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波文集》是一本由中国电影出版社著作,180出版的2009-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波文集》读后感(一):读海波《高原落日》第二卷
父亲是个非常有经济头脑的人。在1955-1965年十年之间,他一直让我们家保持着高家河首富的地位。我在县城里上完全小学的时候,寄宿在一家合营食堂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父亲过段时间去结账。
可是好景不长。一个揽工汉打扮的县长到高家河蹲点,发现了村里的一些问题。接着我父亲被拘留了。母亲变卖了所有家当才算还清了父亲历年的所漏缴的税款、罚款。
我们家一下子跌入了深渊!
当父亲最终被拘留所放出来的时候,还带回来了“四类分子”、“漏划富农”、“投机倒把分子”、“解放军逃兵”等好几顶可怕的大帽子。
我在学校里经历了饥饿的折磨。我飞奔,狂跑。无意中碰到一株小蘑菇,刚放到嘴里,一下子就滑到肚子里了。我疯狂地啃着树皮,直至满嘴是血……
我发现同学有个天蓝色的钱夹,里面有好多饭票和现金。那钱夹就藏在羊毛毡下。我走过去抽出几张,然后又犹豫不决想放回去,但是被同学发现了。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偷。
经历了从山吃海喝,经常请同学老师吃饭,到饥饿难耐,以致偷同学饭票被发现,我像变了个人似的。我决定退学了,跟着父亲回到了家里。
可是家里过的也是穷得揭不开锅的日子。年终大队算账,我们家是亏钱的。“六指儿”怕我们还不上钱,建议扣我们找补粮食。没有粮食,我们还怎么活下去啊?这时老队长帮了我们一把,他把三十块零六毛钱甩给了“六指儿”,让我把粮食拿回去。可是这三十块零六毛钱是他家芳芳定亲的彩礼钱啊!
邻居素花带着我一起上山挖药材挣钱。她每次都挖得比我多,但是总是跟我一起平分。她经常唱一些情歌给我听,在共同的劳动中,我们产生了感情。可是后来她又和黑牛相好了。
当惠老脑计划安排素花给一个二流子“皇帝”做娘娘时候,素花想和黑牛私奔,我却选择了向素花娘告密。这实际是我在暗中把素花推进了黑暗的深渊。
我在困境中赊来一条猪。惠老脑帮我杀了,我卖掉猪肉赚了点钱。最后,我把猪头卖给了一帮吹鼓手。这些人恰好是到高家河迎娶素花的!
其实素花前两天是想找我帮忙的。我由于妒忌她和黑牛相好,没理她。
正要出门,母亲赶过来说:“哟,差点把你的事忘了,素花昨晚上找你呢,说有事。当时你睡了,我没叫醒你。今天一早又来找你,你还没起来呢,会不会有什么事呢?你去她家问一问。”
“素花?”我不由地反问了母亲一句,“她找我能有什么事?别理她!”
母亲还想说个什么,我一扭头出门去了。一路走,一路想:素花,你这熊女子才记起我了?你就好好地和黑牛那小子相好去吧,找我干什么?
