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单行道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05 03:53: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单行道读后感100字

  《单行道》是一本由[德] 瓦尔特·本雅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行道》精选点评:

  ●超 厉 害 而且 超 可 爱

  ●唯有不寄希望地爱着他的那个人才了解他。

  ●浓缩的精华

  ●佶屈聱牙,欲罢不能

  ●两个版本没有一个好的。句子翻译的很拗口。读起来如同嚼蜡。但是我相信原文还是好的。如果我懂德语就好了

  ●幸亏没有被开篇加油站的佶屈聱牙吓到,我可是看了两遍都不知所云啊,但也接着翻下去了。其中很多有意思的思想碎片,捧腹的句子,迷宫般绕来绕去的句子、充满哲思的句子、对日常物件通常意义的重新诠释。但也如译者所说,很多时候都是些佶屈聱牙的文字游戏,你得动用全部耐心和全部智力去观看。

  ●很多智慧不能理解...

  ●灵光为了显形而演示燃烧,有时会有第二次机会,有时不会,以便它能够在往后的某个晴天,或阴天,从一滩鸽子粪中缓缓破译自己。

  ●单向街和单行道之间,我倾向于单行道。

  ●比之前的译本好。

  《单行道》读后感(一):没懂

  是读了苏珊桑塔格的《在土星的标志下》才买的这本书

  很晦涩,我想原本德语必然也玩弄了语法之类的技巧吧

  其实是特别想见识一下所谓土星的迂回缓慢的人格

  果然是不能理解的

  《单行道》读后感(二):单行道

  书。影。记。

  这本小书,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才算读完了。

  但依然隔着太远⋯⋯[尴尬]

  读完这本,总想起下面这一句:

  “我们需要的书是那种对我们产生的效果有如遭遇一种不幸,这种不幸要能使我们非常痛苦,就像一个我们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人死亡一样,就像我们被驱赶到了大森林里,远离所有的人一样,就像一种自杀一样,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的斧子。”

  《单行道》读后感(三):第13号——仿本雅明《第13号》

  Ⅰ. 书籍和妓女都很难在阳光下使用。

  Ⅱ. 书籍和妓女使时间截然分开,奈保尔:我感谢妓女,有书时就忘了她们,有她们时就忘了书。

  Ⅲ. 书籍和妓女的来到是不情愿的,是你的强制。最初,只消耗你的时间;厮磨生情后,开始打你的主意,缠住不放,消耗你本人——美人经卷葬年华,也葬你。

  Ⅳ. 书籍和妓女之间总是有不幸的竞争与轻微的怨恨——顾客很有限,有时是同一个人。

  Ⅴ. 书籍和妓女都有各自的男人,这些男人以她们为生,同时也骚扰她们。就妓女而言,这样的男人是警察。

  Ⅵ. 书籍和妓女都有秘密的内部参考,只有少数人才可能读到。

  Ⅶ. 书籍和妓女在一次次被占有的结局里阅人无数,她们不会消失,直到被一双温情的手细心拂拭,永久收藏。

  Ⅷ. 书籍和妓女都记录了最真实的历史,有那么多人可以作证!并且特别容易损坏,因为图书馆和妓院,是向每一个人敞开的。证人的目击与临场,只是某一天的事,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多次想起。

  Ⅸ. 书籍和妓女随时期待被打开,哪怕掠过的只是一阵风。

  Ⅹ. 书籍和妓女都没有后代,所谓继承者不过是别人的小孩。

  Ⅺ. 书籍和妓女——“既要做妓女,又要立牌坊”。伟大的书,刻在竹子上;伟大妓女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Ⅻ. 书籍和妓女都听人编排,之后一直保持沉默。

  ⅩⅢ.书籍和妓女——书籍的页码在妓女那里便是电话簿上的名单……彩页无须注码,是光顾最多的熟客。

  本雅明《第13号》,《单行道》

  《单行道》读后感(四):御风,驾车,还是步行?

  一辆好车,必具备两个特性:一是方向感,一是抓地性。

  所谓方向感,是指在起步与低速时,方向盘的手感轻盈,甚至一个手指都能拨动;一旦上了高速,方向盘就逐渐收紧,变得老成持重。

  而抓地性,随着速度的飚进,车身低伏,紧贴路面,无论是雨天湿滑、弯道急转,都仿佛紧扣于无形轨道,不离不弃。

  这与阅读何其相似。

  在起步阶段,刚刚脱离了无知时的停顿的安乐,从此开始了心灵的焦灼。有了速度,缓慢移动,但众书横陈的道路,分岔出千头万绪——最大的痛苦,并不是你对目标一无所知,而是你明明知道它在,却不知道它在哪里—— 一声鸟叫,一次猿啼,都会吸引并改变你的路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你往何处去?

