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小波十年祭》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7 04:18: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小波十年祭》读后感1000字

  《王小波十年祭》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十年祭》精选点评:

  ●其实读本书,最想读的还是那些小波的访谈,以及对他的回忆,而不是那些所谓的评论文章。。。

  ●暂时的评分,对于还没有接触作品的人来说,读了一半,评论部分晦涩难懂,道行看来还不深,不过让我知晓了王小波的作品和他的为人。

  ●他夫人是性学专家。。。SO~

  ●评论并不是很想读

  ●缅怀王小波的一些文字,他的忠实粉丝可以买来一读吧。

  ●你是所有人的王小波,你是永远的绿毛水怪… 但是你只是李银河的“愁容骑士”

  ●79/。。我又做了没看完作者全部作品,就看别人对其人&作品的评论的事。

  ●总是觉得我不够了解他..仅仅从这本十年祭里..

  ●为了写论文而把里面关于性的文章都看了。有一些在《王小波研究资料》里收录了。看得出李银河的用心,但是文章的质量有一点参差不齐。学术价值比不上那本《研究资料》。

  ●看着那么多人怀念他,我开始觉得他的作品一定能被传播得更广泛

  《王小波十年祭》读后感(一):只读了前半本

  读这本书之前,是抱着了解真实的王二读的,书的前半部分,特别是对其母亲和哥哥的采访确实让我了解到了真实的王二,就这一部分来说推荐读,但是后面都是一些文人对黄金时代的品评,上纲上线的东西越看越没兴趣,干脆不读了。

  《王小波十年祭》读后感(二):王小波无需别人帮忙解读

  我读王小波的时候,大约在高中,好象那时候基本没什么人知道他,我读的很爽很过瘾,也有写地方不明白。我没太理会,果然,过段日子再看就明白了。我以后也没再买他的书,人都挂了,作品不会变多了。

  我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王小波,我们在他的望远镜里看他,都看到不一样的他,无需别人帮忙来解读,当然,祭奠他,我们支持,我们想和他一起玩,可惜他活着的时候我还太小,小到还没去过北京。。。

  《王小波十年祭》读后感(三):十年

  王小波走了十年了,我認識他卻還不到十年,也不過是一兩年而已,可是,就是這一兩年,讓我成長。

  想起那首十年,記起羽泉十年的十又二分之一,記起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江湖夜雨燈十年,再過十年,也會還有人記得他的。

  這只是十年,還會有很多很多十年,等他。

  《王小波十年祭》读后感(四):王小波——一个充满智慧的文学骑士

  

窗外的雨从昨晚开始下,刚刚停了,随着翻动《王小波十年祭》的最后一页,电脑右上角的关闭符号给这具有十分凉意的夏雨做了一个完美的敬礼。

十分清楚地记得李银河女士对王小波的评价是他是一个浪漫的骑士,一个独行侠。透过闪烁着电子光的电脑屏幕,我看了一篇又一篇对王小波的祭文。随着这充满温情书页对我情感的灌输,以至于在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就像是在和王小波进行文学上的谈话交流。这种具有充沛情感的文字,让我对王小波的事迹和思想有了更大的兴趣。

王小波一个具有智慧思想力的作家,他不同于和他同时期的写作者,他的思想通过具有戏谑、幽默、狂欢、自由的文字不羁地表现了出来,他对文坛的这种写作思想的贡献,在我看来,在那个具有文学局限性的时代中,是无人可与之媲美的。他的作品在我们看来远离了现实,其实不然。他的作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和超前的思想,通过具有想象力的文字,表现出了他的主观看法。王小波的那种通过狂欢的文字表现从思想深度的写作的能力和表现欲,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十分具有开创性。