此时素花已经知道自己将被推进深渊。但是她又找不到一个可以谈心,可以帮助她的逃跑的人。这是多么悲哀呀!如果我能去找一下素花,也许她就不会成为什么娘娘。
我卖了一回猪肉,给家里赚了点钱,还掉了老队长帮我们垫付的欠款。这改变了我在家里的地位。
我讨了一次饭,和梁燕燕奶奶聊了一宿,知道了人间还有报恩之情。回来的路上却发现素花正在接受公审,回到村,惠老脑和素花娘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里有个细节我感觉没处理好。
我和弟弟在食堂了点了回锅肉和馍,正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享受。突然听到小矬子说外面要公审反革命。我想出去看看是不是父亲犯什么事了。
我连忙把弟弟安顿在小饭馆外的一个角落里,让他看着东西,自己则忙慌慌地挤入正在行进着人群中去了。
当我看到被押上台的人中有素花的时候,我大叫一声,连忙挤出人群。我想赶回去把这事告诉素花她娘和惠老脑,让他们快想办法救出素花。我连鞋带袜子涉过了县河,爬上通过高家河的那个山梁……
这时弟弟哪去了呢?前面还说他才9岁啊!不知道第三卷有没有交代。
《海波文集》读后感(二):读海波《高原落日》第一卷
我老爷爷,老奶奶,土匪,高家河村,石鱼坝,老鳖圪台,南蛮子,这一切都充满着传奇色彩。
我爷爷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坚信:只要拼命干下去,高家终有翻身的日子。
到我父亲这辈,高家终于翻身了。我父亲弟兄三个在军队里搞过运输,后来他们逃回来了。三叔掉进黄河里没了。但是父亲和二叔变卖了祖上的家产,组织了一个骡马队做买卖。等到解放前夕,我们家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家产与田地。我父亲还为我订了一门娃娃亲。这成了小伙伴们嘲笑我的武器。
我爷爷穷怕了。他买了两瓶“西凤酒”,两条“大前门”送给乡干部,请他们把我们家的成份由“贫农”改成“中农”,他看到“贫”字就心寒。
五年之后全国搞合作化的时候,我们家背运又开始了。刚购买的田地全部充公。骡马帮的生意也无法做了,走到哪里,政府就让供销社低下销售,父亲只好失败而归。
主人公高良在童年时期生活非常优越。由于父亲在外做生意,家里吃穿都不愁。作者对童年的描写非常浪漫,如诗如画。
由于我要上学了,父亲在村里筹资办学校,请来了一个叫文华的女教师。她是一个圆脸蛋,双下巴,扎着长辨子的姑娘。胖胖的,很俊样。她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生机和欢乐。
她教我们认字唱歌,领着我们上山砍柴。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她给我们讲县城里的故事片,讲毛泽东、斯大林;在绿柳成荫的河滩上,她组织我们打排球,自己却跑上跑下地把落在河底里的排球捡回来。
也就是在这一天晚上,她详细询问了我媳妇的事。尽管我不能回答她提出的问题,但还是感觉到她是能理解我的,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能帮我说出心里话的人。那天晚上,她哭了。一边哭一边给我读一本极薄极薄的白皮小书,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本书是共和国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
作者对高良小媳妇的描写非常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
我撞上我母亲的时候,她拍手大笑:“人脑打烂赔狗脑,人脑打烂赔狗脑……”
她妈妈捂着她的嘴不让她说的时候,她就在炕上打着滚儿骂:“日-你妈,吃木瓜;你妈腰里有个肉疙叉,一抠抠出来个血疙痂……”
一家子都在吃扁食的时候,她和她妈妈耳语,讲她的新发现。她妈妈不理她,她突然大声嚷了起来道:“妈呀,你听见了没有?良小子的腿弯弯里长着个‘肉牛牛’呀!”
大家都笑喷了!
当她就要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跟她在一起很快乐,至少比和顺意他们一起快乐。
对小媳妇毫无顾忌地叫骂,自由自在说唱的描写,其实在反衬成人世界的压抑。
老师经常留着泪看那本《婚姻法》。三叔早就死了,三婶却不能光明正大的改嫁。
最后三婶还是通过装神弄鬼的把戏才最终走出封建婚姻的樊笼,和老队长的儿子“晃财主”走到一起的。
可是漂亮的女老师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爱上一个叫“培民”的城里青年,但是她父母把她许配给了一个叫“狗娃”的小子。她想通过《婚姻法》来解放自己,可是在愚昧,落后的山村,她一个人是那么单薄。狗娃村里的一帮人带着狗娃到老师的窑洞里闹了一次。我们老队长去主持公道,还被打得满脸是血,高家河其他人都不敢去阻止那些人的野蛮行为。
第二天早晨,当我们站在老师的门前的时候,看见的竟然是那么一幅令人伤心的景象:屋子的窗纸全被撕碎了,有好几根窗棂也被扳断了。她没有流泪,只是在低头耍玩着手里拿着的一本小书,看一会儿,撕一页,最后竟把那书完全团了起来了,轻轻的扔到窗外了。那纸团儿随风在院子旋转着,我模模糊糊地看见上面似有三个红色的大字——《婚姻法》。
我们为老师的经历感到悲哀,为三婶的和“晃财主”能走到一起而庆幸,不知道以后,我和我那任性的小媳妇会怎样?现代文明能否改变高家河人的命运?
