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惊恐和崩溃》是一本由查尔斯·P.金德尔伯著作,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惊恐和崩溃》精选点评:
●我记得您的演讲,膜拜中
●看注释就明白,作者真的看过那么多书?..
●关于金融危机的经典之作,将金融危机的诱发、拓展等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读后深受启发。
●20120828:略读,今天来不及读了,记在28号,[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金德尔伯格.扫描版.pdf
●不过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准备再看两遍~
●1978年本书出了第一版,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对较早前危机的更多研究,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有必要对第一版进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经济的崩溃促使本书第三版的诞生。
●外部冲击——过度贸易——货币扩张——风云突变——信用骤停
●催生了我的一个想法, 可读性不高,但是这样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历史资料掌握极其详实。
●我报告的课题之一
●虽然以剖析历史案例为主,没有什么理论阐述,但是还是比想象中的要沉闷,可读性不是太强,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疯狂、惊恐和崩溃》读后感(一):Notes
1. 不同人的理性程度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理性程度也不一样
2,根据历史经验,泡沫的破裂常常源于一些小的负面事件;或许在高点时,精明的投机者已经蠢蠢欲动了,一看到一些负面事件,这些人便急忙跑路。
《疯狂、惊恐和崩溃》读后感(二):《疯狂、惊恐和崩溃》
这是一本阐述金融危机史的经典著作,我十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粗略的看过英文版的。记得那会教授只给了一周的时间阅读,还要准备一个presentation。现在重读了一遍,还是收获很大。历史上,各国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拖!用一切办法将本来已经应该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的延缓,以便可以争取更长的时间准备和应对危机。但是效果并不好,其结果往往是让一场可控的危机,变得难以控制。从这个角度上讲,执政者、police makers,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对某些严重的金融危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没有数学背景,又想了解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解决方式的读者,全书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和证明的过程;反而却辅以大量的事实、例证等等。实际上,金德尔伯格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数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特别是在决策者非理性的情况下。正如他自己写到的:“今天的经济学坚持任何内容都应以数学的形式表达。旧的思想装上了数学符号就变成新的了。真正的问题是,这些数学是否帮助我们加深了对经济现象的理解。”
《疯狂、惊恐和崩溃》读后感(三):翻译,还是翻译。。。
这本书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次实在没看下去,到期后续借了一次还是没看完就还了。想想不甘心,觉得内容还是很有价值的,就又借了来看,在第二次续借到期前拼着命翻完了。几乎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印象。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人评价说原书写的很不错。然后在对冲基金风云录2里看到主人公在看这本书时得到了老板的嘉许,夸他有品位。。。
天可怜见啊,我们的品味都被这蹩脚的翻译给糟践了。。。
当然,同是学外语出身的,我对翻译这类专业书籍的难度心中有数,只不过没有这金刚钻,就不要勉为其难地去揽这瓷器活了。另外出版社也不要只想着省成本和赶速度,这类名著,就应该找学贯中西的大师以及在研究金融危机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共同把关审稿,必须得搞成精品才行!
这是所有专业书籍的中译本的通病,看了这么多译本,阅读起来不吃力的还真没几本,叙事为主的传记等还好,专业性强一点的著作就根本别指望能享受阅读和思考的乐趣了,基本都是在猜原文到底是啥样子,怎么能从现在这么个别扭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原意。
算了,有发牢骚的时间,挣钱,买原版,看原著去。
《疯狂、惊恐和崩溃》读后感(四):有很多问题
上个月才想起来看看金融危机方面的书,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去年乱翻的时候也翻到本日本人写的,没记住谁写的什么书,只记得书的最后预言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在最近几年肯定不可避免。
这本书对美国金融危机也做了预言,看过之后,不解的是,为什么众多经济学家都一直同意的结论,却长期不为人所知,是市场的信心太强了?还是人们真的从不关注风险?
如果说个体人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缺乏理性的分析和有效的信息来源,那么,规模巨大的银行、跨国公司、国家呢?他们应该知道这一切吧,危机的雏形应该在几年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难道那些以此为生的人会注意不到?
在灾难面前,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假设某些人预先知道了危机会来,只是不知道那天会来(肯定不会太远),而另一些完全没有察觉,在面对危机的时候,难道同样是没有准备的?
也就是说,美国在危机爆发前是否做出了某些准备,还有银行、企业?有准备的一方必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准备。
接下来想,危机之中,谁会最终收益?哪个国家、哪个阶层、哪一小撮人?谁会最终承担这一切?没有准备的人会遭遇到什么?
危机是哪些人引起的,他们会得到什么,是惩罚还是好处?
最后,你站在社会的什么地方,该如何自处?
《疯狂、惊恐和崩溃》读后感(五):只是感受而已
《疯狂、惊恐和崩溃》的作者是MIT资深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1978-1998年出版了四个版本,对从二战之前的金融危机史和之后在全球不断发生的信贷扩张和经济泡沫历史中进行定性分析。全书并没有像其他金融类书籍一样,借用数据来分析问题,加上这类专业书籍在翻译时总是引用晦涩的解释用的专业语言和混乱的语言逻辑,导致这类本来就很难让人弄明白的专业书籍在第一遍读后有些不知所云。但是读罢,依旧还是有些要说的东西。
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人性上来看,大众的投机行为重来就没有消停过。各式各样的投机商品,不仅仅局限于股票债券,商品、房屋、土地、甚至1636年荷兰经济“泡沫”的主角郁金香,一切可以使大众相信“能交易成为金钱”的物品都能在市场中博得人们的眼球。最让人关注的投机市场便是股票。在股票市场参与角色甚多,但数量最庞大的那一堆人对市场的掌控还不如寥寥几个大户对交易的影响。书中有对所谓“内部人”与“外部人”进行描述,“内部人”的权利大致是“知道你不知道的”、“让你知道想你知道的”,因为人性从整体上看是那么的统一清晰,也难怪普通的投机者因为心中的冲动情绪自愿踏入别人的“蛋糕”中。想起以前看过的文章,普通人的心理大概是看别人交易成功后,按耐不住想要试一试的心,失败时以交学费态度评价自己行为,事过之后如往常一样进行工作生活。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断重复。在我看来,不如先学习一下知识,多去读书,了解一下常规的知识,不要让贪婪在一开始就蒙蔽住自己的双眼,如金融历史上的“大众”一样愚蠢下去。毕竟市场只有通过信息充分的聪明人的博弈,才能完全自由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