  艰难地成熟,逐渐加速。每一本书,就是一个新路标下新的行程,次第不断地出现,你所需的只是牢牢把握住方向,保持速度,前进,前进!

  在阅读的十字架上,方向感是横轴,抓地性就是纵轴。你怀着对作者的敬意(如同你对所有手工劳动者的尊重),进入文本,仔细阅读。划线、旁批、问号、索引……是你一路添加的标记。与大地够贴近了吧?

  然而本雅明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飞奔着的阅读方式,甚至不能算作地面上的旅行。“抓地性”,之所以要“抓”,是因为随着速度的加疾,终会腾空而起,远离地面,一略而过。

  他认为,最佳的阅读方式,只能是徒步而行:

  “亲自走在乡间道路上的感受与乘飞机从上面飞过时的感受是不同的。同样,阅读一个文本时感觉到的东西与抄写该文本时感觉到的也不相同。飞机上的乘客仅仅看到道路如何在地面的景象中延伸,如何随着周围地形的伸展而展开,而只有双脚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才能感受到道路所拥有的力量,才能感觉到它是如何从对于飞行员来说只是一马平川的景观中凭借每一次转弯呼唤出了远近、视点、光线和全景图,就像指挥官在前线调兵遣将似的。”(本雅明《中国古董》,《单行道》P12-13,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一本书在你面前,但不一定向你敞开——书只向誊抄者敞开,并调遣、开启、更新他的灵魂。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赞叹中国,他说:“中国誊抄书籍的实践就这样无与伦比地保全了文学文化,而那些誊本则是解答中国之谜的钥匙。”有意思的是,他只字不提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印刷术。

  自然让人想起张溥,这个所读书必手钞的复社领袖,抄完了读,读完了烧,烧完了再抄,所以他的书房叫“七录斋”。不过这样在同一条道路上的来来回回,究竟是愉快的旅行,还是艰苦的锻炼?再好的风景地,在体能训练者眼中,无非是一个操场;同样,绕着操场团团转圈的人,是看不到什么风景的。据《明史•张溥列传》,他“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本雅明赞同行走,但未必喜欢反反复复走在同一条路上吧。他把这一节名为“中国古董”,是意味深长的。

  我身在中国,但不喜欢古董。飞机太危险,走路太缓慢,还是开车吧,狂飙突进,高蹈不顾。

  《单行道》读后感(五):闲逛者本雅明

  信任没了,一切以金钱为中心,大家唯利是图;宁静没了,广告、电视、电影带来的文字蝗虫,让人逃无可逃;讽刺精神没了,大众的态度唯一正确;自由的目光没了,市场化的媒体在讨好我们的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目光;温暖没了,周围所见,不论人和物,冰冷无比;安全感没了,孤独无助,逼迫城市中人不得不躲进小楼,人与人之间被钢筋水泥横加阻隔。

  以上便是德国作家本雅明在1928年出版的《单行道》(又译为《单向街》)一书中所揭露的现代人的悲惨状况。90多年过去了,情况好像没有好到哪里去。在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世间,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本雅明自处的方式是游荡。他说,大多数人在爱情中寻找永恒的故乡,另一些人,虽然很少,寻找的却是永恒的旅行。这很少的一些人,便包括本雅明,他抨击当时欧洲的住房紧张和交通控制消灭了欧洲自由的标志——自由迁徙。自由迁徙怎么成了欧洲自由的标志?中国人似乎不觉得自由迁徙有那么重要,相反,他们近乎疯狂地执着于买房,只想有个安稳的窝,定居在一个地方,有份工作养家糊口,父母官不要来故意找茬,发现父母官做得不妥当的地方,可以批评批评,让他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样已经是自由的最佳状态了。自由迁徙?似乎没什么必要。

  真是这样吗?自由迁徙,意味着新的眼界新的见识新的体验,各地的最强大脑更容易遇见彼此,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这是创新之源。本雅明本人便游荡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苏联。当然,法国巴黎是本雅明的最爱。这就牵涉到游荡的两种意义,一是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方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心灵,二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地东逛西逛,仔仔细细去品味各处的细微美好,本雅明便是以这样的方式享受巴黎。阿伦特说,闲荡、游手好闲、漫游,基本是社会渣滓干的事情,别的城市一般不太欢迎这些渣滓这些行为,巴黎却邀请大家来做这样的事情,于是这个城市成了无需谋生、不思就业、无所企求的人的乐园。

