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 肉身觉醒》是一本由蒋勋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全彩印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生 肉身觉醒》精选点评:
●在不同文明中,美学,肉身,生死,都是永恒的话题。还可以更深透一些。
●去罗马吧
●好久没有读书了 读出声的那种
●原谅我,才疏学浅
●与前面读的有点重复。中国古代美男美女的描述令人莞尔,佛教中舍身喂鸽饲虎的故事令人动容。
●再厚点儿才好
●当你要经历死亡的时候,你还剩下思考的能力么?待重生,肉身将死,灵魂觉醒。
●内容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更像是艺术史书,不过还可以,车上看看蛮好
●当初因刘小枫而对“肉身”的命题深感兴趣,因此买下此书。想想刘小枫此时争议,不胜唏嘘。以“肉身”主题切入美术史,确实能看到更细致的东西。更有趣的在于,通过考察各美术文化中对肉身的处理,可以窥见各文化的特性与内在气质。
●思考死亡 才能更好的生活
《此生 肉身觉醒》读后感(一):艺术史研究与生命关怀
很喜欢蒋勋。在国外留学时,一个人冷清清的饭桌上,就是听着蒋勋讲中国文学、讲中国美术史、讲《红楼梦》的音频来助兴的。许多个不能成眠的夜里,也是听着蒋勋富有磁性的温润嗓音入眠的。
此番读《此生:肉身觉醒》。书中有许多是借着具体的艺术作品来说明各个文明对肉身、对死亡的看法。然而对艺术作品的触及,并不仅仅停留于“这是什么作品、产生于什么时代”之类客观信息的传达,更在于从艺术作品提炼出一种生命精神的启发。这是对于我最大的启示:艺术史的研究不仅仅在于指出客观事实、分析这客观事实产生或发生变化的原因,更应该上升到“美学”的层次,发掘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关怀。
《此生 肉身觉醒》读后感(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
我是很喜欢蒋勋的,不管他的声音还是美的文字。
但是这本书,论内容来说,有点太贵了。
夹杂了很多现成的东西,让人感觉是仓促出版。
标题太大,内容有些空洞。
还有封面上他的造型,怎么把头发弄成了那样,
摆的这个pose,也有点牵强了。
我去了鸣沙山,很壮观。相反月牙泉,并没有书里形容的那么好。
据当地人说,那泉水早干了,是后来人们加上去的。
至于莫高窟,也不能想像的太好。
买票后,在外排队进场,必须由解讲员带领入场。
并不是每个洞窟都开放,进去观看的时间也很短暂。
这一切是为了保护文物。
但是讲解员的态度也是非常非常非常极度的一般。
票价和服务完全成了反比。
所以万般书中好,去了就不是这样。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
《此生 肉身觉醒》读后感(三):舍身
此生,我們各自又都在捉緊些什麼?
我們捉緊的事情、人、愛恨悲苦、真是有那麼重要?
此生,我們讓歲月在身上刻上痕跡,讓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來回答。
肉身從壯年時期的青春豐滿,到走向老年時肉身慢慢的縮小,彷彿降生於天地時得到的血肉,點滴的歸還,直到邁向生命的最終,留下皮囊,留下點遺憾或什麼......
今日悉心照顧的肉身,它朝可能因為一場大病而委靡不振,又或者任何人都無法留住的青春,帶來了美貌與自信,卻又在走的時候帶走了它。觀照肉身,就好像是觀照大地,你時而站在高台,時而在低階,時而在朝晨,時而在晚陽,六祖慧能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心耽了肉身的美,還是肉身擾了心的安靜。
「彷彿『混沌』是一種模糊,又是一種清明,是一種『不存在』,又是『無所不在』」。
悠悠遠遠,從遠古大陸的先祖歡愉於歌頌肉身的生殖力,或是近代西方大衛像的永恒不亢,來到中國的肉身秩序演變成人物的人生無常,肉身在低吟,肉身在高歌,然而不論瘦弱強壯,肉身的痛也只有最痛,清清幽幽,留下了時光長廊中斑駁的影子,後續是無也是慢慢縮小的圓,直到寂靜。
我觀照,從閱讀中觀照自己,腳步輕移,在陪著父母面對肉身的難題時,我同時面對著自己,自己與自己的肉身,凝視鏡中的本我,難過且過,難走且走,悉達多。
《此生 肉身觉醒》读后感(四):肉生真的觉醒了吗?
