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谈美》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4 05:2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谈美》读后感10篇

  《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一):一帖清凉

  朱光潜老先生当年《谈美》的时候已是一九三二年夏。按老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他处于一个危急存亡的年头,还有心肝来“谈风月”么?但是愈是在纷纭扰攘里就愈要人心进化,而先求人生美化。

  在朱老先生带有几分掉书囊气味文字里,我领略到了他的见识广大犹如浩瀚的星海。同时他为了求得表达明白晓畅,每写一章都要先翻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所以才会有这样余味缭绕的《谈美》供后人补充械弹。朱自清评价道“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就在这时,我因为长大后的许多失意学业方面的许多压力感同身受,为我指点迷津

  有时很容易受到一些事情困扰而嗟叹好长时间,身处于这段时间当中,总感觉生活里没有一缕阳光,周遭全是雾霭沉沉。其实我也明白,总是这样低气压,早晚会越轨的。要摆脱这种心境,我需要一帖清凉散。那么,朱老先生的《谈美》正是一付。

一帖清凉散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美感与人生总是有隐形的距离的。如要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就必须从实际中跳出来。有时闲来翻阅之前写过的东西,总觉得过去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巴望着如果我有一只哆啦a梦,一定让他借我使用他的时光穿梭机;有时看到别人的优秀,总觉得别人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让人心生羡慕对比自己,既不光鲜也不艳丽,甚至不顺利、不愉快。总觉得自己的现状比不上别人甚至是自己的过往

  果然如此吗?朱老先生说,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当下,把自己从当下脱离开来,才能发现生活里隐藏的美感。

  那么审视一下自己的现状,也并不是那么的糟糕不堪。生活在一个精致城市里,周围都是秀丽风景。不论春夏秋冬,当天空换上初霁的新衣池塘边上的莲花苏醒,枝节萌出新芽,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沁人心脾,盎然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虽然现在种种愁绪时常在我的脑袋里盘旋,但随着长大的阅历,看过的书籍把握本领铺就了“更上一层楼”的眼界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意识童心未泯的自己要保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读书时要心念“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态度写作时要先搭建“空中楼阁”,同时还必须遵守“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更深切体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酝酿。现在的自己是当初可想而不可及的,又何以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朱老先生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那么,也许我们必须先从物质化的世界解脱,否则我们就太过于“出世”,太过于迷于名利,与世浮沉

  倘若人人都与世浮沉,缺乏源头活水造成生命的干涸,那便是朱老先生陈述的“滥调”了。朱老先生在谈美感为何物时?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精神达到至高的真与善,最终使人生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原来,我们不妨唯心面对生活一点,他的好坏多半由态度和观点决定。就像文中柏格森所说:“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做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所以,偶尔丧一会儿也好,收拾心情,继续航行!

  y:阿枣

  February 11th

  《谈美》读后感(二):发现美的眼睛

  1

  很遗憾到现在才看到这本书,以前我对“美”写过一篇文章。大致以批判眼光去看待“美”。认为现在所谓的美基本上都是包装或者炒作出来的。那是真的美么~~~?再者世人对美的定义都不一,存在那种大家都一致认为的美么·~~?现在想来答案这本书都解答了。

  “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即使事物现形像于直觉的一个特点

  艺术的美丑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

  艺术的美不是模仿自然美得来的。

  在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

  2

  书不仅回答了我的一些困惑,同时还为我们讲解了欣赏美和创造美。

  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考证批评与欣赏、美与自然、写实主义理想主义。这些看似都并非直接论述如何欣赏美,但纵观起来,这都与欣赏美、乃至创造美息息相关。 这些细致分类可以以后好好研究。同时可以给那些需要创造美的人一个很好讲解。

  3

  艺术化的人生——是最受益匪浅主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如此简明,但是真的做到的人是成功的。同事不仅仅是在美学上,也是在人生上是成功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其实我们对事情抱着一定适当的距离。我想你的人生豁达许多。

  《谈美》读后感(三):有情趣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

  最近在读一本小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

  这本书是朱先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所做的两种小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合为了一册。

  虽然是写给青年的,但是成年人读了我觉得同样受用。甚至用成年以后的眼光来看朱先生的论调,会比青年时领会更深,更觉出它的有理精妙,而且所用的语言道理又是如此深入浅出、明白晓畅,所以读起来也轻松愉快。

  朱光潜

  谈读书、谈作文、谈十字街头选择、谈多元价值碰撞,朱先生娓娓道来不偏不倚,仿佛一个温文儒雅的师者,直让你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然而他又有自己的坚持凡事仿佛他都是从美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他跟读者聊天的时候,也是注重培养读者的修养,着眼于美化人生,给予读者美的启示教育

