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2 00:08: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是一本由税琳琳 / 任欣雨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读后感(一):神奇的宝贝

  

没想到有给成人的游戏书,也没有想到游戏也能在工作场合正义凛然的出现,爱玩是人的天性,不管多少岁。激发创意不是口头说说,还可以比划比划。

去硅谷看到很多企业有滑梯、泳池、游戏机,原来以为是让长不大的员工放松,现在明白,游戏才是创新的催化剂,改变世界不是梦想,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对人的潜能进行挖掘,当人全情投入游戏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那个时候心无旁骛,工作效率会达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我特别喜欢里面斯坦福那个打水炮的游戏,玩游戏的人居然能够拿到风险投资,后来发明了扫地机器人,真是很神奇的游戏。

周末和几个朋友分享了这本书,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书封面是绿色的?我问他们上面的小绿人眼熟吗?

大家快速发现左下角的逃生小人。这个全世界都在用的设计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的设计者是来自日本。

1972年,日本大阪千日百货大楼发生火灾,夺走118条人命;1973年,日本熊本大洋百货发生火灾,导致104人丧命……当时救援场面深深震撼了消防人员,竟然有一大片人倒在逃生通道附近,生命定格时那痛苦挣扎的样子让人不敢直视,他们明明已经来到逃生通道附近,为何没能逃出生天?

通过分析造成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救生通道缺少醒目的逃生标志,才导致有机会逃生的人葬身火海。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1978年,日本消防安全协会在全国举办了一场“紧急逃生出口”标志设计大赛,这立刻引起了许多设计爱好者的兴趣。最后从3337份设计作品中,小谷松敏文设计的“小绿人”脱颖而出,它“线条简洁,清晰明了,不需要另附文字说明”。

所以,《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封面采用并不张扬的颜色,致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本好书,不是读罢掩卷沉思,而是读着就想起而行的神奇之书,其中的价值,需要我们的慧眼发掘。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读后感(二):一本游戏书在手,团建年会不用愁。

  

你参加过双十一的养喵作战了吗?玩的开心吗?你看过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赛吗?看过从韩国流行的综艺节目running man跑男吗?现在购物都得先玩游戏了,还有什么不能游戏的?你有没有想到游戏除了好玩,还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提到游戏,你想到的是什么呢?无聊?孤独?

治愈?发泄?暴力?同类?沉迷?还是年轻化?有趣?边做边玩?

你喜欢玩游戏吗?为什么呢?

有人说我不喜欢玩游戏,因为太耗费时间。有人说怕沉迷。有人说玩玩也不错。

游戏不仅仅是放松解压的消遣工具,还是推动创新,增加团聚力和提升商业价值的有利工具。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是一本实用的游戏类的书,里面包含五大类75个具体的游戏,包括探索游戏,分析游戏,脑洞游戏,建设游戏。如果你带团队或者是培训师,这本书可以直接上手,用来做团队建设或者平时热身,休息时间活跃气氛。如果你是产品设计,创意人员,可以用来做产品定位,头脑风暴,输出多角度多方位的改进计划或者迭代方法。如果你对游戏设计感兴趣,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设计自己想要的游戏版本。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作者税琳琳,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国际设计思维创新协会(GDTA)理事。指导创作的桌面游戏《三国杀》,在年轻人中备受欢迎;与华为、联想、微软、奔驰、SAP 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创新团队合作,并长期担任德国 HPI 学院高级教练;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讲,出版著作《设计思维创新导引》,主持翻译并引进了“智元设计思维丛书”系列。

一、对于游戏玩家,不仅仅教你玩游戏,还告诉你游戏设计的原理,让你收获多重视角。

漫画家米娅.戈斯林将人在游戏中的人格分为9种,分别是小丑、探险家、动觉者、竞争者、艺术家、导演、说书人、收藏家。根据每种游戏人格的特点来规划游戏地图和特征。通过这样的划分,你能了解一般的游戏角色是怎样设计的,在特点上是怎样呈现的等等。对于你在玩游戏或者通关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米切尔.雷斯尼克,著名的乐高机器人背后的科技巨人、风靡全球的Scratch少儿编程之父,在《终身幼儿园》里提到了“4P”学习法Project. Passion. Peers.Play.即项目、 热情、同伴、玩耍,也是对游戏化学习的一个解释角度。

