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9 00:41: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摘抄

  《郁达夫散文》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郁达夫散文》精选点评:

  ●沉沦 银灰色的死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都颇有同感

  ●对郁达夫是一见钟情。不得不说,人是奇怪的动物,而最奇特之处就在于人的感觉,也许已退化不如其他动物生理上的敏锐,但在精神上的敏锐度绝对超乎想象。其实对于郁达夫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还是很小的时候和初中时我数次翻阅他写的那几部小说。但当我拿起郁达夫散文随意翻看时,同样都是平实的叙述间或有些瑰丽的描写有时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略显做作的叹词(而这在徐志摩的书中就让我感觉毛骨竦然),可是那种喜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再仔细阅读更是发现时而心意相通。

  ●对写作文很有帮助

  ●看了许多理性方面的书需要用诗性散文 郁达夫淡淡的零余者忧愁混杂着爱国之情,原以为在日本学习过就会有很多的包容 后才知道那富春江水应该是他心里永远无法排解的情绪 他包容的是日本文化而已。回忆鲁迅的那篇和他的自传四篇都很不错

  ●高中

  ●郁达夫原来是射手座的@_@

  ●这本书我真是一篇篇大声“读”出来的。郁达夫善写景,写北京,写杭州,写福州,写上海,读来偏腻;也善写人、写食;尤善写情,把情感描写得细腻幽怨。郁达夫是个抑郁的人,动辄就哭,总爱自我否定,这也呼应了他的姓氏“郁”。通读下来,最爱的还是高中课本已选的《故都的秋》。

  ●凄凄惨惨戚戚

  ●郁达夫懦弱敏感忧郁…爱谈女人爱哭穷谈到国仇家恨也娘们兮兮的。着实不太喜欢。不过文笔的确美好、行文也很是旖旎。

  ●百看不厌。郁达夫很多描写都带镜头感。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一):故都的秋

  有如《故都的秋》这样的经典,在郁达夫笔下,其实是很多的。他受了古式的教育,古文功底极深,据说对联水平很高;也到了东洋留学,于是有了许多散文小说在日本写成。

  其实我是偏爱这个作家的,他的青年时期的迷惘和三四十年代后的忧国民,处处显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可惜在现在,或者说在过去,他都不曾被人深刻的认识到。

  迟早有那么一天,如同在沈从文身上的热潮,会被他点燃。

  愿他安息。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二):生活就是开心就好

  郁达夫的作品带着一种忧郁愁苦的气息,充满了悲观色彩。他觉得自己空无一物,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悲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很穷,无时无刻不在哭穷。纵使如此,郁达夫还是有着自己的追求而不是就此堕落,一蹶不振。他一直想要一间自己的房子,偶然间被朋友听去便要帮他这个忙,于是出地的出地、借钱的借钱。等房子真正开始建起来,却发现与自己的初衷有些偏离了,原本理想中简单的两间小平房竟因为各方的建议变得越来越华丽,越来越高,“而我的债台也越筑越高了”。当时看到这句话真的觉得有些好笑,一个不惜借钱来盖房子的郁达夫真的是令我敬佩啊,也许这就是典型的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开心就好吧。是的,我觉得郁达夫的一个人生信条就是开心就好,不必去管眼前的苟且,要去追求内心的诗和远方。这样的潇洒和洒脱在现在看来估计也没几个人能及,也是我最喜欢郁达夫的地方。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三):颓废与沉沦——《郁达夫散文》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下的句子。这句子打动了我。

  在我们小时候学的历史课本上,往往把郁达夫塑造成了反抗独裁与抗日的英雄。至少给我们的印象是这样的。谁能知郁达夫还能如此的风流?不知道是不是下流。老郁在日本就嫖过妓,回国后继续青楼留得薄名。不仅如此,他还有不同的情人。而且他还能把他与女人的事儿写下来,倒是诚实的很。当然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的还是他追王映霞那事。据说,花费了他不少的功夫。可惜的是,两人在新加坡时,离了。而老郁继续跟其他的女人不清不楚的,直到“牺牲”。

  郁达夫的散文很独特,有的甚至类似于日记。在他的散文中你会发现他的迷茫、彷徨、焦虑与穷困,会让人误以为他是悲观主义者。我想他的散文之所以能直指人心就在于自叙式的写作方式,让人情不自禁的“带入”到他所营造的文字世界,而这世界就是他的情感体验。

  好像是他的好友郭沫若曾评价他小说的风格是颓废。他们曾一同留学日本,老郭应该了解他比较深吧。而且,他们都挺风流的。

  话又折回来,老郁的私生活并不妨碍他的信仰——对自由、民主、平等及国家富强的坚定追求。因此,他才青史留得名。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四):说郁达夫

