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是一本由[美]托妮·莫里森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爵士乐》精选点评:
●大体还是恩惠的叙事模式,走马灯似的轮转投射到每一个人物,即兴生发的人物们越跑越远再被巧合的命运轮盘收回,第一人称的滥用便于转场和直抒胸臆。和往常一样,不管前面是怎么辛酸的故事,莫里森还是喜欢选择一个新希望的明亮结尾。莫里森实在不是能给人惊喜的作家。
●“我没有坠入爱河,我从爱中站了起来。” 读到的最动人的词句,如同即兴爵士乐,那般随意却又值得玩味。 她认定了一切都是音乐的错,那些低廉肮脏的蓝调,那音乐是大都会的一半灵魂,是一切欲望的发动机。另一半灵魂是糖,黏糊糊,亮闪闪的糖果,它们来自黑人劳作的甘蔗地,压榨出的甜蜜让人晕眩,连燃烧在姑娘身上的火焰都是甜丝丝的。 没有人是大都会的对手,因此我不在乎你的肉身贪图享乐沉迷于爵士乐所营造的幻想,只要能始终在内心彼此相对就好,只要你知道我是你的最初和最后。“我只爱过你,整个自我都献给你。”
●顶潘岳和雷格
●真正的图书是什么样子
●给托妮那些最精准贴切的描写四星,故事本身的内涵,似乎一般
●翻译的不喜欢,让我在读到一半时就不想再看了。
●读起来的确像即兴爵士,作者厉害
●“用所剩下的一切去爱。”这句话,竟然是死者姨妈爱丽丝对维奥莱特说的,姑娘死去的几个月后,这两个孤独的女人互相接纳,只因为在暴力爆发之后,她们之间无需任何客套,彻底的敞开疑问,或是厌恶。在谈到母亲、爱情和丧失时,话题戛然而止,默契的沉默会沉淀下来,意味着两个女人的心事都被敲响、并清醒起来。其实,她俩也因此从都会残忍的和平和逻辑中脱身而出,藉着对方那份犀利,撬出自己心中久久以来的死结。这部分对手戏,我很喜欢。
●在想。为什么人们总是扼腕真性情的疯女人?。
●爱没尽头才是爱
《爵士乐》读后感(一):有些深奥的书~
额
出于智商这一块
我还没有看懂……
虽然知道大概
不过觉得一个黑人已婚男人和一个白人女子偷情有点……
至少是在那个社会有点……(不太可能……)
《爵士乐》读后感(二):听着她的书
每晚熄灯前捧起JAZZ,就不需要再戴耳机.因为她的小说就是音乐了.就是流动着的爵士乐.
quot;过去就是一张用坏了的唱片,只能在裂纹处不断重复自己."
《爵士乐》读后感(三):一曲爵士
与其说是书评,毋宁说是简短的读书笔记,在把书还回图书馆之前,我想再读一遍。
初次看见这本书,应该是上一次在图书馆借《沉默的羔羊》和《新欢》的时候,我被那白色封面上的一只红色高跟鞋吸引,还有这个名字“爵士乐”,刚巧最近偶尔会听听爵士。于是,便在还那两本书的时候,借了这本。
在糊里糊涂中,断断续续地读着这本书,想来已有不少时日,我觉得自己读不懂书中的一切。然而读到最后,费莉丝悄然并突然地登场,我又感觉自己什么都读懂了。
我喜欢托妮的这种“爵士”式的即兴叙述方式,你不知道在接下来的段落里,她会让你看到故事的哪一个部分,在充满惊喜的同时,又觉得一切那么理所当然。
乔和维,这一曲爵士。
这一曲,实在是需要细细体味。
《爵士乐》读后感(四):你的爱太浓
真的好冷的天气,没有围巾,前天从医院出来后特别去买
了件大衣披着,当在书店里看到这本<Jazz>时,我的手已经冻
的拿不起它.
在照顾亲爱的外婆的间隙,我看完了它,感谢托妮·莫里森,
再次感动了我,那些黑人音乐的全部印象:爵士,蓝调,布鲁斯,
灵歌,全都跳跃在了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中:不停止的迷失,不停
止的人生以及不停止的变迁和回忆..
她总是不会让人失望,无论是<宠儿>还是<所罗门之歌>,文字
行云如水,思想天马行空,象是喃喃自语,但自成精神,一气呵成.
真的挺好的,只是太过浓的爱,令我有些伤神.
《爵士乐》读后感(五):【读品•浅尝】王嘉军:爵士乐
又见托妮•莫里森,这位《宠儿》和《所罗门之歌》的作者,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据统计,在国内近几年的美国文学研究文章中,莫里森研究与海明威和福克纳研究同跻三元,超过了霍桑、菲茨杰拉德等人,这首先自然是因其货真价实,其次也是因为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和她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身份之间的互文关系为解读提供了多重阐释的可能。
托妮•莫里森最擅长的是将个人微妙的情感体察和身体体验与宏观的社会图像和历史图景融汇,还原生命历程本身的复杂和精细,这既使她摆脱了大多数历史小说中的观念先行,也比一般的后现代小说多了一份深沉和厚重。莫里森能做到如此浑然天成,得益于黑人卓越的艺术天赋,更来自美国黑人在百年来遭受的苦难中对人类处境的深刻体悟和认知。把这种处境推向极端,必然要遇见死亡,它是莫里森偏爱的话题,《宠儿》中是杀婴,《爵士乐》中则是情杀,但死亡仅仅是个开场,否则就不会有杀婴之后宠儿的还魂,情杀之后主人公的回忆。相对于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的苦难,死亡的分量实在不足以托起一部小说。
爵士乐,另一项黑人的伟大发明,在本书中,作为一种叙述策略,以即兴演奏的方式推动,又解构着悲剧的形成。它在构成莫里森行文风格的同时,更成为小说中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与此同时,其即兴性也为莫里森探讨美国黑人重建的可能性提供了途径。
[美]托妮•莫里森著:《爵士乐》,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12月,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