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是一本由卡尔·G·容格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精选点评:
●。。。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活着的精神永远在更新,并以多种多样而又不可思议的方式追求着它的目标。相形之下,人们给予它的种种名称和形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荣格要把他导儿弗洛伊德气晕了…
●少掉的那颗心,是扣给翻译的,出版社不太好,但书里选的内容很好,文章都很有启发,是颠覆世界观的好文章,看完了跟自己做做心理分析,也是因为困惑太多才看的这本书。
●一本荣格的演讲集,读之可见荣格的博学。哲学观上有些类似韦伯。
●翻译的水平实在是搞笑了
●这种心情下,这本书是最好的慰藉
●看完这本书,突然想要努力学英语,不是书不好,实在不敢恭维作者的翻译,但里面确实有很多写的很好的地方。
●信仰的缺失是现代人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
●终于有一本能看懂的了
●翻译很累赘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一):内容深刻,值得一读
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印刷错误(甚至出现在大标题处),所幸并不影响理解。另外,中文翻译没来带来什么理解上的特别困难。在这类书籍中,对准确性的要求明显比对优美文笔的要求更为迫切。
以梦——这一潜意识精神活动的体现——作为切入点,作者阐述了心理治疗的方法以及目的,还介绍了类型理论。书的前半部分就是一部精彩的心理学导论,而在后半部分,作者深入涉及到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这一艰深问题,另外还提出了一些“未经证实”的学术观点(个人认为也很难证实),内容比较晦涩难懂。
抛开难懂的以及可能站不住脚的观点,书中充满了对人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即使只读到这些,也会人受益。书中写的一些心理现象就确确实实地放生在自己身上,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处在一个好奇的观察者的位置上,而观察的对象,正是我们自身。通常来说,自省总是痛苦而困难的,即便对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也是如此。通过阅读这本书,却能无痛苦地完成一次深刻的自省。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二):走在他时代前面的悟道者、自觉的灵:荣格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三):荣格对弗洛伊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1、[潜意识同化]所谓“同化”,我指的是意识到的内容和潜意识的内容之间的互相渗透,并非像过于经常被认为的那样,是用意识到的思想,对潜意识的内容进行片面的估价、阐释和歪曲。至于一般的潜意识的内容的价值和意义,非常错误的观点在广泛流传。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学派以一种非常贬低的方式把潜意识呈现出来,它同样把原始人看作比野兽好不到哪里。它有关部落里的那个可怕的老人的幼儿园故事,以及它有关“婴儿(p22)的-性变态的-犯罪的”潜意识的学说(这里是diss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导致人们把潜意识这个实际上非常自然的东西当成了一个危险的怪物。p23
随着同化进程的继续,它也就结束了人格的分裂,也结束了那种伴随并激发了精神的那两个领域的分离的焦虑。批评我的人所惧怕的事情——我指的是意识被潜意识所击溃——最有可能出现的时候,就是潜意识被压抑排除在生活之外,或者被误解和贬低的时候。p24
2、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学派是用严格的性“象征”来操作的,但这些象征只不过是我应该称之的朕兆,因为它们是用来代表性能力,而性能力又应该是某种确定的东西。事实上,弗洛伊德有关性能力的概念完全是有弹性的,而且又是如此含糊,结果可以用它来包含几乎一切。性能力这个词本身是普通的,但它所表示的意思却等于一个无法准确计算或者变量的X,这个X所代表的,在一个极端上是各个腺体的生理活动,而在另外一个极端上,则是精神所能及的最高范围。有一种幻想认为,我们之所以知道某个东西,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熟悉的词来代表它,但与其采取一种仰赖于这个幻想的教条主义的立场,我宁可把象征看作是对某个东西的看法,那某个东西是未知的,p29难以认出的,而且是不能充分确定的。
3、问题在于,用快乐及快乐的满足所作出的弗洛伊德式的解释,是片面的,因而也就是不够的,在应用于发展的后期阶段的时候尤其是如此。这个观点并不能说明每一个人的情况,因为即使每一个人都拥有这一面,它也并非总是最重要。一位饥饿的画家宁可要面包,也不要一张美的图画,而恋爱的男人宁可要一个女人,也不要他的公共职业;然而那副土豪可能对一个人来说具有最大的重要性,而公共职位可能对另外一个人呢来说具有最大的重要性。通常,与那些其社会缺陷使得他们渴望权利和重要性的不适应于社会的人相比,那些轻易p61便获得对社会的适应和社会地位的人更能用快乐原则来予以说明。p62
