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谈美》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6-12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谈美》读后感精选10篇

  《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5-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一):大美无形

  老子道德经》有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然而,当我在读《谈美》的时候,却真切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美学力量

  朱光潜这位横跨古今、融贯中西的美学大师,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带领读者进入美学的世界,化无形为有形,幻有形为无形,用短短的十五篇文章,紧扣艺术真善美主题,道出了艺术美的真谛

  正如他自己所言,写其他文艺学论著难免要引经据典掉书袋,但《谈美》却随意挥洒,如同与密友谈心,力求明白晓畅。

  《谈美》一书除去朱自清所作序言,主要由开场白和十五篇文章及附录组成。其中前三章主要回答“什么是美感”这一问题;接下来三章则主要讲述如何区分美感与快感、联想,以及考证、批评欣赏;其余九章则分别讨论美与自然,艺术与游戏创造情感等等与美相关的论题。

  而作为附录出现的《近代实验美学》,其实并非细小补充。这部分内容共分三个章节,且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分别从颜色美、声音美、形体美的角度介绍近代实验美学。了解这种以科学方法探究美的欣赏心理机制的理论,对于我们进行文艺心理学研究是很好的辅助与参考

  锦上添花之处是穿插于文中的七十多幅世界名画名作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如朱耷、石涛、齐白石等中国画家的名作,也能欣赏到“大卫”、“米洛斯的维纳斯”等西方雕塑,更有梵高、莫奈、德劳内等世界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等等。这些图片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书法绘画、雕塑、戏剧建筑无所不包,为我们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提供了直观例证。

  《谈美》虽然是讨论看似高雅脱俗且复杂的“美感”问题,但平易近人语言娓娓道来方式深入浅出的论述,使得其成为了一部雅俗共赏、常读常新之作。“美”实际上关乎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如果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美的内心,再漫长人生也难免会庸俗乏味

  而当我们被美丽事物震撼却无法形容自己的感受时,便会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的较浓厚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这是朱光潜大师创作《谈美》的初衷,也是他寄予所有读者的心愿。

  “情趣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学会欣赏,并在欣赏时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幸福,是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修炼课程。正因为如此,一本小小的《谈美》才具备了大美无形的魅力,穿越了时空,指引一代又一代读者找寻美感之源,探寻美之真谛,追求更加美丽的人生。

  《谈美》读后感(二):不负时光,不负卿

  玫瑰是玫瑰,花香意义

  ——博尔赫斯

  春有繁花,秋诉雨;夏如繁星,冬不眠。美,我们沐浴其中。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一般人迫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今日,雨,

  夏雨。素来,我是喜欢雨天的,虽然这清冷点点滴滴总能勾起心中的贮藏的某些伤感情绪,但雨天总是寂静的。雨声不仅浇去了大地燥热,也将窗外的纷杂一并盖去,心似乎一下子躺在了一副软绵绵,清凉凉的沙发上。在这样的时光里,事情总能进展得更流畅,兴许还能生出些许意外的美感来。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那在我聚精会神的处理手头的事物时,我与我的事情的情趣在往复回流之间,是有燃起美感经验的可能性的。在完成时,手指离开键盘的一瞬间,一股清凉之意遍袭全身,我认为这就是美感体验的逸涌。

  如此看来,爱上自己的工作,也许并不像大家说的那般困难。于全情投入中去经验美感。美感有了,爱还会远吗?(这里并没有一丝想要说教意思,只是单纯的想到便写到)

  《谈美》读后感(三):玫瑰是玫瑰,花香无意义

玫瑰是玫瑰,花香无意义。——博尔赫斯

  春有繁花,秋诉雨;夏如繁星,冬不眠。美,我们沐浴其中。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一般人迫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

  今日,雨,

  夏雨。素来,我是喜欢雨天的,虽然这清冷的点点滴滴总能勾起心中的贮藏的某些伤感情绪,但雨天总是寂静的。雨声不仅浇去了大地的燥热,也将窗外的纷杂一并盖去,心似乎一下子躺在了一副软绵绵,清凉凉的沙发上。在这样的时光里,事情总能进展得更流畅,兴许还能生出些许意外的美感来。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那在我聚精会神的处理着手头的事物时,我与我的事情的情趣在往复回流之间,是有燃起美感经验的可能性的。在完成时,手指离开的键盘的一瞬间,一股清凉之意遍袭全身,我认为这就是美感体验的逸涌。

