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伍连德》是一本由王哲著作,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士无双伍连德》精选点评:
●大医医国。
●国士无双
●花短短几个小时了解一位英雄,太值了。没有太多修饰,扑面而来的民族大义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干杯,为岁月所埋葬的梦想!
●对于他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被称为国士无双者,古往今来寥寥无几,且大多为军政。真正能做到为苍生者,应者寥寥。伍博士是一个。学医者不可不看,何为大医。
●《东三省疫事报告书》,P128各地规范,P212中国医史,参考文献
●鼠疫那段写的很high,偶看得也high,后面就比较平淡了。作者应该极其YY这个人,很有爱,但也因此无法领会人物真实内心的变化……崇拜果然是离理解最遥远的感情啊。
●印象里不是这个版本啊……不过都差不多。
●读起来跟米饭里掺沙子似的,作者自己演绎得太多了,连一百年前历史人物见面的表情、对话都敢像写电视剧一样地创作,最后全书的可信度都严重下降。都做了那么多史料功夫了,非要编故事细节,这么写不累吗?
●题材好,写的不行
《国士无双伍连德》读后感(一):引玉之砖
读到三分之一,比较失望。
本书因为名气甚大,抱着很高的期望来读,或许这也是失望的一个原因吧。本书问题是抒情太过,专业不够,流于浅表,不够深入,过于简化,回避复杂。伍连德的成长与功业,涉及南洋社区、晚清政局、防疫医学等重大议题,每一个都是纷芸复杂,千头万绪,而作者对这些均是一带而过,没有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固然不要求面面俱到,但作者处理的却过于简单,这导致全书呈现出一种《知音》和《读者》的即视感,散发着小学课文的气息,把伍写成了周总理和雷锋一样的人物。如果说,作为一本传记,知识性是次要的,核心是人,那么本书在人物塑造上也是失败的,缺乏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写成了个高大全。这方面可对照毛姆的《作家写作家》。
虽有种种不足,本书却将要被遗忘的伍连德拉回到大众视野,在更多的关注下,将来或许能有人写出更全面更深刻的伍氏传记。从这个意义上,给三星。
《国士无双伍连德》读后感(二):输入法打不出“伍连德”
输入法打不出“伍连德”,还好有人从历史的尘埃里写出了这本书。
伍连德。
华人。
生于马来西亚。
英国侨民。
拿到大英帝国的海峡殖民地女皇奖学金。
在剑桥大学获得五个学位,最高学位医学博士。
建立中国的现代医学体系和防疫体系。
因为在东北抗击鼠疫的功绩,受到英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等多国嘉奖。
屡次拯救万民于水火。
1910年,东三省鼠疫。
1919年,东北霍乱。
1921年,东北第二次鼠疫。
1926年,东北第二次霍乱。
1932年,上海霍乱。
除了第一次东北鼠疫是临危受命,其它几次都是准备周密,没有大的伤亡,因此事迹也不突出。
是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他对中医有超出时代的认识。
他大力提倡禁毒,认为新中国的一大贡献是全面禁止了毒品。
他周旋于清帝国、民国、英国人、日本人、俄国人之间,以专业能力树立权威,拯救千万人的生命。
他的医学事业多次被日本人打断,晚年被迫返回马来西亚,但在老家也逃不过日本人的迫害。
他的夫人黄淑琼的政治敏感度相当好,在关键时刻给伍连德正确意见,让他连续拒绝了袁世凯、蒋介石的多次官位邀请,因此能够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专心于医学事业。
他在报国无门时,率全家返回马来西亚老家,做一名普通医生。
因此差点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他,当得起“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伍连德》读后感(三):伍连德——遗失在历史中的超级英雄
伍连德,马来西亚华侨,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这是百度百科里面对伍连德的介绍
整本书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学霸的成名史。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家境虽不是名门但是家里面开金铺也算是衣食无忧。然后一路在考试中开挂,第一位在剑桥大学毕业的华人学生,学成后回到家乡致力于马来的禁毒事业,但由于触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难逃被陷害排挤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北上中国寻找出路。
最开始是在天津袁世凯创办陆军军医学堂某了一个帮办的职位(副校长),当时的伍连德29岁。可虽说是华人,但是汉语还不如英语流利,如果没有后面的机缘,我想伍连德会在天津这所学校里一展才华,为中国培养一批医学人才。可是没过多久,东北鼠疫爆发。
1910年冬在清朝大厦将倾的前夜,伍连德临危受命慷慨出关,前往哈尔滨控制鼠疫蔓延。在当时的年代,鼠疫的来源还不清楚,然而黑死病的恶名早已尽人皆知。即便到了今天,鼠疫的病原鼠疫杆菌已经被分离且能够被治疗,它还是和霍乱一样被列为甲类传染病,而甲类传染病只有两种,就是鼠疫和霍乱。我们熟知的引起巨大恐慌的SARS才仅仅被定为乙类传染病。
最后像是所有逆袭的小人物一样,伍连德不辱使命拿下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很多人牺牲了,包括他的战友,很多中医,以及一个叫做麦思尼的法国军医。这名军医用他的死证明了鼠疫可以经过呼吸传播,也证实了伍连德的正确。而肺鼠疫的发现也差点让伍连德获得了诺贝尔奖。伍连德后来给自己的自传起名为《鼠疫斗士》,可见他对这段经历的珍视,可以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伍连德就成名于1910年冬天这场北满大鼠疫。而成名后的伍连德继续着他的传奇。
创立北满防疫总处,山西抗鼠疫,东北二次鼠疫流行,上海治理霍乱,在东北被日本占领后又在上海建立海关防疫总处。在检疫防疫这份事业上,伍连德做到了极致。除此之外,伍连德还是中国现代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民国初年中国国内的现代医学基础十分薄弱,人才稀缺,建立一所与世界接轨的医学院及医学的需求十分迫切。利用美国庚子赔款的退款,伍连德等人创建了大名鼎鼎的“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院”,联合国内同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创刊《中华医学杂志》。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
