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秋野春潮》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0-06-04 22:2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秋野春潮》观后感摘抄

  《秋野春潮》是一部由陈志海执导,王良正 / 陈志海 / 王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秋野春潮》观后感(一):。

  陈志海导演个人标签明显,《秋野春潮》完全我行我素地讲着导演自己故事上网搜索了一下导演背景,导演是学哲学的并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难怪创作思维几乎没受学院派思维限制,没有对任何人的致敬和模仿,在电影语言处理简单得甚至有些“任意妄为”,这非常难得。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就是不假雕饰的真实自然美

  《秋野春潮》观后感(二):一个用冬的语言讲述夏的故事

  观摩影片,最大的感受是“一个用冬的语言讲述夏的故事”。故事用简练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复杂痛苦的故事。像是在黑暗中站在一个巨大玻璃罩子前,让你可以站在外面看到整个事件,任凭这种痛苦在玻璃罩中生烟,爆炸,最后完全到无声。这种空气感,给了观众可以放下自己情绪地方,透过爆炸时的光看到黑暗中玻璃罩上自己的倒影

  《秋野春潮》观后感(三):个性和真实

  没有向谁致敬,实实在在的原创,第一部作品就像大师手笔了不起记得毕赣总是向侯孝贤致敬什么的,呵呵。《秋野春潮》的导演非常自不然不会对影片进行这么冷淡这么沉着的处理,看不出野心,不是为了拿奖、装格而来,而是展现完全的个性与真实。这是纯粹艺术家行为,甚至对电影节评委而言都是不讨好的,但正是这种执拗和纯粹吸引了我。以后凡陈志海导演的电影,我必看,不管有没有拿奖。

  《秋野春潮》观后感(四):一部放弃叙事的哲思影片

  给四星不是代表很喜欢这个片子。影片本身是散文式的,虽然有着需要治愈阿海进入到阿正的家乡体验holiday的主线,但是holiday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并没有给予阿海帮助。我就此提问了导演,导演表示他这部影片并不是要关注个体,而是放弃了传统叙事来着重表现了情绪。所以这本身是没法用传统叙事技巧评判的,更多的的是碎片化的叙事与哲思。

  尽管我对这种电影语言并不感冒,但不得不说拓宽了我认知电影好坏的盲维。

  《秋野春潮》观后感(五):生还是死,是人还是野兽

  电影一开头长达四分钟的烛光

  黑白的电影看的挺让人安静

  电影里有些场景里的光影特别好看颤颤巍巍的沿途风景,在湖中心鞭炮烟雾缭绕,桌上摆着一枚戒表的静态,一群昂首挺胸,倒映在水里的拱桥,阿莲面无表情的脸。

  你妈妈看上去很开朗

  其实她有抑郁症

  受了很多气,憋着憋着

  我看迷失的人是你

  为什么要提感情

  感情有什么好说的

  闭嘴,闭嘴

  我和前妻不可能的事

  两个人性格都很犟

  见面不是冷战就是吵架

  不可能的事

  这段挺有感慨的,人与人长久的相处真的关乎于性格,你得会表达你需要什么,得会沟通共同满足两个人的诉求并和谐共处,这需要大智慧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

  她不嫁,我也不要娶

  爱情就不会死

  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改变,成长,就像电影最后追问的,活的还是死的,人还是野兽。改变就是在你中有一块地方会衰老会逝去会留有遗憾,还有一块尚未崩坏。

  《秋野春潮》观后感(六):意犹未尽,细细品味~

  穿过拥挤人群,不在写满“满”字的宣传栏停留,直上五楼,七厅虽小,但承得下希望和畅想。《秋野春潮》很慢,开头,好几分钟的烛光摇曳,一直烧,背景的古筝让整个时间流逝显得不那么漫长,也不会很无聊。这样的长头和凝滞感一直都在,比如从广州到云南的火车缓缓出站,入站。寓意很直接,生命如烛,生活像交替的列车,闪烁而顽强,有轨而无常。电影是黑的,类似纪录片风格,导演也介绍,这是“真实”的故事。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对云南曲靖近似民族志似的逼视,那里的布依风俗,那里秀绿山水下不可避免的闭塞和穷困,以及时代给这片彩云之南带来的撞击。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也是一个社会的侧面。喜欢这部诚意满满的电影!顺便说一下,放映结束后见到导演本人,非常可爱的一个人!

