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20 03:2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感摘抄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批判哲学的批判》精选点评:

  ●我不懂康德,也不懂西方哲学,但是李泽厚写这本书我看得懂并且觉得有意思,这就够了。

  ●借以此书算是走近了康德,李泽厚先生的文治之功确实精深,整个脉络勾勒的非常清晰,可见其对哲学有着深刻的把握。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中不断调和和平衡的康德是后来哲学发展的源头,我在阅读期间,一直在参照从小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更加确定我是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另外对哲学产生的感觉就是,它是在思维之上的有高度的对世界和人的认识。它要解答很多事,称之为认识论,并且给出人们指导行为的办法,称之为方法论。是很精彩的一部著作。我从之主要借鉴的是如何突出人的意识的内容。

  ●写的不错,我至今都能读懂。

  ●这本当然意识形态了,但又如何?李泽厚先生最厉害的就是都过去快四十年了,我觉得这本书都不过时。遇到新潮理论时,有偏见是不对,但是盲从也不行。如何将如今的理论真正找到运用的领域,真的是比理解康德更困难的问题。

  ●看了一点点,收货都忘了,浅尝辄止吧

  ●在我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深入浅出。

  ●用马克思解释康德,用康德改造马克思,李泽厚的思想体系过于庞大。

  ●这本书本身就已经进入了思想史

  ●看了一些没看进去,或许这种总结方法不是我的菜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感(一):李泽厚帮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口,让中国人以中华眼光看待今日世界

  批判西方回归华夏,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今日的世界,且看今日之宇内谁家之天下?字少了还不行,再说两句,哲学作为统治世界的基础,从形而上学到康德三大批判,奠定了欧洲人,统治世界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世界观,李泽厚,赵丁洋一派,重新回归华夏,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鬼现代中国统治世界重新塑造了一个理论体系,只是当代国人不是庐山真面目,对中国新哲学不屑一顾,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感(二):讨厌豆瓣140字

  批判哲学指康德通过“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做什么”、“我可期望什么”、到“人是什么”完成了对以牛顿、卢梭、休谟等人为核心的前康德时期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哲学批判。批判哲学的批判则梳理里后康德时期,以黑格尔,费尔巴哈,马恩为中心,客观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对康德哲学的完善,主流之外兼顾各家。前二批论述西学为表,中学为根。第三批不论从篇幅还是功力上都有点不尽人意。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感(三):真亲切

  当时我是在师大附近淘旧书来着。在一个居民楼的估计是放煤球的地方有一块纸招牌,四个大字“跳蚤书市”。我走进去,空间确实很狭隘,我还要低头来着。然后在一堆考研考公务员的书中发现了它。说实话那时候我只听说个少数几个哲学家,康德不幸地在这些哲学家中。于是我就拿起来翻翻,吸引我的是李泽厚的手稿影印件。有好多OOXX,真的。而且这本书的封面摸起来像一个毛茸茸的小抽屉。基于上述原因,它成为了我的第一本关于康德的书.....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感(四):关于数学基础的部分

  声明一下,我只看了一段,就是关于数学的本质(第二章第六节)那部分

  作者似乎在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发展理论(实践、生产、工具)看待数学,

  并且用这种方法批判弗雷格罗素的纯粹分析观。

  这样的论述我个人实在是不能接受。

  我个人关于各种数学(准确地说,是算数,不包括几何)的基础的哲学观的看法是:

  康德 — 先天综合判断 — 时间的先天直观形式

  密尔 — 后天综合判断(归纳) — 时间作为后天经验到的 — (例如“6+1”,是先有6个苹果,后再来一个苹果,然后归纳出抽象形式)

  弗雷格 — 纯粹分析判断 — 算数跟时间没有关系

  核心问题在于对“时间“的理解的不同。

  只是偏见,希望指正~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感(五):人类本体与先验理性

  据李泽厚自言,在文革后期无论是美学,还是中国近代思想史,都没办法研究了,只好躲在书斋里啃康德。这并非说他不关心整个时代和社会,恰恰相反,在他眼里康德虽然在书斋里读过了一生,却依然关心世界形势和社会斗争。也许,这更像是李泽厚的自况。那么,在康德中李泽厚究竟读出了些什么呢?

