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山庄》是一本由狄更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1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凉山庄》精选点评:
●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开篇之一,“伦敦。米迦勒节开庭期刚过,大法官坐在林肯法学协会大厅里。无情的十一月天气。满街泥泞,好像洪水刚从大地上退去,如果这时遇到一条四十来英尺长的斑龙,像一只庞大的蜥蜴似的,摇摇摆摆爬上荷尔蓬山,那也不足为奇。煤烟从烟囱顶上纷纷飘落,化作一阵黑色的毛毛雨,其中夹杂着一片片煤屑,像鹅毛大雪似的,人们也许会以为这是为死去的太阳志哀哩。“要是有人对你说,他对钱一无所知,那你就要看紧自己的钱袋,因为他会想方设法把你的钱弄走的。要是有人这样给你说,我很单纯,你就要想到他在说胡话,是怕担责任,你一定得摸清他的底细,你会发现他很自私自利。而且根据一般情理判断,在一件事情上靠不住的人,你再也别指望在其他事情上靠他。
●想看电影呀~~
●制度下人性善的闪光。非信息时代的故事越来越有“古代”的光晕,遵循的路径、执著的目标,与今天或许没什么变化,但讲述的口吻却逐渐定格于泛黄的时钟。今日的善要如何向往,才能占据新时代的空间?技术使人类的活动空间丰富陆离,而人性的进化却如此缓慢。“术”与“巧”像亿万昆虫,高速旋转,生生死死,中心那一点点温暖的光晕却像永不摇曳的烛火,何其简单又何其深奥。
●坐在顶峰处阅读的快感
●狄更斯被文学史和各路批评家cue的最多的一本书,的确读起来像大成之作。
●if she had only known, how much I loved her, and how little I cared about what world think of her.
●带着很大的期望读的。法律程序吞噬人的主题很好,但狄更斯小说的一些老毛病仍然让人无法忍受。
●读完狄更斯之后,对后来的小说阅读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比起出色的说书人,狄更斯更像一位伟大的魔术师,或许在讲故事方面稍逊一筹,但狄更斯式的强烈诉诸官能感觉的比喻与精彩绝伦的世情讽刺太过经典。狄更斯把他鲜明的叙述方式与故事连成整体,这就是他的魔术,割舍任一方面都不是狄更斯了。(所以其实觉得并不啰嗦。
●有些地方翻译得不太精准。但是译者们水平比我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可为法律小说的开山鼻祖,文笔很棒!
《荒凉山庄》读后感(一):Bleak house
其實一開始看就被這種敘事風格語言特色所吸引了,當然這也可能是個人偏好,但實際上在世界文學地圖上巡遊一圈之後,再次拾起這本書,看到古怪的老太婆,瘋瘋顛顛的老頭子(早晨的奇遇),以及維多利亞式的建築設置,迷霧籠罩的倫敦,會有特殊的親切感。
看卡夫卡的<審判>已經是小時候的事了,當時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非常壓抑但又無從說起。據說卡夫卡受了這本小說的影響,但這本書裡卻給人一種奇異的幽默感,雖說主旨似乎明顯是批判式的,也有序言裡說"不夠深刻",但似乎這種舉重若輕的文風更適合描寫法院、大法官這種往日裡嚴肅逼人的形象。或許卡夫卡的借鑒將這種幽默抽象了吧,故在那位畫家以及高大的教堂裡能嗅出一絲相似感受。
《荒凉山庄》读后感(二):披着狗血的皮,讲着严肃的故事
用了两个月,艰难的看完了狄更斯的荒凉山庄。一共67章,很长,但长有长的好处。我很久没有看狄更斯,上一次看还是高中时候的艰难时世,又是中文版,情节基本都忘了,感受也想不起来。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狄更斯,充分体会了他的风格、韵律和节奏,以及他所处的19世纪英国。
1. 情节
从情节上来说,小说其实是一个充满八卦和狗血元素的故事,有三个故事线,
第一,门庭高贵、人人称羡、精致优雅的Dedlock夫人,早年其实和地位低下的英俊军官有段刻骨铭心的真爱,并且偷偷生下个女儿。第一条故事线就是这个豪门八卦随着情节发展逐渐被人揭露的过程。