  《谈多元宇宙》里,朱先生提到“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浅显深刻,为我们分析事物提供了一个十分独到有效的眼光。

  我印象中,我的研究生导师用了这一套朱先生的理论(“科学的宇宙”、“道德的宇宙”、 “美术的宇宙”分别对应真善美)来研究纪录片,出了不少科研成果

  平时我们用这套理论来看待身边的事物,也能有一个客观立场,多维的视野事实上背后也暗含一种对生命的包容,对多元价值的尊重

  朱先生用这套理论来分析恋爱。他认为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

  因为在他看来,“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

  朱先生分析了“恋爱的宇宙”与“道德的宇宙”、“科学的宇宙”、“美术的宇宙”之间的关系,从一个十分让人信服的角度,道出了恋爱的神圣可贵,同时也提醒年轻人不要亵渎恋爱。

  《谈升学与选课》里,朱先生说“我们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做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桩要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

  多么开明、多么明理的老先生!父母们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逼迫自己的孩子早早走上狭路,年轻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也能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更加潇洒有趣,舍弃一些不必要欲望烦恼

  《谈美感与快感》里朱先生回答了“美感是什么”,他说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它有两个要素

  一、目前意向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不问它对于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其作用。(我将之概括为“距离”。)

  二、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我将之概括为“移情”。)

  有了距离和移情这两个判断标准,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美”。美的生活就能免俗。

  朱先生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都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在《慢慢走,欣赏啊》一文中,朱先生写到,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读完《谈美》的十几篇通俗易懂文章,你或许也能从美学的眼光来反观自己的生活,洗去一些油腻俗气

  平时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自己艺术修养不够,对美的感受力不强,担心自己是个无趣的人。我想当你读了朱先生的《谈美》,对如何过一个活泼泼的,充满情趣和美感的生活,会有一种“读之,便见莲开”的感觉。

  最后用《谈美》里一段话结尾: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气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际,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四):美谈

  《谈美》事实上是两本书,《致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前者适合青年学生阅读,后者适合文人逸士阅读,反正都不适合我。

  信涉及的方面很广,谈读书,谈动静,谈升学,谈作文,谈情理,谈摆脱,谈宇宙,谈人生,对于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确实有点帮助,然而对我这种老朽,就感觉有点老生常谈不易入耳了。我还是更信服白岩松说的,我这种年纪,已经不是喝鸡汤的时候,而是煲鸡汤的时候了。

  对于美,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个普遍的标准的。比如我喜欢瓷器,觉得汝窑有含蓄美,官窑有大气美,哥窑有缺陷美,钧窑有神奇美,定窑有纯净美,每种瓷器都给我不同的感受,也给大多数人美的感受,所以才有了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

  但是,每个人又有自己的认识,或者就像马未都先生说的那样,美也分等级最低等级的是普遍认为的美,最高等级的是变态的美,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

  另外,我觉得美就是内心的映射。当心情愉悦的时候,哪怕看见一只母猪也会觉得它胖得可爱;而心情低落的时候,哪怕美女盛情相邀,也会觉得她别有企图面目可憎

  当然,美学的理论我是讲不出一二三的,而且也无此必要,美就在于内心,只要自己能感受到自己所谓的美就可以了,拿本书专门去衡量某个事物是否美那也太舍本逐末了。

  《谈美》读后感(五):《谈美》:一本差点错过的小书

  在图书馆流通书架寻找《乡土中国》的时候,遇到了这本小书。起初,被她的芽绿色木质纹理封面所吸引,但是,当我确切地看到书名“谈美”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一直有个观念:美本身是美的,而美学是理论的、枯燥的,不美的。然而,我还是拿起来翻了翻,毕竟朱光潜老先生名声在外嘛。打开后发现,本书是由《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两本小书合为一册,看一下十二封信的目录“谈读书”、“谈动”、“谈多元宇宙”、“谈情与理”……心里有点松动,再随便翻开一页看便看到这些文字:

朋友:你看到“多元宇宙”这个名词,也许联想到詹姆斯的哲学名著。但是你不用骇怕我谈玄,你知道我是一个不懂哲学而且厌听哲学的人。今天也只是吃家常便饭似的,随便谈谈,与詹姆斯毫无关系……

  姿态平等,设身处地,语气亲切。于是,我便借了回来。

  纵览全书,前半部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青年们关心或者经历的事为话题,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态度,跟青年们谈论如何修养性情,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摆脱困境……