游戏无处不在,从小时候认识观察环境,学习使用工具,到老年提笼架鸟、吹拉弹唱无一不是。

比如大家都不太愿意做家务,但是用游戏比分的做法就变成了抢着做的事。每个人都需要修的死亡课学校不教,国人比较忌讳,用游戏的方式却可以让大家打破禁忌和拘束,自由讨论。

你去问现在的小朋友他们理想是什么?尤其是00后,他们很多人的梦想是当一名游戏博主。看起来很潇洒轻松,其实做游戏博主也不是随随便便通关成功,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你看,即使是游戏也遵循一定原理,有一定的门槛,需要认真玩才能赢。

了解了游戏背后设计的原理,你就知道他们的一些套路,就可以少进坑了。

二、对于游戏带领者,可以直接上手照着做,没有门槛。

翻开书,直接找你想要的主题或者类型,对着做就可以。书里有清晰的操作说明和要求,还有图解。也可以将看完书,练习完的感受经验汇总,跟别人分享。通过分享可以带动更多人。

玩游戏可以打破人们之间的冷漠尴尬,迅速建立了解,对于团队建设,活动暖场都是必不可少。同时,玩游戏还能解压,对于放松身心也是非常有益处的。很多企业团建、运动会、年会都是采用游戏类的活动。

三、对于游戏设计者,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创新创意的点子,结合实践,进行改进迭代,获得更多社会和商业价值。

比如可以通过对新入职的员工做梦想名片,引导他们完成自己梦想的路线,从而为以后员工的文化建设和团队活动提供更多可用的抓手。

再比如,如果你是设计行业的,想不出创意点子,思路枯竭,可以用亲身体验或者即兴表演等方式去搜集一些想法和问题,收集整理出问题的痛点、痒点、爽点然后进行改造,就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洞察点。婴儿手推车的改进和很多的残障设施平台等等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做的。

这本书用铜版纸印刷,纸比较软,排版舒服,可视化图形解释做的比较好。

不管是游戏玩家,还是游戏带领者、设计者这本书都不容错过。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读后感(三):感觉身体被掏空了?那你需要它!

  

首先,不知道你对于【培训】这件事,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觉得培训这东西都是骗人的,都是大忽悠,那你可以关闭这个页面,出门不送了。

我自己是培训的受益者,至少我十年前才从乙方变成甲方的时候,我能成长很快,是得益于一场培训的力量,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赋能。

可能还会有一些不死心的小伙伴会说,培训不就是洗脑,就是大忽悠你么?

那你依旧可以出门右转,不送了。

以前我认为目前的培训主要是两大类:

第一种是教授知识的,就是他告诉你他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他比你有经验的,你可以把我们现在听到的一些【干货分享】也理解成这个范围内的。

第二种是打破心智的,靠体验的,就是打开了你的某个思路,或者扭转了你的某个认知,这个口碑会比较两极,就是体验到的会说好,没体验的会觉扯,这里包括一些身心灵的培训,以及其他类型的。

而今天这本书的内容,是第三种,既不是老师教你,也不是纯粹的体验,而是【游戏】。

嗯,第一次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也吓一条,好像六七岁以后就没做过游戏了,现在三四十岁还做游戏有什么意思?

结果邀请人和我说,这个叫做【设计创新】。

据说什么国外的什么什么很牛的学校都在用,我内心的OS是,别是扯淡吧!

我自己是学设计的没错,但的确没听说过,设计思维和创新有关系的?

