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页数:459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精选点评:
●还是读不了散文了 虽然每篇细细翻来还是能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一模一样的封面!!!!我最爱的梁实秋````
●我的最爱之一!!家中那本封面已经没了外皮,只留光滑的硬纸壳……啊,那段读雅舍小品的岁月真是欢乐无比啊~
●超级有趣的书,每每笑得不能自已。做这样的人。终于读完了。梁先生的智慧不用说,关键是他可以用诙谐的独特的语言来表达。怒啊,男人啊,狗啊都写得非常印象深刻,让人忍俊不禁以及深思。
●第四集差了点,有些篇章略显寡淡无味
●梁 张爱 舒婷
●有段时间很喜欢,现在读来,还是太俗了一点= =||
●内容五花八门,太水,不好看。
●去北碚看过雅舍 如今的文物保护单位已经不再雅
●看到那篇烧饼油条的时候,火车上就开始哭了起来
《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读后感(一):读梁实秋雅舍小品散文
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觉得他真是一个太可爱的老顽童.他笔下,雅舍鼠子肆意,聚蚊成雷,不能遮风避雨,而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老先生幽默,嬉笑怒骂,妙语佳言如锯木屑,令我读读笑笑,赞叹连连.老先生正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总结人世之道,令人颇涉遐想.向来文学是人情的往来,雅舍小品散文,充满生活的滋味.虽多风趣,却不落轻佻.更联想到老先生一生布衣步履,久则安之亦不复他求更令我敬礼.真可谓,人情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也读不完!
《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读后感(二):开卷有益
世间的图书何其之多,煌煌著作,如果要一一读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精力。而人生在世,寿命有限,有的作品味如嚼蜡,匆匆翻过便罢,有的作品却不同,《雅舍小品》就是一部需要放松心情慢慢品读的作品。
洪晃在《名门痞女》里转述好友陈法拉的话,“和洪晃在一起,随便掉掉书袋就可以混吃混喝”,而梁实秋先生就是“掉书袋”的大家。每一篇小品文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信手拈来,妙趣横生。
《雅舍小品》的语言是极其古朴典雅的,梁实秋先生饱读诗书,引经据典,书中四字成语随处可见,读起来唇齿留香。书中也不乏诙谐,比如作者幼时在北京遇到袁世凯背后策划的哗变,形容“躬逢巨劫,童子何知”,化用《滕王阁序》中的句子,使人忍俊不禁。
读毕《雅舍小品》,得见大家风采。
《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读后感(三):无
作者总是能站在中立的角度,理性地探讨事件。且这本书的思想和观念很前卫,许多想法时至今日都还未能做到。。
最喜欢的是以下几则:
1.文艺与道德: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作者说:“文艺与道德有密切的关系,但那关系是内在的,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主从关系。”作者认为中国文艺本身的教条意味过重,因此限制了发展,这与国情也有关系。文艺包含了道德,但不止于道德,还有许多层面可供挖掘。这是我们需努力的。
2.小账:
我都不知道原来以前我们也有给小费的说法。。文中的描述带有的年代感很有意思!“有钱的人不必守规矩,钱就是规矩”这句话真的是永恒的真理。。
3.市容:
其实我也很喜欢市井小荣,很有生气的感觉。有时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反而让我更加舒适,当然舒适的前提是我能一关上屋子就有自己安静的世界,如果一大早被吵醒我可不要哈哈。”市容“这一则描述的也很带年代感,对外国人"恶意"镜头的批判深得我心。真的懂得市容的人,爱前台,也爱后台!
4.衣裳:
本来纯粹觉得作者真是观察甚微,结果被最后一句“如果我死后还能在无数出版书籍当中有所选择,你想我选什么?””我的朋友,我仅要选一本时装杂志,看我死后一世纪中妇女如何装束。妇女装束之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及学者。”直接升华了!!!何止观察入微,真是洞悉一切,活得明白!!
5.雅舍
喜欢这则纯粹是被作者的心态感动了。雅舍当然不完美,缺点也非常多,但“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omg,说得我好心虚,常常因为是租房就没什么心情整理。而一回到家看到环境不好心情也变得不好!抱怨这抱怨那的!(x
《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读后感(四):艰难的传统之路
梁实秋的随笔写得好,也不好。
说好,因为他行文有独特气质,没沾染同时代文人的那份烟火气。其实,梁的怒骂也相当了得,但这批文章却是“雅”的,致力于回归到传统中国文学的审美范式中。
说不好,因为这些文章其实没有超越“小品文”的境界,由于太重装饰,有些矫情和言过其实,比如“雅舍谈吃”,漫说老北京小吃达不到那个水准,就算达到了,也难见大道。无非是前人写尽了美景园囿,逼得他只好礼赞白菜土豆,这样的文字,对于人性与自我的揭示,都是肤浅的。
梁实秋写作的困境,是“五四”以来中国文人共同的困境。
白话文取缔了汉语的抒情性,大大压缩了释放文采的空间,造成写作的异化。一部分作家放弃了文体自觉,走向“有思想”、“深刻”;另一部分作家则追求所谓“韵律美”,这其实是受日本文学影响的产物,这种只有朗读才有味道的文字,因汉语音少、句式相对简单,常常变得味同嚼蜡,朱自清、朱湘皆存此弊。
梁实秋经营的是一片小情趣,他写的是一种态度:从一块土坷垃中,摩挲出玉石的感觉来。这种秀身位的写作方式,如果在寻常时代,也无可厚非,偏偏国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会有多少读者肯坐下来细细品味呢?
