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精选点评:
●梁漱溟的年轻之作,空疏了些,不及《中国文化要义》精炼深厚,但也思路贯通
●作为东西文化比较学来说不可缺少的一环
●梁先生此书,自成一体,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已成经典。
●大家之作不便评价,囫囵吞枣,很多地方尤其是关于印度宗教的部分没有看懂,但是文化三路向和三期重现说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有启发,不甚解
●梁老在晚年的采访录《这个世界会好吗》里承认这部书有些过时了
●只是有些观点太偏激……
●没有看完。
●我是一直喜欢并敬慕梁漱溟老先生的,尤其是他的态度和责任感。由西方到中国的发展路径的说法是熟悉的,我自己甚至也有这样的看法,只是,读书多了一些,觉得他对于西方发展的路径大方向是恰切的,但实际远比此复杂,有些简单化的概括。而中国,尤其是儒家,也未免太过理想化了些,不过把梁老眼中的孔子看成是他的一种理想人格就好了吧。之前读过他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也读过这本书的导论和他后来写的序,他也确实思索自己对于孔子的思想理解的问题所在。看老先生做人的姿态吧,是一种真精神。嗯,想到目前陈平原老师的课给我最大影响的也就是中国现代学人的精神
●写得很好,讲中国哲学部分还好读,不过讲西方和印度的部分有点难。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一):不建议读全书,有些观点很有价值。
梁先生这本书最出彩的在于书的开头,对东西方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所谓的融合不可能实现,必定是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结局。我们今天的文化也未尝不是这样,表面上是西化的制度,人还是秉承的传统中国文化,人与制度不符,实行起来,有太多的荒诞。中国的文化不能适应西方的政治,梁先生已经论述过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文化的西化却一直停滞不前。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们提出过很多激进的观点,也是出于全面破除中国文化影响的考虑,可是后来都没能实行。这一方面是有些观点过于极端,人们难以一下子适应,但另一方面却留下了很多文化遗留问题没能解决。中国的文化也就一直保持了东西混杂的奇怪现象。这本书会向我们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还需要变革。
但是后面的内容落到具体论述上,却显示了年轻的梁先生在思辨功力上尚有不足,他自己又过于自信,完全按照自己所设计的体系来推进,丧失了一部分客观性,留给他人进行反思的余地就比较小。另外,经过时代巨变,很多情况都发上了变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目前的暧昧处境更需要今天的我们仔细厘清,这方面梁先生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就不大了。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二):有些观点很有价值,不建议读全书。
梁先生这本书最出彩的在于书的开头,对东西方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所谓的融合不可能实现,必定是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结局。我们今天的文化也未尝不是这样,表面上是西化的制度,人还是秉承的传统中国文化,人与制度不符,实行起来,有太多的荒诞。中国的文化不能适应西方的政治,梁先生已经论述过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文化的西化却一直停滞不前。仔细看看身边的人,大家秉承的仍然是旧式的道德伦理和价值取向。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们提出过很多激进的观点,也是出于全面破除中国文化影响的考虑,可是后来都没能实行。这一方面是有些观点过于极端,人们难以一下子适应,但另一方面却留下了很多文化遗留问题没能解决。中国的文化也就一直保持了东西混杂的奇怪现象。这本书会向我们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文化还需要变革。
但是后面的内容落到具体论述上,却显示了年轻的梁先生在思辨功力上尚有不足,他自己又过于自信,完全按照自己所设计的体系来展开,丧失了一部分客观性,留给他人进行反思的余地就比较小。另外,经过时代巨变,很多情况都发上了变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目前的暧昧处境更需要今天的我们仔细厘清,梁先生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就不大了。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三):我的所思是知识?还是文化?