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就意识到弗洛伊德对事物的解释是不足的,而且恰恰在这里,他以前的学生阿徳勒前来填补了这个漏洞。阿徳勒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与使用快乐原则相比,许多神经机能病的病例能过根据权利欲望得到更为令人满意的解释。因而他的阐释也就旨在向病人表明,他是“安排了”他的症状,并且利用他的精神机能病,以便获得一种虚构的重要性;甚至他的移情以及他的别的病态执着,也是服务于他的权力意志,并因而代表着对一种想象的屈从的“具有男子气概的抗议”。阿德勒显然是细心观察了受压抑的、在社会上不成功的人吗,这些人的一个激情就是要获得自我肯定。p62
4、普罗克鲁斯特斯的那张床
5、情结p113-
6、知觉和直觉、自卑功能p131
7、这两个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都应该受到指责,因为它们都过分强调了生活的病理学的方面,而且过于完全按照人的缺陷来阐释人,就弗洛伊德来说一个令人信服的例子就是,他没有能过理解宗教经验,这一点清晰地表现在他的《幻觉的未来》一书。就我来说,我宁可把人当作本质上是健康健全的人来看待,并把病人从弗洛伊德所写的每一页所渲染的观点上解放出来。弗洛伊德的学说明显是片面的,因为他是从只与思维的精神机能病状态有关的事实来进行概括,它的有效性实际上只限于那些状态在这些限制之内,弗洛伊德的学说是有效的,即使它在错误的时候,也是真实而有效的,p168因为错误也是这个画面的一部分,并带有一个真正坦率承认的事实。不管怎么说,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都不是一种健康思维的心理学。p169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病态的症状就是:它的基础是对世界的一种未受批判、活着甚至潜意识的看法,而这个往往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人类经验和人类的理解的领域变得狭窄了。就弗洛伊德而言,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他对哲学的弃之不顾。他没有一次批评他的前提,甚至也没有一次批评作为他的个人观点的基础的那些臆断。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四):读梦自知
以前对荣格的认识是,他是一位比弗洛伊德还要充满神秘色彩的心理学家。这次时隔十多年之后的重新阅读,相信会有不少新认识。以下为半笔记半思考题,逐点记录。 1.荣格是多产作家,跨多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巫术是丛林的科学。 按:没错,现代人存在一种现代的迷信。 2.梦是潜意识的直接表现。按:人的思维九成都是潜意识,仅有一点点是清晰的思维。如果这里的话是真的,那荒诞的梦其实就真实表现了我们的潜意识思维状态。想一想昨晚你的梦吧。能解梦是令人感兴趣的,但其实梦更大的作用是帮助人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潜意识占据了人的真实意识主体。这也就自然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如希腊神庙的“认识你自己”一样,多年前我认为这句话只是一句哲学式的胡诌,让你无限制地思维打转下去。读到荣格,我想到所谓自我认识,可能更直接的意思是“认识自己的潜意识”,潜意识作为底层的自己,无形中支配左右着自己的生活工作乃至生命,对它不了解,其实是一个人活在不自知的黑暗里的一种愚昧。但要真正认识潜意识,恐怕一要学点心理学,二要习惯原始人混沌思维方式,并做好认识自己丑陋和多元面孔的准备。 3.有人梦到自己爬山,在顶点处欣喜若狂。荣格警告他不要自己一个人去爬山,要有向导。结果他后来爬山摔死了。“欣喜若狂”就是摔下去的他的心理状态。这里似乎直指梦的预见性,中国人是熟识的。 4.有个人的梦里,父亲开着汽车东倒西歪,开得不好,原来是喝醉了。真相是这个人是孩子的乖宝宝,被父亲宠爱关切太多。于是在潜意识里开始平衡式地反抗。这又有点梦说反话的中国式解释。不过这虽然好,还是不如弗洛伊德的梦解析更深刻,梦有很多混杂。这个人有另一个人的脸,并干着很多压抑的想法的事。梦,应该就是真实的想法。 5.凡事想透彻了解精神的人,都不可把精神与意识混淆,否则他就会遮蔽住自己的目光,看不见他想探索的东西。但有可能的是我们称之为幻想的东西,对精神来说是现实的。按:好 6.摘抄:情结总是包含着某种冲突一样的东西,情结不是冲突的,起因就是冲突的结果。包含震惊巨变精神痛苦内心斗争,这些都是情结所独具的。孩子用歇斯底里神经质或精神错乱来对父母的压迫都是反应,显然就是一种应用另一种更加复杂的功能系统来做出跨越障碍的方法。 按:情节或者说是癖好,其实是探寻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法门。 7.摘:孩童阶段什么东西也不依赖于主体,因为孩子本身仍然是完全依赖于其父母。