  后半部分《谈美》是作者学术著作《文艺心理学》的普适本,谈看待事物的不同态度,谈美感的起源,美感的要素,辨析与美相关的几组概念……

  本书两部分合计才13万7千字,短小凝练,但是深入浅出,明白晓畅,举重若轻点到为止

  全书给我启迪最深的以下几处: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篇,作者说人生是多方面的,道德的宇宙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所以善恶也不能是一切价值的标准,而我们往往忽略这个道理。比如上周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建的新闻出来之后,有人跳出来说刘是渣男,有三次婚史,不给小孩生活费,从而否定刘是英雄的事实。

  第九封信“谈情与理”,告诉我们人生该理智的时候用理智,该感情用事的时候用感情,人如果一味的讲理智未免显得全无趣味,如果完全讲感情则显得毫无逻辑、是非不分。比如说,和对象吵架就不应该去与对方讲道理,而是去倾听、去释放对方的情绪。理性的分析问题,感性的对待生活。

  附录二“悼夏孟刚”,作者面对友人的自杀,为我们分析如何走出人生的困境。人悲伤到了极致,总不出绝世、绝我两条路。自杀便是绝世又绝我,虽然彻底,但不道德。绝世不绝我又分为玩世和逃世两条路,前者在看穿人生苦短后,便主张即时行乐,后者失望于人世喜乐无常、生老病死、处处是苦,便遁入空门,以修来世。绝世不绝我,既不道德也不彻底。而值得我们青年朋友们学习的是第四种态度“绝我而不绝世”,也就是舍己为群,“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打破使自己苦痛而将来又要使他人苦痛的孽障。

  还有《谈美》的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对于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如果你是木匠,你可能会想它能用作木料值多少钱,这就是实用者的角度;我是植物学家,从科学的角度去看,我可能想它是针叶、球果、显花植物;他是画家,他可能只管审美,从审美的角度,他看到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松。实用的态度是维持生活,科学的态度是探求真理,从实用的态度看审美的态度是最没有用的。美的事物确实不能御寒充饥,但是真和美是人精神的食粮,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人除了口腹之欲之外,还有精神上的追求。

  就像作者说的一样,求真,求美也许并不实用,但是如果这世上没有仲尼、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没有达芬奇、毕加索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没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他们散布的几点星光,那么悠悠的过去就如同漫漫长夜。所以我们青年朋友有必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有高尚纯粹的追求,即便如萤火虫一般,也应该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努力去散布几点荧光去照耀那万古长夜。

  附上几条书摘,更多精彩,请阅读全书!

培养兴趣越早越好,凡人都越老越麻木,年纪越长,敏锐力越迟钝。( P8)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P16)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P17)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P19)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P20)传说趋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 (P32)人是社会的动物,而同时又兼有反社会的天性。(P37)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P43)学问这件东西,先要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P47)凡是第一流的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P71)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味,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P126)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书。(P180)儿童的想象力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就立刻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交还你。(P186)

  《谈美》读后感(六):再读《谈美》

  多年前读过这本书。最近公司的读书会,我推荐了这本书,试图回答一个刚入行的产品同学提的问题—— “如何提高审美?”

  审美?这个很难定义,不过还是通过了解一些美学,来拓展一下自己的视野,了解一下美是什么。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再读这句诗,现在已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也许这就是美学的价值所在。很多时候有一句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其实就是给我们带来了情感上的的共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种意境,年少时怎么能理解呢,但是最近几年却时时涌上来,挥之不去。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的,当时很多心理学、美学的研究可能现在有些过时了,不过还是有些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怎么去理解美,怎么去欣赏美,让我们超脱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外,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作品,如同作者所言: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初读这本书,云里雾里,看完跟没看一样。但是忽然有一天,看到身边的一个树影,经历一次离别,记忆会忽然唤醒,对美的理解,仿佛在那一瞬间,深了几许。 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向,常受美的意向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谈美》读后感(七):原来美学是这样

  最近读了朱光潜的《谈美》,很是喜欢。真的是大师的写的书,每一句都那么平易。

  和好友说,为什么在我20多岁的时候,没有人推荐我读这样的书?我1999年读大学,那个年代,相比文革,图书是那么的容易获得,为什么我没有自己去猎取这样的书?我的大学时代和我的研究生时代,到底在忙乎些什么?唉! 朱先生说,“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享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视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的黑暗”。多真切的希望啊!每一个真心热爱美的人,都能有所贡献吧!

  摘抄一些书中的句子:

  1、“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的模仿物的形象”。

  2、“个人的世界都由个人的自我伸张而成”。

  3、“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反复回流”。

  4、“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5、通常观念往往不能实现于动作者,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的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地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意向上面,所以极易引起模仿的运动。

  6、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

  7、我们把实际的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个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来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就根源于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五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8、“修辞立其城”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的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误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每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都会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个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个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谈美》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