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潮》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05 02:0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潮》读后感100字

  《春潮》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14图书,本书定价:8.60元,页数:20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潮》精选点评:

  ●唯一有趣的是海明威本人不断跳出来说话,还讲菲茨杰拉德现在就坐在他家客厅火炉边烤火......

  ●令人迷惘的春潮…海明威十天写完,我半小时看完…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可能真的是为了讽刺《暗笑》吧…但我反而想去看暗笑了

  ●觉得这应该是海明威的戏作?!注的部分比较有趣。

  ●今年的奇努克风终究不是正常的奇努克风。一篇十天完成的小说/若里面戏仿的部分不加注释我是一点都看不懂的/故事本身是很有趣的。

  ●觉得还不错啊。。。有些描述让想到很多

  ●我好像还是没法读海明威

  ●引用亨利·菲尔丁的那几句话,看得我莫名其妙怀疑人生。这个锅,翻译得背三成。以及,没想到海明威还有如此不“海明威”的一面。致读者的那些碎碎念,其实还蛮有趣的。(菲茨杰拉德怒刷存在感)

  ●看出了些戏谑。

  ●18.1.15 像潮水一样涌来的生命力、与奇特的怪异感,“我”围绕在不同女人、印第安人(?),文化、年龄的差异造就了生命力与怪异感。

  ●结构很有意思,文章之外作者还自己来做解读和对话,有一种看完原文做阅读题的感觉。海明威也很坦诚,“如果你们喜欢我十天写出来的这个东西,我就能赚很多钱”这种话也直言不讳

  《春潮》读后感(一):名家的普通作品

  作为一本消遣的阅读,当初选择也没太花心思。看到海明威的名头加上书不算太厚,当然关键是免费,于是就拿来一翻。

  坦率的说,对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感觉,也许是同时在看《百年孤独》会产生对比的原因,故事情节不能说的上吸引人。但毕竟这本小说是海明威出版于1925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就写成出版,但某些桥段还是挺诙谐幽默的。就当茶余饭后的故事会来看看,也不错。

  《春潮》读后感(二):北国的鸟

  昨天回旧房子,在姐姐十年前的旧书架里翻出了一本海明威,于今夜读《春潮》。

  从刚开始看到奥尼尔将冻僵的小鸟放进自己的胸膛时,我就想到了一年前写的这首诗,我就开始担心,他会在春天来时放小鸟飞走吗?

  最终,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小鸟没有飞走,

  但是小鸟离开了他。

  以此诗来记录《春潮》后的心情:

  北国的雪纷纷落下

  林中的旅人

  一脚深一脚浅

  一只灰色的鸟

  突然落在左肩

  一步难一步佳

  你若躲进我的衣领

  可守到春光融雪的那天

  请你继续留下吧

  这句话

  却会随着冬雪

  一起消失不见

  《春潮》读后感(三):书质量还可以

  这套书的外观设计,纸张和排版都是不错的.

  字体大小也合适,正文小四,注小五.

  由于还没全读,翻译质量就不评价了,这里摘第一本<春潮>的卷首语:

  quot;也许正是由于能说明一位喜剧作家最不该有背离自然的借口,对一位严肃的诗人来说,要接触伟大而值得称颂的事情也许并不容易;但是生活却处处给一位善于捕捉的观察者提供荒唐可笑的依据."

  按常理前面出现"正是由于...",后面应该出现"...才...",构成原因与结果句式.但文中没有采用这种句式,上半句说完,后面转去陈述其它,上半句就噎在那里,十分不爽.这句话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解能力,不知原文如此,还是翻译不通导致的.另外我觉得"证据"用来搭配"善于捕捉的观察者",比"依据"更好,"证据"的定位范围更小,力道更强,而"依据"适用范围更广,但力道不足.

  套书链接如下: http://book.douban.com/series/13577

  另外,这套书当当打折时购入,包装太差了,外面一层纸箱,里面就是书了,到手上的时候纸箱已经开裂,里面的书已然"呼之欲出".而且书在箱中放置也不合理,有几本薄的放在其它书垂直方向上,书被硌得全是印子. 鄙视一下当当.

