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19 03:4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读后感精选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是一本由[美] 唐文方著作,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精选点评:

  ●算是把中国民意研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梳理。Tang对数据和统计分析的遮遮掩掩,感觉有些数据、分析和结论不可靠,为了和西方研究结论不同而不同。

  ●就是还行。

  ●泛读

  ●: D621/0026

  ●何种参与?谁之民意?

  ●机智的作者让这本书在大陆付梓了,内容很扎实

  ●没得出什么结论,没敢得出什么结论。

  ●实证研究与描述、解释中国政治

  ●问题意识太分散,导致各章节间联系不明,全书整合性不佳,也较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结论和观察。统计方法阐述清晰,可参考。

  ●第一本从市图书馆借的书,很不错,对写论文有帮助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读后感(一):统计方法是不是有点混乱

  比方说,第55页,把因变量“改革速度太快”编成一组,却把“适度”和“太慢”合成一组,这两个应该分开计算比较好。而且自变量是分组的时候,考虑用anova比较好。

  退一步说,这是0和1的两个变量,用对数回归效果更好一点。作者在这本书里好像对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基本都用的是OLS。在第六章又全部都使用了对数回归,但是也没有交代为什么要用对数回归。

  不管怎么说,这些数据非常珍贵,毕竟在中国对政治方面的民意调查太少了。最近在看的一本书里面,写美国对外政策的民意。真是奢侈啊!从78年到88年,数据保存得完完整整的的,作者最后精挑细选了了三百多个问题,还要做降维分析。对外政策都有这么多数据,一般的国内问题可以调动的数据库那就更多了,真眼红。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读后感(二):校正工作还是做的很差啊

  比如说reference多处有很搞笑的问题,有的是一条跟在另一条后面未分开;最搞笑的是99条,后面还有一段问句,应该是翻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谈论,没审阅清楚就发上来了。我个人觉得简体书对于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书会去翻译这部分,结果是阅读者在正文中阅读后在参考文献里找不到,因为两边是不统一的,有时它正文把作者名字翻成中文了,也不写英文原名;有时正文和参考文献又不对应。各种情况不一而足。我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出版社和校订者能多花些工夫,但也不要花了工夫还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实在无能力,不如参考文献就保持原文形式,正文里头的原作者名,可以翻成中文方便中文读者,但最好仍注明英文名(台湾书好象有时就干脆不翻的,直接保留英文,因为它估计阅读者主要还是学人,有一定外语水平)。

  至于内容方面,个人觉得它的统计数据虽然丰富,并且也做使用的材料做了非常多的说明,但我个人觉得这些说明绝大多数还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观点性的问题。又或者是我们上多了豆瓣,看多了BLOGBUS和牛博,觉得反对派草木皆兵?此外那些个表格个人只看懂绝不超过5成,大部分还是看文字叙述的,他的统计方法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难一些,尽管已经学了SPSS。

  再者,觉得作者的涵盖面太大了,尽管各部分是能够串联起来,并有逻辑递进性的,但还是觉得有些儿笼统。不够focus,不够deep。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读后感(三):笔记

  定量方法无从置评,因为不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大概十年前的调查,或许一些结论已经被推翻?

  本书提出的问题与结论

  中国民意的塑造过程以及民意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1.民意调查是否是研究中国问题的有效工具?制度环境、市场改革和经济发展会影响民意调查。

  2.改革支持度与政治合法性。

  3.民意是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受外部事件和政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有规律,一定程度上受影响。P66

  4.新闻自由是否依赖于中国向民主转型? 无法证实,因为民主自身也不能保证真正自由的的新闻媒体。除了制度障碍,中国媒体的问题出现同时是因为缺乏处理现代信息泛滥的技术手段和如何管理现代媒体经验。P86(现在这个情况如何?)

  5.人际信任和民主的关系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在中国人际信任度在世界上最高但自由程度最低。 结果证明民主既不是信任的必需条件,也不是信任的充分条件。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促进着公民素质的发展。P106

  6.中国城市居民如何表达意见? 解决问题的主要渠道不是私人关系而是正式渠道。表达的问题大多是狭隘的、层次较低的问题。P125不愿意表达不满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政治冷漠,而非直接的政治控制P115(什么导致了政治冷漠?) 有趣的发现:民众的政治冷漠与政治体制回应性的增加并存;国家精英和私有企业者在政治参与方面形成的双峰模式。

  7.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差别;体制内与体制外知识分子的差别。知识分子最支持改革;非知识分子更注重物质需求。作为技术官僚的党员知识分子正日益成为改革的强有力的支持者。

  172结论

  为什么中国的政体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控公众政治意向和政治行为?

  1.反弹效应。政治控制和动员的强化使民众同时产生疏离感和反抗精神。

  2.政府对人们日常生活控制的减少。

  3.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文化传统观念的持续。

  176

  民意与政治变迁

  (关系暧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