  如此看来,爱上自己的工作,也许并不像大家说的那般困难。于全情投入中去经验美感。美感有了,爱还会远吗?(这里并没有一丝想要说教的意思,只是单纯的想到便写到)

  《谈美》读后感(四):把心打开,让美进来

  文/***

  1932年夏天,当朱光潜在莱茵河畔写就《谈美》的时候,恐怕未曾想到这短短的有关美学的几万字,会成为日后文艺青年的美学入门“圣经”,一版再版,令人有常读常新之感。

  美,其实是个俗话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谁会说自己不懂美?幼童时的一条白裙; 少年时的一只口红; 青年时一头卷发,都会让我们觉得身心荡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种心情仿佛至今难忘。可是,如果读过了这本《谈美》,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种心情不是美感,而是快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朱光潜说“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由此看来,过去我们对美的认知都错了。

  在本书开篇“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里,朱光潜阐述了一棵古松在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三类人眼中不同的“知觉”,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难道美感对现实生活是毫无用处的?其实不然,人之所以是自己心灵主宰,就是因为有这些“无为”的活动。朱光潜说,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有价值一面

  重读《谈美》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颠覆了我们的旧式认知,让我们重新梳理美学的真正含义。就像朱自清在序中所提及的孟实(朱光潜的笔名)所言:“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孟实自己也在“开场话”中写道:“你也许怪我疏懒,也许忘记几年前的一位老友了,但是我仍是时时挂念你。”平易近人的语言让人觉得即将谈论的“美”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一位可亲师长娓娓道来的。这是我们初识“谈美”的基调

  从“达芬奇”到“梵高”,从“李白”到“苏轼”,从“风花雪月”到 “小桥流水”,美无处不在。可我们要怎样才能发现和领会美?朱光潜用十五个标题为“美”绘制了一幅矩阵图。如果你自由,如果你超然,如果你移情万物,如果你注重直觉,如果你超越联想,如果你亲近自然,如果你倾心游戏,如果你善于把握创造中的情感……书提到的那些关于美的思考,就像“十二条军规”让你既在细径中游走,心中又向往宽阔未来。美是一个精灵,隐藏于万物间。

  现代人之所以疾于劳累,困于世情,还是在于每个人都在心底架上了一把柴,让欲望燃起一团火,将心底的情趣日渐烧为灰烬。蒋勋在《给青年艺术家的信》里曾经写道: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间,美如何进来呢?所谓的美就是去掉那些“心”的束缚,让心灵变得轻盈。把心门打开,让美走进来。这本《谈美》便是打开心门的钥匙神奇并且万能。

  转载请豆邮联系

  《谈美》读后感(五):土豪的自我修养

  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土豪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用力过猛很容易出洋相,特别是装点门面文化方面,品味重要。而在品味这件事儿上,金钱并不是万能的,上帝公平体现在这个地方

  上次在一个书法展的现场,闯进一个穿着竖领POLO衫的秃顶大叔,他中气十足地横扫了一圈,然后跟正在哼哧哼哧磨墨写字的书法家说:“我买这一排,能给我便宜多少?”书法家还挺硬气:“买十斤的话给你便宜一点!”引发一场小规模的哄笑。

  我当时站在旁边,觉得这位也在讪笑的中年胖子还挺好玩,充满了一种对文化急吼吼的上进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然没有!但文化是有延续性的,培养一点欣赏美的能力,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不是买一排毛笔字回去就能解决的。

  附庸风雅当然是好现象,附庸风雅不好,难不成附庸粗俗就好吗?不过,即使附庸风雅,也得先知道如何打开风雅的大门,门都摸不到,其他的还谈个毛线球啊。

  要想打开门,最好的钥匙莫过于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这本小册子,读起来不枯燥!不装逼!不仅举了大量的例子!还有中西各色插画!总的来说,就是九浅一深,啊,呸,深入浅出!简直就是为我等美学门外汉量身定做啊。

