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真相》是一本由庄圆法师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果的真相》精选点评:
●与实际很贴切,日常生活中便能加以应用。
●予己光明、自在、美好的当下与未来
●用演讲的语气来讲述佛学,贴近生活。不会因为不知所云而放弃阅读
●大三上学期亚运前,我学习和生活全部乱麻时,这本书多少救了我40%的生命啊。也表示感激。这个因果,我服了。
●还有一册《庄圆法师讲金刚经》二册一个书号,分上下册
●三世因果经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16日捐赠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22日捐赠
●老实说,看到书的最后,竟然感动的有一些想哭的情绪。或许是对老师的依赖吧,呵呵。
●失眠时候看的这本书,启发是自内向外
●推荐好看!通俗易懂与你融为一体
《因果的真相》读后感(一):好书好书好书!!!~~~~
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一本好书!!!!我还是在书店订买的,等了快一个月呢!!
我推荐给朋友,但有朋友说根本读不进去!!!
我本人特喜欢这本书!!!受益非浅啊!!
《因果的真相》读后感(二):有梦最美,希望相随?or 有梦最苦,六道轮回?
现在的我,还没有想清楚。
我能做的,就是继续观察内心里的两个我,如此的不同,又同时存在。
你会不幸福是因为你内在有梦,你内在有理想,你的梦、理想和现实绝对会有落差的,因为梦是未来的,是还没有发生的,梦一定是往前看,它永远超前,你永远不会满意你的现在,纵使你很有福气,你的梦都实现了,但你还是很不甘心,因为你觉得空虚都还在,你拥有了事业、爱你的先生、乖巧的孩子,但是你还是会觉得很无趣。
我不喜欢上班,因为上班让我很痛苦,我在浪费我的时间,我很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对我来说很没有意义。你说没有意义是因为你内在想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那这个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你的梦想,它可能是权柄,可能是社会地位,可能是钱,或者爱情梦,或者是一大堆的自我实现的梦,可是你追求到的几率很低,因为僧多粥少。
所谓有意义就是理想实现叫做有意义,所以我觉得我生命很没有意义,或者很无聊很无趣,所以我就创造一点有趣的事情来做,或者有趣的日子来过,那要如何有趣呢?我就开始梦想。这个梦想有几个比较实际,比较短线的操作是我放假就要去玩,或者设计一个旅程、一个旅游的景点,在过年放长假时可以让我好好去享受那个快乐。
梦想、希望是轮回的根。“希望”是你在六道轮回中跑来跑去,轮回转世的动力,“梦想”造成你的痛苦,“理想”造成你的混乱,造成你的不甘心,你必须要深入地去观照这些念头。
《因果的真相》读后感(三):书摘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庄圆法师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
337K
ISBN 978-7-5613-4029-5
28.00
54 你用力的东西,一定会放掉,因为你力量一定有限,你不可能永远握紧拳头,你一定有力量用尽之时;一样的道理,当你往外去追求快乐,当你的吃喝玩乐结束时,又是痛苦的开始,事实上那个快乐的消失只是更加彰显你痛苦的强度。
63 所以一个高血压患者,他一定是很容易批判人,看人不顺眼;一个心脏不太好的人,他也一定是满腹牢骚,这就是批判的心。
(我想反过来也应是成立的)
162
甚至你连在听人家说话只有一点空隙你就要插嘴,然后呢?你只是在外表在听他人说话,你内在一直在想我待会儿要讲什么?我待会儿要讲什么不要忘了,他怎么不快点讲完,等他讲完我就完了我要讲什么,你根本没有诚心在听人家讲什么,我告诉你,从讲话开始就是这个样,这就是凡人自我的方式,话匣子一开,你知道吗?欲罢不能。
可是,你讲得好痛快,别人听得好痛苦,还强颜欢笑应付你,你都没有看到,这是最常看到的掌控欲、自我运作的方式。
366 所以一个有心量的人会尊重每个人的看法;一个没有心量的人会想掌控别人的看法,希望人家符合他想要的看法,他完全不是真正的尊重别人,他的尊重也是个手段想影响别人来赞成他的看法或变成他的看法,如果说别人变成他的看法时候他也很痛快,别人不能变成他的看法的时候他很痛苦,从对自己的小孩,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开始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永远想说服他人。
《因果的真相》读后感(四):值得读的心灵读物
在泰安新华书店和这本书有过一面之缘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它,它提及欲望,提及深感已经感到被欲望所误又无法自拔的芸芸众生态。台湾的庄圆法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茅塞顿开。那天口袋着实拮据,等有了银子再来光顾,书架上已经没有了踪影,有种佳人不在的惆怅,一本好书也是一种缘,等你错过了再相见就太难。终于在济南的东图书店再一次遇见了它,毫不犹豫的花了五十六元买了一套,一本是讲金刚经,一本讲因果经。在回家的火车上一路翻看,身上是温热的风,内心感到一丝清凉。
