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谈美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30 01:2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谈美读后感100字

  《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精选点评:

  ●哲学和科学,穷其究竟,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无法心动的理由,2016春#

  ●进入了一个新的奇妙的美的世界。

  ●入门之作

  ●书小话语平实易于理解 总结而言 有所得

  ●易懂和唯心,加一星减一星,抵消了。

  ●人心净化,人生美化。

  ●非常棒的美学入门读物。“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的这本书给我一种超脱世俗,当代陶渊明的感觉。从内容上看,就是美学最最入门之书,但是如此款款而谈,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如同和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相约坐在青山之下的绿水边上,回忆着过往一点一点叙述美的韵味,真的太棒了!此外尽管书是入门的,但是自己还是收获到了很多知识,类似于他对考据学的批评,对移情的详细阐述,对主体和客体双向运动的拓展。以前我是只知道移情对象一般都是物体,但没想到这个物体范围可以如此之广,例如音乐,其实从物理上看就是一个个声调组成的一长串共鸣的声音,但就是让人有感觉,这就是情分作用;绿草很美,象征着生机盎然,但这对盲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被生创出来的符号,同样,对未经世事一步步学习的我们来说,这些外在的物象本身是没有情感的,但这不能说它们自身就是绝对死的,有可转化为美的因素。

  ●美的启蒙。

  ●较之而言通俗易懂的文学理论

  《谈美》读后感(一):大师就是大师

  “把简单的事情说得玄妙复杂,或把复杂的东西说得简单明白,都是不寻常的本领。前者靠联想和推理,后者靠直觉和洞察。前者非聪明人不能为,能为后者的人则不但要聪明,而且要诚实。”周国平这段话里,“能为后者的人”中大概朱光潜老先生可算是例典型。

  因为同时看的这书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前上语文课的态度。总是以为一切课本的安排都和政治书一样带着洗脑的目的,于是错过了太多对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读到这些经典我才晓得,原来课本里面选了那些好诗好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来给我们读,可能正是由于几位美学大师的强力推荐。

  《谈美》读后感(二):堕落的距离

  我一直无法弄清,现实生活与纯洁高尚的艺术之间的距离,自己该采取什么的态度来面对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断困惑,不断地找不到出路。我终于至于自己于一片混沌和矛盾。我企图把现实与艺术对等,换来的是冷嘲热讽,我也一直自为清高的不那么喜欢和熟悉的人相处,我怕自己堕入浅薄。可是,我知道我错了,却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该怎样对整理自己的生活。我开始一点点的接触一些本质,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发现道理总是让人觉醒。我看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

  我找到一些现实生活与艺术的距离,毕竟人首先是生之为人,有时候要像蝼蚁一般的活着,避免格格不入。但要时刻铭记,我不单只会简单,不单只会饿了吃饭,见到女人渴望。禁欲并不是封杀、淹没你的性情,是要你更明了的懂得我们要学会静心地面对事情,即使是花草虫鱼,或是凌乱无章的世界。太近,日子太过忙碌不堪;太远,容易抑郁生厌。离堕落只一步,你会活得更平淡。

  《谈美》读后感(三):《谈美》:消遣一下

  图书馆只能借出安徽教育97版,01年第四次印刷的,两个小时把这本本应该早就读了的书补了——确实应该早一些读,现在读来,仅能算作消遣,已经没有太多的启发或者其他价值了,阅读当中也没有什么让人深感佩服、惊叹的地方,倒是有很多地方激起我辩驳的欲望。 个人认为,这本书算不上所谓必读之经典。 不过毕竟是过去的大师写的作品,还是有可取之处。首先,此书最好的地方在于文字,近来看的多是专业文献,兼有一些网络虚构文字,似乎和汉语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一翻开,汉语的质朴、清新和灵动就扑面而来,相比而言,我现在写论文机械,写文案造作,文字的能力实在差得太多。 就内容而言,除了几乎贯穿全书的若隐若现的康德,还有些许中国文化背景的东西,例如,开场话里的“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泊情养性’做起”。私以为,非国人无法写出这句话,以怡情为人格修养的第一要务实在是独特极了。

  如不谈细节,而谈观点和内容的价值,本书,最好的大概是十二节,谈创造与格律(这实在是汉语功底足够的朱光潜的主场了),其他的章节,或者差强人意略显平庸,或者只是质量不高的泛泛而谈,粗疏、随意、片面之处多得不免有些过分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第六章以前,朱光潜以美感为中心为论,美感,就字词而言,可以是个人的,也难于把握,朱光潜意欲区辨美感与快感(甚至愉悦),隔开美感与联想,实在让人难以认同。大概朱老先生要谈的美感是如康德那样的审美情感,可如果这样,至少要先谈谈这种美感究竟是什么,又具体在何种程度上与快感和联想共处或区分,如果一上来就说它们完全不在一处,这简直与经验现象南辕北辙,也有些莫名其妙。

  补完这本书也算是了却一事,以后再不需挂心了。只是有几个空泛的问题还待合适的时机去思考:1)如何给非专业人士介绍美学是什么?2)如何给非专业人士介绍美学的基本讨论和研究方法?3)如何给非专业人士介绍目前美学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怎么像他们解释朱光潜《谈美》这样的作品的价值和目前的美学研究工作的价值?4)存在中国美学吗?中国美学如何做?有什么特征?