  欣赏美不等于欣赏美女,虽然这两者只有一字之差。欣赏美女无非就是看脸看胸看大腿,而美的成分相对复杂很多,不是光用眼睛就能分辨的,不然你以为为啥同样是欣赏音乐,有的人听个莫扎特能听出一泡眼泪,有的人就爱哼小苹果

  当然我绝对没有看不起小苹果的意思,毕竟这首歌作为广场舞的通关密码,为丰富中国大妈们的业余生活,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的意思是,作为一枚有追求的土豪,在吐槽完娱乐圈的女明星,给狗买完iWatch之后,也是时候学习如何欣赏真正的美了。

  毕竟现在,文化才是最牛的装逼行为

  要装文化人,首先得从欣赏文化,欣赏美开始,再具体一点,首先得从读这本《谈美》开始。

  什么是美?应该怎样欣赏美?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美?为什么在饮食男女之外,我们还需要“美”这种不能吃不能睡,更不能发财的东西?什么叫做“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从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美学欣赏之旅才算真正启程。因为美是一种很奇怪生物,只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她。

  我们都知道,做艺术家是很难的,因为创造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同样的,欣赏美也并不见得很容易呀。没错,生活总是如此艰难(摊手~~~)!不过,拥有了欣赏美的能力,艰难的生活也许会变得有趣一点,赏心悦目一点。

  各位土豪,即使懂得欣赏美很难,那也一定要去学呀,因为做土豪而不懂美,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谈美》读后感(六):慢慢走,欣赏啊!

  当一本书给了你灵魂的震颤,它就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融入了你的骨血里,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对我来说,《谈美》就是这样一本书。与它的相识纯属偶然,起源于我在市图书馆里漫步书架间时我俩的邂逅。抱着对朱光潜先生的敬仰与对美的渴望,我把它带回家。与它的交心,则大多发生在我下班的班车上。与它愉悦的交谈,让我忘却了时间,忽视了交谈的拥堵,超脱物外。

  这本书里面清晰定义了美的概念对比了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艺术美与自然美、与创作者心境感情的区别;它也教给年轻读者们创造与摹仿、灵感努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感与联想的关系。

  短短十四章,朱先生逻辑清晰地构建了美的概念。最后一章,他谈论了艺术美与人生的关系,升华了主题。原来,真善美都是一体的,真理、至善都是美。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品,情趣丰富的生活才能称其为艺术的美的生活。

  欣赏是“无所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 , 在欣赏的时候,人超脱了肉体需求限制,和神一样自由。

  朱先生在书中最后总结道: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风景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里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覆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所以,人生要多欣赏,寻求享受生活的情趣。这种享受和欣赏,可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美、艺术美,也包括对人生境遇的云淡风轻、对他人的欣赏等。这样,我们才能接近朱先生说的那种神的状态,成为“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

  《谈美》读后感(七):何以为美

  文/宋薇棠

  意大利的美学大师翁贝托•艾柯曾在《美的历史》中写道:“超脱的态度使我们将一件善事界定为美,而不起思齐置身其地之心。”他认为美俨然与善紧密相连,美是为一件事物的本身之故,非关是否拥有此物。

  关于美,中国殿堂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过相似的话:“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于美的形相本身,不在于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句话就出自他的这本美学著作《谈美》。和艾柯《美的历史》不同,艾柯谈美更侧重于美与西方艺术在时间上的联系,而朱光潜的《谈美》则是希望教会读者分辨美、认识美,可以说至始至终都在谈论一个问题——“何以为美”。

  《谈美》用了整整十五章来探讨这个问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美感的概念与误解、美的欣赏与创造、人与艺术之美。其中,艾柯所提出的“美与善”的观点就是《谈美》第十五章中的一部分,但显然美远远不止于此。《谈美》中指出善需要依赖人世间的道德活动来彰显存在,引起美感上的欣赏,所以它的价值是外在的;而美是来自灵魂的共鸣,不假于物,善对于它来说只是一小部分,所以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那么,到底何以为美?

