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慾望巴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31 01:1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慾望巴黎经典读后感有感

  《慾望巴黎》是一本由凱薩琳·米雷著作,商周出版的200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慾望巴黎》精选点评:

  ●法国女编辑的情色自传,通篇的性欲望和性行为,最惊悚的就是喜欢群交。除了这个变态的惊悚点和大量的性幻想外,整本书逻辑混乱、语言颠倒、几无情节可言,缺乏可读性。

  ●做运动瘦得快,一般人我不推荐^^纯学术的研究了一下,想写色情小说的同学可以看,她非常大胆并且冷静,态度类似于昆德拉某小说用体操来形容的一幕,是解剖的态度.我想不到有那么多志同道合者的,过去珠珠跟我聊天说起过,西班牙有个小女孩13岁在还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就写出畅销的色情小说,很鼓舞,所以大家都是可以去写写的.

  ●大胆、直接、开放,凯萨琳不可思议的爱情观、性爱观,只能说眼界大开。法国人,什么都干些、什么都敢想。

  ●合胃口~

  ●少儿不宜~

  ●有時候我們看完一個電影﹐說: another fucking french movie. 於是看完這本書﹐就是: another fucking french woman's diary. 一個文化人/藝評的界限和資格真令人頭痛。寫起性來﹐寫也寫不好﹐做也做不好。非常單調。

  ●正在看咯

  《慾望巴黎》读后感(一):前半截和后半截

  前半截写的还行,能让读者读到凯瑟琳的性爱传奇。后半截参杂一些个人情感后,变成情欲自述了。

  但我依然为她的胆大妄为震惊,她竟然完成了法国A片无法演绎的性行为,群交是她的最爱,在厕所也同人做,在她的总编室也做,应该是性欲狂患者。

  《慾望巴黎》读后感(二):有没有电子版,我想购买一份

  最近一年来一直想看看有个情欲,性心理方面的文学作品。有这方面书籍的朋友请私信给我。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觉得在情欲方面的表达,相对于男性,女性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表达方式。所以,任何一部有个这方面的书我都想看一看。我文化水平很低,阅读外文实在吃力,只能求购中文版,中文繁体版也是可以的。

  《慾望巴黎》读后感(三):想看這本書,不知道哪裏有

  看豆瓣上將此書評價的那麽具有神秘感和爭議良多,真想看看全書的內容,但不知道哪裏能看到此書?怎麼購買這本書?請朋友們幫忙介紹一下。謝謝了!

  豆瓣上看到的書名真不少,就是不知道到哪裏能看到內容。難道豆瓣只是介紹一下嗎?還是在某個連接上能看書?

  第一次用豆瓣,不知道的東西太多,發個評論竟然要140個字以上才能發出去,我真是無語了。

  《慾望巴黎》读后感(四):凱薩琳的性愛自傳

  可能因為作者喜用藝術分析的詞彙,來描寫她二三十年前的性愛冒險.通常,回憶總會帶有情感的溫暖色彩,但這本法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的性愛自傳,仿佛處處在提醒讀者,性就是她的追求目的,而不是愛,甚至不是慾望.除了令人大開眼界的性愛描寫外,最特別的是作者那種冷峻得近乎無情的的態度.網上有人寫:Written in cold, repetitive prose, clinical by virtue of its attempt at objectivity, it is above all sexual self-analysis, the singular story of one femininity seeking neither seduction nor even pleasure but simply encounters with other bodies.

  那究竟,她孜孜追求的是甚 ?或者,這本書像一本運動員自傳--追求更快,更高,更遠,更強....

  《慾望巴黎》读后感(五):意识与书写:合理的故事或者真实的故事

  其实是两本书的个人印象:《欲望巴黎——凯瑟琳.M的性爱日记》VS《女教授应召实录》。因《女教授应召实录》,不会比你看过的任何一本故事书或有趣或无趣多少,所以就不在此赘述。又鉴于很多想法是两书冲突、比较而得出的,特在此提一笔。

  看过这两本书的人,猜你是会钟意前一个故事,还是偏爱后一个?钟情于一个合理的故事,抑或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票选,从数据看的话,合理远比真实重要,更确切的说,是“合理”这一个选项比“真实”具备更多的普世价值的考量。

  合理的故事只要在逻辑上过得去,人们就会对其表达接纳。尽管,为了符合逻辑,也就是迎合读者的阅读水平与口味,考虑到读者脆弱的神经与丰富的内心感受,合理的故事做了很多策略性的梳理。而真实的故事,很多时候甚至是碎片性质的,不是线性的出现在读者面前,意味着考验着读者的能力与耐性。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个故事越是合理,换句话说,越像是一个故事而已,那么读者就越安全。这只是一个故事罢了,读者会这样自我开解,与我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情形在真实的故事里面就没有安全缓冲地带的存在。那些碎片,不时的与读者自身的经验重合,加上没有逻辑的缓冲,所产生的共鸣,如果是正向的,那没有问题。反之,厌恶的情绪很容易就产生并转嫁到对于故事的观感中去。

  以下才是关于《欲望巴黎》的读后感,很抱歉,看的比较抽离,然后印象也多是碎片式的。

  1.

