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台灣人.情.味》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09 00:54: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台灣人.情.味》读后感锦集

  《台灣人.情.味》是一本由劉霄著作,智園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8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灣人.情.味》精选点评:

  ●一个大陆人骑单车环行台湾岛的文化觊觎之旅。

  ●参考

  ●虽然作者是个北京爷们,可文字似乎已被台湾编辑“润色”了不少,很多语言习惯都已经不那么北京,有一些有京味代表的词被留下还特意有了一些注释,这一点还着实让我小惊讶了一下。但作者单车环岛的经历还是让我敬佩不已,书中通过骑行的经历的确展现出了一些台湾人,情,味,很向往也能骑车环岛,只是对我来说难度有些大哈~去年读的书了,现在才Mark:P

  ●简直就是流水账 毫无好玩可言

  ●半个小时就看完掉。不过还是能唤醒去台湾的念头的

  ●送给阿狗的书。

  ●崽崽推荐的...觉得是几本写台湾游记的书里面个人最喜欢的一本...态度很中立...没有一味的讨好 也没有那个矫情的浪漫...看着书 感觉自己也骑着自行车 一路风光一路汗水的走了一遍台湾岛...好想去看看我的台北 和人家写的看的台北不一样的台北哦...

  ●感觉从文采或是照片来说,都不是本出众的游记。那时刚从台湾回来了的我读了一读,却也着实引发了我对于那片土地的怀念。

  ●我要和你去台湾…

  ●美得很有煽动性的环岛游记。推荐去看原始bloghttp://www.liuopus.com/(不过貌似不太稳定,常常登不上)

  《台灣人.情.味》读后感(一):难忘的人.情.味

  就如作者所说,因为天数的限制,许多地方都未能深入,难免留有遗憾。书中也有很多时候就这样地戛然而止,让人不免意犹未尽。是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取向和感受,但环岛后的我也怀有与作者一样的心情,就留个机会给自己日后再去细细体认吧。

  书的字数不算很多,字里行间已流露出满满的感动。挑战的是身体的极限,享受的是精神的洗练,体味的是纯挚的人情。得此体验,终生无憾!

  掩卷沉思,五味杂陈,良久不能释怀。。

  《台灣人.情.味》读后感(二):孤独的收获——评《台湾人情味》

  读《台湾人情味》,也许就是在读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梦想,骑着单车去远行,至于去哪?由轮子说了算吧。其实,最重要的是远行,而不是去哪。于是,便跟着比我更年轻的刘宵去了台湾,跟着他的单车,跟着他的梦。在序里,他这样说:“为什么要骑车去台湾?因为当时速降到二十公里左右的时候,风光会变得格外美丽。因为不想像大多数人那样走马观花。因为梦想。”刘宵去台湾源于一部电影《练习曲》,我没有看过,等有空的时候,也搜来看看。不过,我想,对于隔离了许久的两岸,对于年轻的一代,渴望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还有心灵去亲身体验真实的台湾。从台北开始,经北宜公路,到苏澳,经苏花公路,转火车到花莲,从花东纵谷穿过稻田,到瑞穗,经193号公路,因大风经玉里镇前往台东市,沿台东海岸骑行到达仁,从寿卡再经乡道199线骑行到恒春,也就是《海角七号》的拍摄地。从西海岸骑行到高雄,一路的骑行便结束了,接下来的旅行主要是坐火车到台南游玩,再坐大巴到台北飞回北京。一路行来,我的心也跟着他领略那别样的风景和心情。