《海波文集》读后感(三):读海波《民办教师》
这几天看完了海波老师的《民办教师》。起初看到小说的中的人物名字感觉怪怪的。余胜,吉凤仙,老侯,淳玲玲,牛玉梅,苟跛子与苟玉春父子,朱文忠与朱存萍父女,熊十八,桂二则,蝎虎儿,杜大天,别元勋……
最后龟儿子(桂二则)一暗示,老校长一分析,狗遇春(苟玉春)的新娘子小护士说出了真相:“苟”和狗,“熊”和熊,“吉”和鸡,“牛”和牛,“余”和鱼,“朱”和猪,“别”和鳖,“桂”和龟,“侯”和猴,这不成了动物世界了么?
只有之前的副乡长,后来的教育局副局长的老婆“蠢”(淳玲玲)。
乡中学老工友叫“醋里酸”。这名字真绝!农村里都说老师又穷又酸,这些关系复杂的民办教师凑到一起,真的是“醋里酸”,比山西老陈醋还酸!
吉凤仙和教育专干余胜有那么一次风流韵事,后来又和苟玉春好了一段。当她感觉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信天游:
“兰格英英的天上云追云,尘世上最美的是人爱人。
“白格生生的大腿,红格丹丹的唇,这么好的东西还为不下个人?”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那亲人尝一尝。”
可是生活就是喜欢捉弄人,苟玉春听说别人要把吉凤仙介绍给熊十八,自己又想转公办,思想上立即熄火了。吉凤仙后来又和熊十八相好了。
朱存萍被朱文忠当筹码送来送去。先是在医院里给熊副乡长拔火罐,把医院里的白床单都弄出一滩血污来了。
然后又和一个假大学生好上了。朱文忠还请醋里酸去听房,自己又亲自去听了才放心。后来听说苟玉春成了“民转公”考试的监考人员,朱文忠又要把朱存萍介绍给苟玉春。
还是别元勋想得开,他开导苟玉春:“告诉你,现在除了骗子是真的外,其余都是假的。”
最后朱文忠又把朱文萍硬塞给别元勋,还臭骂他一顿:“别元勋!你个现世的活宝!这号事从来是臭女不臭男的,我朱文忠不怕,我女儿朱存萍不怕,你小子怕个什么呢?——存萍你大大方方地进来,出了事有老子我顶着!”
这种拿自己女儿走关系的事例我们身边就有。甚至还有让自己女儿和乡教育专干弄出的野种来的呢,搞得女儿以后嫁人又不愿和丈夫一起生活。
评先进,转公办,到处托人找关系,搞证书。我就看到过有教师给每个参与投票的人送五包中华香烟的。每家每户去送。给你五包烟,到时候投我一票。
之前有人要转公办,来请我父亲给他投一票。那人还是我小学同学的父亲,他说:“谁年轻的时候没辉煌过?”
我当时听了他的话,感觉没有一点激情,只有一生的无奈!他为了转公办,不得不一个村一个村给人家说好话,请人家给自己投一票。如果他不想转这个公办,打死他也不会这么求人。
当然,还有更悲哀的!一个老教师,最后一次转公办也没有能够转正,两年后退休,一分钱工资也没有。还有人为了弄高级职称,到处请人送礼,最后钱花掉了,职称没弄到,当着众人的面留下了心酸的眼泪!