  《秋野春潮》观后感(七):喜欢海报上写的那句“we share the same but different world”

  IFF20th去看的首映,7号厅,看完影片后,闺蜜问我这部片子是不是同或形婚什么的,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导演是有大格局的。影片中正和海的关系其实很微妙,联想到海报上写的那句“we share the same but different world”,我想导演并不是想说明他们有多亲密,而是想说他们有多疏离,“正”不停地靠近“海”,而“海”却不停地后退,即便“正”拿出了全部诚意,“海”依旧认为做兄弟也是这么难。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隔阂,比如电影中的父子,母子,兄弟,夫妻等等,再亲密的人之间也有根深蒂固的隔阂,似乎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的顽疾。影片片尾也强调了这一点,世界在分离,我们需要治愈,但能治愈我们的唯有自己。这让我联想到了欧洲的恐怖袭击,联想到了难民潮,好吧,我很会联想,可是这部电影确实让我想到很多。也正因为影片的慢节奏给了我时间思考。另外,影片中在白日焰火中安然自若的牛和悠然自得地扇着翅膀的大白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看到了世外桃源的生活,尤其是当“牛”反复出现的时候,我想到了老子,这分明是在讲中国传统的“道”。我感觉导演似乎很崇尚道家的生活,故事中,当困顿和疑惑接踵而至时,故事中的人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生命的泰然处之。这是一部充满长镜头、深寓意的作品,注定这部片子无感的人也许根本看不懂在讲什么,或者只看着表面,喜欢的人则会非常喜欢,比如我这种讲究生活调调的人。镜头很美很赞,内涵很深!

  《秋野春潮》观后感(八):一部看得很舒服的电影

  看到一根蜡烛不停地在燃烧,你会想到什么。我想到了风中火苗的软弱和顽强,一如人心,一如生命。想到了火其实只是光和热,真正燃烧的是蜡烛,火苗的样子不断变换,蜡烛只是慢慢越燃越短,直到过了好一会才会觉得说,已经烧了这么多了。

  其实我想多了,大多数人怕是想都不会想,点了蜡烛该干嘛干嘛。

  但是在电影里一根蜡烛出现了好几回,屏幕里黑黑的只剩一根风中的蜡烛,你会想什么呢。

  这大概就是我看《秋夜春潮》里面最喜欢的一幕了吧。

  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离异的男子跟着朋友去了朋友家里,一个布依族人的家里。离异的男人,自有一段伤心的故事。城里人回到农村老家,也有各种烦恼要面对。导演并没有刻意地去讲故事,只不过随着人物的走动,把各个画面,场景和事情记录下来,没有章法,胜几分自在和真实。镜头稍微放远一点,固定下来,让人物走进环境,让人物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感情慢慢自然地流动,而不需要音乐和镜头地推进,让人细心观察画面里微妙地变化。像看一幅画,有时间,有留白可以慢慢品。

  近来越来越喜欢看电影里角色沉默的时候。现在的我们,太多的东西藏在心里,不能说或者不想说。明明是最亲的人,却也很有可能是最不了解的人。杨正跟朋友交心,跟邻居热络,唯独对亲人始终有种疏离感。面对母亲的逼婚经常沉默,对父亲心有怨怼,不想说话,对弟弟也没几句话。血缘是天生的,但是亲情却不是理所当然的。感情需要经营,理解需要沟通,放哪一段关系都一样。

  影片里有一段字幕说明,问过导演才知道是广电总局要求加上的。今年一共看了三部影片都要加这种说明的字幕,真的是苦笑不得。不过也好,起码电影能够上映,这一点点不适,我还是忍了吧。

  影片很少对白,故事结构也不强。电影里面表达的感情,太个人,太私密,能够体会理解的人也就越少。电影其实就是导演和观众的交流,导演主动得表达自己的想法,观众看了若能感同身受,其实也是自己的内心通过电影得到了映射和表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看电影的本身就是导演和观众的交流吧

  《秋野春潮》观后感(九):《秋野春潮》读到鲜有的删失态!

  有幸在第8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日,北京卢米埃芳草地影院看的这部影片 我不想过多的介绍观点,因为这部拷问现实存在的作品更多是疏导人们对现实的从容应对。杨正和阿海在水里嬉戏,两个年轻人的肉体时而亲密时而疏离。其实,人们思辨的内容经常跟随着境遇发生变化,包括性别和地位,等等。电影里就在杨正妈妈一句“幸不幸福也要结婚”的生猛台词之后,给出了一个信号失联的电视乱屏画面,这样的交叉蒙太奇,是极其深刻的隐喻。当我们用力表达生活主张的时候,怕是容易失去了温情;而当我们对每个人保有非侵占性的关爱,事情总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就像杨正想办法把阿海的女儿给带到眼前,而至于怎么来,其实并不重要。如果说《秋野春潮》是任性地把现实生活的一些片段装进银幕,我认为是片面的。它的画面非常苛刻,苛刻到从一个山野空镜头到主角的进入,再到毛驴的平衡,都在体现着人们基于相互尊重的弥合。就连布依族奶奶在院子里扫地的动作都带有重复性的节律,仿佛在安抚着人们不切实际的冲动,而又带有一丝期许。这部影片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的人们的内心独白,是生活哲思的肉身化,每个人看着都会有不一样的投射。电影开篇的蜡烛长镜头和配乐是对当下文化快消费极具力量的点拨,大量的看似重复实为细微有别的火光意象记取配以叙事性极强的音乐,让人明白了只有时间才是最真实的,下一步往往就是经历的时间总和。