  风景自然是有的,在苏花公路上的观景台,“看着太平洋日出前水天一色的地平线,观景台下方便是南方澳镇的渔港,湛蓝色的海水舒缓着拍打在海湾的沙滩上,寂静的渔港与平静的海洋让我凝望了许久,这是让我喜欢上独自骑车旅行的一种时刻,因为在这种时刻,仿佛只有你一个人与这个世界交流,我很享受这种心灵的宁静。”在花莲的七星潭坐看黄昏,“我坐在堤岸上望着大海许久,看着海上的云团在夕阳的余晖中慢慢变换,折腾了一天面对这种放松时刻,总是很享受。”在乡道199线,他说“这是一条可以净化心灵的路线,不时有五彩斑斓的硕大蝴蝶飘过公路,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穿行于山峦之间,带来酷暑中难得的清凉,有些时候连单车的速度都觉得快了,宁可推车走走,感受一下这难得的宁静山谷。”在鹅銮鼻,“午后坐在关山附近的小渔村中,我感觉这就是我寻找多年的地方,简直是个在海边发呆的圣地。宁静的生活,蓝天白云,静静的海湾,湛蓝的海水清澈见底,看着渔村中的少年嬉戏打闹着,从白色房屋的小渔村跑向海边,跃入海中,他们的笑容是如此无邪灿烂。看着堤岸上迎着烈日海钓的男人,海边的阳光为他们一个个塑造出金刚般的肤色,在看看凉棚下的老者,安详淡然。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所追求的归宿,一个可以抛开硝烟,抛开杂念的世外桃源。”

  一个人的骑行,收获了风景,当然,也必须付出体力的辛苦,更主要的,是在疲累或者安静中,孤独便突然袭来。《练习曲》里的那句台词,也许便是最好的诠释:“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自旅行,即使有人相伴,终究会各分东西。”在享受美景之后,往往孤独感也是在这时候找上你,独自旅行既享受有惧怕这种宁静。“人生永远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不管路上有过谁的陪伴,到头来你还是孤独的,所以孤独是种态度。只要永远向前,一路书写自己的故事就可以了。我在海滩上捡起一小块黑色的鹅卵石留作纪念,一个孤独的纪念。”

  在孤独之外,他也收获了人情味,那种陌生人的帮助,那种一路上孤独骑行时,路过的开车人摇下车船,大喊加油的勉励,那种两岸青年在陌生小镇浅浅的交流,还有台湾热情细致而体贴的服务,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这也是用自己眼睛、耳朵和心灵真实体味到的现实的台湾。我没有去过,但是我也希望,如果我去了,我也能看到如此美的风景,如此醇的人情味。

  《台灣人.情.味》读后感(三):达达的车轮

  七八年前,在学校上《台湾现代诗歌选读》课。偶然读到郑愁予的《错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倘这诗境由那位环岛骑游归来的“北京80后”来品,或许那句“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恰能引发他的共鸣。

  “当登上台湾长荣航空的飞机,机舱中响起闽南语广播时,我真的笑了,这绝没有轻视的意思,只是因为作为一个在大陆北方地区生活的人而言,很少会听到这样的方言……”刘霄就这样开始了一段从语言差异开始的旅程。一路上不断有人问他:“听你的口音,不是本地人?”他一遍遍地重复解释,自己来自北京。骑不动的时候,他跑到一辆大卡车前面,劈头就问司机:“师傅,能搭个车吗?到前面山顶垭口就可以,谢谢了!”结果这位司机“口中嚼着槟榔,用带有浓重台湾口音的普通话回答我:‘你说什么?’”

  语言只是文化差异的第一层。在十二天的骑行中,刘霄感受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在高雄的火车站里,会有热心的义工帮他买票,领他到月台;在酸菜火锅店里,老板听他说来自大陆,聊得尽兴时非要请他这一顿;在路上骑行时,会有素不相识的人摇下车窗向他喊加油。他感慨道:“在我不算长的骑行经历里,汽车见到骑行者只会对你狂按一通喇叭之后,飞速从你身边驶去,不在车里咒你挡了他路,就算不错了,更不敢想摇下车窗对你喊加油了,不开窗对你喊‘傻逼’,你就知足吧。”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欧美和日本旅行的国人早就说过。然而,当这一切在仅仅隔了浅浅的一弯海峡、有着同种同源、说着一种语言的台湾人身上出现时,我们恐怕就值得好好思考这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所在。

  在许多台湾影片中,不论男女老少,身上都有着某种特质。这种感觉在与一些台湾同学的交往中,也能感受得到。看完《台湾人•情•味》之后,我开始明白那种特质,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状态下培育出来的人情味。与此同时,海峡这边的我们,在飞奔疾驰的社会发展中,也正在不断丢失这种东西。当然,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容易以偏盖全。然而居住的感受,是无法也无需建立在统计数据上的。那种如同少年一般的纯朴、善良、热情、执着和简单,在不同的社会状态下都会存在。只是,这些少年长大成人之后,他们是否仍然拥有这种“真”,是否仍然会理解自己少年时的愿望,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就难免存在差异。在这一点上,大陆似乎继承了这个国家千百年来的传统,有着过熟而衰的老成。相比之下,因为放逐于海外而不得不从头开始的台湾,似乎就年轻得许多,也干净得许多。