第二,她被抛弃的私生女Esther从小被好心有有钱的大叔John收养,大叔本来想来一段温馨有爱的萝莉养成,不料半路杀出个英俊体贴年轻有为的医生,最终忍痛放手,由老公变成爸爸。这条线的细节更多,有很多伏笔和心理描写,是全书最充实的感情线。
第三,冗长繁杂的“庄代思”遗产诉讼案以及沉迷其中最终耗尽青春、生命和财产的青年Richard,以及他和傻白甜的表妹的爱情故事。
这样的情节设置,可能是考虑到了大众的阅读趣味,悬疑、八卦和爱情,一直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题材。但是其实狄更斯并没有把节奏安排的很好,三条线是按时间并行的,推进的又比较慢,因此各个情节之间连贯性不好,读起来没有紧张感,一件事说到一半,下一章就跳到另外一个无关的情节,故事讲到最后四分之一,三个情节之间的关连才逐渐明显。但对没有耐心的读者,可能看到一半就会放弃了。考虑到这是200多年前的小说,这个缺点可以原谅。其实用多线索叙事也不是不行,但一开始的时候要让人有心理准备,为什么要分成几个视角来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例如1Q84,例如Game of Throne,尽量在前面几章就交代好。
2.人物
狄更斯长于塑造人物,这本书中人物繁多,但每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且大部分人物始终保持一致。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这样在人物众多的情况下,很容易记忆和识别不同人物的特点,一次次的强化他/她的形象,让这个形象越来越丰满生动。例如Miss Flite,Ada,Smallweed一家,George,等等,但缺点是人物缺乏发展,比较扁平,配角可以不用在这方面着墨太多,但是主要人物也缺乏变化,基本上从始至终保持他出场时的样子,善恶分明。缺乏动机的描写,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乏味,或者没有说服力。例如John,小说里隐晦的写到了他的私心,但是极少又极不明显,让这个老好人好的有点不真实了。Esther也是,一直在写她如何的体贴和善解人意,她对john的求婚时的自我说服,放弃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所经历的挣扎,也过于的轻描淡写。小说中惟三有变化的人,分别是Richard、Guppy和Mr. Dedlock,前两者的变化是属于剧情需要,或者主题需要,Dedlock先生的变化,我觉得令我最意外,直到Dedlock夫人逃走前,Dedlock先生一直是迂腐、无聊的贵族形象,缺乏人的感情,而在她走后,他突然表现出对妻子的爱以及宽容,虽然有些生硬,但也让这个人物有了的延伸,更有人性。
狄更斯善于利用各种描写来塑造人物,每一个人物,他都精心设计他的衣着、语言、动作,让形象对应到某个特征,例如虚伪、贪婪、纯真、善良等等。这些细节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为什么他的人物尽管有些平面但仍然真实,是因为他们都是来自与真实生活的人。
然而这部小说的人物,尽管多而生动,但和情景结合的不太紧密,有一些人物,例如Jellsby太太和她的女儿一家,George和他的朋友一家,距离主线有点远,skimpole先生也没有很好的贴合儿童的主题,读起来让人觉得有点突兀。虽然我能理解狄更斯的野心,想尽可能多的展现社会的不同方面,以及融合不同的主题,包括时代发展、新旧贵族的冲突、工业化、司法制度腐败、悲惨的劳苦大众等等。对于了解当时社会很有价值,但作为小说来说,有点臃肿了。
3. 语言
借用纳博科夫的总结
1. 用修辞或非修辞手段唤起逼真的感觉
2.比喻手法:明喻和暗喻
3.生硬的罗列细节描写
4.重复
5.雄辩式的问句与回答
6.卡莱尔式的呼语手法
7.形容词
8.唤起形象的名字
9.头韵与半谐音
10.幽默、诙谐、讽喻、古怪的腔调
11.文字游戏
12.间接的描述谈话
《荒凉山庄》读后感(三):荒凉山庄——黄邦杰译
这是我读到现在狄更斯最好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里能看出他的成熟和转变。他仍然是一个讽刺的高手,但是文字的油腻感没有那么强烈了,多了深沉。他仍然一个擅长刻画人物的大家,但以往角色的舞台剧般的浮夸感收敛了很多。人物形象依旧鲜活,却没有那么做作。