  朱光潜一生都在研究美,他在《谈美书简》中说:“美是有阶级性的。”又在《西方美学史》中将美定义为“物质在努力反映上帝的整一和谐的过程中见出美。”前者是站在马列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构造美,后者则是基于西方的美学宗旨。《谈美》与之相比,没有多么鲜明的意识形态,也没有那么深纵的理论基调,却有着少见的洒脱之气,用朱光潜自己的话说:“在这里我只是向一位亲密的朋友随便谈谈,竭力求明白晓畅。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

  《谈美》就是简简单单地在谈论“何以为美”,探索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谈美的过程就是自己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去发掘美的经过。这种无意识的无处不在,用生活里任意一个例子就可以诠释:周六我应朋友邀请去听吉尔特伯格的钢琴独奏会,但我对古典音乐并不了解,所以旋律中细微而精妙的美感不能打动我,这是因为艺术与我人生的实际距离过大,从美学的角度就是缺少音乐的“美感经验”,我无法与之产生相应的联想。但是我很快就发现了其他的美,比如台下稀稀落落的黑色脑袋犹如一片黑色的灌木丛,吉尔特伯格仿佛是坐在一片低矮的灌木丛中表演,思维开始迁移,很快又让我联想到电影《钢琴之森》,这就是美学中的“移情作用”,联想是其最基本的存在。而美就贯穿其中,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只是从前的我们都没有发觉到。

  当然,这个例子只涉及到《谈美》中的一小部分,其全部的真知不止于此。唯美主义者王尔德曾在《英国的艺术复兴》中提到:“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纵使岁月流转不息,纵然美学观念一变再变,但是人对美最本质的认知像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那样,时间在美的面前熔化凝滞,而美成为人的灵魂中最不朽的东西。美不是快感,不是联想,不是自然,更不是写实主义,它们同善一样,只是美的一部分,真正的美是形相的直觉,是人以物我同一的姿态去欣赏孤立绝缘的意象。

  它发自内心,单纯原始。

  它超越肉体,超越时间。

  它是人生艺术化的终点。

  大卫•拉切贝尔曾说过:“美是我的工具,它不是一种防御,它是一种武器,我们都在经历磨难,这是人生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是如此,无人能免。美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它可以保护你,远离世界的丑恶。”他的话就像朱光潜先生写《谈美》的初衷,那就是用美教会一个人如何免俗。

  此时你若再问我何以为美,我会告诉你,品一壶好茶,观一场杏花微雨,意象生活,心免俗恶,就已足矣。

  《谈美》读后感(八):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

  美,是什么?

  这是一个复杂的论点。自从柏拉图提出这个疑问之后,数千年来,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说得是娇弱怜惜之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展现的是清心幽静之美;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形容的是荒凉辽阔之美。每一种美各有自己的特色,每种美都是不一样的味道。

  然而,这些美在另外的人眼中或许不是美,娇弱怜惜可以成为病态,清心幽静也被认为是孤寂荒凉,辽阔壮观或许会被看作空荡寂寥。美的事物,一半在物,一半在你。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阐述的就是这个观念。

  美,常在,也不在,关键在于你那双审美的眼睛。

  美,是这世界最有价值的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然而,独有美,却没有欣赏美、珍惜美的眼睛,美也是最空洞,最难以捉摸的东西。

  三木成林,在木匠眼中,它是可以打造优质家具的良木,而在画家眼里,它的每一条纹路的方向,每一条枝干的延展都有自己特别的美,都能勾勒不一样的风景。前者务实,后者纯粹。

  美和务实是天敌,但凡和实用牵扯上,美感就打了大大的折扣。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了这本《谈美》,当时国内正值动荡。现实让一双双具有美感的眼睛沾上了尘世的污浊,美和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在这俗世之时更需要有一个声音呐喊,于浮躁之中,细细讲解美,传递美。

  朱光潜先生这本《谈美》字里行间之中透露出一种十分轻松自在的感觉,好像一个老者在和晚辈聊天,娓娓道来他关于美的见解。通读全书,最深刻得还是先生关于美的三种态度的诠释,认识美、学习美,最关键的还是保持纯粹的美感态度。正如他所说,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

  看完《谈美》不禁想起《美的历程》这本书。同样是经典之作,李泽厚也极力向大家展现美,介绍美。《美的历程》更像是一本中国上下几千年美的事物的集合,李泽厚先生一一向我们阐述了他关于这些事物美的观念。而《谈美》更像是一个指路牌,教会我们端正品美的态度。美有很多种,李泽厚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美,而朱光潜则引导我们学会看更多更精彩的美。

