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是一本由[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 西奥多·阿道尔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启蒙辩证法》精选点评:
●西马研究必读。
●启蒙在霍克海默这里泛指人类为了自我持存,不断认知自然,摆脱自然,统治支配自然的过程,换言之,也即人类在自然面前一步步确立自我主体地位的过程,而康德已降的理性启蒙恰是这种启蒙的最高表现(尤以韦伯所言的目的理性),启蒙辩证法,概括来讲,即启蒙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一步步将自我摧毁,具体来说作为启蒙核心动力的自我持存理性决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必然表现为主客截然二分,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自然和人类本身将不可避免沦为工具,法西斯主义就是将启蒙推到极致的表现。可以说霍克海默实际是在借启蒙来论说西方思想的巨大缺憾,从启蒙开始的那一刹那,就注定了它要完蛋!启蒙走向他的反面,表现在思想的丧失(形式理性)无关价值,只管目的,和自由的丧失,人想成为主人,却不断沦为奴隶!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作。启蒙理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颠倒了自身的本质,“摆脱恐惧、树立自主”的功能再也没有了。。启蒙成为了一种以客观、合理为名的对人类社会的规训、统治,原先服务于主体自我的工具理性逐渐演化成一种盲目服从的意识形态,变成了通过技术、文化整合、话语操纵的极权主义政治,人们在各种虚假满足中丧失了独立的自我和对社会的批判能力。在《反犹主义要素》一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被启蒙的社会成员如何在“虚假投射”的作用下,丧失了反思的能力从而参与到非理性的自我毁灭中去。
●渠老师说,译得也很迷糊...
●“文明的历史就是牺牲内卷的历史,换言之,是放弃自己的历史”。
●这个译本读得颇辛苦…所以我在近代哲学以来读到的对理性的反思实际上批判的是工具理性和计算理性啊。资本和文化工业把美和艺术变成了工具,在“伪启蒙”的面纱下驱使大众走向“同一性”,我快不想看电影啦。
●翻译得让人读了想哭啊,各种没常识……还以为是自己智商问题,结果看了一小节英文版以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写的挺清楚的……错译害人不浅= =……
●我很好奇这个合写究竟是则么个写法
●因为看不懂美学理论就去看这个,然后把这本书和《美学理论》联系起来,不明白的地方更多了。
●神神叨叨、啰啰嗦嗦,看着难受。一言蔽之,启蒙—》理性—》科学—》技术—》统治人,然而人类越文明,人类越不幸。
《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一):启蒙辩证法
先是追溯神话中的启蒙已经有了堕落的表现,比如欺诈行为。神话就是启蒙,启蒙想要成为神话。然后批判启蒙和理性泛滥后,随着生产力发展,人被限定成功能型工具,看似人更接近理性,创造了更多的价值生产力,实际却以丢失主体性为代价。在此基础上,批判了文化工业完成的虚假文化繁荣,和人虚假的主体性。因为文化工业本质是生产出来的。
《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二):资本导向的文化产业
作为最早研究文化产业的著作,感受到作者的预见性和批判的思想。作者担忧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艺术品将更多的体现出经济资本导向的特点,大众的价值取向也将更多的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作者认为交换价值会引起艺术及内在价值的损害,造成商品贸易之外的道德、情感、传统价值的缺失,艺术也成为了资本运行中的娱乐消遣品。贵族精英的艺术文化开始发展为大众的民间文化,美好事物的价值因为资本贸易不能得到体现。从文化产业近些年实际发展上看,其实并不能完全否认工业化制作对文化产业的促进,生产效率与知识含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都有工业技术的功劳。流行音乐、电影与电视剧作为新的传播媒介也改变了传统艺术的生产方式,因此也可以说大规模复制从某种程度上同样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三):反思假自我症候群
“神话把非生命变成生命,启蒙则把生命变成非生命”。万物有灵就是前者的诠释,而“现代性”把心中的牛鬼蛇神驱散,甚至企图把自然界建立起数字化王国,创造一个完美展现人类逻辑与创造力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我进行重构,把“神圣性”不断进行祛魅。 但是基因编辑的婴儿之类的事件让我们反思,没有敬畏,漠视规律,我们的精神更加趋于平行或者向下,向“本我”卑躬屈膝。假自我中心主义,就是一种自律体系中的虚假自我,那些嚷着“我不听我不听”的人”是陷入故步自封的症候群,真正的自律也永远不会到来。在这场博弈中,真正的自我不断被射中心脏,和社会游戏规则大相径庭。 宗教狂热般的饭圈狂欢,国际共识构建的阻力...真自我难以生存。而在浮躁的他律社会中,寻求自律,寻求自我,探求内在的伦理,人性,逻辑,道德,自然,或许是释然之路。新媒体蓝皮书中,中科院的大佬们也在探究关于新媒体的伦理规范,并试图提出建设性的出路。 道阻且长
《启蒙辩证法》读后感(四):对事物的暴力——关于《启蒙辩证法》的一些思考
大屠杀的发生和“物化”思维具有亲和力关系,物化的思维源于启蒙理性,因此启蒙需要被重估,对启蒙进行再启蒙,从康德到马克思的对象化思维,都将主体提高到主宰万物的地位,主体是能对客体对象化思维的主体,一切物体都是被主体对象化的物体,客体不再是本来面目,因为事物只有被主体理性规制化才能为主体所用,事物本身的原本特性早已被剔除的,这种物化的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一切都成为了韦伯口中可以被计算的利益,情感被排除在外,当人也变成物来对待的时候,奥斯维辛的悲剧就发生了,对于人类来说是警示,但是不代表孕育大屠杀的土壤就不存在了,只要为了自我持存可以放弃诸多的理性还存在,只要启蒙仍然和自然对立,理性仍会招致其咎由自取的未成年状态,启蒙会导向其对立面神话反启蒙,奥斯维辛还会卷土从来,悲观的阿多诺给了零星希望,矛盾的解决不会发生在事物的同一性之中,而是在事物的特殊对立面的否定之中走向和解,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对个人的启发而言,抛弃情感以及身体欲望的理性可能恰恰并非理性,过度的规训自我会招致疯狂!
《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五):强烈推荐,值得反复学习
仔细把三篇主要的文章和附录一再读了一遍。振聋发聩。敏锐到我有时候都怀疑是不是译者自己把当代的问题写进了书里,而不是两位作者在上个世纪初写的。
阿多诺担心的问题跟本雅明是一样的,都是对主体客观化深刻的恐惧。但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凸显出阿多诺为人熟知的反同一性理论。对于文化工业的解决之道,更明确地表现于阿多诺试图通过“模仿”而达到和解。通过概念超越概念。尽管这种方式本身并不取消他所警惕的理性。
从现在来看,工业、文化、教育的模式也都是创造消费需求,而不是满足需求,是模式化主体的典型,相较20世纪初毫无改观变本加厉。人在摆脱自然的同时内心更渴望返回自然,然而,返回自然?ok,会有更多的商业模式来帮助陷入到回归自然的阻碍之中。
尽管这种批判模式只能提供模糊的解救之途,维尔默也指出过,审美合理性是理性的一部分,与技术理性、制度理性不可分割,更无法完全取代后两者,但是审美的超越是在实践理性的明晰之前,比较好的解救之道。
发现我还是读的太少太零碎,要抓紧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