被包括在其父母的精神氛围之中,精神的诞生以及最初的自我与意识的意义与父母的意识到的区别是发生在青春期年龄,随着性生活的暴发而发生的。 按: 8.摘:没有为40岁以后的人设立的学校,但过去的宗教教堂就是这样的学校,但现在没有多少人把宗教看作这样的学校呢?我们这些年老的人有多少是真正在这样的学校里被培养起来,并为后半生,为老年、死亡和永恒做好了准备呢? 按:说的相当深刻,40岁以后人,面对死亡的威胁,有否定自己,退回到年轻时候甚至孩子时候的倾向,也就是怀旧,但仍交织着对死亡夕阳的复杂情绪,其实是一种逃避。中年以后的人,应该接受死亡教育。 9.摘:人生的下午必须也拥有它自己的意义,而不能仅仅是生命的上午的可怜的附加物。 按:想起了昨天看到的情景,一对年轻情侣相互偎依地站在一个年老妇女的面前,并亲密接吻,妇女无形中有些强烈地对比和尴尬。年轻对年老,漂亮光泽对丑陋灰暗,甜蜜温馨对孤单落寞,希望对消沉,未来对过去,一切都那么明显地炫耀着,摇晃着。老年人,到底应该把自己的心态摆放在哪里呢?真的有可以摆放的地方吗?有老年人能够寄情于书法的造诣,把生命的短暂寄情在艺术的无限上,是否现实牢靠? 10.摘:跟土人(原始人)聊天很少能聊2个小时以上,因为他们会说我累了,但实际上荣格只是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但相反的是,土人在打猎或旅行的时候,表现出极强的专注和忍耐力。原始人是能够集中于令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无趣的事情,让我们注意力涣散。” 按:确实如此,即使现代人也是这样,没有知识储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觉得乏味没劲,打不起精神,而自己擅长的有知识储备的事情,做起来就生龙活虎。 11.梦和幻觉,解除了前意识的控制,是通往和展现潜意识这一“惊人震惊的潜在的知觉”的通道。原始人通过催眠做梦,和致幻来获得这个知觉。 按:举个个人的例子,这几天我在外出的包里总是放一张身份证,以方便办一件要用到证件的事情,但一直拖着没办,于是身份证就一直放在包里,直到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身份证丢了,梦里非常慌张,并自责由于不小心又白白给自己添了一个麻烦。于是梦醒后,自觉地把身份证从包里拿了出来。从这里,似乎可以明显地知道,潜意识是无意识工作的,那张放在包里的身份证,虽然并不占用繁忙工作所需要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但却是悄悄地引起了潜意识的注意,引起一种担心的情绪,这种情绪不断地累积,直到在某一次的梦里上演一出万一丢了的预演自责。既然潜意识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生活的意识状态,正像有爸爸妈妈正在打理自己的生活一样,我们对潜意识的无知觉,就成了一种荒谬的自我觉知。简单地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这就有了本笔记书评里【2】里的“认识自己”的说法。 12.荣格说潜意识的工作方式是“并不是集中的和强烈的,而是渐渐暗淡下去,变得含糊起来,非常宽泛,能够以最似是而非的方式把最异质的成分并列起来。并且还包含着由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来的数量巨大的积累起来的遗传因素。这个经验是一两百万年的经验。”“不幸而有幸的是,这个存在能做梦” 按:很多年前,了解过“松果体”蕴含着原始记忆信息。在丘脑部分。做梦,是了解这个潜意识的主要通道,毕竟致幻剂是不健康的。那么,睡觉,这一占据人大半生命时间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为潜意识上演的重要而必要的时间,是另一个自我在宣告着什么的重要时间,佛洛依德说,做梦的一个功能是自我治愈,把白天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一宽慰,给予一个正当的理由。但在我看来,做梦,如果能在床头放纸笔好好记录下来的话,又是方便前意识了解潜意识的工作内容,继而从更高的理性层面予以积极对待的一个重要时机。既然潜意识里蕴藏着一两百万年的遗传记忆,那么做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脱离了单独个体,而进入一个原始性的社会性的集体生活社会文化的一个机会。一个从长辈那里诉说和获得答疑和重要启示的机会。。。想起了台湾电影里部落酋长在梦中与父亲会面和得到生命指示的例子。 13.知晓获得潜意识的通道,并为己所用。而不可留恋在潜意识的泥淖里。应该把眼光望着科学,望着文明的明日的曙光。理性地看待潜意识,是首先要保全自身与其的独立性,和领导性。但不是完全否认潜意识,潜意识直接通向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生命世界,有其迷人的,真实的一面。就像海底的风景一样,我们不可在海底久留,但这不妨碍我们欣赏海底的光怪陆地的风景,因为毕竟陆地的风景,其前身正是海底的景象,后者,更具原始性和真实性。理解了潜意识,才真正理解了生命,打通了原始与现代,巫术与科学,人与人,也就才真正理解了艺术。艺术,不是别的,正是现实的潜在映像。 14,你意识不到的一面,才是自己。因为,只有拆除了你的意识,你的真正面目才能浮现。这或许就是潜意识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