蒋勋心肌梗死,躺在病床上开始考虑写《此生肉身觉醒》这本书。人类到底是如何来认识自己的肉身,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类、不同时代对肉身的看法又是怎么样呢?
远古时代,肉身是生殖的象征,从奥地利摩拉维亚出土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雕像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土的裸妇小坐像可以看出。不过这两个雕塑都特别小,只有手掌那么大,原始人类在劳动之余顺手用泥巴捏出来,表示对生殖的重视,可见当时要保持人类的繁衍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古代埃及的统治者,将自己死去的肉身完美保存,期待有一天灵魂能够重回肉身,繁衍的问题解决了,人类开始对肉身的存在期限产生执念,希望肉身能长久存在,埃及法老采用制作木乃伊的办法来长久保存肉身。几百年后的东方统治者秦始皇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来保持肉身长久。
希腊时代,人类开始崇拜肉身之美,希腊的神像,每一件都是最年轻、最美貌、最丰腴的肉身,他们像盛开的花朵,被放在神庙中,供人们膜拜礼赞,此时的人们开始对肉身有了审美的追求。而此刻的东方,肉身的审美并不存在,美丽的肉身往往与邪恶并存,妲己、褒姒被套上了亡国的罪名,何晏、潘岳、卫玠等美男子似乎也只是一段历史中可有可无的小小闲话而已。
罗马时期,人类开始承认肉身的事实,不管是美还是丑,肉生都被最写实的雕刻出来,不仅仅是神像的肉身,普通老百姓的肉生也被雕刻出来,刻在亡者的墓碑上,纪念活着的美好时光。而在中国,肉身只会作为陪葬品,兵马俑的高大威猛、整齐划一来体现亡者死前的荣耀在死后还要继续下去,而真正亡者的肉身确无处寻觅,甚至看不到一副画像,墓碑上所有的只是文字、文字、文字。
当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肉身背负的污秽、罪恶、羞耻与背叛上帝的罪名。所有希腊时代的神像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肉身的禁欲、修行,肉身被符号化,只提供信仰与救赎,不沾带任何与真实肉身相关的记忆,直到文艺复兴的兴起,肉生才披上宗教的外衣重新回到了欧洲的舞台上。
印度的肉身存在两种极端相反的方向,一方面是欲念肉身,身体回环、扭动、摇摆、肢体缠绕、旋转,肉身的每一寸、每一分都是挑逗和诱惑,使人渴望抚摸、渴望亲昵、渴望拥抱。欲情深处,或许正是领悟的起点!另一方面,在极度放纵享乐的背后,千万苦行苦修的肉身开始,印度修行者似乎感觉到了这种放纵的危害,但他们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危害,就是放弃肉生,尸毗王割肉喂鹰,萨垂娜太子舍身饲虎至今还在中国西部的石窟中绘画镌刻,这种近似残酷的肉身折磨,或许只是对欲念肉身的逃避,一种代偿。
肉生在经历了人类这么多分析和解释后,真的觉醒了吗?为什么中国从古至今都没有崇拜美丽的肉身呢,更没有禁欲、甚至是摧残肉身呢?因为中国人从一开始就看到了肉身背后的东西,那就是灵魂,那就是能量。能量附着在肉身上,肉身能够让能量在这三次元的世界得以呈现。强大的能量也能够使肉身更加美丽、丰腴、健壮;能量的弱化、消失,肉身也会随之崩塌瓦解。所以,肉身只是能量在这个世界的影子,与其对影子进行崇拜或摧残,不如好好修行影子背后的本尊,让肉身能够聚集更多的能量。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医学会把人体研究的那么精密,而中医还是停留在经络医学阶段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