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黑塞诗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27 01:1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黑塞诗选》的读后感大全

  《黑塞诗选》是一本由黑塞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213图书,本书定价:9.9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塞诗选》精选点评:

  ●翻译出来成小学范文了

  ●真是,纯洁得一塌糊涂啊。

  ●技术宅拯救世界

  ●意译过头了

  ●我X,买亏了,德语对于我而言有毛用。

  ●翻译有一股旧时代的文青气息,看的时候有点出戏。黑塞的诗基本每篇都是花草树木皆悲凉,永恒不属人类,生的终点就是被遗忘……

  ●德语没学好,不敢打分

  ●诗歌怎么能少了激情和想象力

  ●依然疯狂迷恋散文诗,没得办法

  ●满口留香!

  《黑塞诗选》读后感(一):《黑塞先生》

  你常常泪流满面

  带着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孤独

  兀自沉入黑夜的深思

  你常常心怀感动

  在寂寥的湖畔之滨歆叹自然

  馈予的灵性启示

  你常常回忆往昔

  别去繁华世界后朝圣路的颠沛

  选择从不后悔

  《黑塞诗选》读后感(二):黑塞诗歌中的乡愁

  为了慢慢地提高德语,买了这本书。也为了远在初中时,一本黑塞的《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读此书时,我已远离故国,来到凡尔赛。因此,难以忘怀第二首诗,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乡愁:

  这一刻,我是这城里

  唯一的陌生人

  我心满怀哀戚

  把思念之杯一饮而尽

  不论我到哪儿

  总有炉火烧旺;

  但我的感觉总不似

  身在故国故乡。

  在中国的诗词之中,乡愁之主题特别之多。没想到,黑塞也有很多这样的诗歌,而且,其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可见东方西方,心同理同。

  再例如,第六首,《原野上……》

  浮云飘过天际,

  原野上凉风悲嘶

  原野上流浪着

  我母亲失去的浪子

  街旁黄叶飘落

  树梢群鸟啼喧

  山后的某处

  应是我遥远的家园。

  自18岁高中毕业,就一直在外读书、工作、再读书,留学。乡愁越积越重,越积越浓。但今日,终于渐渐明白,何谓“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起来,我已经两度“无端更渡”了,回想往事,唯余唏嘘。

  且再读一首黑塞的诗。

  诗集中第12首,《陌生的城》:

  少有这样的忧伤时刻

  当你在陌生的城中漫步

  它静卧在清寂的夜里

  月华洒照万户

  在塔尖与屋顶上

  朵朵云儿游荡

  似沉默而巨大的游魂

  寻觅着它的家乡

  你,突然被这凄戚的情景

  牵动了愁肠

  放下手中的行囊

  久久痛哭在道旁

  《黑塞诗选》读后感(三):黑塞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赫塞(Hermann Hesse),德国著名作家。赫塞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他对荣格的精神分析有深厚的兴趣,他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并对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有深入的研究。赫塞的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赫塞热爱大自然,其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赫塞的作品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五十三种语言,有七百四十二种译本,仅在印度,《悉达多》就被译成了十二种方言。《悉达多》是赫塞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曾几乎人手一册,黑塞成为美国大众的文学拜偶像。黑塞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被某些日本人称“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他一生阅读过大量中文书籍的德译本,如《道德经》、《礼记》、《庄子〉、《易经》、《论语》等,他曾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老子在德国目前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生活是两极的”。身为“个体心灵的律师”,入了瑞士国籍的德国作家黑塞隐居瑞士山村40多年,著有《悉达多》等极佳作品,1946年,黑塞因为“他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黑塞的著作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读者遍布全球,而他自己则是大量中国古籍的忠实读者。”对于庄子,黑塞也推崇至极,他认为整个西方文化史上还没有一部能与《庄子》相媲美的著作。谈及小说《悉达多》时,黑塞曾多次表示,他笔下的圣者虽穿着印度袈裟,但其智慧更接近老子而非佛陀。晚年黑塞对中国的兴趣,逐渐从老庄哲学转向儒家学说、佛教禅宗——就在作家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他的思想仍停留在东方,他仍在研读《易经》。他说 “我想弄清楚所有宗教以及表现在人类身上的一切虔诚的形式中那些相通之处,那些超越一切民族差异的、那些每一个种族和每一个个人都能信仰和尊重的东西”。