  最后,这价格太给力了,包装的事,就恕尔无罪吧,可能实在连包装箱的钱都拿不出了.

  《春潮》读后感(四):冬天的迷惘等待春天来吹散

  《春潮》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比他的《太阳照常升起》还要早,是一片中篇小说。作者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

  故事讲述的是美国青年作家斯克里普斯,在他妻女出走后.来到了另一个小镇佩托斯基。他在一家广告招牌为“试过就知”布朗小饭馆里,邂逅了中年女招待的英国人戴安娜,在他知道一份水泵厂的工作后,之她结婚。可是不久后,他又迷上了接替戴安娜的女招待、熟识文坛掌故的曼迪。斯克里普斯的同事瑜伽·约翰逊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巴黎有过一段“艳遇”,他对这个女人迷恋不已,可是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发现原来她是一个专门接待盟约国部队军官的女人,令他恼羞成怒,从此对女人不感兴趣。然而,当一个一丝不挂的印第安女人闯进小饭馆时,瑜伽·约翰逊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并随着判断认为自己是“没问题”,之后,他离开饭馆跟随这个印第安女人而走。就在斯克里普斯认为自己想抛弃戴安娜而迎接曼迪的时候,也因为这个突然出现的印第安女人,而觉得有种更特别的异样的感觉生了出来,他的目光,也随着印第安女人而去。

  阅读的时候,不长的小说夹杂了很多注脚,介绍美国的出名的作家,以及重大的文学发展的阶段,还有各种约定成俗的事件描述,以及其他国际事件。而且是不是还有写下一些“致读者”的字,读起来颇觉辛苦,我总不断想起之前我读的好辛苦的《洛丽塔》。但事实上,《春潮》是比《洛丽塔》先面世20年的。之所以它们读起来文体相似,是因为它们同属于部戏仿之作。模仿它以便更好地嘲讽它。至于嘲讽了什么,我没有完全明白,借用一下其他读者的评论——“嘲讽了“现代派”的新浪漫主义的虚无主义(个人失落感、在一个毫无疑义的宇宙中的异化感、原始主义的异国情调、对打破偶像行为的崇拜、对异国他乡的迷恋成瘾)以及实验性的现代派文学中矫揉造作的卖弄:外文引语、借用的故作典雅的词句、程式化的暗示”等等。 ”(来自豆瓣kris的日记),这不是我的能力范围,就不铺开。

  但抛开文学形式,单就故事内容来说,还是有可以解析的地方。故事背景发生在冬季,在这个季节里,工人的工作被迫停下来,无所事事;感情也因空闲而陷入困境:回忆过去,期待转变;万事万物都在这个季节里,茫然一片。他们期待新的一种希望寄托,或者是印第安工人想去参加“救世军”,或者是斯克里普斯不断懊悔没有去参军,或者是瑜伽·约翰逊沉浸在过去那段艳遇带来的身体上的缺陷,寄托无处安放,到处充满迷惘。

  海明威的讲故事能力真的超凡,故事的铺垫很充足,而讲故事的那种一步一步引领读者进入的手法很独特,到最后你恍然明白了故事梗概之后又急急忙忙回头翻阅前面的章节,看到之前设置的提示点一个一个清晰明了,好有快感。呵呵,而且整一部小说也犹如一场60分钟的小电影,故事主角的感情没有波澜壮阔的起伏,没有显露出个人的感情细节,但通过对角色遭遇的叙述,其实这个角色的感情已经可以很轻易被读者所发掘出来,正是因角色都用坚强性格而深藏起痛苦,才令人有所体会后心情不能平静。

  最后一段我很喜欢:当两个印第安工人踏上前往参加“救世军”的路上,突然,当象征春天即将到来的暖风吹起的时候,他们急急忙忙掉转方向,往城里赶。因为,水泵又要开始生产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潮》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