在大陆,重新发现梁实秋已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然而,一代人与传统已基本绝缘,他们大多是自觉的内容阅读者,只会问“写了什么”,而不关心“怎么写”,他们理解不了,一代作家在传统分裂面前的那份苦恼,以及他们曾经艰苦的抗争。提起梁实秋,太多人异口同声地说“文笔真好”,如果问他们鲁迅如何,他们一样说“文笔真好”……
当代大陆读者的阅读,大多是从社会角度来看文学,自觉地以关系的视角来解读作品,已不再习惯于直观和领悟,他们不太会从审美源流的角度来理解作家,不读鲍照,他们照样喜欢李白,不读前七子与后七子,照样奉周作人、梁实秋为大师,这就可惜了无数好文章。
翻梁实秋的书,常有一分遗憾,他的才华与修养足够,却常常不肯写到位,他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太多的镜子,可哪个也照不清自己。能理解梁实秋的那份惶然,他以为他坚持的这条道路会有未来,然而,他又不能真的说服自己。
当大众文化最终压倒了精英文化,雅也就输给了俗,则执着于雅的作者们就成了异类。过去百余年,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学演进的路数吧。我们能写得放肆、犀利、粗犷和幽默,却写不出细腻与克制,写不出那份深深的骄傲感。
梁实秋的书大陆已出过不少,这个本子的优点在于全,完整读下来,对于有悟性的读者,不啻是一次雅文化的洗礼。
《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读后感(五):杂感
这几日读梁实秋《雅舍小品》
一,总体而言,他的文章(尤其是闲雅的调子)并不太合我的口味。他文艺的东西比较多,芝麻小事,他也能下笔为文,虽则饶有兴趣,无奈我却是眼高于顶之人,一向珍惜时间,曾一心看“经世济民”之文。但我近来又服膺“无心插柳柳或成荫”,“无用之用或为大用”,所以即便口味不太合,也不曾弃之于千里之外,尽己所能用心观之。
二,他的文章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甚至模仿的。他功底甚深,中西典故信手拈来。
三,虽则嘴上说口味不合,但有时也不禁莞尔,甚或哈哈大笑,觉得幽默异常。梁先生是个有趣之雅人,这一点无可置疑。
举个例子,梁先生在计程车上与司机搭讪:
“老先生哪里人啊?”
“北平。”
“我一听就知道啦。”
“您高寿啦?”
“还小呢,八十出头。”
“喝!”他吓一跳。“保养得好!”
四,像他那样比较纯粹的读书人(心思未必纯粹),而今真的难觅了。这个不算埋怨人心不古,说的是事实。
五,他文章里面有不少怀念北平的,北平的(或者说民国以降49以前的)那种文化氛围,吾辈后生小子真不自禁心向往之啊。至于他文中频频出现的第一流知识分子,那更是濒临灭绝了,无处可寻。
六,他跟鲁迅的过节,世人皆知。
鲁迅先生刻薄,好攻讦私人,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了。道德与心胸本无关于文学,不过影响思想。一个为国为民的思想家,本身绝对是个伟大的人,最起码有点容忍不同意见的雅量,心胸与思想的“立”是成正比的。当然不破不立,思想的起步固然以“破”(也就是开天窗)开始,但是毕竟是以“立”起家,但是那个思想家没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只有一些零星的感想怎么行呢?只破不立又怎么够格称思想家呢?
鲁迅先生,固然是一流的文学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一文中偏偏不疑处起疑),但是他够不够上是思想家,那就不能光看官方的定位了。
至于梁实秋,只能定位成一个文学家。一流的,恐怕轮不上他,不过文艺批评上自有他的一席之地。
二者因为翻译问题,结下梁子;居然上升到“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和在那样的情况下说鲁迅“领党产共的卢布”严重的地步。
他一味的说鲁迅跟党产共脱不了干系,他自己跟党民国呢?他说鲁迅尖酸刻薄,斗战之际,他老兄的一张利嘴也好不到哪里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