何为苦?苦从何来,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苦的根源么?苦是心的磨难,只要是人就会苦,单单感受到苦无所作为的人永远也不会摆脱它。人如果只在意别人身上的错误,不观心自照,那么已经是形同朽木,不会再有发展空间,原来自己已经离心灵的消亡近在咫尺,把查找错误的放大镜放在别人身上永远会看到恶劣的一面,只有针砭自己毫不吝惜的进行自我批判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也是这个世界不美好的破坏因子。每天三省乎己----孔子在千百年前就给了我们自我反思的教诲。但是反思和感动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如果一个人面对汶川大地震诸多的惨景不会被震惊不会被感动,那他作为人最基本的同情心和慈悲心已经不在,人这个名词已经不再适用与他,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变通一下这句话就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没有情的人只是一块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一颗没有思想和灵魂的社会机器上的螺丝而已。所以作为人最首要的要素是同情心和慈悲心。仅有这两样还是远远不够的,庄圆法师说感动只是刹那的短暂的。感动过后有的人还会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尔虞我诈无法清心寡欲活得没有自我空间,没有兴趣爱好的乏味的生活。所以要落实到行动中。放下执着的名利和诸多欲望,做一个超脱外物,不以外界诱惑为转移的无欲则刚的尘世寻找法的红尘一粒
《因果的真相》读后感(五):抛开希望
我看的这本书叫做《我执,我在——庄圆法师讲“金刚经”》,多感想,非书评。
我还记得有一年在回家的列车上,身旁一位乘客跟我搭讪,两人攀谈,因为他拿着一本心理学的书,逐渐谈到了诸如信仰的问题上。他对我说,像我这么大的年轻人,不需要去看一些有关于修身养性,静心练气的书籍。
我懂他的意思,年轻的时候,人都有不甘于现实的冲劲和干劲。而讲解经法或者介绍心理科学的书,往往容易让人接纳客观现实,不再有逆势而上的动力。
但我似乎,又并不敢认同他的观点。难道这样的书,都是给那些久经风霜恶贯满盈罪孽深重欲海挣扎的中年人么。我不知道。但看这样的书,的确会让我平心静气,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
我不知道对于我这个年纪,这是好还是坏。
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里写说:“对于社会科学能否利用自己的发现,我们的文明仍缺乏足够的信任。相反,它对自然科学却深信不疑。”
我不知道佛法,抑或《金刚经》里所阐释的,算是社会科学范畴么?
庄圆法师说接纳佛法,会有三种人,一种是完全不认可,觉得作者是在胡说,一种是没有犹豫,自然接受,还有一种算是骑墙派,对于很多的观点,还在于思索的阶段。
对我来说,我应该属于第三种。我既在很多观点上认同书中的内容,同时也有很多东西,无法做到消化,或者是接纳。这在佛家来讲,就是因缘吧,无意强求,一切随缘。到了某一时刻,你会突然很渴望这种东西,可是有时候,又容易过头,就成了执迷不悟。我总觉得未必要死信一家观点,还是应当像佛家所说:妙智慧。人世在变,思路也应该在不断变化。
看这本书的人,可能大部分都不能有“空性”,甚至包括写书的庄圆法师,也可能达不到空性。其实也说明了一点,我们很多不信教的人总以为修行就是瞬间抛弃一切,其实未必,就是佛陀也都有这样那样的业障,每个人都在修行,不一定要达到某个时刻,不一定要经过某种仪式,也许一个入世的凡胎,比一个天天诵佛念经的僧人,更有修行的道行。同时,也没必要悲观,觉得自己恶业太盛,难以消除,或者希冀一时片刻就修得圆满,其实这条路很漫长,甚至当你深信不疑,你都无法做到完美。
看这本书的人,达不到空性,是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除了因缘,都有某种私人的目的,或者野心,或者如法师所讲,邪曲之心。或许在世上觉得活得不如意,或者觉得有很多的艰难迈不过去。我也是其中之一。
庄圆法师写了很多,其实我也没弄懂为什么会反反复复说,是要说的深入人心吗?不知道。其实他里面的观点很典型,甚至在开篇就已经说明白,只是后续在不断地论证和解释。
在我的理解里,比较深刻的几点,认识尚浅,甚至错漏百出,但且罗列一下。
这里有一对矛盾既有统一的概念,“空性”和“内观自我”。
矛盾在于,静心、空性都是要求让自我消失,远离自我,追求空性,寻求出离心,这也是人在对痛苦一定感知之后所开始的努力。而内观自我,则是要将视线由外转移到内部,不再只是评价和批判外在事物人情,而是应该多向内部去“观照”自我,去寻找自我身心的愉悦和幸福。前者说要抛弃自我,后者说要回观自我。有着矛盾一面。也许这种矛盾放在时间上的话就不矛盾了,也许是先空性,再内观,或许是相辅相成。
而统一在于,“空性”是要放弃杂念,放弃自己邪曲之心,远离痛苦之源。“观照”自我,也是要摆脱与外在的比对,与他人的比较,从而摆脱诸如嫉妒,害怕,憎恶等邪曲之心,进而远离痛苦,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快乐。
1 有关于静心和空性。
“所谓静心,就是把自我这个虚幻不实的幻象用智慧去观照来净空,因此静心是远离自我,让自我消失的不二法门。这个本性,空性到底存不存在,有体会过这种宁静的人,即使只是曾经瞬间体会过,你要知道,那是他福德积累很深才有那样的因缘,去体会到空性的宁静!”