1.标签为新儒家,因为五四运动大环境下,大家完全排斥儒家思想,能做到对各家思想中肯采集精华实属不易。
2.西方文化中的征服自然、民主、科学、向外的精神,确实可认作文化的第一阶段。中国文化折衷调和,面向现世,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确实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中的弊病,是可以做第二阶段。而第三阶段,印度文化则为面向来世的文化。中国文化的走向因为第一阶段走得不足,第二阶段走得过多,呈现出很多自身特点,如早熟、在征服自然方面不如西方、没有摆脱威权体制等。未来要按照“情感的动”来走。而不是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类的废话。
3.但这本书的局限要在后续著作中有谈及,豆油说梁漱溟反思了其过分强调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但就目前我的认识而言,梁的思想没有问题。就怕有些人误读作者的意思,认为梁漱溟老先生是彻头彻尾儒家代表,保守主义者,贴上这些标签是没有意义的。文化论战最后就怕染上权力这些可怕的东西。到时候尽是各种贴标签的丑事。没有什么意义。
4.知识分子架构的文化路径和现实之间的耦合到底是什么状态,也即梁漱溟先生的这些思想和今日之中国有何内在关联性,参考的价值点在哪些方面。没有大智慧,不敢也思考不清楚这些问题。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四):中评
实际上看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全集第一卷,只看了主体部分(第二、三、四章)。
丁老师真的讲得很好,如果我自己看恐怕还是看不下去。主要是因为我对梁先生前承的柏格森哲学、唯识家和孔子都不熟悉,而且梁先生的很多用语并未进入当下的学术语境当中。概念与论述由梁先生自赋涵义,并不意味着内涵就比不上“理念”“绝对精神”之流,但的确意味着容易为人怠慢。
丁老师也讲:梁先生的很多创见值得学术界继承,一方面是概念的创造,如用来解孔子的“理性”/“直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试着用另一种途径达成梁先生的结论,因为梁先生很多地方论述可能确实不够严谨,但他的结论有洞见,他有敏锐的学术直觉。丁老师最近终于要出书了。他课上夸赞过,梁先生敢于处理这样大的话题,现在的学术界没人有这样的野心。但丁老师自己的《道体学引论》其实处理的也是这一话题。真的非常佩服。
上了今年的讲习班,从民国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反思进入中学,这是无心插柳,但想想其实挺适合过分西化的我的——至少不用迎来一套完全陌生的体系,之前西学的基础可以用来进入中学,logos本就不应因语言而过分强调不可沟通性。讲习班唯一认真看了的书就是这一本(我忏悔),在丁老师讲之前就对梁先生的很多洞见惊为天人,比如对民主和科学的理解。
上学期这么自闭其实就是因为过分欲求知识,走第一条道走不通了,是应当出离这一语境省察一下自身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五):才气有余,学力不足
我是看了些熊十力的《读经示要》和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之后再看梁漱溟的,三人并称”新儒家“三圣,但是我觉的凭这本书,梁漱溟要和其余二位并称,是远远不够的。
熊十力和马一浮的风格类似,厚积薄发,旁征博引,理据充实。梁漱溟的这本,相对来说有点不接地气,说的不好听,通篇都是主观感受,逻辑不强,论据更是不足。
其实就东西方哲学比较,早期梁任公等人也论述过,同辈的熊十力、马一浮、钱穆等也有说,梁漱溟的论点其实并没什么新鲜。而且梁漱溟的风格往往是中国的说不全,西方的也说不透。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梁漱溟在论述中国哲学、佛教、西方哲学特点的时候,这一章,不论是逻辑和论据上都是有问题的。
梁谈西哲,他谈的是罗素,但一个罗素可概括西方哲学乎?显然不行。论证西方哲学,大多都从古希腊哲学起始,但中间有几个一定绕不开,比如毕德格拉斯、亚里士多德,比如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罗素第一次肯定了东西方哲学,但谈西哲就谈罗素,这是偏驳的。
后梁漱溟谈佛教,说的是唯识学,这一点更加莫名其妙。唯识学自欧阳竟无办支那内学院火了一把,熊十力、马一浮等都有从学的经历,但以唯识学概括佛教,不过是一角罢了。谈佛理应从小乘、大乘谈,在中国,谈释家也是必要的。
我仅仅说的是个人看法,并无对大师的不敬,相反看书之时满怀敬意。梁漱溟这本更多游走在学术和非学术之间,若要深究,此书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