总之呢,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了这场体验之旅。所有当天做的游戏,都来自于这本书,所以就把当时的体验写这里,权当是给书写个评论。

第一个游戏叫做,我的招牌动作。

就很简单,找到能代表你的动作,然后你来做,大家跟着你一起做,同时也跟着你说出口号。

你要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是XXX。嗯,做的时候挺尴尬的,好在要傻大家一起傻。

这个游戏我之前在上教练课程的时候做过,是分小组练习,团队氛围会好,有人会大喊,有人会激动,有人会默默无闻,有人会搞怪,会有很多放松和个人角色的东西出来。

做完这个之后我觉得,哈哈~~好像一屋子的陌生人熟悉了一点了。

这时候我才发现,哦!这些貌似都可以用来做团队破冰,尤其是一些才见面,或者在一个线下活动里见到的小伙伴,用这个会很快的拉近距离,只是看有没有懂这个的主持人。

后面我们还做了两个和画画有关的游戏,就是一笔画你对面的人,但不能看纸,而且笔不能断。

还有画画的接力赛,每个人画一部分,然后传给下一个人,最后看看这个作品是不是更有意味。

后面还做了两个和个人展示相关的。

一个是用坐标轴的方式定位你的家乡在哪里,顺道大家都找到了老乡,以及接下来你想去什么地方旅游,顺道找到了一起上路的小伙伴。

另一个就是从现场的道具里抓取可以代表你的东西,拍出一个POSE,并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两个道具可以代表你,以及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姿势。

我做的是一个拿着话筒和键盘的人,然后单脚站立,摇摇晃晃。

因为做一个文字工作者,打字写作离不开键盘,做一个传播者离不开发声,所以键盘和话筒代表这两个,此外,我一直希望做一个可以对他人有影响的知识IP,那么在个人品牌和商业之间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我单脚站立的原因。

那基本上做完这一系列的小游戏之后,如果你用心的话,差不多就知道全场的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性格和水平了。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复盘一下。

我的招牌动作,是让你记住名字。

两次画画,是提炼对方的面部特征,尤其是在你盯着对方看一分钟之后,你大致会知道你对面的人的特征和名字,画画的接力是你观察旁边的人,并和其他人产生链接。

通过这俩动手能力,你大概能看出谁的专注度、投入度、个人展示情况怎么样。

两个个人展示游戏,你会知道场地里的人都来自于哪里,不一定是带有地域歧视和标签,但会大概知道如何找到单线连接的时候,你会问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对方只是在东北出生,不生活在东北,那也没关系,你还知道了他目前最想去哪里,也一样可以聊。

最后的高潮环节来了,大家开始分组挑战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把20根意面搭到最高。并且上面还需要放上棉花糖,且不倒,不能把意面直接粘到桌子上。

我们最后搭出来的塔是这样哦!

大概是26CM还是36cm的我不记得了。

打码的这个妹子就是一开始方案的提出者,然后中间也出现了若干问题,但大家都在积极协调,最后做出了这个雨伞装的面条塔!!

唯一可惜的是,不用自己找队友,以及小组PK,但我们自发就近组成的小组,还是拿到了最佳~~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说,哇!你至于么!玩个游戏你也这么认真,总想着输赢。

其实,如果说职场就是一场游戏的话,那么你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是你自己决定的。和什么人站在一起也是你自己决定的,而企业选择什么样的人,这点就是通常说的【大众标准】。

很多企业和岗位喜欢自信、有表现力,沟通能力强的人。

也许你觉得你怀才不遇,或许你觉得你频频受挫,那是不是你压根没投入在这个【游戏】当中,或者是并没有发现【游戏的意义】呢?

对我来说,我玩什么游戏都会注重两点,专注的体验,以及有结果。

所以也许主办方并没有涉及游戏之间的链接,我却把这些游戏变成了一个筛选队友的【模型】,在游戏过程里如何锻炼看人、识人、用人的能力,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反思和提升?

这总好过有人直接告诉你【看人的28条法则】要来的收获更大,不是么?

最后我们拉开来看,如果没有前面的破冰、熟悉、合作、展示,最后的结果可以这样顺么?

我们的小团队从头到尾听不到抱怨和质疑,都在努力达成目标,方案出问题想的是如何补救,给的材料是资源非常有限,怎么把有限的资源用到位,这点取决于【心态】。

你在职场当中是不是也总遇到那种什么都不干就一直在挑刺的人?

或许你是不是本身就在扮演这个角色?

