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电影之死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09 03:04: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电影之死读后感100字

  《电影之死》是一本由保罗·谢奇·乌塞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之死》精选点评:

  ●用“元影像”的概念去解构电影文化及其历史,得出“影像的毁灭使得电影有历史”,但元影像是本身就是理想的根本不存在的假想。看到作者的审稿回信仿佛更容易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大量残损胶片的无奈和对商业投机的鄙夷,更是提醒人们注意了:这场数字革命的牺牲者首先是我们对电影和文化的观念。电影的保存是采取必要的手段,绝不是一味的相信技术,单凭技术手段是不能使电影得到真正的修复和保存的,只是抹去电影身上历史的印记,恰恰否定了电影的历史。看到了很多没接触过的观点,一下午读完的,作者绝逼是个疯狂迷影人。

  ●胶片与历史记忆,修复与电影保护。

  ●正文晦涩,审稿报告精彩

  ●个人认为最后“致出版者的审稿报告”是全书的重点,两颗星星给审稿报告。“也许应该告诉您的作者,如此傲慢的用这么多细节阐述我们在电影保存方面的失败,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绘画、文章、雕塑等等艺术品,只有经典中的经典才能留存下来,更多的是无人问津,消失在历史中,就连每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一样。作者妄图对于每一卷胶卷和每一部影片的保护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它们确实存在过,但全部保护只是妄想——地球上每一个人也都真实的存在过,难道我们也要为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完完全全的资料库使之留存下来吗?

  ●很真挚

  ●完全一字一句看完,属于相当锋利的文字。对于电影理论观点的一次革新。我觉得以后会更完善。推荐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资料馆的学生与研究者读。

  ●这其实不是一本讲电影的书,而是一本讲信仰的书。“没有尝到切肤之痛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一件事的”,每天都有上千部几乎从来没有被人看过的电影在消失,一去不复返,而我们能做的,最多也就是西西弗斯般徒劳地去延续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作品的生命。若干年后,观看电影只能变成一种偶然为之的花费巨大的仪式化盛宴,这是可悲的,但却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什么东西会永存,电影也是,但是令作者,令每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痛心疾首的是,正是我们这一代的贪婪,漠视和亵渎,葬送了活动影像的生命。作者说,电影是关于活动影像毁灭的艺术。这正是对人类痴迷技术和利益的巨大反讽。

  ●电影死不死都会用其他方式传播。观影体验是另外一回事,如果非要把在电影院看电影算作看电影那就让它死吧。如果是面对数字机器的冲击那另当别论吧,胶片随着年代褪色又如何。

  ●事實證明“元影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作為歷史客體的影像(膠片)跟人一樣是有壽命的,生老病死最終消亡。這至少說明了本雅明的“機械複製論”在影像的歷史上可能并不是萬能的。即便是“複製”的影像,它在短短生命週期中的每一次展現都是不同的。所以數碼時代才是沒有歷史的“複製時代”的開始。

  ●作者当年杞人忧天的东西,今天都在逐步显现出来。4K精修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修复展都显得那么珍贵,更别说其他名不见经传的电影了。

  《电影之死》读后感(一):活动影像、介质、时间和消费主义

  活动影像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消亡的命运,而消费主义则是其加速消亡的催化剂。尽管有一次次的导评、加长和修复,但都不足以保留活动影像最原始的存在意义,而仅仅是创造了再消费的机会。

  这是对活动影像、介质和时间的哲思,是对消费主义时代的反思。

  虽然那52篇形而上的命题式短文,简炼得有些做作,虽然那审稿者的来信为其做了最佳的形而下的解读,但编辑的回复则最终消解了电影存在的终极意义,同时被消解的还有电影之死。

  《电影之死》读后感(二):胶片之死与影像伦理

  恰逢电影资料馆在放映《盘丝洞》,从挪威千里迢迢回到大陆的拷贝着实让人充满期待;再加上之前《神女》拷贝在欧洲损毁的新闻,电影修复与保护的话题算不上热门也是逐渐突显。

  《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一本薄的一个下午翻完的小书。每一小章节配有胶片时代珍贵的图片资料,看图相对附带的短小理论思考或文字有时候会更过瘾。