民办教师这个群体,真的是好比一个动物世界。他们还瞧不起农民,自已又胆小怕事,没有反抗精神。受到不公正待遇,工资被拖欠,被克扣,被强行征收苛捐杂税,他们也只能私下发发牢骚。为了职称,为了转正,基本的人格,尊严都没有了——他们从来也不曾拥有过什么尊严。
混得顺利的,混个校长,混个主任,嫖个幼儿园女教师,找个学校所在村的老情人。
混得不顺的,工作遭排挤,开会受批评,出牛马的力,遭先人的罪。遇到教育专干,像孙子一样,低眉顺眼地。
农村民办教师,真的如作者《自序》所言“总起来看这是一些可怜之人,分开来看又各有其独具特色的可恨之处”。
我非常喜欢海波老师的语言。这篇小说,你看了之后要笑,笑了之后眼睛不知不觉地就湿润了。细细品味,你会体会到生活的无奈。
苟玉春的生活,在民办教师这条路上就像过山车一样。对于苟玉春,作者先抑后扬,当他对生活感到绝望的时候,就会出现希望的曙光。当希望即将变为现实的时候,天大大又会给他突然浇灭。也许大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永远走在通往希望的路上。
苟玉春的公办教师被辞退后,也没有再去当民办教师,最后和小护士走到一起了,收获了爱情。
苟玉春大舅,也是人模狗样的。叫苟玉春别和吉凤仙相好,因为乡供销社干部要介绍她给熊十八。拿脚踢他,穿的却是女人的鞋子,原来是和乡供销社的那个女会计有一腿。
当他把这个相好调进县供销社的时候,人家反咬他一口,说他索贿受贿、调戏妇女。终于把他弄进去了。
杜大天,牛皮造飞机的梦想最后还是破灭了,只能搞搞捉老鼠的小玩意。
还是桂二则厉害。他出去几年,成了董事长了。回来又是修“孔林”,又是捐资办学。大家都佩服这龟儿子!
桂二则给每人发了一件羽绒服。众人穿上一看,只见那羽绒服的背面鲜亮亮地印着一只变了形的土鳖。
一个个都像龟孙子一样!
海波老师的《民办教师》简直就是一部当代《儒林外史》。读了之后,在嘲笑、理解、痛苦、反思之后,你会发现一些熟悉的身影。
《海波文集》读后感(四):读海波《农民儿子》
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最初完成于1984年。三十三年后,我们再来读这部小说,依然能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
好多桥段,语言都很形象;好多细节,感觉有点荒唐。你读了之后想笑,但是还没笑出来,鼻子就有点酸酸的。
麻脸的老奶奶要挑好女婿,左挑右拣,最后不得不嫁给我吃喝玩乐抽大烟的老爷爷。
我父辈通过赶骡帮做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爷爷却花钱送礼给公社干部。把我们家的成分从“贫农”改成“富农”,为的是面子。
盯满苍蝇的饭袋,滑入食道的嫩蘑菇,羊毛毡下的绿钱包,这就是我的中学生活。
当我退学回家的时候,感觉天气是那么晴朗,漫山遍野,鸟语花香,连父亲挑着粪的姿势都充满着诗意的浪漫。
这一切美好,和回家之后的穷得揭不开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指儿”要扣我家口粮抵债。“老婆村长”用卖女儿芳芳的钱帮我家垫上了,解决了我暂时的困难。
可是后面的故事中,芳芳在其他姑娘休息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去附近挖药材。腊梅偷偷告诉别人:“芳芳挖药材卖钱,是想要赎回自己。”
多么可悲的现实,多么美好的女子。可是我当主任的时候却帮不了芳芳什么忙。
她爱美,她想学文化。可是就这么点简单的要求,她都没来得及享受。
如果拍成电影,芳芳独自挖药材的身影也许是最美的。她挖的不是药材,她挖的是爱情的自由,人性的解放。
素花是个苦命的女子,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子。
我和素花一起上山挖药材的时光,也许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素花身材很好。她的心地比她身材还好。她对我很好,常约我一块去挖药材。她用俏皮的民歌开启了我的心扉。她用那丰满的身体唤醒了我的爱意。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条“黄帆布带”。
我打酸枣摔晕了几天。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素花就在眼前。她在掉眼泪,她的脖颈很美……
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素花就不在了。
