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到底该怎么教,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各专家观点也不一致,有人提倡多读书,语文能力自能提高;有人提倡规范答题,找出套路;有人重在记忆积累,让语文教育丰实。但是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对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学表现结果的多样性。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教师在阅读上眼花缭乱地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样,老师们就把时间花在最基础的知识积累上了。于是教学的浅显化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一般抓抓字词训练,古诗词默写,文言字词积累这些和考试紧密相连的基础。所以出现一种情况,小学、中学、大学会出现很多教学内容的雷同,如都在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有所获,培养阅读能力势在必行。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需深度阅读。影响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变量有三类:条件变量,效果变量及控制变量。我认为我们最该关注的效果变量中的思维深度。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不上心,他们觉得语文学习不学习都一样。语文的学习的短期效果不易显现。你这一段时间努力学习了,考试成绩不一定能上去,也许下次考试或者下年考试语文成绩上去了。这样的结果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具有懒惰性,他们甚至不愿去思考稍微复杂一点的内容。记得在考试中,我问一名不答题的同学,你怎么不做题?他说不会做。我说,你思考后写下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即可。他回答,不想动脑,一想就头疼。这已经是思维懒惰的一种深度表现了。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加强思维深度训练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