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羡林谈人生》精选点评: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即便是季老的作品,但还是改变不了全书东拼西凑、老生常谈、了无新意的感觉。
●晓晓送我的,还没读完。。。
●老骗子去吃屎
●很喜欢这一句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畅销书 文学 人生感悟
●大学呢 那段时间晨间朗读
●翻了一遍,并无多大收益
●暮年的回首,智者的人生感悟。
●大师的感悟,要细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在闲暇时听一个老人唠叨
(1)
当时是为了找到心态的平衡(我指的是心情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淡定),买的这本书。怀着同样目的买的,还有杨绛的《我们仨》。因为我猜,长寿的人,很有可能是心态平衡的人吧。
今天读完,感觉这本书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我当初阅读它的目的。
(2)
读这本书就像在闲暇时间听一个老人唠叨唠叨,我不期望老人向我说出他内心的所有秘密,也不期望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数学教材那样无懈可击,更不期望在这次谈话中他能向我透露什么称霸武林的秘籍。老人的话里,如果有不赞同的地方,不必和他争执;有对的地方,如果愿意的话,则可以记在心里。
听听这样的“唠叨”,还是有意义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一字一句见真纯
读懂人生似乎是每一个愿意思考的人一生都绕不开的命运主题,人们总是试图探讨出人生的真谛与意义,在其中纠结徘徊,难以参透本意。那么到底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人生呢?
如果说我们难以沉淀的是智慧,那么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大彻大悟呢?一个耄耋之年的睿智老人,用近于一个世纪的生命过往的体悟,为我们的心灵开启智慧的窗口,教会我们博爱无私,宽容仁慈,不纠结执迷,平淡从容。这是一位真正智者的感悟。书中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平淡无奇。季羡林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却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是一位真正具有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智慧老人。
书中有一篇文章叫《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似乎让当代在追求完美生活路上的人们大跌眼镜,季老先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中提到“每个人都拼命的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听起来似乎不像是一生载满荣誉的先生所言,但这却是季老先生对于人生意义的另一种诠释。生命本来就不会一帆风顺,万事顺意。在生命的旅途中难免会有不顺心的遭遇,不管你是贫民百姓,还是高管富商都会在生命的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烦恼的困扰,比如你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不一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享受,有一个蒸蒸日上的事业不见得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知书达理的太太,有美满的家庭不一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完美”面前人都会变得很“平凡”,不必幻想能将生命完美化到极致,只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去努力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大完美程度,就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态度。有时我们需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静静的思考体味和读懂自己,超越自己,将内心的浮华与浮躁抹去,脸上留淡淡的微笑来面对人生。
同样在书中,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所要经历的“走运与倒霉”、“世态炎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成功”、“毁誉”、“迁就与适应”、“压力”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以一颗宽容和知足的内心去领悟另一种生活的真谛。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朴素和真诚的话语里深藏的是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人生智慧。提醒我们如何去思考和领悟人生。我们不必像一个小学生严肃的听课那样专心致志的研读,你只要带着一颗倾听的心灵。书中的涓涓溪水般的智慧就会流注于心间。我们带着倾听的愉悦,淡淡品味一个耄耋老人娓娓道来的生命智慧,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自在,那么领悟的又岂止于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惭愧,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季先生的书
惭愧,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季先生的书。这本书多是书序和晚年散文的集合,是诞辰百年的图文版纪念。季先生以九十多年的生活经验,写下了对人生的感悟,内容集合了人生,时间,谦虚,学术道德,命运,为人处世,座右铭,撒谎,消费,压力,正义,爱情等等,还有近二十篇都围绕老年表述自己的生活态度。季先生擅长散文,多是从一个问题入手,虽旁征博引、对比古今中西,却每每不长篇幅中清晰立论,读起来轻松惬意,但季先生的个人魅力又使这本书变得异常沉重。不同的题目下,每一篇内容读完都有收获,我只写几点对季先生的印象。
谦虚。一位被公认为国学大师的耄耋老人,不但不倚老卖老,在平静文字中浸透谦虚,以下是书中片段,摘自《学海泛舟--季羡林自述》前言《实话实说》,作于1997年12月,读过以下段落,好为人师者可闭门自省了:
我毕生从事教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届望九之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要说一点经验和教训都没有,那是说不过去的。要说有什么,有多少了不起的经验,那也不是事实。我的确是一匹老马,识一点途也是应当的。但是识得途是否正确,我却没有把握。我平生不喜欢说谎话,现在既然要写,我就照实直说,我绝不夸大,也不矫情做谦虚。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那是受了水平的限制,绝非有意为之。这一点希望读者理解。总之,一句话:希望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对我这一部《自述》不要抱过大的希望,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古人说:“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我根本没有什么金针,及时我想度与人,也无物可度。如果年轻的读者能从我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了什么有用的东西,那是靠他们自己的悟性或主观能动性,不要把功劳记在我的账本上。
严谨。季先生在文章中经常引用古今文句,每次出现均会标明详细出处,有可能发生异义的词句,甚至字音、拼写也会备注说明。例如文章中提到法国散文家蒙田文章的片段,不但会注明蒙田的生卒年份,还会详尽写出引用片段的书卷、章节;要辨清“牵就”与“适应”,会仔细查阅词典注释后再做分析,此种不胜枚举。想到现今,学术论文都有抄袭之流,微博上各种不注明出处的转载,实应汗颜。
真实。季先生在很多回忆过往经历的文章中,真实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季先生在北大执教,时届文革,自己怀着“原罪感”拥护这场运动,后认为“老佛爷”的造反有理是伤天害理,胆小怕事、怕死之人一怒之下反了“老佛爷”,遭到毒打迫害进了牛棚。在怀念自己母亲的文段里,每一笔都刻画着自己的真实模样,无法陪伴母亲、悔恨遗憾无助的交织情感,无法不为之动容。年届耄耋,勤奋耕耘,笔下无半点矫揉造作,拨开内心记录真实情感,我们又能做到几分?
