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开放的帝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28 00:1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开放的帝国读后感锦集

  《开放的帝国》是一本由[美] 芮乐伟·韩森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放的帝国》精选点评:

  ●韩森的主题明确有力: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唐宋变革期,这三个国人心目中分裂、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生活在这些变革时代的人们‘但悲不见九州同’,祈盼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统一天下。他们看来是没有意识到分裂年代的战争和长久的混乱会带来多么大的活力。”可惜女性学者常见的对过多枝节的偏爱,让全书显得散漫。

  ●我现在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知识性错误极多,结构尚有可取之处,做美国的中国史教材也算勉强够格吧。

  ●但悲不见九州同,分裂时代的战争和长久的混乱带来的活力? 不一概而论。

  ●忘记了。

  ●中国通史浅注,看来老外写这些功力还不够啊,结合考古发现算是有点意思吧

  ●帝国不只是开放的,内闭性的一面也不能忘啊!

  ●题目挺吸引人,但是看完之后感觉作者学问还是不够,不够深刻

  ●针对美国学生写的中国古代史

  ●从夏商写到明末只用一本书,作者的取舍还是蛮有意思的。

  《开放的帝国》读后感(一):构建中国时期-汉朝,面向西方-唐朝 面向北方-明朝

  书中关于中国在公元1600年前的历史的划分很有意思。

  公元1600年是很多海外汉学家非常注重的年份,许多人将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野划在这一年。1601年,利马窦正式进入北京,中西有了面对面的接触。

  芮乐伟·韩森将这一年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公元前1200年到200年的构建中国时期,

  公元200年到1000年的面向西方时期,

  公元1000年到1600年的面向北方时期。

  《开放的帝国》读后感(二):一本教科书

  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和目录看起来是比较吸引人的,这也是我购买此书的原因。但是读后不免有些失望。

  一则是因为没有看到任何重要的有启发性的观点,事实上对于这本美国大学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而言,这个要求也确属非分之想;二则是在书中看到了一些错误,例如,作者将苏武当作了一位战争指挥官,著名的苏武牧羊也被讲做是苏武战败被俘而长期滞留塞外,再如,作者试图为秦始皇翻案,这并不新鲜,然而作者提出,由于秦始皇在位十四年无人反叛,死后立刻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说明秦始皇在民间颇孚众望。这个理由就实在是在逻辑上站不住脚了,难道不可以是因为秦始皇严苛而有力的法家治术将所有的不满都压制住,而秦二世则缺乏同样的手腕以致大厦倾圮?

  对于占了这本书大半篇幅的宗教史、艺术史、经济史、社会史等,我涉猎甚少,读罢此书在知识上确有不少获益。但如果有人抱着读史以明智的目的阅读,那么最好趁早打住。

  《开放的帝国》读后感(三):最近看的4本历史书

  《开放的帝国》与大多以汉族为主线的史书相比,这本书非常客观,无论是从资料选取还是作者观点,或者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观点(这一点也并非是好事)。完全就如简介所言“本书作者着重使用考古资料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料,改变传统关于中国历史以政治为主线”。但是这样的写作方式难免令此书显得有些枯燥,无甚趣味,有一段我甚至以为在重读初中教科书。不过我最为欣赏的一点就是该书最后的点睛之笔:许多人以为统一稳定的局面才能使得帝国大力发展,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分裂混乱、战乱甚至外族入侵的局面同样能带来文化冲击的活力和经济的繁荣(大意如此)。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曹三公子《流血的仕途》,话说我当时推荐了给同学看,结果深夜十二点半特地打电话来骂我为什么介绍这么一本废话连篇的历史书“我忍了半天才看到一两句有真材实料的句子!!”哈哈,难道她刚好看到吕不伟的“意识流”?其实后半段还有几乎可与琼瑶小说相媲美的一章呢,看这样的历史书总是让我乐不可支。

  不过感觉比较适合我的还是《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点面俱全,既有大局面的描写也有个人命运的分析。不知道是不是职业病,我对历代朝代的经济运作方式特别感兴趣,尤其财政税收徭役等方面,这两本书能最大程度上满足我的好奇心。

  《开放的帝国》读后感(四):浅陋可笑,抑或新视角?