也许是我家太穷,也许是我和素花的缘分太浅。
当我无意中看到素花和黑牛抱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无比愤怒,只想流泪。当我听到素花哭着要和黑牛私奔的时候,我选择了告密。
我的告密行为拆散了素花和黑牛这对苦命的相好。
素花不情愿地骑在驴背上出嫁了。迎接她的是苦和泪。
黑牛只能像个活魂一样,不停地捡起石头往沟里扔,他无法改变素花的命运,也无力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我虽然穿着棉袄,但是看到素花垂着头,弯着腰,几乎是趴在驴背上的身影,我突然感觉很冷。
我站在路边,看着迎亲的队伍出了沟,拐了湾,偷偷地流下了苦涩的泪。
还记得,为了那只老母猪,我和父亲互相逼视时,父亲的两行泪水顺着脸上的皱纹漫了下来。(这里的“漫”用得非常形象!)
还记得,惠老脑给我讲他和素花妈相好的过程时,讲到动情处,他把那张核桃皮老脸埋在手心里,哭得像孩子一样。
为什么人们都主宰不了自己命运呢?
爷爷给我唱民歌。唱之前他会用他自己的语言给我介绍这些民歌的背景。
他唱《小伙哭坟》。每当唱到动情处,总是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地。也许他是怀着非常悲痛的心情在歌唱,也许他想起了某个曾经爱恋的姑娘……
我总觉得那个哭坟的小伙就是年轻的爷爷。每当我想开口问他,他就站起身去挖地了。爷爷的爱情也许就在他凄婉的歌声里。
爷爷的歌声让我产生一种惆怅的感觉。每当我惆怅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素花。
一代代人在黄土地上煎熬,一段段情被黄土地埋葬。人们在抗争与失败的轮回中选择了吟唱,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也许《走西口》,《兰花花》就是这么产生的。
读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次旅行。随着他那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我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这个具有陕北特色的高家河村。
父亲的破产,让高良从海吃海喝的富裕子弟突变成一个饥肠辘辘的穷光蛋。
那种饿得要撞墙的感受,那种在极度饥饿中发现同学的绿钱包以及夹在绿钱包里的粮票时的矛盾心理,折磨着这个少年。在经历了一次宿舍风波之后,他选择了退学。
家里一贫如洗,高良不得不上山挖药材卖钱。还好有邻家女子素花帮带着。
素花充满野性的山歌唤醒了高良的性意识。
当他带着讨饭的成果满载而归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县城召开公判大会。他看到了“素花”!素花作为“西宫娘娘”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当他想把这一切告诉“惠老脑”的时候,他发现“惠老脑”和素花娘双双吊在了窑顶的栈木上。
“六指儿”的言语嘲弄,二叔在关键时刻低头不语,“老婆队长”的仗义,这一切都在哺育着高良成长。
正月里闹秧歌,到柳河赶灯场。当二叔被柳河的伞头嘲弄得下不了台的时候,他主动充当本村伞头。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高良扭转了难堪的局面,还顺带把对方挖苦了一番。
高家河的秧歌队终于进彩门了,迎接高良的是一片喝彩。连他自己都有点六神无主了,感觉自己真是个人物。
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可是他还是个小子。
有一天在场院里照看黑豆的时候,高良和几个后生打赌。大家轮流去叫别人家的门,看谁的婆姨最贞洁。高良抓阄是第一个。他费尽心机,苦苦哀求,终于把其中一个后生家的门叫开了。
这预示着高良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我那做过盐商的丈人来悔亲,事实上为我在村里掌权做了铺垫。
因为他来悔亲,“六指儿”开始嘲笑我。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我当着大伙的面发誓明天就去把婆姨娶回来。
我娶回满儿,就是为了让自己从“小子”变成“后生”,就是要让“六指儿”这样的人服气!