你觉得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也许就是【团队感】做的不够,如果一个或者两个小游戏,可以打破原本的障碍,让了解更多,让彼此的需求得到看见和展示,这是不是就是一种更好的融合,从而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创新,离不开创造和执行,执行离不开配合,也许那个总爱挑刺的小伙伴,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被看到,想展示自己的不同,也许是他总是求完美,有高标准的要求,却没有高标准的出手。

而这些,如果只是一两个小小的游戏就能被你发现,那么如果你是领导,你或许知道怎么用好他,如果你是员工,那你可能会知道,如何和这个人相处,以及如何达成合作。

《神奇的设计思维》这本书的作者之前是一个游戏设计师,这本书里有75个游戏,从合作、探索、分析、脑洞,几个大的方面帮你来一一体验,最难得的是结尾的时候,作者还会告诉你如何去创立自己的游戏。

如果你是一个新手领导,或许你正焦头烂额,下属不服你,领导不信你,那你需要这本书。

如果你是一个职场新人,还不知道怎么在职场里表现自己,马上就要到年会了,这本书里的小游戏或许会成为你年会提报的小点子,别小看你的一次小发言,也许就是自我展示的开始。

如果你是一个宝爸宝妈,厌倦了传统的亲子游戏,这里面的小游戏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如果你是一个培训师,这里的游戏绝对是你开场破冰的宝库。

最后,如果你是一个自媒体人,打算未来做社群,那不妨参考一下这里的游戏原理,或许接下来的社群运营也即将游戏化。

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别总说身体被掏空,脑袋被掏空,自己跟不上时代,如果你是这样一直唉声叹气的中年人,那么,别多想什么,攒个局,玩几个,也许玩着玩着,青春就回来了。

最先老的或许是心,但最容易回春的,也是心。

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玩耍,永葆童心。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读后感(四):风靡硅谷、点燃创意的秘密武器:游戏化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对我最大的收获是解答了一个问题:

如何科学的点燃创意、激发潜能。

这本书得到了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廖祥忠北大BIMBA商学院院长 陈春花“童书妈妈”创始人 三川玲北京市西城区三义里第一幼儿园园长 刘晓颖SAP中国数字化学院负责人 许磊大众汽车学院 张莹莹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务总监 叶慕亚溪山天使会创始人 许晖横山书院执行院长 于干

等人的赞誉。这个名单,让我很诧异,因为他覆盖了从学界到企业界、从幼教到商学院,

很少能见到一本书能横跨领域与年龄,得到全方位的赞誉。

书的名字叫做《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

1987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彼得.罗首次提出了“设计思维”的概念,经过半世纪的发展,美国斯坦福d.school、德国HPI学院成立,标志着设计思维正式成为了一门课程。

本文作者 税琳琳,在学术与实践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从合作、探索、分析、脑洞、建设5个方面,

编写了75个设计思维游戏,用来激发团队的无限创新力,帮助你的企业乘风破浪。

我有幸得到授权,从书中的75个精华游戏,挑出来10个,分3个层面,来给大家做个分享,这些游戏你一看就懂,看完就会做,做完就见效。

一、认识自我

如何科学的认识自我,是永恒的话题,具体到事情上,比如自我介绍吧,我经历了各种场合的自我介绍,基本都是感觉很尬的。其实我们可以用3个小游戏来达成目的。

1、第一个游戏的名字叫“T型图”

作者把人分成横向、纵向,横向代表你知识面的广度、个人兴趣爱好,纵向代表专业的深度,一横一竖,组成一个T形,用10个正方形方块拼起来。

这个游戏可以在以后新员工入职、培训破冰等场合用,也可以自用。

2、第二个游戏的名字叫“冥想瑜伽”

人的状态很重要,拉回状态靠脉动跟红牛,效果并不好。

从释迦牟尼到乔布斯,无数的贤人、领袖,对此都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冥想

这里作者,也给出了冥想的操作步骤,1分钟学会,3分钟见效。

3、第三个游戏的名字叫“蒙眼迪斯科”

表演上有个说法叫“解放天性”,只有解封了天性,灵感才会找上你。

对于创意工作也是一样。

作者给出了最简单的方案:戴上眼罩,自己随意扭动起来

为什么戴上眼罩呢?这是很精妙的设计。

4、第四个游戏的名字叫“梦想名片”

你是不是经常问孩子: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还经常跟员工谈话: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啥啊?