  巴黎似乎便是堕落、颓废之人的乐园。本雅明是不是堕落,不太清楚,至少他是颓废的。苏珊·桑塔格一篇著名文章《在土星的标志下》就是分析本雅明的抑郁寡欢,按占星术的说法,他是受了土星的影响,变得漠然、犹豫、迟钝,时常表现出深刻的悲伤。这样的人干不了正式的工作,他坚定地选择做自由撰稿人。我们周围所谓的自由撰稿人,其实一点都不自由,基本是市场的奴隶。本雅明是绝对自由的,从他写的书里,大老粗得不到快乐,文艺青年寻不着可以显摆的资本,严肃的学者体会不了思辨的乐趣,因为看不到系统的说理。本雅明只为他自己而写,写得极其认真辛苦,感觉他希望把文章的每句话都写成隽永的格言。

  游荡和读书写作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仅仅读书而不游荡,写出的文字感受不到大地和生命的味道,仅仅游荡而不读书,写出的东西极有可能像普通人所拍的旅游照片,真实而贫乏。游荡者就像本雅明笔下“不爱整齐的孩子”,追逐着有趣的妖魔鬼怪,在各种各样的东西中嗅着它们的足迹,孩子不认识什么永恒的东西,凡是碰到的,都是命中注定,他们不欢迎别人宣讲有用没用、优劣、美丑、好坏的通常区分。游荡者到底能在寻常事物中发现什么有趣的妖魔鬼怪呢?比如本雅明在谈论佛罗伦萨的浸礼堂时,他说,在装饰精美的大门上有一尊“斯佩斯”(罗马神话中的希望之神)雕像,她坐着,无可奈何地举起双臂,伸向一个她永远够不到的果实。尽管如此,她却是有翅膀的。没有什么比这更真实了。虽然这只是简单描述一尊雕像,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哲学意味。

  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便说,本雅明特别善于发现有意义的细节、思想和世界中的新鲜因素、非常规的个别事物。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不过有时候可能成为累赘,比如读到《单行道》中谈邮票的文章,文章对邮票细节不厌其烦的描述,足足写了五页多文字,也许是笔者愚钝,真没读出这么多文字的韵味。当然,本雅明这种天赋能力更多是给我们惊喜。布洛赫的说法,又揭示了游荡的另一层意义,游荡不仅是在巴黎这样的地方无目的闲逛,也是在各种思想观念之间不断穿梭,不会盲目信仰某种“主义”。

  有些人研究黑格尔的著作,成了黑格尔主义者,有些人研究柏拉图的著作,成了柏拉图主义者,黑格尔或者柏拉图就成了这些人思想上的故乡。本雅明说,天生的闲逛者害怕与故土接触,谁不让他们饮故乡的苦酒,他们就去找谁。这里的故乡也可以理解成思想上的故乡,闲逛者拒绝成为“黑格尔主义者”之类的“某某主义者”,黑格尔主义者依恋黑格尔思想,任何依恋都是盲目的、不诚实的。读了黑格尔著作的人都会惊叹于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会惊叹于他的不诚实,非得让概念的推演符合他的辩证法公式。本雅明不会认可这种牵强附会的推演。纯概念的推演、论证,他也没有兴趣,因为太不接地气了。比如,他不会直接谈论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分别有什么特点,也不会分析奴隶主阶级最后为什么会消亡,他的问题是,我们真正知道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真相吗?与其抽象谈论这两个阶级,不如读读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历史》。读完《历史》之后,再来抽象谈论,阶级的含义也许更加丰富,甚至需要重大修正。

  总之,本雅明之所以不相信任何“主义”,是因为对于他所钟爱的事实细节,“主义”很多时候都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只会粗暴忽略。阿伦特认为本雅明钟爱事实细节就是在回到本真状态,这种思想有待于法国的存在主义者来大力发展。存在主义依然是一种主义,拒绝“主义”的本雅明会认为别人把自己的思想发展成存在主义是合情合理的吗?

