形象。再到高中读莎士比亚,读《哈姆雷特》,对“人性的丰富”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这种基于“大概念”的学习,从儿童到少年乃至到成年,从课堂到生活,从文学到自己,理解地也会越来越深入。
其次,我们来说说“迁移”,为什么“迁移”那么重要。什么是迁移,“迁移,即对理解的反映,是指能够熟练地解决核心任务中的真实挑战,所学内容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而且最重要的是,成功的迁移意味着学生在很少或没有教师手把手指导,或提供线索的情况下表现良好。”简而言之,迁移是指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
一般来讲新任务与原任务相似时,就称为“近迁移”;新任务与原任务不相似时,就称为“远迁移”。我们经常说的“刷题”就是“近迁移”,近迁移的思路是具体到具体;“大概念”是“远迁移”,思路是具体-抽象-具体。
还是以刚才读“寓言”的例子,这个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1.初读《伊索寓言》,找出作品中有关“狐狸”的所有故事;
2.整合阅读关于“狐狸”的所有故事,分析每一个故事中的狐狸形象;
3.梳理狐狸形象,思考狐狸形象为何丰富多元?
这三步就是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是初步理解“人性的丰富”这个大概念。
4.基于你对“人性的丰富”的理解,分析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第四步,就是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
当然,文科中的迁移其实不够典型,我们再举一个数学的例子就非常清晰了。
比如小朋友们学数学:
具体:加油视频,加油量和加油费两种构成某种关系。暂停,每个油量对应唯一一个金额。两者构成某种关系。
抽象:函数概念
具体:解题
为什么“大概念”是“远迁移”因为概念本来就是抽象的,所以对大概念的学习是“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理解“大概念”的表现就是“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就是远迁移。远迁移,也就是论语中评价颜回的“回也闻一以知十”。
此外,迁移或者说概念组块也是专家思维的特征。
“在学习和迁移能力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将信息组成概念框架从而便于更大范围内迁移。P17”“专家首先试图形成对问题的理解,这往往包含对核心概念或大概念的思考。初学者的知识不大可能围绕大概念来组织,他们最有可能通过寻找正确的公式和符合日常直觉的合适答案来处理问题。P49”
打个比方,我们的知识,零散的知识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比如我们要补上大闸蟹,怎么补货最快?首先肯定是非常熟悉超市的结构,我们先找到食品区,再找到生鲜区,再找到活鲜,最后就能补上大闸蟹了。如果我们对超市的结构不熟悉,可能找到大闸蟹的水箱时,大闸蟹就已经死了。这就是组块学习,当我们以模块的形式思考,我们的学习速度,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如何才能组块,怎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联结起来,大概念就是。
三、找到大概念的方法
最后我来谈谈找到大概念的方法。其实,我真心觉得,“大概念”应该是大学教授们研究好的,而不是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学人员去找的。书里有很多方法:
1.仔细研究内容标准;
2.反复出现的名词强调大概念,反复出现的动词确定核心任务。
3.参阅现有的可迁移概念列表。
4.对主题或内容标准提出以下一个或多个问题:
(1)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
(2)是什么让……的研究普及?
(3)如果关于……的单元是一个故事,那么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4)如果……是技能或过程所暗示的“大概念”?
(5)构成更大的概念、问题或难题的基础是什么?
(6)如果我们不能理解……那我们不应该做什么?
(7)……是如何在更大环境中应用的?
(8)关于……的“真实世界”的领悟是什么?
(9)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看了这些内容,我的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设计者要对本学科有系统、深入的认识。这个要求非常高。系统是把学科内部的分支、分分支、经线纬线、经线纬线的关系全部理解清楚,就像曹雪芹用《红楼梦》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完整的大观园,细读文本,每个人的前世今生、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全都清清楚楚,来龙去脉、草蛇灰线都一清二楚。深入是要对纵向理解,对于某一问题研究地深入,你对学科的发展史,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的研究史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我还是要收回前面的话,好好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我自己的学科。
最后,用这一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要理解生活,向后看;要过好生活,向前看。——索伦·克尔凯郭尔”。我的理解前半句“要理解生活,向后看”讲的是反思调整;后半句“要过好生活,向前看。”讲的是计划。而计划——修订——教学——评估——反思——调整,不断循环往复,从明确目标开始的计划到调整的循环往复就是逆向设计。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