  读完全书,只觉自己还需细细品味,才能找到独属于自己喜爱的美。

  《谈美》读后感(九):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孟实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曾经讲过美的无用之用:

......最后是艺术家的胸襟。自然节奏有起有伏,有张有弛,伏与弛不单是为休息,也不单是为破除单调,而是为精力的生养储蓄。科学易流于冷酷干枯,宗教易流于过分刻苦,它们都需要艺术的调剂。艺术是欣赏,在人生世相中抓住新鲜有趣的一面而流连玩索;艺术也是创造,根据而又超出现实世界,刻绘许多可能的意象世界出来,以供流连玩索。有艺术家的胸襟,才能彻底认识人生的价值,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随处可以吸收深厚的生命力。我们一般人常困于饮食男女功名利禄的营求,心地常是昏浊,不能清明澈照;一个欲望满足了,另一个欲望又来,常是在不满足的状态中,常被不满足驱遣作无尽期的奴隶。名为一个人,实在是一个被动的机械,处处受环境支配,作不得自家的主宰。在被驱遣流转中,我们常是仓皇忙迫,尝无片刻闲暇,来凭高看一看世界,或是回头看一看自己;不消说得,世界对于我们是呆板的,自己对于我们也是空虚的。试问这种人活着有什么意味?能成就什么学问事业?所谓艺术家的胸襟就是在有限世界中做自由人的本领;有了这副本领,我们才能在急忙流转中偶尔驻足作一番静观默索,作一番反省回味,朝外可以看出世相的庄严,朝内可以看出人心的伟大。并且不仅看,我们还能创造出许多庄严的世相,伟大的人心。在创造时,我们依然是上帝,所以创造的快慰是人生最大的快慰。创造的动机是要求完美,迫令事实赶上理想;我们要把现实人生、现实世界改造得比较完美,也还是起于艺术的动机。

  书中妙语,俯仰即是。偶撷翠之,诸君共赏:

  写文章应从模仿入手,再写生,先练描写和记叙,最后练议论。

  但凡大手笔,只选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意境便呈现在眼前,栩栩如生了。

  绘画优于摄影。

  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

  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美术是帮助我们超越现实而求安慰于理想境界的。

  现实中遇到挫折不能消极的让现实战胜自己,而要超越到理想界,超现实当中去积蓄力量来日再战。

  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超现实的程度大小,就看它创造的理想世界是宽阔还是狭小,美术作品借用现实越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就越大。

  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是完美的,因为有缺陷所以才奋斗,所以才有成功的快乐。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自己不幸而为奴隶,所以我要努力打破这个制度,为他人争自由,即绝我而不绝世。

  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做,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而不计较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所谓有意义就是有用。

  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原因是,持实用的态度看待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和障碍,都只能引起欲望和嫌恶,而当我们以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它们时,就有了超现实的意境,就只看到美了,其实就一句,距离才能产生美。

  聪明的人会把美的事物同实际的人生维持一段距离。

  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或神的距离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色彩,而神秘主义是在寻常事物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也是移情。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美感产生的两要素:目前意象与实际人生有一段适当的距离,在观察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无意之中以我的情移诸物,以物的形移诸我。

  要区分开美感与快感,美感与实际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需要的满足。

  美感不是快感、联想、考据或批评。

  说法不一致就只有都错的可能而没有都对的可能。

  自然美就是正常,就是大多数,单个的部件可能是正常的,但当所有部件都组合起来后形成自然美的概率就低了,所以自然美才变得珍贵。

  写实主义的问题:既然自然已经很美那为何还要模仿自然?既然自然的都是美的那就不存在丑,也就无所谓美丑了?

  艺术的美和自然美是两回事,艺术的美不是从自然得来的。

  艺术和游戏的原理相同,都是臆造空中楼阁来慰藉不安的心,不同点是,艺术有社会性、有作品、需要传达。

  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意象。

  创作的想象力分为两种:分想和联想。分想即提炼出某一意象,联想即综合各种意象。

  凡是艺术家都不该仅仅在自己本行的小范围内用功,须处处留心才能有深厚的修养。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惟大英雄能真本色,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谈美》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