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话》是一本由陈平原 凌云岚 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人茶话》精选点评:
●品茶如品人生,思想与文字的高低一看便知~
●陈平原教授编的,不过据说他现在一丁点茶都不喝了
●冲淡,一如龙井。
●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这书很好很好。
●品茶小品
●带点旧式词话“踏雪寻梅”的古朴味道,“茶”就此成为一种长期的人生意象。
●汪曾祺、黄裳、唐鲁孙、张承志等几篇不错。众人谈茶,境界高下立现。
●不错,很不错
●其实我觉得周作人的文章不好看……= =
《茶人茶话》读后感(一):感觉就像大口吃绝对精瘦的牛肉,没有筋筋拉拉的牵绊
床头好书,一口念到过瘾。三联的这一套我都勉力搬回家来了。
周围少有人能交流到如此的细节,这本书就像骤然涌来好些和自己一样钻研却不过分讲究的茶客交流不太学术的心得,畅快畅快。
《茶人茶话》读后感(二):什么茶是好?
什么茶是好?
贾平凹的朋友请大家吃茶,一再诱导众人,皆品不出味。公布茶源,众人皆惊:好东西为何无味?茶也讲名分,不随内心。
听说这样的茶好,确实味道就好,说这茶昂贵,就果真品出特别的味。
世界大同,凡事如此规律。人以类分,不同行业,求碗饭吃,何必撕下皇帝的衣裳。知识确实能产生光辉,没知识开个书店也能借光。
我就觉得,不管什么茶,滚烫的开水泡着都好吃,开书店的人就一定了解书?
《茶人茶话》读后感(三):关于三联
又是三联出版的
可能有的时候觉得宝宝对三联情有独钟
但是那么几年的读书经验告诉我的也不过如此
出版社实在是选择书目的一个标尺,其中一个
听闻一代出版大家范用先生仙逝了,不免有些难过
范用先生一生酒多、书多、朋友多
他的很多朋友,如:冰心、徐志摩等都早早的离他而去了
此去用家人的话说就是去会老友了
范用先生对中国出版业几十年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投射到今天的三联与我们,都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此书现在在昆明已经买不到了
爸爸对茶突然感起兴趣来,就借来读了几日
其中大多是明国至今的文学家对茶和茶馆、茶文化的一些见解
是谓“闲趣”,无事的时候或可拿来把玩,就其根本还是民族文化的问题
《茶人茶话》读后感(四):短评《茶人茶话》
陈平原曾言:“酒和茶不止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饮料,它对人的身体,对人的气质,对人的情感,对想象力的驰骋,都会有所影响。”这是写进书的话。现场接下来还有一句:以此谈论中国文学,唐的精神属酒,宋的意绪近茶,我嗜茶不能酒,所以难于将唐宋打通,只能期待茶酒双稔的后生云云。虽是戏言,不能说没有道理。
此书选民国以来谈茶文字凡70篇,分“茶雅”、“茶俗”、“茶话”、“茶事”四辑排列。这当然是便利分类检索阅读的“科学精神”。如果换一种编排法,以文章写作年代为序,逐一读下来,也自有别样的况味。民国文人多喜欢从大处着眼,如《说茶》、《中国人与茶》、《外国人与茶》这样题目,非有“世界眼光”与“天下胸襟”莫办,隐隐中总把茶事与人世暗相勾连,说是关连到知识分子对自身处境、生活态度的重新定位,怕也有几分是实。当代作家则多喜欢谈具体的茶道与际遇,知识性更强,终归格局是小了许多。或许只能怨从前的好作手太多,该说的,都让他们说得差不多了。
《茶人茶话》读后感(五):一种情怀
对于吃喝散文向来没有什么抵抗力,这可能也是我喜欢汪曾祺的文章的原因之一,他的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多半是要加上点饮食文化的,这样一来勾起了读者的口腹之欲,与文章中的情景相互呼应,使得为文的层次一下拔高了。
我看过一些喝茶的论茶的文章,而且爱看,尤其爱看把喝茶这件事和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本身的文章。但是事实上喝茶这件事本身于我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茶水这种饮品在我的生活中远离主流,只是偶然骚情,上来一点人文情怀,才会捏上一撮到瓷杯里,冲上热水牛饮之。至于说品出个一二三四,甚至于达到卢仝的灵台清明飘飘欲仙之境那就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我也就能喝出来那个是红茶那个是绿茶,再无其他。
然而为什么我会对于那些茶人茶事喜闻乐见呢?
我想,这大概就是源于对一种清新洒脱又充满热爱的生活态度的喜爱。
酒能消愁,茶能醒脑。
然而以酒消愁愁更愁,而且平添颓唐,无济于改变现状,借茶醒脑,孜孜不倦中又显俊逸跳脱,且茶叶之碧绿褐红或显生机或显优雅。
英国绅士的下午茶,已经不单单是品茶,下午茶时间,更是给一天的忙碌找一个出口,让自己放缓节奏,放松心情,这叫懂生活。老人起来先在炉子上坐一壶水以泡茶,先把茶喝透再开始一天,这就是讲究,养生之道也在里头。
所以说单单是喝茶,没有什么,茶叶的香气往往也并不是书里写的那么让人痴醉,只是那种情怀,那种爱生活爱悠闲爱自由的情怀,让我等茶盲亦对杯中香茗玩味再三。这不是叶公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