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宽的马车》是一本由孙惠芬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7-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吉宽的马车》精选点评:
●女作家从男性视角出发的爱情观。 人物爱情关系真是乱,城市在作者笔下呈现的是混乱污浊。好像黑牡丹、水红、林榕真、井立夫等等人之间的关系是乡村人进入城市之后无可避免的悲剧。 “我们其实刚刚从此岸来到彼岸,就发现彼岸又变成了此岸,就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彼岸?……是不是不管是城市人还是乡下人,都有自己永远追不到的彼岸呢?”
●很多语言的描写让人心里一惊 还不错啦
●可能因为作者是女性,叙述上总感觉找不到重点,很拖沓
●飘荡的凄魂或黄金垒上红颜枯骨 万千沉默而压抑的嘶吼 不及故乡那一抔黄土
●新时期小说关注边缘人物底层人物,讲述农村人进入城市的生存状态,语言比较质朴读起来蛮舒服
●真没必要写这么长,在中图花了9个小时看完,觉得有点不值。 还有我觉得申吉宽就是强奸!
●同一个歇马山庄,却啰嗦了许多
●太长了……实在不想看完了!底层打工文学,被迫进城的申吉宽没有高兴可爱,不过挺喜欢他身上的诗意懒汉的气质。小说的语言过于散文化我讲真喜欢不起来……
●故事不错。很喜欢吉宽的那首歌。只是感觉《昆虫记》和西西弗斯在这里有些拧巴。另外词句不够简洁。
●前面对于吉卷乡村情感的描写很喜欢。民工的生活当真如此?
《吉宽的马车》读后感(一):人类本质不会变
虽然是90年代的时代变迁,但丝毫不显得落伍。
作者是在讲人啊,契合时代背景而已。
也许只要人类还存在,本质还是不能改变。
人类本质是是一样的,处在什么位置,都很焦虑,都是屎壳郎,都是西西弗斯。
作者对城市的思考让人觉得很不错,仿佛就在说自己的感受。
也许人做事本身就是需要理由来说服自己的。有时是人找理由,也许是理由找到了你。
吉宽最想要的是和许妹娜在一起。黑牡丹最想清白的名声回乡下。
在努力的过程中,往往忘记初心,结果就变了。
虽然是普世的成功,但是这不是他们心里想要的啊。
人岂不是总是如此。
《吉宽的马车》读后感(二):边界
读于18.3.17-18.3.19
这是一个农村与城市的故事,转折是从小老板李国平对缝失败开始的,歇马山庄的人们从对城市的向往变得对城市不信任,农民从争着去城市出大力变得选择在农村种地过安稳日子。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农村,潮流在变,人也在变。而吉宽的改变是因许妹娜开始的,从只赶马车的“懒汉”走到城市成为装修公司的“副总”,村民口中的“小老板”,但从“我”的叙述中却从未感到快乐和骄傲,整篇文章语言轻松甚至诙谐,读来却沉重。
如果说主题是农民工底层写作,二哥更适合作为主人公,他为了不饿肚子,让家人过好日子,毅然到工地出大力,苦日子却回报给他肝癌和早逝。也许这才是许多农民务工人员的悲苦命运。文学不是生活,不是所有的申吉宽都能遇到林熔真。
小说开头提到了几次“边界”,农村和城市的边界,申吉宽在遇到许妹娜之后好像才没有了边界。文章名字为“吉宽的马车”,马车是吉宽与农村联系的根脉,是他农民身份的代名词,无论他在城市如何发展,城市与农村,理想与现实,文本与生活终究隔着一层边界。
《吉宽的马车》读后感(三):孙惠芬《吉宽的马车》——中国农民的“变形记”
经老师推荐,第一次阅读这类兼具“农民进城”和“底层写作”的当代文学,《吉宽的马车》读后感觉非常真实,写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广泛而普遍存在着的“民工现象”,但它又不只是简单的打工文学,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它借吉宽的故事写出了进城农民的精神危机和传统的乡土文明在中国大地上无可挽回的崩溃瓦解。 