  《谈美》读后感(四):谈美

  看过朱先生的《谈美》,出奇意外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先生将说理与现实想联系,为我们呈现美学的精髓,也着实为青年们扫了盲。以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从无所为而为之的角度出发,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所得到的所观所感皆可谓之美也。

  先生在第一封信中提及的三种态度,朱先生以古松为例,我斗胆以此次借书为例。在选择书的不同版本时,我校图书馆仅有北大出版社、安徽出版社两种不同版本。北大出版社的版本外观白净,书本厚实;安徽出版社的《谈美》显然是积灰已久,但是书本明显薄了不少,在权衡利弊下,我果断选择了安徽出版社的《谈美》。我要完成期中作业,首先想到了我要选择的事物对我的利害,厚的那本会更多的花费我的时间对我的生活“有害”,薄的那本明显可以从时间、心理上减轻我的压力。在此选书的过程中,我是个俗人,实用主义者,我站在功利的立场上选择了于自己有益的事物。但倘若没有作业的牵挂,那我必定会在一个洋洋洒洒的午后,装着一壶水,看着这两本书,没有了作业的牵挂,心中也没有意志与欲念,当然选择白净美观的那本。可见以“无所为而为之”的态度更能发现美。那美有何用处?寒不可衣,饥不可食。然则真和美的需要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我们追求的美感经验源于无所为而为,少了一份功利之心 ,多了一份真与善。我们常常感到的疲乏与心累,莫不是事事都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做事之前都将事情在自己心中做起了权衡称量,当然也时时会感到心累。慧能大师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只要心常清净,又何来烦扰呢,事事以无所为而为之的角度出发,少计较些功利得失,那也不会沾染世俗的埃尘,人也活的自在闲适。

  同样的道理作者在第二封信中也有提及,艺术源于人生,却与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之美,我们需要“反主为客”,由主位的尝受者退为客观的欣赏者,把自己的切身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之外去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件糟糕的事情,若将它推远一点来看,未尝不是一件福事。我们往往汲汲于眼前的利害得失,得了便是欢喜,失了便是痛苦,时间在走,时代在变,此时费劲心力所得未必不是将来殃及之物。这些名利最后不过都是尘土。看过书后,我不奢望有大师出世的情怀,只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遇事无论好坏,都要多角度看待,多从无所为而为之的角度出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一份美的态度,少一点实用的思想。朱先生教人美学,却也时时教人以生活的道理。

  在艺术游戏说中,涉及了创造与欣赏的关系,即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同样谈到作者与读者的还有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坐标系,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没有人读你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文学。同理浪漫主义以来的“读者导向理论”也同样重视读者在文本中的重要地位,意义存在于文学阅读中,意义是阅读的反映。费什说过意义的阅读需要一个解释团体,众多的听众、读者、观众构成了这样的一个解释团体。他们在阅读中投入自己的想象与情感,把欣赏的意境用笔端再造,这就是一种在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就是解释团体的创造者,拥有自己切身体会的话语权。身在解释团体中,我们需要利用好自己的话语权,怎样去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不是囫囵吞枣,以讹传讹,就像说到明清理学就只会想到人们讲过的存天理,灭人欲。没有切身阅读,自己领悟,然后便在解释团体中大放厥词,这不能成为真正的读者,那只是一堆群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读万卷书,以“无所为而为之”的精神去欣赏艺术创作才有资格获得话语权成为一名真正的读者。书中说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我想如果做不了那几点星光,那请我们也不要让这片天空一片漆黑,怎么瞧也再也瞧不出一丝星光。

  《谈美》读后感(五):浅谈谈美

  终于把这本薄薄的《谈美》读完了。。。

  朱光潜说,“无所为而为”,人要有处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如实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都是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真的是无比赞成他的观点,以艺术家的方式生活,以美感的态度生活。

  “无所为而为”,这让我想起了父亲在我来传媒读书前对我说的一句话:在不含任何企图和目的的前提下,我付出了,就会的到别人的认可。这不正是“无所为而为”的处世态度和处事方式吗?