  仍然是那门《台湾现代诗歌选读》上,读到了痖弦的《红玉米》:“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吹着那串红玉米。它就在屋檐下,挂着。好像整个北方,整个北方的忧郁。都挂在那儿……犹似唢呐吹起,道士们喃喃着。祖父的亡灵到京城去还没有回来。犹似叫哥哥的葫芦儿藏在棉袍里。一点点凄凉,一点点温暖。以及铜环滚过岗子,遥见外婆家的荞麦田,便哭了。”

  重新读这首《红玉米》时,刘霄的单车驶过眼前,如同少年痖弦滚过岗子的铜环。对于台湾人来说,他仿佛来遥远的、不再属于他们自己的故国,来自藏着祖父亡灵和外婆家荞麦田的北方。那里或许还有《北京一夜》里想象中的地安门和百花深处,然而更多的,是令台湾人陌生的庞大宏伟——和随之而来的对个体的冷漠。在这个意义上,单车少年刘霄前往的台湾,是还念叨着“宣统那年的风吹着”的老旧中国的另一重投影。

  然而,他并不是来省亲的。正如郑愁予的诗中所说,这骑单车并不是归人,而是过客。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某个时刻突然被撕裂之后,继承着古老文明中共同的基因,却因为站在不同的水土里,如同进化史上同一物种的某个分叉,在不同的风吹日晒下,渐行渐远。我愿意将两岸的现在,比喻成来自同一家庭的不同子嗣——或许这有政治不正确之嫌——即便大陆有了嫡长子的家产与正统,却时不时地羡慕台湾拥有的“父亲留下的其他遗产”。

  这些遗产叫人多少有些眼红和沮丧。古代的自不必说,比如繁体字和国学;近代的遗产,比如现代文学的传承,对世界的开拓开放心态,参与政治的热情,对政制的批判精神,以及对个体感受的珍视和放大……这一切似乎都在海峡这边被“不小心”地迷失甚至否定。城市越长越像,安全和信用危机越发严重,就业压力将年轻人变得成熟干练现实功利,政治权贵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脱节也越来越甚……当然,与此同时是整体国家实力的膨胀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势——然而这对于个体而言,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亦是骑着单车的刘霄,回到北京后时不时想不明白的问题。

  确实,“宣统那年的风”,既吹在海峡这头,也吹在海峡那边。放大差异永远不如寻求和解来得重要。然而假如不尊重差异,那和解恐怕也不会真正发自内心。即使是台湾岛内,金门、高雄、宜兰和台北,甚至原著民,都坚持着个体的差异性。保留传统和短短的历史,对于这个小小的岛屿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我想,即使有一天真的两岸走向和解,重新回到一个屋檐之下,台湾也会珍惜他们每一时每一刻的经历的时光和痕迹,因为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珍宝,是这个群体曾经来过这世上的证据。同样的道理,放在海峡这边的你我身上,似乎也成立——个体来过世上的证据,难道是买车买房,或功名利禄?难道不应该有更重要的什么东西,能够证明这世上你来过?对刘霄而言,在伊朗旅行摄影、绕台湾骑行一周,或许是他走过这段人生路的证明。而对于正在读此书的你与我而言,又是什么呢?看来,这将是另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台灣人.情.味》读后感(四):品味台湾

  品味台湾

  之前第一次收到远在四川好友峰发来的网址时,我以为又是个搞笑网站。点击进去后的一个小时里,我沉默了。

  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刘霄的个人网站,和许多人一样,阅读的第一篇文字就是那篇触动了海峡两岸的游记《台湾,单车环岛梦》。和他一样,第一次对单车环游台湾岛的触动来自于陈怀恩导演的电影《练习曲》,这部我看过两遍的电影。记得第二遍看的时候,自己刚刚换了新工作,在新城市的深夜实在睡不着,翻身起来重看《练习曲》。看完已是凌晨一点,心中依旧如多年前第一次看时崩溃。心里的感受无处发泄,套上衣衫出去游荡,走了很久很久的路才返回。