老年后当回到槟榔屿家乡的伍连德回首往事,不知道会不会感慨万千。斯人已去,物是人非,但他创造的事业历久弥新,检疫、禁毒、现代医学都在新中国这块大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1960年伍连德因冠心病突发在家乡病逝,享年81岁。
《国士无双伍连德》读后感(四):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奇进程
day5/100 《国士无双伍连德》 1118
本书试图从大历史的角度,通过伍连德这个人物来展现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奇进程。跟第一天大路推荐的《金翼》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
【印象最深刻】
伍连德童年看演出时脚上的金链子被偷了,立誓毕生再不佩戴任何首饰,事实上后来也是这么做的。这件不为他人注意的童年小事已经显示了他非凡的毅力和决心。书中的大量事例也多次验证了主人公的这种品质。
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幸运。那些看起来幸运的人,是因为适逢其会。机会到处都是,但只有坚韧不拔、刻苦努力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最感动】
作者王哲是一位以宣传伍连德事迹为自己历史使命的旅美医学博士。我希望自己也能找到这样的使命或者成为值得被铭记的人。作者作为一名医学博士文字很生动,很有感染力。
如:
黄淑珠选择了伍连德就选择了漂泊和聚少离多,为苦难的中国选拔了一位国士。
归程的33天的航行恰恰给了他一个审视过去、放眼未来的机会,特别是最近的遭遇,让他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想了解中国过去和现在的渴望。
【我的困惑】
传记类、文学类的书籍读得特别慢,读书笔记不知道该怎么写,找不到输出的方向。
读书笔记:
en文彬
大路教育学员
分享:
郭大路
大路教育创始人,12年+教育经验,知乎大V,年度数百本书
善于通过活泼泼的教学方式,帮助人看见真正的问题,刷新心智模型,改变行为模式,构建正向的人际关系。
大路教育:
一家崇尚爱与自由的教育机构,服务于人的成长和人格完善。
有升维阅读、止语徒步、定制教育、情商课、家族课等精品课程。
关注【郭大路说】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国士无双伍连德》读后感(五):救人者被遗忘,杀人者享纪念
1935年,一位叫Wu Lien-teh 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提名,提名理由是“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对肺鼠疫的研究,并发现了旱獭在肺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他就是伍连德。
获提名期间伍连德正在上海担任上海检疫所所长兼中央防止霍乱临时事务所所长。因此,在提名资料上写的是他来自中国上海。但严格来说,他并不是中国人。1879年他出生在英国殖民地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在当地接受英文教育,后在剑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虽然在中国工作三十多年,创下辉煌事业,他始终保持了英国侨民的身份,在抗日战乱时退隐家乡。这使他能够躲过乱世,最终安度余生,也使他几乎被中国人遗忘。
作为第一位在剑桥获得医学博士的华人,伍连德学成归来时就是人中翘楚,光环绕身。然而他的事业并不顺利,在英属殖民的,被殖民的种族是没有平等权利的。当他应邀到北京准备大展拳脚,又逢时局动乱,无所适从。这时候,一场大灾的到来把他的人生变成了传奇。这段历史有着所有英雄故事的元素:临危受命,单枪匹马,力挽狂澜,肝胆相照。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段:1910-1911年东三省大鼠疫防疫战。
请注意1910年这个时间,那时中国还叫大清国。东三省虽仍属中国,日俄势力仍在蚕食中。鼠疫在哈尔滨一代爆发,海军总医官不肯去防疫。外务府右丞施肇基只能求助当时任教陆军医学堂的伍连德。在没有链霉素的年代,鼠疫几乎无法治愈,去疫区冒的是生命危险。伍连德的英雄本色就在这时候显现出来。他只带一名学生,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鼠疫第一线。
后续的故事仿佛一部大片。在这个战场上他各方面都是个异类:一个中国话都说不利索的南方人在天寒地冻的北方;一个接受最前沿西方医学教育的面对毫无科学素养的疫区人民;一个弱小民族的医生面对西方列强傲慢的医生;一介书生要与官场老手携手合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伍连德敢于突破教条,发现了肺鼠疫可以通过呼吸传播并据此制定防护措施。加上通过划分片区,严格隔离的方法控制传播。并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规模焚尸来消灭污染源。最终,在短短四个月内控制了这场鼠疫。这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必然是全面动员的结果。如果说伍连德是007,施肇基在他背后扮演了M的角色。正是他的信任和支持,伍连德的防疫手段才得到有效的执行。
以上情节拍一部史诗巨片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没人记得他。在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完全没有他的影子。一个个军阀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都可以作为填空题在历史考卷上出现,''杀人者难道比救人者更值得记住?非典之后,总算有人想起多年前的这场大灾和他的盖世功业。然而去年的一部电视剧《浴火围城》竟然歪曲史实,借伍连德来给中医做广告,真是拿英雄的血蘸馒头吃,天理何在。
回到这本书,它不是一本严肃的传记作品。虽然本书覆盖了伍连德的整个人生,但是写作上太多评书手法,像是老人讲故事。因为太多想象的场景和抒情,看起来感觉有点水,两个小时就读完了。但我还是要推荐大家读一下,毕竟现在关于他的书太少了,读过的人也不多。本书2007年第一版,直到2011年才再版,今年我买到的还是二版一刷的。花两个小时认识一位英雄,太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