  康德哲学的实质是,先验的理性高高在上,决定着人的认识和伦理。在认识论,先验的自我作为意识的形式,在一切经验认识中,成为自然的立法者,使知识成为可能。在伦理学,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先验自我本是一个不可知的X(物自体),其实际根源仍在于那个纯粹理性。p361

  对于李泽厚来说,康德哲学其实最根本的就在于先验理性,或者更直接一些,就是指先验自我,他既是认识自然的前提,也是一切伦理行动的绝对命令者。但是,这样一个先验理性,又恰恰是不可认知的,超出了经验自身可以理解的范畴,是一个未知的X。

  那么,究竟什么是康德所说的本体呢?

  本书所讲的“人类的‘“人类学”“人类学本体论”,不是西方的哲学人类学那种离开历史社会行程的生物学的含义,恰恰相反,这里强调的正是作为社会实践的历史总体的人类发展的具体行程。它是超生物族类的社会存在。p89

  李泽厚将康德的“本体”观念进行了具象化,康德抽象的“本体”被李泽厚等同于“人类学本体论“,这并不是指西方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学,而是指以整个人类作为认识世界的本体,以人类实践所形成的文化积淀看做康德先验范畴的来源。李泽厚这样的解释,无疑是大大降低了认知康德的难度,也将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的历史认识。

  而在于这种感性直观中积淀有社会理性,因之对个体来说,它们似乎是先验的直观形式,无所由来;然而从人类整体说,它们仍然是社会实践的成果。这种成果便不同于如形式逻辑那样,只是操作活动的“内化”,即外在实践活动转化为内在理性结构;而更是积淀,即社会理性积累沉淀在感性知觉中。p116

  在这样的意义上,虽然对于个人来说先验的范畴,好像是无所从来,但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指人类自身发展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人类社会的教育、风俗内化到每个人内心之中。这些先于个体的经验,却依旧是整个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成果,通过文明社会的自身沉淀于每个成员自身之中。李泽厚通过对于康德先验直观的解释,奠定了他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说的理论基础。

  这种强调文化积淀,又肯定客观认知的理论,帮助李泽厚重新反思既有的文化传统,有帮助他理解现代的社会经验。这种说法,必然遭到强调客观理性的自由主义者的批判,也会受到强调本体存在的后现代主义者的嘲讽,但是最为可贵的在于李泽厚本身并不惧怕批判,更不害怕嘲讽,而是用他理性来认知这个复杂的社会。

  人不同于机器,不同于自然界,不同于动物,不是盲目地或机械地受因果律支配,全在于他的行为是经过自己自觉意志来选择决定的。意志也就是对自己行为的抉择,自由选择便成了问题要害所在。这也就是自由。P310

  人既不同于其它一切自然、生物和机械的地方,恰恰就在于他拥有理性,或者先验自我存在,因此他能够依靠理性来进行选择判断,而不是根据下意识和条件反射来进行选择判断。能够通过理性反思进行自由选择,那么这样就是自我存在的证明。当人没有自我反思选择的能力,也就说明他缺乏自由思想。更无法认知世界的善恶,更谈不上为善去恶了。

  人作出行为和行为选择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有服从或对抗、有决定或选择某种因果的自由,是道德自律的。从而人是自己在主动创造着历史,并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有道德的责任。p380

  这里的人,也是李泽厚将先验本体落实成的人类本体,其在做行为选择的时候,既要接受先验范畴的影响,又要学会理性判断,可以说人类就受到历史规律的作用,又必须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历史问题,不断创造出新的历史。讲到这里,我觉得李泽厚表彰了康德提出的自由意志问题,但是人为何要选择,这个问题还依旧被悬置。

  美不只是一个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的问题,而是“自然的人化‘的这样一个根本哲学一历史学问题。p427

  解决人的认知与伦理最重要的环节,在于人为何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李泽厚根据康德哲学,得出了结论,即美学问题其实质上,是要人们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认知自然世界的过程,既要符合自然,又要将自然改造成自己最为满意的形象。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

  对于康德李泽厚是情有独钟,在三十年后依然会高度赞扬康德的启蒙理性。我想原因,还是在于康德所面临的境况,与李泽厚产生了共鸣,让他感觉到启蒙哲学的重要。只是,我觉得李泽厚对于康德的认知,也许只是借康德来表达其实践哲学的看法,也许并非是康德自身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近三十年来,研究启蒙哲学已经成为了潮流,但是是否有人拿出更有分量的康德研究呢?我想还是没有的,哪怕是对于康德进行一字一句的解读,但是侏儒依旧是侏儒,也许永远无法爬到巨人的肩膀上,看不到启蒙之后的结果。那李泽厚看到了启蒙后的结果了没?我想,也许同样没有,但是至少他努力尝试了。

  简书版:http://jianshu.io/p/876ac5dd8aa0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