如果我没记错,这是狄更斯第一次用两个视角讲故事。一个是上帝视角,一个是故事中的埃丝特自述。我想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于之前的故事,这部小说的情节比较复杂,复杂到我似乎没办法用简短的文字讲清楚。而其中有些桥段甚至有点出乎意料:看到贾迪斯先生向埃丝特求婚,我实在太惊讶了。我一直以为埃丝特必然会和伍德科德大夫幸福的在一起的。但没想到她回应了监护人的求爱。虽然意料之外,但是情理之中。我祝愿他们幸福。可是,到书的最后,贾迪斯先生又把埃丝特交给大夫。这结局和我最先的预计吻合,可是仍然是意料之外。不过又是情理之中,毫不突兀。这么善良的、关爱着埃丝特的监护人,当然会看到埃丝特对大夫的感情,也当然不会自私的占有她。看到最后这几段,我就像埃丝特自述的那样,因为故事要结束而热泪盈眶。
从《老古玩店》开始,狄更斯故事的结局就不再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了。虽然提高了作品的深刻性,但是作为一个肤浅的读者,我会感到遗憾。而这部小说里,更是死了两个人。如果让他们活下来多好啊。理查德不说。埃丝特的母亲,德洛克夫人,如果能活下来那多好啊。
大法官庭就像卡夫卡的城堡。后者更哲学化一些,不只是对某种制度的控诉,是对整个生命的无奈。而大法官庭是一个能被人抱怨的客观存在。既然是客观的存在,它就有改变的可能,所以虽然理查德和以前的许多人一样被这场无休止的官司熬尽了生命。但最终案子终结,甚至到如今整个制度彻底的改变,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狄更斯绝不仅仅是像译言中所写的那样,只是为了讽刺腐朽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最近看奇葩说,马东评价说选手们很容易从道德的角度去评论一件事的是非对错,但两个导师——蔡康永和高晓松,却常常能站在更高处,挖掘出人性的光辉。当译者们套用着阶级斗争理论去评价这些故事的时候,我看到的反倒是评论者的丑恶。而有着“阶级、时代局限性”的狄更斯本人,反倒显得更高一筹。比如故事里的埃丝特的母亲德洛克夫人和她的丈夫累斯特爵士。这个贵族家庭以及身边围绕着的各色人等,无一不散发着虚荣浮夸的气息。他们说的、做的,无不让人觉得无聊乏味。当累斯特爵士面对自己佣人的儿子——一个新晋的资产阶级代表时,他的表现让人觉得可笑。可是,当他得知妻子的丑闻备受打击病倒时,却“仍然能够清晰地喊着她的名字,声调中充满了悲哀和怜悯,而没有一点谴责的意味”,“他这番冠冕堂皇的话,要是在别的时候,很可能是滑稽可笑的(就像他以前常说的话那样),但这会儿听起来却严肃而动人。他那崇高的真挚的爱情,他那忠于爱情的情操,他那奋不顾身地捍卫她的行为,以及那为了她而忘掉自己的委屈和尊严的态度,都是非常可敬的、真诚的和具有丈夫气概的。通过这些光芒四射的品质,我们即可以看到最普通的工匠的可敬之处,也可以看到高贵的绅士身上的可敬之处。”
人和人之间有阶级的差别,也会有阶级的对立与冲突,但有些东西是超越这些的,那就是爱。我相信爱是人性的本能。当我们成为人的那一刻起,我们虽然依旧有着动物性的本能,却也有爱的能力。只有被仇恨恶毒的想法充斥着头脑时,我们才会只看到冲突和自私。所以,读到埃丝特和监护人的感情、和大夫的爱情,我感到甜美温馨。可是读到爵士对夫人的这种情感时,我是受到冲击的。我觉得狄更斯做到了。他用他那温柔善良的眼睛,让我看到了那些不讨人喜欢的人的人性之光芒。
很幸运自己读到这部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33005/
====================================
一个很私人、很懒散的公众号,讲讲读书,讲讲感想,讲讲乱七八糟:LtotheL
《荒凉山庄》读后感(四):狄更斯小说中被严重忽视的一本。
看过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后,突然产生了迎难而上的心理,就又读了这本《荒凉山庄》,真的是找虐,实在太厚了。但这本和《大卫·科波菲尔》的风格就完全不同,情节更复杂曲折,人物性格也增添了阴暗狡诈扭曲的一面,读起来要有趣得多。大师就是大师,什么样的内容都能驾驭,世间百态都在他心中。
1. 娱乐性够强的名著。
看完这本书,真的是感受到了大师的厉害,真是什么都能写,而且写什么像什么。
之前看《大卫·科波菲尔》时,就觉得好高尚,看这本又觉得好厚黑。就看作者想写哪种,风格可以随意按情节安排的不同而变化。