  这本小书大概是讲了四个方面的东西:对美的概述、艺术欣赏、艺术创作以及艺术与人生。

  首先,是朱光潜先生对美的概述,通过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告诉我们美感的态度和艺术的生活最鲜明的特点是不计较实用的(无所为的)形象的直觉。他认为人生有三种生活方式组成:实用活动、科学活动以及美感活动。这三点就分别对应着有利的善、抽象的真和物我交互时的美。但是,不同于一般狭义理解,朱光潜先生认为:真和美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他认为,真和美相对于善而言,真和美是人生精神上的饥渴。由于当时写作的背景,他在书中还提到:一个没有精神上饥渴的人和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经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朱光潜先生提到的疾病衰老的状态,就像是警钟时代的警钟一样,不仅敲击着当时沉睡的中华名族也回荡在当代的时空中。美学对当代艺术文化建设的意义:在物质极度膨胀的当代世界里,我们要挖掘使用价值的同时,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得挖掘自己美感的价值,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其次,是艺术欣赏的部分。在此部分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其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家花不比野花香”。读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真是愈发喜欢朱老先生了。我觉得,如果他的太太看到了这段文字时,应该感到十分欣慰。朱太太每天和朱先生在一起生活,在柴米油盐的氛围里,朱先生竟然可以跳出使用生活的角度,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朱太太。这不是每个已婚女子所期盼的吗?如果每个男人都能像朱先生那样,爱情就不回出现因生活实用的牵绊而出现的审美疲劳和“小三”的问题了。

  接着谈了一些“移情”、“人情化”什么的。大概就是说,艺术欣赏和美感体验是物我交互时的情感往复。在我们欣赏外物时,外物是被我们赋予人的感情;而且,人也会反过来将无的姿态吸收,模仿无的形象,这也就是美感作用的“陶冶性情”了。所以“无竹使人俗”。

  广义的快感包括美感,美感并不是狭义的快感,狭义的快感就只是愉悦。“艺术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艺术离不开联想,但是辗转不知的乱想是不可取的。乱想也许会让你增加好感和快感,但是乱想并不会增加美感。“乱想只是艺术本身以外的价值。”考证、批评与欣赏,考证是有必要的,对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做一些了解有助于我们欣赏,但是考证只是在历史的领域,并未进入艺术的领域。批评和欣赏的区别在于:“批评是冷静的、科学的、不含感情的,是一种反省,在作品之外的评判;欣赏注重感情与物的往复彽回的交流,是一种直觉,是无我合一,在作品里享受”。美感和美对应人脑与自然美感和美之间是形象,形象出现的动力是创造和情感。人的感觉和自然交互时就出现了美和美感,美感在人脑里,美在自然里。可是只有在欣赏者和自然直接出现聚精会神的情感往复时才会出现美感和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看似相反,但是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的美,都认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而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艺术来自自然,但是自然知识素材库,并非作品库。写实派和理想派唯一的区别就是,写实派认为只要是自然地、神造的就是完美的,所以自然全体都是完美的,不需要艺术家在加以创造,艺术家只会破坏了这种所谓的完美。写实派认为只要是自然地就可模仿;然而理想派认为,要模仿就得有“类型”,必须要是最典型的那个,可以见出其他所有的那个典型。但是,这两派的实质:理想主义是精炼的写实主义而已,都是错误的。

  再次,朱光潜先生谈了艺术创作。艺术与游戏,联想到了艺术起源说中的“游戏说”。艺术和游戏确有很多类似点:两者都是将想象的意象客观化;都是一种人情化的活动;都是创造另一个世界来弥补现实世界的缺陷。但是,艺术的社会性又决定了,它和游戏的不同:艺术需要有欣赏者;艺术要被客观化为作品来传达;艺术进行传达就需要技巧、需要研究其传达媒介。艺术创作中,需要有创造,就需要想象。创造就是将现有的意象用情感这条线整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想象起到了两种心理作用:首先通过分想将需要的意象从所有意象中提取出来;其次,通过联想,针对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如,婕妤之怨),将这些提取出来的意象综合起来。“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像。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邵阳日影为“像”为“外意”,其“内意”为“圣宠”。

  要将漫散的意象和谐一气综合为艺术作品,其内在动力就是情感,意象之外必有情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将小诗《江南》中的单个意象:莲叶、田、鱼抽取出来时,毫无意境。但是,因为情感的贯穿,原本漫散的意象不再漫散,形成了一幅极致幽美的意境。“艺术的任务是创造形象,形象靠感情综合。情或出于人,或出于己。出于己者跳出来审视(审美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出于人者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座椅是可以群”。

  情感推动下综合的意象需嵌在格律之中。艺术须寓整齐与变化中,“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从心而欲,不逾矩”。这也是处世之道,在既定框架下展示个性,在法律的范围里享受自由。格律的因袭是一种模仿,技巧的传承也是一种模仿。技巧包括:传达方式和媒介知识。创造不无模仿,但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凡艺术家都是一般诗人,一般匠人。艺术创造中由一种现象叫灵感,灵感是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突破现于意识。在潜意识中的酝酿就如蚕食的桑叶,最终现于意识的灵感就是蚕吐的丝。

  最后,朱光潜先生谈了艺术与人生。应该艺术的生着,生活艺术化、应该充满情趣。所以,“慢慢走,欣赏啊!”。

  2012年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谈美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