  存在主义的一个口号是“现象先于本质”,笛卡尔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理性,尼采觉得人的本质在于超人的创造和奴隶的服从,存在主义者反对给他们事先贴上理性或者创造的标签,他们强调他们首先是他们自己,自己的本真状态具体而生动,不是什么本质或者概念可以概括,他们自己现在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不断创造新的自己。这样的说法似乎很积极向上,就像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所说,西西弗推石头上山,明知道推到山顶石头注定要滚下来,却依然坚持推着石头,永不放弃,存在主义者明知道生活没什么意义,世界很荒谬,却坚持为生活创造新的意义。他们反对传统强加的任何东西,只想活出自己,这样张扬个性可能成为好人,也可能变为恶魔。存在主义者太自负了,总觉得仅凭自己就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他们这样的人沟通会很累,他们惯于怀疑一切共识和传统,会让人感觉没有人情味。所以读了加缪、萨特这些存在主义作家的文艺作品,可能整个人都会不好了。本雅明常识感便强好多,他怀念传统社会存在的信任、宁静、温暖、安全感等等可贵的东西,虽然现代社会,这些可贵的东西或多或少都逝去了,不能因为逝去,我们就彻底否定曾经存在过的这些美好,就像存在主义者固执地认定世界是荒谬的,我们人类被抛在这样的世界,注定是悲惨的。只要我们对传统美好的东西保持着信念,也许就能发现或创造当下的美好,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存在主义的中心是“人”,人周围的万事万物本无意义,是人赋予了它们意义。石头本来只是默默待在山脚下,当西西弗把推石头上山当成了人生的事业,石头便有了相当的意义。存在主义者依然是唯我独尊的,他们如果发现利用某种自然之物可以让生活更有意义,可能会尽可能把这种自然物全部占为己有。本雅明要谦卑得多,他觉得敬畏自然是必需的,接受自然的恩赐,不可贪心不足,否则到最后可能一无所有。他特别欣赏古典时代人们陶醉于和宇宙的交往,这种陶醉有些“天人合一”的感觉,宇宙万物和古典时代的人们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只有抱着欣赏、敬畏而非功利的态度,宇宙外物才会生发出别样的光辉。

  这又和闲逛联系上了,闲逛者没有想到去利用周围的一切,只是随便看看,看到有意思的东西,会心一笑,本雅明是迅速将其记到笔记本上,成为以后写作的材料。《单行道》中不少段落看上去就像平时笔记的摘录。

  本雅明如此热衷于闲逛,到底得到什么呢?他哀叹现代人失去了信任、宁静、讽刺精神、自由的目光、温暖、安全感,那么闲逛帮他争回些什么呢?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宁静、高超的讽刺和自由的目光,可是信任、温暖、安全感这些需要他人配合才会拥有的东西,抑郁寡欢的本雅明似乎没办法得到,他抱怨说,人们已经不期望从身边的人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人是靠不住了,物呢?

  唐诺先生在《唯物者本雅明》中说,本雅明的唯物就是恋物癖,疯狂收集书籍、玩具、邮票、明信片等等,收集来的东西随便乱放,随便乱放是不是对物的不尊重?不是。按照阿伦特的想法,把物放置整齐其实是强行让物符合人的秩序标准,这是对物的极大束缚,唯有乱放,才是对物的拯救,给物自由。

  阿伦特这种从本雅明的不爱被束缚联想到他希望自己收集的东西也不要受束缚,不无道理。我们倒是觉得本雅明从收集来的书籍、邮票等等物件那里可以得到从人那里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信任,因为物始终如一,比如温暖,因为恋物永远不会被拒绝,比如安全感,即使原来收集的东西丢了,依然可以找到新的,不必害怕永远失去。而且,收集物件不一定非得把东西放到自己的房间里,放到自己的心里,也是一种收集,本雅明在巴黎不断故地重游,其实就是在品味自己所收集的巴黎。

  书籍也好,邮票也好,巴黎也好,都是本雅明的收藏品,我们不会因为本雅明收藏了这些,便说他是个穷人或者富人,只会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拥有了某些东西便觉得幸福,这是最重要的,这和贫富无关。本雅明哀叹,现在拥有昂贵的东西才幸福,只拥有廉价物品的人是苦命的穷光蛋,对贫与富的高贵的漠视,荡然无存了。他以实际行动在对抗这种庸俗的大趋势。他的游荡,就是广义上的收藏,在游荡的过程中,他收藏了温暖、信任、有趣、深刻等等他灵魂深处所需要的东西。

  游荡,在本雅明那里,就是回家,回到灵魂的家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单行道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