  显然,作者对数字时代电影的走向持悲观态度或者更欣赏胶片时代的活动影像。这不足为奇,大部分人都还是对胶片抱有一份更严肃艺术的追求和向往。作者的前提是“电影之死”已是必然,胶片必将渐渐消退,直至完全不见,当然如作者这样的爱电影的每个人必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如果我们这代人看不见这一天,后代后面的人也将面临这一天的到来。那么电影保存、修复、保护的根本动机是什么?这也涉及到电影历史记忆与文化阐释的问题,当我们按照可以看到的物质影像资料解读、分析、阐释影片的时候,殊不知也许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胶片并非如此,几经修复上色而成的影像或者与作者初衷相悖。似乎对于历史,封存是个好办法,所以惯常的电影保护认为影像保存是会主动从影像身上抹去历史的印记。作者提出应当建立出一种影像伦理,从元电影转向“道德影像”,这其中包含与观影行为相关的规则与价值。电影保护者的责任就是跟踪整个过程直到影像完全消退,或者确保影像转移到另一种媒介,同时为了后人得益,也要阐释影像损失的涵义。影像保存的程序是采取必要手段,合乎分寸地控制影像的消退,指出毁损过程里的每一个标志,比如剥蚀、素材遗失、褪色、消声……

  作者也借这些短小的文字谴责了过度商业化的影像放映,“总有一天,为了商业目的而赋予活动影像的权利,要让位给历史目的。”胶片保护的前提是适度保护大众观看的权利。

  感觉对于活动影像、元影像等概念如果再有深入讨论会更好,还是太空泛地提出了问题而已。但这些问题是值得继续思考的。

  《电影之死》读后感(三):关于“胶片之死”以及“保护修复”的看法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否会致使胶片电影的死亡?这一问题到现在或许依旧没有答案。

  的确,而今大众眼中的电影大多是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呈现,但是在电影界依旧不乏对胶片电影钟情而执着之人,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就是一个例子。在胶片电影淡出大众视线多年甚至于人们几乎已经淡忘掉它的存在怀疑其是否还在应用时,这部所有镜头都采用胶片拍摄的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但这仅仅是当下,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呢?任何事物都会消亡,只是时间问题。我想这是大部分人都认同的观点,只是当消亡来的太突然预兆太过明显,我们就容易变得惶恐,就像是一场战事突起。

  《电影之死》中的一部分内容就在讨论这种惶恐。而在我看来,这种讨论的意义并无多少,其中更多的是作者本身或者说当时一个庞大群体内心的发泄与表达而已――但也正是这种表达让我们可以体味到面临即将到来的不明后果巨变到来时,这样一群电影工作者的感受。

  然书中的另一问题则是值得讨论与思考的,即就是关于影像保护等工作必要性的思考。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很多值得人思考的问题,其中作为读者最容易接受到的就是影像保护仅仅只是将其寿命延长一点而依旧不能使其长存,那么这种保护是否还有意义与必要?以及影像保护工作的“歧视性”是否是应该的,而那些所谓的没有意义的影像就应该毫不留情的抛弃?

  这样的思考是不受时代限制的,即使在当下,我们也会在各行各业看到类似的问题,但多年来我们的处理方式依旧没有变。

  人类是依赖于过去又极度憧憬未来而对当下远远不满足的。我们热衷于从老电影里,古画里,古书古建甚至于古墓中寻找历史,这种现象我觉得没有对错之分,仅仅是本能的一种表象体现而已,那么追寻于保护,探索与舍弃就都是有必要的。而这些行为又绝对会带着一种人为的主观性――能力不足时只有选择性的维护与保留。

  这些都不是应该否定的事情,但思考却是必要。《电影之死》在这一点上显得哲学而有存在的道理。

  至于其他还有提到的一些观点想法,也有其可取之处,只是文字太晦涩,看的又不够仔细,所以还不能接收到作者想表达的全部。

  若有心境,可能会再读。

  《电影之死》读后感(四):电影死于数码黑暗时代?