  《黑塞诗选》读后感(四):残枝嘎响的人生

  残枝嘎响的人生

  ——读《黑塞诗选》

  文:王瑢

  赫尔曼•黑塞,德国杰出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43年《玻璃球游戏》出版后,他没有再写过小说,但诗歌创作从未停止。《诗话人生——黑塞诗选》精选作者的270首诗,细分为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老年篇、晚年篇五大部分。本书的特点,大部分诗歌都附有解读式题解以及背景材料,这些文字串联起来,基本等同于一部作者小传。赏析之外,也为读者全面了解黑塞提供了一个详实的史料。黑塞多才多艺,一生著书众多,还创作有众多水彩画作,我的床头就常年摆放着一本《黑塞画传》。相比小说而言,我更喜欢黑塞的诗歌。言简意赅,琅琅上口,读来毫不晦涩。正如黑塞本人所说,“很高兴你喜欢我的诗,对我来说,一首好诗抵得上三部小说”。本书中,读者不难读到黑塞的许多鲜明性格。真纯淡泊,爱憎分明,不懈追求,又常常自相矛盾。经历无数生活磨难,两次世界大战带来心灵创伤,但诗人仍以他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留下诸多美丽诗作。

  我总觉黑塞就是他小说中那个站在纳尔齐斯对面的歌尔德蒙,也是诗歌中对几乎全人类的人性进行一次又一次放遂的悲情牧羊人。几分热烈,几分痛楚。读黑塞的诗歌常常能想到他的水彩画。乡间大树,丛林风景,世间万物的美。我很喜欢一张黑白照片,黑塞埋头写生,画面左上角是一栋古老的乡间别墅,太阳白得晃眼,其佘地方都是密丛丛的树。照片传导出一种宁静动人,而在现实中,黑塞的一生极少宁静,可谓跌宕起伏。

  黑塞的诗歌往往带着神秘色彩。灰暗暗的屋子,忽然一缕阳光,偷偷挤进来。叮叮当当。是黑暗深处一种神秘的亮色,我读它,会触摸到人性中最最微妙的东西——“我的面前,落叶纷飞/自生命之树,一片一片/今天还闪烁的东西/转眼消失不见/很快会有风/在我的墓旁呜咽”。

  黑塞性格中有一种与生俱在的犹豫,如同他复杂的人性,不可言说。那种微妙,读者分明就要感觉到了,却在诗歌中踪迹全无。黑塞说,“写诗首先是个人的私事,是‘世界在自我个体中的反射’,是‘我’对世界的抱怨,是沉思,是自觉自愿的孤独......”。人性软弱,又多情易怒,自15岁少年时期就患有抑郁症的黑塞,爱情来得迅猛也去得迅速。自己永远抵制不了被诱惑。读黑塞的诗歌,我不难感受到他内心的犹豫与煎熬,但现实生活中,黑塞却分明勇敢过人,于是我并不吃惊他留下那么多的裸体照片。山崖湖畔,柳树草垛,他十分乐意呈现,但可惜都是背影,说明他是有所保留的。这或许也是一种诗人的“留白”方式?

  印象最深是一张照片,八十岁的黑塞与他的那只老公猫——波菲。猫在前边走,黑塞在后边笑迷迷地爬着。黑塞应该有几分羞怯,又深懂诱惑,这是黑塞诗歌传导给我的。黑塞擅长于人性的分析,他说,“对我的另一种指责,我自己也觉得正确,人们轻蔑地谈论我对现实的意义,不仅我的诗作,还有我的小画,都不符合真实,我认为现实是人们最不需要关心的东西,因为它足够讨厌!”他这样说着,他的诗歌努力表达着,企图把现实中最最隐密的东西,以诗歌的形式,暗示给读者。这或许是诗人想寻求一种生活无奈的解脱?

  黑塞与许多作家不同,他始终在人性这片花地上漫步,以至最终自己也变成了一株植物。我宁愿相信他是一株玟瑰——“忧伤将面孔/搭在叶片上,顺从死亡/可你实在像首歌/载着最后辉光/在房间飘荡”。残枝嘎响,放出持久的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黑塞诗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