我把满儿抢回来之后,“六指儿”每次遇到我都会露出巴结的笑容。二叔对我的态度也变好了。
农村有些人就是这样:你混低了,他们嘲笑你;你混高了,他们又巴结你。
我对满儿并不了解。我们彼此都是陌生的。她只是我抢回来的一件“活物”。
“烛泪在炕头缓缓地流”也许是就暗示着我们的婚姻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没有丝毫感情基础。
在农业学大寨的新形势下,我为高家河规划了一幅蓝图。我要劈开老鳖圪台,引来河水。再在大水潭那里筑个土坝,这样可以灌溉近三百亩良田。
爷爷是支持我的,因为“石鱼”被一泓池水“养”起来,这是爷爷多年的梦想。
这样的“改河工程”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就是“瞎折腾”——那时候的中国农村非常落后,农村要干什么事情,基本就是靠肩挑背扛,没有什么工程机械。
爷爷每天给我讲他做到的好梦,实际是在鼓励我。他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干出政绩,混出名堂。
爷爷突然离世,二叔,“六指儿”越级告状,黑牛一伙偷卖救济粮……这一切破事把我的斗志都消磨尽了。
县上派来调查我问题的干部中有一个女同志,她就是梁艳。我当年到她奶奶家讨饭,第一眼看到她还以为是素花呢!当然,到现在她也没忘记我。这也预示着我会躲过这一劫。
在我的心中,素花就像姐姐一样,梁艳就像妹妹一样。自己的妹妹会来整治哥哥么?
县上的调查组最后还肯定了我的“改河工程”,给了我们一些物质支援。县广播站还报道了我们的劈山改河事迹。可是我已经心灰意懒了。
我对梁艳有点琢磨不透,想去问问明白。这时正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我在县革委会通讯组看到梁艳和其他知青的时候,我感觉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谈论的事情,唱的歌曲都是我不知道的。他们当饭吃的罐头,蛋糕,香肠是我们过年也难得一见的。
同样是活人,我这人活成啥了!
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堂哥。他的话刺痛了我的心!
“良小子,你还在村里沤着哩?”
“噢,你还是个大队主任哩么,我倒忘了……”
虽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当你真正“沤”在这个这广阔的天地里的时候,你绝对不会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三十年后,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浮现在你眼前的也许是诗意的浪漫;三十年前,当你成天在土地上刨挖的时候,你切身感受到的也许是痛苦和绝望。
上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我们现在关注到的往往是一些社会名流的成功后的喜悦。因为他们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
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像高良这样的回乡知青的生活现状。他们有的在痛苦与绝望中挣扎了一辈子。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们也有走出去的愿望,可是他们身上罩着一层无形的网。
我不禁想到了许地山的《蛛网劳蛛》——我是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
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多数人的故事将会被历史遗忘,但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也许会深深地烙印在黄土地上。
我从梁艳那里回来之后,心情十分郁闷,可是连个拉话的人也没有。满儿又无法理解我的内心痛苦。看似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村主任的头衔几乎埋葬了我走出去的希望。
经过梁艳的介绍,我带着一个公社干部的条子去一个山村小学找工作。那里的家长都不想让孩子读书,所以村主任还不能确定要不要老师。可是他老婆的话却深深刺痛了我。
“人家村里都早开学了,咱才请老师。能有好吗?不是死蛤蟆,就癞老鼠!”
方言俗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可是骂起人来也特别犀利!