  去年十一月读完这本书到今天,我无数次在讨论、闲聊中提起相关片段。

  如同书中所言,营销专家们永远是热衷于电影的,即便他们理解不了电影的价值,他们至少很清楚,“电影是用来卖大钱”的,于是有了商业片。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只有商业片了。

有数以千计的电影并未得到应有的认识,教科书还没有认可这些影片在集体记忆中的位置。

  这本书是作者为电影谱写的一曲挽歌:

我们被教唆,把观看的艺术当作是朝生暮死、微不足道的而漠然处之。

  整本书的重点放在了电影从诞生到今天,面临数字化时代的嬗变作出的妥协与退让,由此作者生发了一种担忧,数字化从来没有给人选择的余地:

数字技术——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工具重塑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且这重塑是不可复原的。

  在他看来,数字技术与生俱来地具有“专制基因”。这个很好理解,看看那些沉迷于app短视频的红蓝绿女吧,他们被这种温良驯服安排得明明白白还乐不思蜀。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电影的处境并不乐观。

电影的历史?

  作者从电影的历史开始抨击:

人们只是在最狭义的概念上,把”历史“属性赋予电影。

  从作者的逻辑来看,事实上电影并不应该有历史。电影是关于”活动影像毁灭的艺术“,因为记录历史,那么它永远都是”此在“,都是观看者在当下结合影像资料的判断。放映设备对胶片的破坏、负片处理不当或意外曝光、人为的各种干扰更阻碍了电影成为历史参照物。所以作者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讨论点:

对影像制作的时代环境记忆,我们是保护、篡改还是隐瞒?

  反过来,这些破坏使得影像随着时间衰亡,电影也就有了历史。

电影历史的终极目的是记载电影本身的消亡或者转变成为另一种存在形式的过程:电影的历史有权借助想象,描述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元影像”

  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名词:元影像。指的是随时都可以让付费观众观看的光学幻想,并且每一个观者都可以完整无缺地看到这些影像,是所有影像的总和。

  可恶的是,元影像会经受几轮迫害:为增加观看次数,会减少影长;审查也会,观众眨眼、影响他们观看的具体情况发生也会。

  因此元影像是虚设的——根本就没人可以声称完整地看了一部电影。这里作者可能无意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电影院或许是优秀的约会场所,电影或许是吃零食喝奶茶的借口:

观影者在主要行动之余还有一些别的动作,这些动作是观影过程里必要的补充成分。实际上,有时候这些动作喧宾夺主,影响反而成了背景,或者说把观影变成了做其他事的借口。

  作者在这里提到,电影具有的集体功能,譬如社交、群体感等等,分心是不可避免的。(有趣的是,当时作者认为这些是电子设备不具备的,所以电影院才如此火爆。当下,电子设备具有上述功能后,依旧让我们分心,这间接说明了作者的判断是准确的。

  观众总是误以为影片放映中,自己看到的影像是完全一致的。事实并非如此。

本片告急

  这是书中引用的一部纪录片的名字,讲述了1948年一盘硝酸质的胶片拷贝在放映间里突然着火被毁灭的场景。这就是一部电影被物理扼杀的过程。

  而导致其消失的化学因素侵蚀力更强。这些形成和毁灭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视觉记忆。

  作者直接抨击了看盗版、刻录的行为:

从仿真的副本当中寻找含意,说好听些是不乏趣味的空谈。说得不好听,是另一种臆想、错误的意识,虚假的表述。

  这里又提到了另一部电影,《偷窥狂》,1960年麦克·鲍威尔的作品,英国《卫报》评论说,“记忆中最恶心、肮脏的电影”。是的,即便如此,它也没有被销毁的理由。

只要人们认为观影体验是可以无限次重复的,那么任何保护活动影像免受环境和心理因素影响而遭致毁灭的努力,就注定是徒劳。

作者的吐槽

  在书的最后,作者集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的态度,摘录如下:

  我不会为电影之死落泪,死亡可能使电影头一次有机会得到严肃对待。但我们真的蠢到以为《公民凯恩》可以保留给后代?

  有人要我们彻底放弃脆弱又烦人的胶片,有人处于用错了地方的历史意义感,以传统为名拒绝接受一切技术进步。但真的问题超乎这两种浪漫的态度。

  默片时代制作的影片大多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座活动影像的卢浮宫。(要是我们想让电影多活几天,首先该去保护电影当中那些好的方面,是这些东西让电影成为生活乐趣之一,一个世纪以来电影一直是大众的艺术,流行的娱乐,现在却要在博物馆里放映……只要我们还能接受这种矛盾,成功的就会还是有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电影之死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