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教育应当培养人良好习惯品德和能力
日期:2021-01-01 16:41:38 作者:叶千华 来源:情理集 阅读:

  教育应当培养人良好习惯品德和能力

  作者:叶千华

教育应当培养人良好习惯品德和能力

  在当今大家一谈到教育,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都能说上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无论是从事教育教学者还是教育旁观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校长,思想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认识的不同,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懂得和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良好习惯品德和能力。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圈养”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对于“优秀”的理解,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数越多,学校教育就越优秀;有的人认为学生越听话,学校教育就越有效果;有的人认为学生习惯养成越好,学校教育就越成功。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也会出现很多见仁见智的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排名和分数越高,学校教育就越好;有的家长认为,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数越多,学校教育就越好;有的家长认为学生习惯越好,学校教育就越好。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的教师认为一生中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越多,其教育的成就感就越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成绩越高,其教育的荣誉感就越强;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断获得成长进步,其教育的效果就越明显。如此等等。

  无论我们怎么来评价教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教育,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问题,从教育的词源上来讲,“教”就是拿着鞭子催人行孝,“育”就是教育在消失了其痕迹后受教育者所留下的东西。那么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学者们、家长们、教师们以及专家们都会振振有词地说上一大通,但是能够从受教育者本身来关注教育的却不多。从受教育者本身来讲,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心智不断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其良好习惯得到养成并不断强化的过程,教育即生活!其内在的涵义已经明确告诉了人们: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而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过程,是为了提升生活和生存质量而不断改进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育发现其内在的自我的过程,是教导人经受感受接受忍受享受的过程,是要求人做楷模、做榜样、做正人君子的过程。

  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就在传递教授已有的经验积累和行为爱好。而我们却不赞成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教授的唯一目的而采取的功利化措施,尽管当前我们还无法改变升学考试这个现实。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让受教育者懂得知识技能产生的过程,明晓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获得因知识技能获取而带来的愉悦的感受。

  当一个孩子从母体中出生后,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希望的寄托和优秀传统的传承,如果人们不顾及生命成长的规律性而采取了偃苗助长的做法,如果人们忽视了生命个体的自主性,如果人们以人们的方法来传承着人们的希望,其实人们就真的错了,错在了人们以爱的名义和理由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当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而蹒跚的走进校园,当孩子因没有按照人们设计的方式和方法而行走时,当分分分和名次成为家长教师一次次的责骂的理由时,人们却忽略了孩子习惯品德的养成,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体验和愤懑,也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和反抗,而这所有的“忽略”将最终导致孩子精神的崩溃和性格的缺陷,从而带来教育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其实,人们没有必要那么心急,更没有必要那么心忧,因为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品德品质后,能力也随之成长,这会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自主品德,也会在良好的习惯品德品质和能力中不断的成长与成熟。人们没必要那么功利,因为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品德品质,提高了应有的能力,这就自然会在自我规划与设计中达到理想的效果。人们没必要那么浮躁,因为只有当人们冷静下来后,孩子才会冷静,学会了冷静的分析和思考,冷静的面对和处理,这其实比单纯的分数名次更重要的多得多。如果不去培养人良好习惯品德品质和能力,人生就必定是残缺的,是失败的。我们不要忘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成功是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是好习惯和好品德品质来成就人生的,美好的愿望和希望都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中获得实现的。

  教育需要方式和方法,需要感受和接受,需要能力和过程,需要楷模和榜样,更需要养成好习惯和好品德品质。(叶千华2010年5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教育应当培养人良好习惯品德和能力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