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的婚姻》是一本由(英)威廉·布莱克著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181图书,本书定价:3.65,页数:198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与地狱的婚姻》精选点评:
●与你这种只懂分析学的人交谈纯粹是浪费时间
●超级无敌困
●这瑰丽的想象力和无限的批判精神 布莱克是神
●少见的布莱克诗选一种
●从这些对立中产生了修行者称之为善与恶的东西。善是被动的,它服从理性;恶是主动的,它来自激情。善就是天堂;恶就是地狱。那些抑制欲望的人之所以那样干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已经微弱到足以抑制了;抑制者或理性取代了它的地位,统治了那不愿被抑制的欲望。密尔顿写天使和上帝时仿佛带着枷锁,而在写魔鬼和地狱时则自由自在,其中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自觉地属于魔鬼一党的。傻瓜和聪明人看到的不是同一棵树。谁的脸上不发光就永远成不了星星。祈祷者不耕作,赞美者不收获。极乐不笑,极悲不哭。丰盛即美。
●渎神的诗人有很多,但中二到想建立自己的神学体系的还是第一个见,我很喜欢:她怀着永恒的、堕落进无限的恐惧游荡着,/因为她明亮的眼睛看见了地狱,时时一阵瞌睡/压上她的眼睑,于是她堕落了,然后在恐惧中惊醒,/沿着非实在的岸无眠地游荡着
●威廉布莱克不是唯一一个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和文字建立一种宗教秩序的人。
●说实话,诗歌是我的死穴。读的原版,根本没读懂。五星给布莱克那极具色彩的灵魂。
●离经叛道是通向智慧宫殿的必由之路/
●这本书比我老,呵呵。
《天堂与地狱的婚姻》读后感(一):我承认我白痴
威廉·布莱克说:“我才不管那些白痴看不看得懂我的诗呢。”
读完后我只记得几个神在那里掐架……然后这个死了那个复活了。
我承认我白痴……
:是看了久美沙织写的小说版《艾玛》,才会看这本诗集的。
《天堂与地狱的婚姻》读后感(二):负负得正
布莱克写了《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引用了布莱克的诗句:"我在地狱的一家印刷厂里看见只是怎样一代代地传播。第一车间有个龙人在清除洞口的垃圾;里面,一批龙在挖洞。",乔伊斯的这段引用让我联想到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看了《尤利西斯》后,我才反过来想看看布莱克的《天堂》,这种迂回的阅读,大概就是负负得正吧。
《天堂与地狱的婚姻》读后感(三):威廉 布莱克是一个十分伟大的自觉的灵
问﹕你是否说威廉 布莱克是一个得到自觉的灵?
答﹕当然是。
问﹕在你面前,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得到自觉的灵?
答﹕你们要知道,以往曾有很多得到自觉的灵,这是一种力量,无所不在,而且是永恒存在的。例如施洗约翰是得到自觉的灵,同样,威廉布莱克也是一个十分伟大的自觉的灵,看他的生活,你会看出他是一个得到自觉的灵,至少你可以感应到这些人所散发出的生命能量。你可以从生命能量感知到那人是否一个得到自觉的灵,即使在千年以前,也曾出现得到自觉的灵,他们就好像一棵树,起初只有一两朵花,但当开花的日子来到,树上便会长出许多花朵,结出很多果子来,这是一个事实。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女士在香港接受电台访问
《天堂与地狱的婚姻》读后感(四):布莱克杂感
在读中,先打五星... 昨天还说布莱克太愤怒暴戾政治热情高涨了,读过这本可能就会达到脱敏不再喜欢;眼下这些话全部收回...
这本比此前读过的两本阅读体验都要好,主要归功于编集主题的高度集中,连选取的散篇也与整体风格一致度很高。相比之下,另两本的内容一会儿抒情一会儿愤青一会儿反基督,导致情绪切换困难,妨碍了沉浸式体验。
刚读过"红书"和"诺斯替宗教",再读布莱克感受自然和去年不同。"天堂与地狱"是重读,觉得荣格的幻想类描述行文风格与布莱克非常相似。或许凡是直接把脑中意象描绘出来的文字,看起来都会有些相似?但如荣格所说,心理学注重的是未经篡改的一手心理材料,布莱克的作品看似手法稚拙而充满儿童般的象征意味,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艺术品。
据说布莱克引发了自创神话的风潮,至少柯勒律治受其影响也开始玩自创神话设定。荣格说,每个人都应该写本"红书"。我也可以单纯理解成,大家都来玩个人宗教神话设定,真的很好玩呀:) 尊重古典正统的我,最初看到"失乐园"里反三位一体的颠覆式创意时惊为天才;而我当时还没意识到同一本书里的宙斯=撒旦正是基督教正统对更古老的希腊古典的颠覆。要是当时已经读过"诺斯替",我肯定会对各种颠覆和另解习以为常。布莱克的体系的确有诺斯替式风格;此外,一贯的布莱克式暴虐冷酷在"阿尔比恩"中已经领教过了。等读完这本后再看看"灵知派经典"里怎么说布莱克的吧。
quot;由理生之书"和"四天神"的情节略复杂,感觉应该记个笔记理一下诸神谱系关系。只是我很懒,还是打算一气读完后再去看维基词条复习一遍。
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地狱在左,天堂在右----
一口气读完。最后一篇"精神旅行者"重读,此诗循环往复,恐怖玄妙;编集者像是用这篇为节略版"四天神"增加一个回荡的尾声。布莱克的作品本质上是积极乐观的,似乎历经一切可怕的折磨之后终会有一个美好的远景;至少写这些作品时的布莱克还是如此。最后有一个简略的布莱克年表。巧妙的是,年表以牛顿去世开头,第二条才是布莱克出世,后面又穿插了一些主语根本不是布莱克的历史事件。如此一下子就展现出电影般的画卷,将布莱克其人置身于历史背景之中。我很羡慕布莱克这样的人。一处略微提及他的评论中说,布莱克是个意志强硬的人,可以一生我行我素而保持精神完整,不会被社会和生活压力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