  曾经在回家乡电台做节目时,DJ问我,是什么动力促使这些年一直远行。我也不自觉谈起《练习曲》里让自己心动的话语:“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而那日,看完刘霄的环岛记,心中对这句话最有共鸣:“折腾了一天,面对这种放松时刻,总是很享受,但往往孤独感也是在这时候找上你,独自旅行既享受又惧怕这种安静。”所有热爱独自旅行的人,都会为这句话默默鼓掌。

  那天看完他的游记,在心里定下新目标,自己也一定要单车环游台湾岛。同时将他环游台湾的页面保留在自己电脑网页浏览器的Top sites里,随时提醒自己这个未尽的梦想。

  一个月前,还是好友峰发来网址,得知这篇游记已经在台湾出版。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在淘宝上购买两本。一本给自己,一本送给远在我的家乡他的异乡四川的峰,我们都在远方游荡。我们都认真看过网页上的游记,但依然愿意用一本书来重温。同时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就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还有一个梦想未完成。

  当这本书在半个月后从台湾岛跨越海峡辗转来到我手中,完整无损的新书,还是让自己忍不住感慨。拆开包装重读时,冲动又再次涌上心头。虽然就像作者在网页上说的,最后确定的书名和封面设计他不是百分之百满意,但能阅读到竖排繁体字的书籍,已经觉得很神奇。如果说书的装潢我有什么个人意见,我会建议书中的图片可以尝试统一大小,例如图片全部放半页,图片下方依然是竖排文字,并不影响阅读。大大小小的图片穿插其中,总是显得有些凌乱。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来自台湾的书籍,不管是装潢或者印刷以及所用纸张,都是一流棒。我想在大陆,很少能看见一本书,舍得在内文里留如此多空白,字符间距也决不会如此宽阔。大量的留白,让读者的阅读体验轻松不少,也符合我们对旅行的期望:轻松的,不需要赶路的,慢慢看世间风景。

  重看这篇游记,除去第一次看时对单车环游的羡慕,静下来更多看到作者对台湾与大陆之间差别的描述,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中正纪念堂和忠烈祠对两岸历史的反思。虽然他一再强调这是自己的个人立场,但我十分认同。对于历史的反思,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那么它必将重演。而对于未来,两岸如果能摈除陈见,友好携手,那么兄弟间终将没有不能跨越的鸿沟。如果说当初在网络上更多的是看见台湾的风土人情,以及对单车环游的冲动与自由向往,那么通过这本书,你还将看见,一名大陆人怎样试图更加没有偏见的看待两岸不同文化,更将通过他文字下描述的台湾美好,期许我们身处的大陆有一天也将如那般美好。

  书里最有趣的部分,是每章末的普通话小辞典。一些在我们看来再熟悉不过的词语,因为一条海湾相隔,同属一个语系的台湾人可能无法理解,刘霄用自己的笔触,为这些大陆“专用语”做了解释。看的时候,我很感慨,不知道台湾又有哪些词汇,是他们熟知而我们陌生的呢?

  今年四月,我独自前往蒋介石故居浙江溪口旅行。在故居跟在一个来自上海的旅行团身后听取导游对蒋家历史的描述。能听出来,身为当地人的导游,口中说出的历史,对蒋介石都是葆有崇敬之情。也是能理解,自己家乡出的名人,不管在历史上会怎样定义,都难免自豪。跟着导游,听了许多蒋老儿时故事,也第一次知道宋美龄是他的第三任妻子,还明白了蒋母为什么临终要求不与丈夫合葬。除了这些蒋家八卦,更开心的是,在故居买到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台币,面值100元,还附赠一个纪念银币。第一次有机会触摸到台币,透过这方寸纸张,就好像触摸到了对面的海岸线。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单车环游台湾岛的梦想,但一直相信,这个梦就像放在书桌上的百元台币,曾以为不可得,却终被握在手里。

  2011-06-17 01:28

  http://dxhbxh.blogbus.com/logs/137302152.html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台灣人.情.味》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