初读《吉宽的马车》时联想到《骆驼祥子》和《人生》《平凡的世界》,但是三四章读下来发现《吉宽的马车》并不是纯粹的揭示个人命运,并不仅仅是讲个人斗争,而是揭示一种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社会现象,凸显的是乡土文明在城市化运动中的发展危机和精神困境。吉宽的故事仿佛就像发生在身边,因为自己家里人就是典型的农民工,自己也曾作为暑假工进过城打过工,读完小说之后之后不免引发一些思考,关于当下社会的庞大的群体“农民工”,关于当代乡土文明和城市文明,关于守住乡愁和城镇化运动之间的矛盾。 主人公申吉宽是歇马山庄最后一个进城的男人,他是一个懒汉,已经三十岁了还宁愿固守贫穷好吃懒做不愿意随波逐流进厂打工。吉宽喜欢看法布尔的《昆虫记》,他自比为“虫子”,不愿意“吃另一棵树上的叶子”,曾经有过的一次短暂的打工经历让吉宽本能地讨厌“坚硬的城市”,“我不但没看到那棵树上有什么好吃的叶子,反而觉得自己就是一片叶子被城市吃了”。但紧接着许妹娜的出现让吉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一场糊里糊涂的爱情让吉宽决定做“那个不得不掉头的蚂蚁”,开始尝试着进入城市,于是小说后面就开始转到叙述吉宽的城市遭遇上。进入到城市打拼的吉宽遭遇了百般挫折,但也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他遇到了三个男人和三个女人:林榕真、李国平、井立夫,许妹娜、黑牡丹、林榕芳,他为了不让许妹娜看不起,为了拜托乡下农民的身份,为了有钱和许妹娜结婚,努力创业,在林榕真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到公司副总的位子,林榕真被判死刑之后,他妹妹又重新唤醒吉宽的斗志,让吉宽大赚一笔,最后光荣地回到家乡歇马山庄,可是他发现许妹娜不要自己了,故乡也难以回去了,自己的马车也没了。 吉宽的遭遇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他代表了农民工的普遍命运和生存状态,他们在城市里都是“边缘人”,生活在最底层,权益无保障,肉体被城市残酷剥削和压榨,精神无法融入城市。原本在农村快乐生活的人们进城打工,努力挣钱,希望能拜托乡下人身份,融入城市,但是大部分农民工都不如林榕真、黑牡丹那么成功,大部分农民工还是要回到家乡的,可是精神上却找寻不到故乡了。 像吉宽这样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的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贫穷,他们希望进城打工、创业改变自己现有的穷困生活;二是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人们认为进城可以找到财富、机遇,能证明自己的能力;三是传统的乡村伦理观念改变,人们认为城里人更有本事,这是城市带给人们的虚荣,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在城市化运动中,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群人,是流动人口,是“漂泊者”,是弱势群体,是肉体和精神都受到压迫的最底层的人群。 城镇化运动过程中,经济效益至上的理念最终导致的是乡村空心化,城市具有绝对的优势和吸引力,城市不断压迫乡村,把农民赶离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乡土,壮年劳动力都走了,年轻姑娘也成为“外来妹”、“打工妹”了,村中冷冷清清,只剩下了一些老弱和留守妇女在那经营缺少资源的土地。从一定程度上说,城市化使乡村里的农民、土地、资源、文化变成城市的附庸,导致乡村的衰败和破落。所以近几年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发展的这类危机,提出“守住乡愁”、“振兴乡村”、“新农村建设”等口号和理念,并慢慢地结合实际情况让乡村在城镇化浪潮下能更好地发展。
《吉宽的马车》读后感(四):谁是“垃圾”?谁是“有用之材”?