我埋头睡了一个星期没出门,大家都说我疯了。我给公社领导写了封信,表达我的思想痛苦,内心郁闷。哪知道一个看风水的亲戚读了我的信之后,说我是山上神仙的小马童附体,能通晓前后一百年的事情。最后大家都来跪拜我,问未知,求指示。竟然还有两个公社干部来拜我,一个问前途,看能不能升官;一个问钱财,问他祖宗把一罐子洋钱埋在哪里了。
我终于醒悟了:原来是这个社会疯了!我决定保持沉默。因为只有沉默才能争取生存的权利;只有生存下去,将来才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在上世纪70年代,像高良这样经受着思想和心理煎熬的回乡知青也许很多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能理解他们的痛苦。迎接他们的是嘲笑,奚落。
“要文文不上,要武武不下。”
“读了几年书,还不是回来戳牛屁股!牛屁股他都不会戳!”
农村社会不相信失败者的眼泪,只欣赏成功者的光环。
我们的父辈大多人沉默寡言,能像海波老师这样把自己的内心痛苦表达出来的,几乎没有。即使有,那也只能藏在日记里。
《农民儿子》真实形象地刻画了文革期间回乡知青的心路历程。要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农村知识青年心理,读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是不错的选择。
我背着大伙挖来的药材进城去卖。芳芳悄悄叮嘱我把卖药材的钱分出一些出来,买一盒雪花膏,再买一套识字课本,大家都好用。这个细节很好。
可是我在县上广播里听到我们挖炮眼的土山崩溃了,她们四个人都埋在了河槽里。我买了一大捧雪花膏和识字课本。
在我们村的村口,有石磨的那个地方,我把雪花膏和识字课本,一对一对地扔到县河里去,口里念叨着:“这是素花的,这是爷爷的,这是满儿的,这是芳芳的,这是腊梅的……”
素花,之前说她作为“西宫娘娘”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她没有死。满儿是我离婚的老婆,也没有死。爷爷是已经去世了,但是和雪花膏没关系。我买雪花膏,是为基建队四个女社员买的——作者只写出三个名字。我念叨的名字是不是要修改成“这是芳芳的,这是腊梅的,这是雪荣的……”
我跟爷爷的感情,我跟素花的感情,我跟满儿的感情与我跟基建队四个姑娘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村的村口,有石磨的那个地方,我把雪花膏和识字课本,一对一对地扔到县河里去,口里念叨着:“这是芳芳的,这是腊梅的,这是雪荣的……”
这样读起来更伤感。
我找了习•近•平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比较着看了一遍。习•近•平在文章里提到了路遥的《人生》。
路遥,习•近•平是站在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海波老师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路遥《人生》,习•近•平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社会影响力更大,尽管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写得更真实。
在网上读了两篇相关评论,一篇郑义的《就<农民儿子>致海波》,一篇陈深的《我谛听到大山深处的呼唤》(《小说评论》1986年第2期)。
感觉那时候的编辑,评论家对海波老师很关心啊,他们指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肯定了一些出彩的地方,也提出了相关的修改建议。
路遥是我崇拜的作家之一,海波老师是路遥的朋友。
读完《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自然就想读一读海波老师的《农民儿子》。
为了能够更贴近那个年代,我找来了当年出版的了《延安山花》,《人生》,《1981-1982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
看到《延安山花》上路遥的诗歌,看到《人生》获奖时路遥和其他或者作者的合影,感觉路遥就在眼前。
有路遥的地方,一般都会出现海波的身影。
路遥的《人生》浪漫一点,海波《农民儿子》现实一点。
我们的父辈,也许人人都想成为《人生》中的高加林,但是现实中的他们,也许大多成了《农民儿子》中的高良。
我们既需要浪漫主义的《人生》,也需要现实主义的《农民儿子》。《人生》为我们点燃希望之火,《农民儿子》指引我们脚踏实地的前进。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无论我们是成为《人生》中的,走进城市的高加林,还是成为《农民儿子》中的,走向重重大山的高良,我们都应该感恩哺育我们的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