  我时常在思考,一个写作者与一位研究者的区别在哪里?后来我想,大概是生活与理论在他们手里表现的层面不一样吧。

  作家们,必不会出口就是话语分析、知识与权利,但是,他把这些都深埋在了所言说、呈现的内容之中。每部作品后面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理论的背景在那里。

  而作为一个研究者,其任务大概就是将生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再用理论来诠释它。

  生活与理论,一个在表,一个在里,是呈现还是诠释,自此,写作者与研究者在这里分开两边。

  有评论家称《欲望巴黎》是一部不谈道德观,不卖弄学院论述的作品。先不说前一条,但从后一条看的话,是否可以说凯瑟琳是个写作者,是在做呈现而非诠释?

  2.

  至于第一点,与其说《欲望巴黎》不谈道德观,还不如说它表现出来的单纯性质(作者自序所言:“我希望谈论我的‘性生活’,但并不希望讲述我的‘生活’!”)使之成为出乎人意料的给我干净、纯洁的印象,跟道德没有一点的关系。性与单纯、干净不是从来就对立、分属不同世界的。

  不仅书是如此,凯瑟琳本人也给我“她是一个干净、纯洁的个体”这样的印象。她偶尔在书中闪现的社交上面的弱势在激烈的文字描述里面尤其让人会心一笑。

  不知谁说,“干净、纯洁”不是排斥,而是包容。

  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不是一部优质的情色小说,它不能唤起我的丝毫遐想。因她“以知识分子的冷静态度剖析各个场景及自己的心境”,其“视觉记忆盒视觉刻画,钜细靡遗到一点也不浪漫的程度”。换句话说,男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甚至不会把她当做唤醒欲望的工具,而只是当做一本猎奇小说来看也不一定。而身为女性的我,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把她当做一本科普作品在读。书中直截了当的回忆真实场景,其煽动性还不如凯瑟琳几次提起的她自己性的幻想。

  还也许它的重点一开始就不是性本身,性只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凯瑟琳企图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解放、一次广日持久的Womwen's talk。但在我看来,Womwen' talk从来不是个好主意,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本书出版后的处境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3.

  空间在凯瑟琳的书中占了很大的分量,不管是对小时候家中空间的回忆,还是对于做爱场地的偏好,或者对于大自然开放空间的敏感。因为凯瑟琳不喜欢人肆意猜测她的生活,分析她的人格,我也只好说:过去永远在场。

  4.

  人们喜欢谈感情,并把性放在感情的范畴里还放心。但人们谈感情,有时候其实明明说的是道德这件事。还天真的以为批了感情的外衣,就不会让人察觉其下的评价与等级。殊不知这种黏糊糊的东西最是讨人厌。

  任何事情,过于直白,剖开修饰,撕下面具,就到了佛家所云的第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并不会以此为遐想的起点,甚至是终点。没有所谓美好的前世,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龌龊今生。这是凯瑟琳的这本书不情色的原因。

  5.

  凯瑟琳说起自己喜欢性,是因为“它能够开启我内在如海洋般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她先是包容了自己,才可以解放自己。

  才可以回答“你为什么写这本书?”这样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进而引来带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如何在广袤的空间里面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所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而且可以是意义世界的。语言的言说,显得如此重要又苍白。“那些航行者很幸运,他们只消说出自己所在的经纬度,别人就可以知道他们置身何处。”

  我如何是我?“我站在一旁,转身对着横躺的自己。”这是多么恰当的隐喻。一个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除了思辨,还有各种扮演与包容。

  我自问:你首先包容自己了吗?若还没有,就要继续努力自省:大概是自己看的、懂的还不够多,才会从对别人的态度上投射出自己的狭隘。我尽力避免这种由于无知而出现的不宽容。

  6.

  凯瑟琳讲到编年体的顺序为妨碍她真实的呈现,“几乎是在评论了”。所以才出现了相互混合的叙事方式。又“人们是在修改自己的句子时,感觉到自己的诚实公正。”

  因为我们会权衡,会犹豫:到底要讲出几分的真实,几分又是经过了修正。欺骗读者的同时,也在欺骗自己。

  7.

  评论说“吸引她的是那种‘宽容放任’,而不是那种‘逾越尺度’的感觉。”我也是同感。但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逾越尺度去臆测甚至是意淫别人的宽容放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慾望巴黎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