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s with Morrie》是一本由Mitch Albom著作,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4.23,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uesdays with Morrie》精选点评:
●tr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ife---birth and death, it is simple yet complicate.
●生活、人生啥的,本是简单的,朴实的,简单、朴实到很多人都忘了它的简单朴实。所以我们需要这一类的书来提醒自己。
●非常浅显易读的书。一名走在死亡道路上的导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人生并讨论了彼此的生活和诸多人生重大问题。说的道理都不新鲜,关键是我们在光怪陆离忙碌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很容易轻易就忘记。我们像一只滚轮上的仓鼠一样不断地奔跑,其实却总是停留在原地,没有目标,也没有路上的风景。当一切都被剥夺时,突然视角会不同,也许我们会回顾是否我们之前有什么可以做,却没有做到的。人生就在于,死亡的那一刻,没有后悔。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之前的生活都是白过的,没有意义,没有发自内心的喜乐。在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睿智的人指点,是幸运的。其实我也很庆幸自己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导师。另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大意是如果你的文化和你的追求被道而驰,就别买帐,建立自己的文化。
●睡前想起来会读一点的鸡汤,只能说这本鸡汤不适合我,我需要的是鸡血而非鸡汤~
●已购。三星半。第一次读这本书的中文版是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的,那时对这样的题材感到很是触动。最近突然很想重读,便读了。然而,这次却有些起疑。主要是发觉作者的写法和笔调狡猾,太往畅销书的路子上去了,他知道哪些点以及哪些表达能够触动读者。除去这些伎俩,莫里真正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多少,而且也并不新鲜。。。他的这些老生常谈对于日常生活的顽固又有多少力量呢?此外,这次我最感兴趣的点反而是莫里通过数呼吸来衡量自己的病情这个细节。。。
●didn't actually finish reading it
●有些道理或許要等到我們六十五歲的時候才能真正參透。
●the first English book that I finished reading!know how to die,then know how to live!
●想度英语原著,又不想看幼稚童话的都看看这本吧,反正我看完信心大增。 You are not a wave, you're part of the ocean. Death ends a life, not a relationship.
●Always warmed by its afterglow... (Amy Tan)
《Tuesdays with Morrie》读后感(一):一个摘抄
断断续续读了一段时间,每周都有探讨一个关于生命的主题,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正在消逝的生命,仍在绽放爱和热情,并以此感染身边每一个人。是一个活的晶莹剔透的生命啊,拥有这样的老师会很幸福吧。
《Tuesdays with Morrie》读后感(二):life's meaning
这本书很好看,特别是作者开始在教授身边陪度最后时光时。Every tuesday,可以看出这个教授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关键在于发现Life's meaning.还有关于这一句,when you are in bed,you're dead.我都不好意思再赖床了。
《Tuesdays with Morrie》读后感(三):简单的道理,不是人人都能做得来
书很薄,个把小时就能看完,但这本是却不是一本你想一气呵成的书。看着看着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本需要一直放在身边,不时拿出来翻翻提醒自己的书。告诉自己,不用生活得太艰辛,不用不停的奔波,不用太物质。
羡慕书的作者,能够这样以为mentor。
《Tuesdays with Morrie》读后感(四):没有参透的俄国哲学
就是这样的吧
在美国这样的大环境下 能做到这点已实属不易
不过和欧洲人比起来
无论是Morrie 还是Mitch 都显得浅薄了些
似乎是Tolstoy读多了的关系吧
美国人的东西不想再碰了
虽然这还做过我们的 require reading
艾默生除外
《Tuesdays with Morrie》读后感(五):死亡是每个人都有的故事
作为一名老师,墨瑞像是心灵捕手里的尚恩,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又像幸福终点站里的维克多。我不惧怕死亡,但是也不想有身体残疾的一天,如果有这么一天,我会结束,不像墨瑞那样选择像婴儿一样需要看护。我选择了和墨瑞相似的人生态度,只是在这一块选项卡截然不同了。有多少人会在生命的中途对自己的选择有所思考并采取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