这本包含了小说好看的所有元素:揭露社会问题够深刻;各种人物刻画够传神;情节设置有悬念又有点惊悚;细节描写又绝对到位…….总之,打破了对名著类小说,深刻有余有趣不足的印象,写这么长却不觉得拖沓,读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感觉。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在作者的众多著作中,不是很有名气,是很容易被忽略掉的一本。
2. 作者在书中完全隐形。
在读这本书时,感受不到作者的存在,就如同看一部电视剧,里面的人物,是以他(她)本来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作者笔下带有主观色彩的描写。
读者感觉不到作者是男是女,也感受不到作者偏爱、偏重哪一位、哪一点,就是如影像一般拍给你,人物、环境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样读者个人的感受,就有了各种可能。
3. 千人千面,但性格始终不变。
狄更斯的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之广、描写之传神到位,实在惊人。看的时候心里就想,作者一辈子怎么会接触到那么多人呢。
各个阶层的人物描写个遍,每一个人物出场,都有极强的特色。即使只出现过一次,你也能清楚地记得这个人的特点。有时候人物太多,名字会忘记,但只要一提起他(她)出场时的言谈举止,就又能马上想起来。
虽然传神,但人物的性格几乎是不变的。善良的人就从头善良到尾,邪恶的人也不会突然良心发现,基本出场时什么样,一直到结尾就还是什么样。可能作者从心底就不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
人物这样庞杂,性格再经常变来变去的话,估计读着就会更懵了。这也算是唯一能想到的好处了。
这部小说,适合拍成电视剧,既有严肃的核心,但抱着休闲娱乐的目的读也适合。
“The system! I am told on all hands, it's the system. I mustn't look to individuals. It's the system. I mustn't go into court and say "My Lord, I beg to know this from you-- is this right or wrong? Have you the face to tell me I have received justice and therefore am dismissed?" My Lord knows nothing of it. He sits there to administer the system. I mustn't go to Mr. Tulkinghorn, the solicitor in Lincoln's Inn Fields, and say to him when he makes me furious by being so cool and satisfied-- as they all do, for I know they gain by it while I lose, don't I?-- I mustn't say to him, "I will have something out of some one for my ruin, by fair means or foul!" He is not responsible. It's the system. But, if I do no violence to any of them, here-- I may! I don't know what may happen if I am carried beyond myself at last! I will accuse the individual workers of that system against me, face to face, before the great eternal bar!”
(我又读完了一本小说。)好看的小说那么多,欢迎来我的公众号看看:雨田书房(ID: readingisthenewse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