“只要他品尝过之后,他就下定决心要远离自我,不再与自我认同。但没有体会过的人,若会产生出离心,想要远离自我,那也是福德很大的人,因为他苦够了,哭的强度在于他对苦很敏感。如果一个人对苦的敏感度不够,纵使有妙智慧的人来看会觉得很苦,可是他就是不觉得苦。”
“大自然是无意识的佛,佛陀是有意识的大自然。”
2 有关内观自我
“思绪消失的当下就是真理,思考消失的当下就是存在,就是诸佛的法身,就是本性,就是真心。”
“我们都在努力寻找外在的乐园,却忘记内在还有一个精神乐园,一直没有找到。”
“往外追求快乐事实上是在追求痛苦。”
“要真能体谅才能应机,怎么做不重要,你要是有体谅心而生同理心才能进入他的世界。”
“快乐的唯一秘诀——以慈悲的动机发心去创造他人的快乐及拔出他人的痛苦且绝不创造他人的不快乐。”
有关于远离梦想和活在当下
书中明确地说出,梦想是外观的,我们有太多的念头和理想,这都造成了我们的痛苦和不满足,总之张望于未来,可是真等到未来来临,又继续的不满意不知足,永远都在痛苦之中。所以不应该有梦想,也不应该有希望。这倒像是《搏击俱乐部》里所说的一句话:I found freedom. 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 我找到了自由,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没想到东方的佛学也和西方的意识有着共同点。
但书中又说,活在当下,如果有梦想,那就赶快去行动,赶紧去努力,不要说我不要梦了。看似矛盾,却也统一。
“活在每一片刻,那就是当下。。享受那点痛苦的感受,享受你的不开心,享受你的焦虑,享受你的紧张,享受你的工作堆积如山的感觉,享受你睡不着觉的感觉,你的概念中,眼睛闭起来且一定要睡着,这才叫睡觉。享受那睡不着而眼睛闭起来的感觉,你纵使不想睡也可能睡着了,或是你想睡也可能睡不着,但是你无所求也不抗拒,接受,享受一切因缘带给你的一切际遇,随因缘流动就能自由自在。”
“所以你有多少理想,你就有多少痛苦。”
“梦想从来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它只能麻醉人们的不快乐。”
“内在没有激情,所以没有冷漠。”
“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
有关于痛苦和不痛苦
一方面,要活在当下,创造自身的快乐知足,摆脱苦海,另一方面,面对痛苦,要“逆势操作”,去认清痛苦的积极面,享受当下痛苦的感觉。
“一般做投资的人,常会逆势操作而得到成功。逆势操作就是别人在卖高档东西的时候,你就卖便宜的东西,别人卖便宜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卖高档的东西。。逆势操作,这是人世间事业成功的原则之一,可是这个原则一样可以用在生命解脱的方法而逆势操作。”
“逆自己的习性、惯性去生活,去享受你所讨厌的,去享受你所不喜欢的。不要让自己珍惜那个希望,让自己享受、品尝自己的失望。你的绝望、你的遗憾、你的不甘心,就把它当做生命中一个很美的甜点,你去品尝它,去享受它。你去享受你的痛苦,那痛苦会变得很有滋味,你抗拒你的痛苦,那个痛苦只会加强它的深度,你的噩梦是你抗拒那个痛苦,那就永远变成你的噩梦。”
有关于“因果”
佛家讲求因果。因为我对佛法认识浅薄,也从未看过原本的金刚经,只是听某一人的著述解释,总是不敢贸然评论。
但我觉得即便不信教的人,也大多相信因果之论,从社会角度讲,信因果其实也是一个民族的克制,可惜我们是个不信教的民族,所以有太多的不克制。虽然我们称信科学,可是信的又不好不透。
至于因果论本身,或许它有着它全面的客观分析始末,或许它有着更多的主观层面。它算是佛学里最为核心的一个观点之一。我觉得任何人,都该努力怀有一颗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