期待。季先生在几篇文章里都提到未来,无不充满美好的期待。尤其对年轻人的认可,更是让我直觉惭愧主要原因。在1994年4月5日《开卷有益》这一篇,季先生这样写道:
根据我同北京大学学生的接触和我对他们的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肯读书的。他们有的说,自己感到迷惘,不知所从。他们成立了一些社团,共同探讨问题,研究人生,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兴趣。他们甚至想探究宇宙的奥秘。他们是肯思索的一代人,是可以信赖的极为可爱的一代年轻人,同他们在一起,我这个望九之年的老人也放佛返老还童,心里洋溢了青春活力。说这些青年不肯读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说到读书,我也只是从去年开始,感兴趣的很多,但是读的还太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希望能如季先生劝诫所言:开卷有益,保持这个习惯。在住院期间,恰好读到季先生的座右铭、陶渊明的一首诗,非常喜欢: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尤其前两句,时刻提醒:不论发生什么,都没什么好悲喜的,该经历的都要经历。确实开卷有益。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四):老生常谈:裹挟在历史中的人和事
这本书是季老晚年的散文作品,他零散地书写自己的回忆,又不时以哲人的眼光审视经历背后的逻辑。那个主体的自我沿着时间轴的一个端点走向另一个端点,在过去和现实之间艰难地保持平衡。
作者像是把潮退潮落海滩上滞留的石子收集起来观赏玩弄,这大把的“石子”分为几类。第一类是对普世价值的阐述,如与年轻一辈探讨做人的态度和治学的方法,充满了一个耄耋老人满怀人情味地对生命本源的思考;第二类是对现实境况的感慨,作者到了“日薄西山”之际,本当“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却遭遇“马行夹道,难以回马”的窘境,生出不能言表的滋味。还有一类是对往昔那些经历颠沛流离和千辛万苦的人,如父母、师长、朋友的回忆性描述,往往从一两件细微的小事中窥见独特。这一系列人和事像几何图中的原点,当我们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整个时代的轮廓,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裹挟在历史大命运中的个人小命运。
在本书的时间轴端点中出现的最早人物是父母,他们渺小而坚韧,在不可抵抗的命运中艰难地挣扎。在《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中季老谈到了父亲的故事:父亲幼时孤苦,差点沦为饿殍,靠祖上留下的几亩地维持生计,后来叔父在济南买奖券中了头奖,为了光宗耀祖,父亲张罗着新盖了大房子,仗义施财,忘乎所以,终究又成为破落户。这些段落里,一个清末农村家庭的陡然上升又陡然下落对其成员的心理冲击被悄然隐去。事实上,作者不能以在场的方式目睹一切,体会每种心理变化,但显然他不愿意用联想来填补,可能是“到现在也不完全明白”。而作为旁观者读到的却是小人物的悲喜在历史的剧烈动荡中卑微得不值一提,突然 “直冲云霄”和“坠落人间”之间的巨大落差似乎讽刺性地说明了与命运对弈的徒劳。
季老在《牛棚杂忆》自序中写道:“我的经历是什么样子,我就写成什么样子。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这种行文基调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随笔著作。然而现象本身就拥有无止境的秘密,仅仅目睹或者接触并不意味着不能引导读者有更深入的洞察。比如对母亲的描写:“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5里路。这个5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作者以相当朴素的几笔勾画出一个家贫、不受重视、毕生忙碌的农村女性形象,她隐忍、坚强,但仿佛就生活在社会的角落里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压抑其实折射出了清末农村文化留给女性发展空间极其狭小。
对于生活在法西斯统治下德国哥廷根里的人,如被征从军的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耄耋之龄仍精神矍铄的西克教授,老实巴交、被食物限量供应饿瘦了的迈耶,喜欢忙忙碌碌连轴转的女房东,他们的特点鲜明、可爱,却无一例外地都如同站立在棋盘上的棋子,被战争的手拨弄: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儿子丧生,西克教授以年迈之躯重登讲台,伴着随时而来的空袭,人们生活的螺丝越拧越紧。季老曾经在另一本书《留德十年》记录了这段经历,他认为德国人的文化昌明,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他们正直、淳朴,但是在政治上单纯,大有逆来顺受、昏昏然、懵懵然的意味。然而,如齐格蒙·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的追求秩序这件事一旦被掌权者利用,并把自己深信的秩序强加出来的时候,那些大大小小的为执行秩序工作的人,无论是否淳朴善良,都毫无例外地变成平凡的施暴者。
对后来者而言,一个前行者所拥有的莫大财富无疑是时间累积而来的经验,这一点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明显,统治者往往借鉴以往的成败调整其施政的策略。但是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经验本身都至少存在着缺陷。缺陷之一在于适用的对象,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无法经过两条相同的河流,前行者与后来者的特质必然不相同;缺陷之二在于适用时机和范围不能精确把控,所以经验也无法复制。尽管如此,前行的垦荒人仍然愿意传授后来者经验,像接力跑选手的交棒仪式。
作者一生游走在清末内乱、二战德国、文革运动、改革开放多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注视着人事变迁与时代重构,这般经历使他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每一代人都是一条链子中的一环,每一环本身微不足道,但没有这一环,链子就组不成。那么,以之为前提,由无数代人组成的一环一环相扣的链子可能无意地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这个时候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早已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