  《秋野春潮》像是在提出一个观点,希望人们找回错失的感动,不管是喜乐还是忧伤,但必须是真切的,属于自己。就像篇末,铁轨上的车厢递进和高架桥上的车辆穿梭,同等体例的序列和不同占位的矩阵,交互解释着生活,把爱留在时间里。在以强烈刺激占据感官的当下,《秋野春潮》里,可以看到久违的长镜头。电梯扶手上传送带的折光衍射和汽车经过隧道地漏铁栅发出的声响,这是一个等待的情景。而现实生活中,这种对期望的守候,时常发生,也经常会让人的思绪飘到某一落现实上。比如,这前不久还在等待高考分数的孩子们,时而会想到大学的美好时光,也偶尔会想到辛劳乏味的工厂。长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让我们能够把生活分解到最小的时间刻度,去找到更多合理感人的证据。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会后悔对他人的中伤,因为,在我们静下来思忖时,常常发现了不一样的评判。

  ɢs���

  《秋野春潮》观后感(十):所有孤独,都是风景

  陈志海老师是当之无愧的才子和多面手,一个能够醉心文学、用十年去写一本好书的人经得起等待,配得起成功,在拥有作家、编剧身份的同时,他开始掌镜拍摄电影。其作品,前去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秋野春潮》以小众之风格,写大众之生态,多角度反映了逼婚的社会现状和婚姻中看不到的硝烟以及选择中的驻足与徘徊。

  点到即止的镜头、黑白相间的画面、滑动递进的明暗面、落拓干净的简笔线条、疏离淡远的手法,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若即若离,价值观的背道而驰、人言可畏下的无所适从、婚姻旅途中的渐行渐远、时代与传统的脱节、埋在自然深处的民族情怀之淳朴和似近实远的沟通交流,影片整体给人一种冲撞感、疏离感和焦虑感,撞不破的冲撞、避不开的抉择、想要破茧而出的无声挣扎,你看别人而其他人亦在看你的轮回感、有人坚守原地有人游向彼岸有人走出城外有人回到笼内的写实,以及走出城市、回归自然,却依然躲不开世俗眼光与羁绊的生命个体。

  影片比较克制,但缓缓推进之中,润物无声,因此,看得观者不由忐忑。分手后的形同陌路,亲情的牵绊,单身一族和离异人士各有各的难题与纠结。影片大有唐代才女李季兰的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之意高境远。

  很多女人把婚姻当做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其实婚姻真的很奇妙,它能让两个人最陌生的人成为最亲密的人,但也能让最亲密无间的人一夜之间形同陌路。

  我理解中的《秋野春潮》令人心动于“春”和“秋”,玩味于“野”与“潮”,当年吴彤的一首根据秦瘦鸥的小说《秋海棠》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之主题曲《春秋配》中那一句“春风秋雨也不能约会,两个世界永远不会走在一起然后说再会。春秋不能同时出现,从此一生找不到我的绝配” 令无数人心碎。

  但我感受中的《秋野春潮》绝非情爱之小格局小调子,而应该是以春秋之彼岸感与关联感轻描淡写生命旅程之无常与变迁,审视人生之况味,解读当今社会之情感动荡与何去何从的用心考问。 尽管春秋无法同时出现,永远相隔,却永远有割不断的羁绊,无法逃脱。从春游向秋,在彼岸看到的是硕果累累,可是谁知道到了彼岸,又是否与春的期待完全不同,如果不同,又该何去何从。漫山遍野间,潮涨潮落时,岁月无声起伏之后,涨落之间,留下的又会是什么。

  片子的音乐是亮点之一,原生态的纯粹与缥缈孤鸿般的女声唱腔,直直唱进了观者心里,牵动一抹遥远的期待和渴望回到原点的纯与真,似是对迷途返还的人的召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秋野春潮》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