他曾经说过,《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刚看的时候也许会觉得“黄”,但是当我了解完王小波所经时代以及他个人经历后,当我再看时,我会觉得,我仿佛就是王二一生的旁观者,性在文中更多的是表现了人的原始本性。虽然《黄金时代》中的性没有劳伦斯描写的美,但是它很真实,带有十足的想象力而又客观具体。而也在此时,我对王二的一生不知为什么,竟然有些崇拜,是自由吗?是放达吗?是性爱吗?是年轻的热血吗?我也不知道。

小波不同时期的形象和充满理性、自由和智慧的头脑,在小波不同时期认识朋友的不同祭文下显得相得益彰,越读越能够从笔者的感触中得到共情,小波真是一位十分具有智慧和人格魅力的文学家呵!只是很可惜的是英年早逝!他连晓阳回他的e-mail都没来得及看就离开了这世间,若小波能够在再人间几年,相信文坛必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王小波十年祭》读后感(五):记忆之河

  王小波写的随笔里提及其师承。如此,一个人读书写字,似乎多要说师承。如果说时至今日,我写字读来也还能算清通、有物,像聊天自然,想必它得益于王小波的影响。后来又受苗炜、陈丹青等作者的影响,而苗炜也那样喜欢王小波,喜欢《绿毛水怪》。

  上高中的时候,有早读和晚读,语文课本上老师叫背诵的古诗文没背下,我却老喜欢拿《语文读本》来翻看。我是在那样的一个晚上,翻到王小波《 < 我的精神家园 >序言 》,那是一篇读来与以往文章不同的文字,觉得它如此通畅、言之有物、娓娓道来,在所有文本里独树一帜。

  那是我与王小波文字的初识,已是高三。我才记起,高二的一日,我在新华书店胡乱翻书,有两个女孩靠过来,接着,一个女孩对她那个同伴惊喜叫道:“嘿,看,这里有王小波的书吔!”而我看到女孩此景,颇有一丝的不屑,觉得什么什么呀,必要大惊小怪的。因为当时,我对王小波及其作品一无所知。我未认真看清她们,靠着余光和她俩的声音判断,两个女孩像初中生的模样,最多也就是高一。这我的不认真,当然不是出于不屑,而是正视别人多少使我感到不由的别扭,尤其对不熟络的女孩。当然,现在我才知道对话的时候,凝视对方是一种尊重。

  换至今日,我想当时我该会是多么厚着脸皮地向前去,唐突跟她们交谈王小波,问她们平时所读所看,问她们怎么很多女孩都去读郭敬明读萌芽读所谓的青春文学的时候,她们怎么会喜欢上王小波呢,还要请教, 还会索要她们的联系方式。很多次想来,都不无遗憾。 我是多么后觉后知啊,对王小波。

  后来,像冉鱼写刘瑜的时候写的:“ 我差不多就是这么和人聊天的: ‘ 读刘瑜吧! ’ 然后迅速圈定该同学为同道。 ”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也就是这样跟人提起王小波。要有朋友问推荐作者和作品,我便告知,读王小波吗,读王小波吧,他的两个随笔杂文集,还有他早期的小说《绿毛水怪》、《地久天长》,我很喜欢,看看吧。然后,还担心人家不在意,重复几遍,生怕不被人家重视。

  在我看,向他人推介自己喜欢的书,分享其文字,无外乎是对一种情感品质的认同,尤其对其作者。所以我不如钱钟书老先生所想,我吃到合味的蛋,总想方设法不顾其他想知道那只下蛋的母鸡。所以,喜欢翻看王小波的书,也喜欢翻看王小波的爱人李银河编著的《王小波十年祭》。

  那本书里,有的作者文字碍于编辑邀约写出,所以读来尴尬;但真情淌露的,如王小波的兄长王小平所写《忆小波》、《艺术的内丹》,如刘晓阳的《地久天长》,如邢小群写的《你很寂寞,所以你走了》……叫人难忘、不忍。每一次阅读,见字如晤,我都试图编织那个我所深爱的作者,他举止、言谈,他谈笑与低沉间的形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小波十年祭》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