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童年》是一本由(法)艾姿碧塔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55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童年》精选点评:
●超级超级超级好的一本书!作者不仅是个艺术家,语言也很美很有哲学味儿。其中她对于儿童的理解,对于艺术创作的经验分享,可谓是十分的深刻。
●爸爸 妈妈
●画比字好。
●插图很好看。。。
●儿童与艺术家住在同一个国度。
●喜欢一些句子
●想看作者的绘本
●一边看这本书,一边为写William Blake找感觉。
●如果我的童年能如此接触艺术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read in library. illustrator for children's book
《艺术的童年》读后感(一):我的思考
引起我的思考的是画外的事情:
那就是:
已经长成了大人的我们,距离我们已经完全遗忘的孩童的世界有多远。因为我们的遗忘,是否带给成长中的孩子无尽的束缚,失望,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是不是,一定要让这些隔阂一代代不停的上演?
童年对我们现在的影响有多大?如果,你想一探究竟,顺着性格的某些特质,总能在童年觅到一些端倪。
翻译如果能更好些就好了
很想看Elzbiera的作品有:疯妞, 拉希黑德与卡提尼,突恩系列
《艺术的童年》读后感(二):真正的艺术是不会说谎的
quot;L’enfant et l’artiste habitent le même pays. C’est une contrée sans frontière. Un lieu de transformations et de métamorphoses"(“孩子和艺术家同住一个国度。那里没有边界,变化万千。” )
此语当为本书之注脚。
作者Elzbieta无疑给我许多启发。包括,什么是儿童的视野,孩子的想像力究竟是怎样斑斓而不可预测的世界,包括,为他们写也好、画也好,怎样才是称职。包括,自身的经历,怎样化成文字和图画。包括,不同的画风、不同的创意,怎样才能落笔。
这是一本很个人的书,也许在写的时候,那些亲人、那些美好的或是痛苦的时光又回到她身边,她的文字平静,却有很大的张力,可惜,译者未免力道不够,令读者无法尽兴享受阅读的乐趣。遗憾。
也许所有的儿童文学创作者都是为数极少的幸运儿。在成人的世界里,依然与自己的童年、与那些幻梦相系。
Elzbieta从孤独、流离的童年里汲取了美、爱和正义。这个没有进过一天艺术院校的艺术家,描绘战争,描绘友情,描绘黄昏中一扇等待的窗、雪地中一个孤单的孩子,她要去创作一个开阔、美丽的世界,给孩子们,给所有还记得自己童年的大人。
《艺术的童年》读后感(三):艾姿塔碧
我天生对图像没有理解力,自我安慰说是因为我着迷于文字的关系,看艾姿碧塔的解释我是被成人的想法束缚,我小时候并不流星抽象艺术,所以和被临摹的事物不相像就是糟糕,于是我失去了成为艺术家的可能。
书里有很多艾子塔碧的画,很欧洲的风格,虽然他宣称喜欢中国水墨,可是看上去他的画没有山水的精致,看起来很舒服。
有过真正灾祸的人都不呻吟,痛苦在骨髓里刻着,喊叫是没用的,从艾兹塔碧提供的祖父母和他父母小时候的照片看来,她应该长的不差,我对于一个波兰反抗飞行员的女儿如何保持恐惧和一个德国军官交换对刺绣的看法的细节,十分着迷,这像是真正的艺术电影,清淡的倒戈马95法则指导下的作品,一点也不好莱坞,甚至不法国。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一生,母亲不喜欢她。她报复的把她画出来,甘苦都是自己的,他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甚至幼儿们已经可以掌握成人的分析能力,我相信,但是这世界毕竟是成人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他说创作要有秘密,我只是想起在故事完成的时候我才发现结尾和设想完全不一样,人物不过是通过你来表达自己,当然他们被你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的。
三个半小时的阅读是让人愉悦的经验,只是他的幽默是历练辛酸的人才能脱口而出的清淡,我看了笑得很难过。
我当然希望自己还有和儿童沟通的能力,可是即使是现在流行的中学生小说,我已经只能看看而不能模仿了,这是因为我失掉了童年的部分吗?或者过多的回忆只适合画家和诗人?我没有找到解答就睡去了。
《艺术的童年》读后感(四):寻找失落的童年
安徽教育出了一本回忆录《艺术的童年》,本来出作家回忆录是很普通的事情。不过这本回忆录的作者艾姿碧塔本身是个儿童图画书的创作者,这使得这本书一下不同寻常起来,图画书国内原创和引进都已经有许多,只是图画书作家本身的创作谈,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说来,《艺术的童年》倒是算的上国内首部引进的图画书作家的回忆录了。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间或穿插作者的回忆或者创作理念,让人爱不释手。其中很多对艺术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艾姿碧塔说,儿童读物基本上就是建立在失落的本质上的。我们总是在告别,这一秒是对上一分钟的告别,时间一直在流逝,过去的永不会再回来,不管这个童年是幸福的或者是苦难的。而儿童读物,是对童年的不断回忆和重现。
艾姿碧塔自己的童年,就是不停的漂泊和失落的过程。她在二战以前出生在波兰,父亲是波兰的犹太人,母亲是法国人,由于战争的原因,她在九岁那年,就已经学习第五种语言法语了。而她自己的母语,却被遗忘殆尽。在当时,为了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有必要忘记过往那些惨痛的回忆,可是,那些快乐的记忆,也一并被抹去了。“如果我们遗失了幼年时代所使用的语言,那么以这个语言所记忆的一切,几乎也会完全地丧失。事实是,在我的意识里,我没有任何有关波兰的记忆。”
艾姿碧塔的描述云淡风清,可是,在这一段貌似平静的话语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隐痛。这已经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淡淡惆怅,而是彻底“失语”。也许正是因为这段被完整遗忘却又不可割舍的童年,对作者来说成为了一个挖掘不尽的世界,那些永不能被满足的渴望,是作者最初和最终的创作动机。艾姿碧塔终生都怀抱着某种渴望,一直孜孜不倦的在创作图画书。
虽然是艺术家,艾姿碧塔却没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她很清醒的指出,儿童读物的领域比一般文学书籍商业化的情形更加严重。在一些出版者的脑子里,儿童读物不过跟食谱和宠物类书籍一样,都是利润的来源罢了。这样的创作立场,自然不是她所追求的。在艾姿碧塔看来,儿童读物可以从三种不同的立场来呈现。在意志明确的情况下,她选择的是童年的立场。也就是说,这种选择在她个人是自发性的,有别于父亲的立场和母亲的立场。她提出一种崭新的看法,父母的立场是在有限的认知世界传授我们知识的,来自父亲作者的是抽象的,母亲作者的是具体的知识。当然,这里的父亲母亲,都是一种抽象立场的指代而已。而儿童立场不同于两者的地方,在于儿童的世界是开放的。
儿童是她的立场,“决不欺骗和绝不让自己觉得厌烦”是她创作的最主要原则,应该是这样的决心,才让她创作出这么多美丽的画吧,虽然我们没能看过她完整的一本图画书,但是这本书里收录她的大量美丽插画,也已经让我们大饱眼福。不知是有意无意,就在这本书的第一页,是一副言简意赅的黑白插图,在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上,一只小熊背着包裹,旁边是他的伙伴小猫,两个小家伙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慢慢的走着。而就在第二页伊始,便是本书的开端——“孩子和艺术家住在同一个国度里。那个地方没有边界,却是变化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