  一年前也是这样一本郁达夫散文,可惜我未读下去。开篇便被一个整日哭哭啼啼,国破家穷万事哀的懦夫气的不行。作为一个男人,没有尽到照顾妻儿的义务,没有担起拯救国家的责任,整日就知道抱怨在日本的日子受了多少委屈,自责自己的妻儿跟着自己受了多少苦,或者说自己又贫又病简直没得可活,让自己老婆想自杀,自己的孩儿又病不得治早早夭折,自己却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最常见的事,便是见他与妻子抱头痛哭,或是独自在什么河岸,又湿了眼角

  这是我对郁达夫最初的印象

  一年后,再读郁达夫。不能说我原谅了他的懦弱无能或者敏感,但是我多少能够理解,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国家,出生于那样的环境,又偏偏怀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郁文之所以成为郁达夫,也许是一种必然。

  贫

  “时运不佳,东奔西走,往往断炊”是郁达夫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字句。但他与鲁迅的家道中落不同,郁文从小就在饥贫中出生,母亲因为营养不良缺少奶水,家里又不得请奶妈,便成就了郁文孱弱多病的体质,饥饿就像阴魂般不仅在出现时折磨着他,甚至在它没有出现时,那种对饥饿的恐惧,照样逼迫着他。加之自己从小的疾病使全家上下皆为之操心,父亲的病死也被他算在了自己的身上。这种将自己视作累连他人的祸根想法一直深埋在郁文心里,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妻儿,甚至与对萍水相逢的知己佳人,所以达夫有诗一首:“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孤

  郁文从小孤苦伶仃,父亲早死,两个哥哥外出读书,外婆整日只是诵经,母亲一人分饰两角,但女人终究是女人,被邻居欺负了,唯一的办法也只是去丈夫的坟头痛哭,童年时唯一与郁达夫作伴的,只有女仆翠花。翠花成家生娃之后来看他“她一边擦眼泪,一边还向布袋里摸出了一个烤白芋来给我吃。我笑着接过来了,边上的人也大声笑了起来,大约我在她眼里,总还只是五六岁的一个孤独的孩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概翠花是童年时期唯一理解郁文之孤独的人,而在郁文心里,翠花也多少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我一直觉得,童年时期的孤独是成年后无论多少关怀和热闹都无法弥补的。在日后的成长过程里,你可以改变习惯,改变性格,甚至修补小时候受过的创伤,但是童年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却是难以更改的。即使一个自闭症患者,渐渐学着开朗起来,但那些防备只是被深埋,却永远不会被摧毁。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出国,所以每天被妈妈反锁在家里,除了我妈公休的时候,我几乎没有机会和其他小孩一起玩,整天整天的一个人被锁在家里,那些时候形成的孤僻和不安全感一直伴随我到现在,直到后来我有男友了,有了很多很多知己好友,性格逐渐开朗,但是那种孤独感却怎么也赶不走。所以我或多或少能够理解郁达夫日本求学之后,虽有鲁迅、志摩、语堂等好友相伴,身边粉墨知己也有二三,却总是觉得孤苦伶仃无所依靠的感觉。为了驱赶孤独,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自己陪伴自己,然而长大后,这个世界根深蒂固,竟成为身体里谁都进不来的一个角落。

  敝

  用郁达夫的话讲,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

  自小贫穷的郁达夫总是对穷人有些同情。“附廓的农民的贫穷与无智,经我几次和他们接谈及观察的结果,使我有好几晚不能够安睡。”达夫出国之前,不仅目睹了国之凋敝,饿殍满地。比起贫穷和整个国家的羸弱,更加刺痛他的,还有中国的富人对穷人之不帮助甚至欺侮,一点点的打击着他想要拯救中华的决心。

  他并不是不想作为,也曾“在书斋里只想去冲锋陷阵,参加战斗,为众舍身,为国效力的我这一个革命志士,际遇着这样的机会,却也终于没有一点作为,只呆立在大风圈里,捏紧了空拳头,滴了几滴悲壮的旁观者的哑泪而已。”

  撇开郁达夫前期这些悲观,伤怀的作品。单看他搬回杭州后的游记散文,也能对他敏感柔软的心了解一二。搬回杭州后,房租少了很多,琐事也少了许多,加之回到了自己的故土浙江,郁达夫的心境转好了很多,也有闲情出游纪趣。他的游记里,有很多与众不同的欣赏美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也如大户人家闺中少女般含蓄又精巧,他写峰写湖写书斋,字字隽永又形象生动,若是现在,大可以担任把浙江旅游大使试试。

  这时你会发现,上帝确实是公平的,一个人,越能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之美,便越能尝到别人尝不到之苦。当一瓢流水,一抹流云都能激起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激时,那么一片落叶,一道孤影也能使得他满含泪水,思忖命运之不济。有着这样的对美的敏感,也难怪在苦痛面前,显得别旁人脆弱如孩童一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郁达夫散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