但往往得不到真实的答案,也就做不到加深了解彼此,无法做出对应的支持。

作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来达成目的:自己给自己设计一个名片,想要什么头衔,自己写

人们就是这样,往往用不正式的方式,比如借着喝醉/借着游戏,说出心里话。

以上4个游戏,能帮助你更清晰的认知自我,解放自我。

二、认识团队

每个人都是活在群体当中,如何更好的与群体合作,是要一直修炼的能力。技巧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先认识他人,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更好的合作,作者设计了2个游戏,用来认知他人。

1、第一个游戏的名字叫“超能力与氪石”

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不容易;承认它,更难;在团队面前承认它,是难上加难,但很重要,因为只有大家都知道你的弱点,团队才能扬长避短。

作者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来达成目的:大家都知道超人的弱点是氪石。

这个也是用一种漫画式的英雄手法,来描述每个参与者,每个人都是超人,然后找到自己的弱点:氪石。

这样就用一种很轻松无压力的氛围,让大家增进了了解。

2、第二个游戏的名字叫“灵魂对视15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与他人对视时,是最能触摸灵魂的时刻。

试试跟你的同事、家人,对视15秒吧,你会有非常奇妙的体验,对彼此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们的关系瞬间就不一样了。

认识自我,才能更好的跟团队合作;认识了团队,才能更好的跟世界相处。

三、认识世界

有了团队以后,你的人生就是一个在陌生世界里打怪升级的过程,如何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画出它的地图,做出攻略呢?

作者设计了5个小游戏

1、第一个游戏的名字叫“这不是一支铅笔”

抛去名字,物品还有其他作用吗?

铅笔的100种用法,挣脱名字带给物品的桎梏,发现更多可能,激发团队的创意。

拓展一下,比如网约车是什么?

本质上就是个随时可用的运载工具,不一定非运人啊,我经常把网约车当跑腿用,送文件啥的,又快又便宜。

跑腿是啥?

本质上就是一个随时可用的劳动力,我经常把跑腿当临时工用,帮我干点小活儿,比如我在A地,我可以给B地的跑腿下单,让他帮我打印送个文件、画册啥的,或者帮我张贴个广告并拍照,高效又省钱、省事儿。

2、第二个游戏的名字叫“闲逛一刻钟”

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吗?

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你每天都经过的地方,去认真观察一件事物,15分钟回来,写下你的观察。以此来训练自己的敏锐性。

3、第三个游戏的名字叫“情书还是分手信”

了解客户市场,需要做画像。

怎样才是最用心的画像呢?

尝试给你的客户写封情书或者分手信,用这个角度切入,你会有全新的认知。

写情书的过程就是展示自己优点、描绘彼此结合的美好前景,

而写分手信就是认知彼此缺点、推演彼此继续下去的不好结局,

没有比写封情书/分手信,能更好的了解客户、市场的方法了。

4、第四个游戏的名字叫“封面故事”

做企业常常讲愿景使命价值观,做中长期规划。但这些太空洞了,员工会想关我毛事啊,又画饼。

不妨换个方法,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团队一起做一个假设:

5年后,一知名的媒体要采访你们团队,并把你们做成杂志的封面故事。

以此倒推,你们需要做了什么,才能让人来采访你们做封面故事

用游戏的方式,让团队学会自己给自己画饼。 认识自我能更好的跟团队合作,认识团队能更好的跟世界相处;

这也符合修行常说的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

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轻松的小游戏来实现,真的是一种很奇妙又科学的方式。

以上这些小游戏,只是书中的13%

这本书刚上线,早用早受益。

相比随便一堂冥想课,都要好几百,请个培训老师都要大几千,真的没有比买书更省钱更系统的学习办法了。

最难得的是,这本书不但告诉你直接可用可操作的游戏,还教会你如何自己设计游戏达到目的。

教会术与道,授之于鱼与渔

买了看完,在公司年会跟年初迎新就能用起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