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是一本由顧準著作,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150,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精选点评:
●中国人写的难得的关于民主自由的一本好书。
●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从希腊罗马到中国史官
●膜拜
●每一本学术著作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对哲学缺乏修养,没有研究过马克思主义著作,更没有学习过反杜林论,所以我在辩证法与神学那一部分读的很吃力,一知半解。
●正像封面上吴敬琏说的那样,先生水平太高,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先生知道得太多,想得太深,看起来太累,理解起来太吃力
●good
●无论多少言辞也无法表达我对这个在中国历史中最黑暗的迫害时代,仍坚持理性和理想人格的敬意。
●对我影响最大
●201311. 有效的阅读有价值的思考有影响力的读书笔记。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一):用哲学的眼光来读历史
理想主義似乎是西方哲学史的正宗,它与古希腊哲学,与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集大成者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根殖于黑格尔哲学之上的。
經驗主義的大师是崇尚归纳法的培根,后来还产生了罗素、杜威等。
顾准是經驗主義的信徒,他早年入了党,但晚年看好的却是培根、罗素与杜威。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二):基督教并非独断和反经验主义的
基督教的确认为绝对真理在上帝那里,但同时强调人的智力在隐秘而难以揣测的神面前是弱小而可笑的,所以在探索神的逻辑之路上,是小心的经验主义的。欧美的新教传统与科学昌明并行不悖,是实例的解释。
在信仰层面的理性主义,和在探索物质世界的经验主义,个人觉得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如果把彼岸世界的绝对真理用于此岸的现实世界,就等于狂妄到人脑等于上帝。
所谓独断者,就黑格尔,马、恩此类狂夫,才胆敢说“历史就是按照我的论断发展”。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三):书名叫西方哲学通史笔记更为合适吧
《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是70年代初写的,当中经历了顾准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到怀疑信仰的阶段。台湾书林出版社出版。
原本以为会充满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观点在当下失去理解语境。其实没有,即使40年后依然经得起推敲,被盛极而被时间大浪淘尽的意识形态丝毫没有在他的思想中留下痕迹。
这是顾准的私人读书笔记,对西方宗教史进行了梳理(即便顾准这么做是想找到发源于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脉络),“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反对党”,还夹杂着各种文明的发展的总结,“他比他同一时代的人早走了十年”。
看了两章后,拿出了08年买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通俗阅读,罗素也是大家,但理解自己缺乏文化背景的历史总是难的,当年囫囵吞枣消化艰辛,顾准举重若轻的解读可以作为提纲挈领的讲义,“原来如此”。
补课中,哲学的书08到10年买了不少,当时我对未知世界是有多旺盛的沟通欲啊。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四):绽放经验主义之花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希腊城邦制度》是一个脉络下来相辅相成的。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实际上孕育了古希腊文化中科学、民主的基因,进而影响到西方文化中的经验科学以及共和自治等精神的形成。所以,这两本书可以放到一起看一看。
先生是真知真善的共产党人,从他笔下表达出来的共产主义理论,是基于经验主义的客观理论,而且先生在上世纪最黑暗的一个时期内提出了这样一些见解,这是让人最为佩服以及感动的地方。先生提出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是在阐述我们面对真理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时,应该用经验主义的态度来做出合理的判断。乍看来觉得,先生提出这样观点,应该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或功利主义特质的人,然而,阅读后会发现,先生对于真理与理想的追求,实则是最为浪漫主义的情怀了。这样的真知真见,是我们这样的体制下所缺少的。实则先生追寻的真理是用经验主义不断完善的真理,是抛开了意识形态与口号的理性分析,让人钦佩。
《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读后感(五):半路出家
说半路出家,是指治学的方向。
不同于王夫之、顾炎武、梁启超,顾是感觉到自己所接受的解释框架支离破碎、不足以解释自己所身处的世界,所以才打算拒绝一切,从东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追溯——这一点也颇似笛卡尔。但他的学养确实太浅浮(会计是技能),没有王、顾、梁有儒学涵养,也没有笛卡尔有经院哲学底子,不能使自己信服地对世界做出判断,所以只能从“经验主义”出发,先各来汲取一些。
这是不是注定了他最后只能回归“经验主义”?
笛卡尔和王、顾、梁的底子,都是以解释全部世界为旨归的传统的学问。所以,如果一个人经过现代学科(技能)训练后才与顾发出同样的疑问,顾这种半路出家的模式无疑是一盏、也是唯一的一盏明灯。
但最好(如果以对全部世界的把握为“好”)的当然还是从一开始就不要接受现代学科(技能)训练。。。
虽然顾留下了让人唏嘘的结局,但还是有不少人渡劫了,所以这条路倒也走得通,而且既然有人走通了,就不会放任这条弯路继续弯着——算是好消息。
最后,虽然所有人都要对顾的悲惨命运唏嘘一番,但如果陈敏之的后记可信,我们后人应该替顾惋惜、因为他自己也一定惋惜,早年失学为生计所迫做了多少无谓的事,和多少无谓的人周旋,却没有早早发现自己的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