“我们这些时代的垃圾终于变成有用之材,而将我们变成有用之材的条件,是我们必须为这时代制造垃圾。”
“我们这些时代的垃圾终于变成有用之材,而将我们变成有用之材的条件,是我们必须为这时代制造垃圾。”
被内容简介里的这句话吸引来看了这本书,因为它直指到我们日常生活的部分真相:用极其匮乏价值的劳动,来维护对于自我价值的感知。也就是说:做自己都觉得没用的事,来让自己看起来有用。
这是今天我们,尤其是城市里焦虑迷茫的工作者的普遍困境和经验。一本围绕着这个主题的小说实在令人期待。
然而小说讲述的是有关民工——进城做活的农民的故事,其实这也并不能说是让人失望的原因,放到小说写作的年代(2006年8月10号初稿、2006年8月25日二稿、2006年12月18号三稿)——民工这一新兴群体的出现,甚至是今天,比如同样的新兴群体——外卖员也仍然多少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有关垃圾和有用的戏剧性主题。相反,今天面对城市里熟若无睹的清洁工、环卫工、小摊贩、出租车司机、外卖员等,或者直接从乡村镇进城、或者进城读书毕业留在城里做这些工作的人群,以及进一步延伸到的城市本地人的“底层”,他们面对当下经济不仅是挂帅,而且是发展到个人生活的几乎全部的时代背景下,生活里有着怎样的窘迫、相对贫穷、自我认知等等深及本质的境况,甚至更有可探究的空间。
在小说里,“我们这些时代垃圾”直接的就是指这些民工,这些人从城里的活计里也并没有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对他们来说,是在“制造垃圾”。正如小说里民工对于装修一事的看法:我们出大力把墙砌好,然后因为装修的需要再拆掉,这不是玩弄人嘛。
在小说的叙事主体里,作者写了一个有关保持纯洁的道德劝诫故事:农村懒汉申吉宽为了娶回嫁进城里的情人,进城务工赚钱,面对城市的诱惑和玷污,最终保持住了自己农村人的淳朴、厚道的一面,傻人有傻福,赚到大钱。可以说这基本上是一个“圣杯故事”的城乡版本。
不过,作者在叙事之外,以细腻和富有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乡村自然风貌和生活场面,以此来和城里勾心斗角的酒席、交易相对照,表现出农村的勃勃生机和淳厚踏实。但对于农村人事的势利和世情冷暖也做出了有力的揭露。
只可惜这种对比最后的旨归还是小富即安、衣锦还乡。
大体上这么一个题材下,小说也做了一定的突破尝试,也把原来关于垃圾和有用的主题做了一定的拓展和深化,超出具体的民工群体,转而指向这么一群人,这些人被时代所抛弃,因而被视为垃圾。为了摆脱垃圾的待遇,有用成材,就要把别人制造成垃圾。
从阶层上来说,那些淳朴、宽厚、热诚的人已经跟不上经济挂帅的时代步伐,为了成为大家眼里的成功人士,就必须学习他们的连环算计、冷酷和自私,也就要把其他的垃圾踩在脚底,小说通过人物“虎子”的话揭示了这一点:“人和人是有阶级的,咱打一小就讲阶级斗争,阶级不一样,永远有斗争”。
在情感道德上,那些把爱情和婚姻绑在一起的人也落后了,也是“时代的垃圾”。农村里那些丑事还要偷偷摸摸的时候,城市里公开流行的是二奶,是情人,是需要的是你的身体/金钱/权力/名声等等的各取所需的赤裸裸的交易。为了成为对别人有用之材,那就只能加入到这场无休无止的交易里去,乃至于恋人之间最终争辩的是一场激情下的交合究竟是“不挑人”还是爱情、是两厢情愿还是强奸。
小说的一大亮点正是在于对处于情感纠葛里的一些女性新形象的塑造。在塑造男人上,小说对一整个家族的五兄弟的塑造说不上成功,人物形象(除了“我”)是静态的,是纸片人,在整个叙事的过程里没有改变,人物性格也比较单薄。相反,小说塑造出“黑牡丹”“二嫂”“许妹娜”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
这些女性一面温柔体贴、有情有义,一面从“就嫁一个有出息能依靠的”“有本事的男人才***”,到“等我独立了再跟你结婚”,到“你会跳咱也会跳,你会玩咱也会玩,咱玩得比你疯”,最终打破了依附男性,男人赚钱养家就是爱的男性思维,不断自我追问,自我探寻,正面描写了女性从依附到自我欲望的主动认识和表达、寻求经济独立和男女社会平等的自我探索成长之路。
这也是为什么小说最后并没有完全的大团圆结局,女主人公许妹娜哪怕和男人有了一个孩子,最终还是没有向男主人公屈服,随他回家过年,认同那一套男性思维。不过,小说最后对于独立女性的厌男症的有意无意的表露,以及她们追求刺激吸食毒品的叙述,即使有着现实的考量,也仍然显得不公平和落后。
但不得不再说一次的是,整体上来看,小说的叙述最终也只停留在民工这一层,而未达到人的层面,对于人物心理变化成长、自己以及他人复杂性格的描写,最后也停在了对城市“金规”的屈服和内化。最后几位人物终究还是向现实低头。
即使最后作者煞费苦心地把铺垫了大半部小说的“屎壳郎推粪球”的故事,统合到“西西弗斯”的神话上,与其说是对这一神话所包含的生无可息、反抗命运和荒诞精神的认可,倒不如说是“歪楼”到了小农思想里的轮回宿命观,人生无常的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