  浅陋可笑和新视角往往只有一墙之隔,甚至大多时候,连一墙之隔都没有。

  外国人研究中国史的著作,几乎无可避免地都有相当多因为无法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而发生的笑话,有些甚至到了周星驰电影的级别。但是从这些好笑,为中国传统史学所鄙视的地方,又往往开出新视角的花朵。

  当然,这本书有些地方真的是……一个对中国传统史学和史书有一定涉猎的人,完全可以把本书当做笑话书来看。

  仅在前言部分举几个例子:

  1.“中国人实际同时信仰儒教、道教、佛教三种宗教”

  这是同时信仰三种宗教,抑或只是信仰一种混合宗教,又或者中国人根本无西方人所谓“宗教信仰”的概念呢?个人倾向于最后者。

  2.近期出土一份秦朝低级法律官吏的“法律手册”

  “秦代法律明确区分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的不同,以及合法溺杀病残婴儿与非法杀害健全婴儿的区别”

  由此,作者得出一个诡异的、似不相干的结论:因此秦朝被推翻,似乎并非是因为秦始皇乃暴君,而是“人民反对他选择无能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

  这基本上可以认定是一个赤裸裸的西方人用西方思维误读中国历史的例子。大概是西方人视角中,有严密细致、相对公平且被切实执行的法律,则必然不可能是“暴政”?

  但也有一些可认为是新视角的:

  1.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个没有饥饿、痛苦、贫困,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没有妇女的”城市。

  这个视角确实新颖独特。

  2.法显从印度和佛教视角称中国为“边国”,甚至有一个侍从不愿意回到中国,要留在印度,称“愿不生边地”。

  应该说,这种类型的“西方中国学”是一种矛盾共同体,倒是那句土得掉渣的话比较适用:“批判地吸收”。

  对于西方中国学提供的新颖视角,倒是不妨拿来。但当世多的却是对西方盲目崇拜的人,似乎西方人的观点全是新颖的,“科学”的,那倒的确是很白痴的一群人。

  《开放的帝国》读后感(五):一本相当不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我们都学过中国历史,在初中就学过,但有几位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有几位对中国的历史有哪怕是一知半解的了解?在初中学历史,恐怕除了感觉中国的朝代与皇帝像走马灯式的换,中国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中国的统治阶级永远腐败无能,中国似乎永远都处于混乱之中或者盲目地相信中国一切都领先于世界之外,还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恐怕只有无尽的原因、意义与深远影响了。这样的历史教材,损害着我们的历史,也在毒害着众多学生的心灵。说实在的,在学完这样的历史之后,我是再也没有兴趣打开这样的教材。

  对中国的历史重新感兴趣,还是从看海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开始的。慢慢地接触了一些书籍后,才知道原来中国的历史这么的有趣,原来中国历史中还隐藏了那么多的东西。对于历史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并直接去找相关的史料来看,才发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真是很害人。

  芮乐伟·韩森的名字并不算熟悉,这本书是我女儿从图书馆里借来的,我随手翻了一下,就放不下,竟一直读了下来。这是一本专为国外大学研究中国历史的学生所写的教材,写得浅显,但并不简陋,相当易读,而且不乏新鲜的视觉及观点,还引用了相当多的现代考古成果及新的资料。它涉及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方方面面,既在朝代的更迭方面用力,同时还不忽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读来相当有趣。她对许多的历史事件都有自己的观点及判断,虽然很多并不赞同,但却给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读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如果能将这样的书直接拿来作我们中学的中国历史教材,那该多好,孩子们会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也会吸引很多孩子加入到中国历史研究的行列中来。

  书中关于中国在公元1600年前的历史的划分也很有意思。公元1600年是很多海外汉学家非常注重的年份,许多人将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野划在这一年。1601年,利马窦正式进入北京,中西有了面对面的接触。芮乐伟·韩森将这一年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1200年到200年的构建中国时期,公元200年到1000年的面向西方时期,公元1000年到1600年的面向北方时期。这是相当有想法的,如果从她的这个划分再去看待中国历史,也许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开放的帝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