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十六家》是一本由吴鲁芹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美十六家》精选点评:
●先读这些被访名家的书比较好,比如updike
●不是很喜欢访谈这种文体,不过几篇序文蛮有意思的。
●虽然介绍的这些作家我只读过怀特和厄普代克,但是吴鲁芹写得真好。好到我也想找几个人来采访采访或者去写点小说让人来采访我了。
●完了,现在看什么书都要先做个政治判断。人到晚年,不必太执拗于彼时的政治立场了。虽说此书不是专著,阅读时也不宜游戏处之。
●不求甚解,一眼扫过
●英国十九世纪大诗人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对比他早出世半个世纪的本司( Robert Burns),非常佩服,他恭维本司的诗句是“体完如山果,光灿若露珠”( In shape the perfection of the berry,in light the radiance of the dewdrop. )
●险些错过没看的好书。不过太不仔细了,英文拼写、格式错误随处可见。
●访问这东西永远都是被访人只展现想要展现的(除非被刻意扭曲),其作品反而会暴露更多的真实。这十六家没看书前知道的不超过一个手,看了之后也没有兴趣找出其作品来读。吴先生文章写的好,自己说按照个人喜好选择名单,但是其中明显有一位他不喜欢的,个人倒是觉得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话。最后要说的就是某名家的长序写的真难看
●和大陆的文风还真是差别挺大
●偏好夏志清的序和David Daiches的那篇,其他没有想象中好,跟全书文风有关吧。其他篇目仔细看还是有点八卦可以挖的
《英美十六家》读后感(一):小家子气
作者说来也在文学圈“混迹四十年”,可是访谈起文学名家来还是脱不了一副小家子气的“粉丝心态”。
先是把人家褒奖一番,拿过多少权威文学奖、获颁多少荣誉称号、当过哪里的客座教授……罗列起来真是不厌其烦。
然后表一番自己的崇敬仰慕之心,当然,采访前作者都很卖力地“恶补”过人家的著作,对方一旦表现出“啊你连这个也知道”的惊喜意思,作者立刻就流露出沾沾自喜之情,人家只是客套一下,他真的拿来当知音相遇了。
文辞间描绘一番相见恨晚、交谈甚欢的愉快场景,可是,大牌的John Updike就没有采访到嘛。
相比之下,董桥就比他厉害多了。
《英美十六家》读后感(二):《劝君且搁笔,先读吴鲁芹》
劝君且搁笔,先读吴鲁芹。
喜欢不喜欢吴鲁芹,自然,是人各有所好了,至少,我捧回上海书店这次一总出版的吴鲁芹文集七册,读着读着,竟然也没有欲掩卷的意思。正好在用掉一点休假,想明白了,一年三周二十一天,不用白不用。
关于吴鲁芹的这七册文集,我详细列一点数字在下面:
《鸡尾酒会及其他 美国去来》161页,123千字
《师友 文章》226页,168千字
《瞎三话四集》186页,140千字
《英美十六家》264页,200千字
《文人相重 台北一月和》222页,160千字
《暮云集》95页,75千字
《余年集》195页,145千字
吴鲁芹写了几十年的专栏,这里,白纸黑字,就是一百零一万一千个,凡1349页,要说多麽,实在也不算多。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喫着咖啡,爬着格子,两年下来,洋洋洒洒也发表了近四五十万字了,而且,文学、戏剧、音乐,乃至金融、经济,涉猎极广,我读过一些,也真是颇有看頭,还不时透着一点小脾气。如今有才气的年青人啊,就是叫人嫉妒。
好了,还是规劝大家要紧,这才是今天话题的正经。以吴鲁芹的阅历,可以想象得到这一百零一万一千个字里包涵了多少话题,多少见解,多少故事……阁下倘若还不停笔,继续写,万一撞车了呢?不好看吧,我不是说文字一样,意思近了,也是一件尴尬事情,尤其,是研究英美文学的,至少,吴鲁芹的英美十六家,且先莫碰,我还是给大家列出来吧:
英國篇:
勞埃•傅勒
丹•戴文
約翰•魏英
喬治•布凱南
布列姬德•布勞菲
階•比•普里斯特萊
金斯萊•艾密斯
大衛•戴啟思
美國篇:
貝拉德•馬拉默德
伊•碧•懷特
瑪麗•麥卡賽
約翰•契佛
索爾•貝婁
羅柏•潘•華倫
艾琳娜•克拉克
約翰•歐普戴克
大家看看吧,撞车的几率有多高?阁下,还不赶紧停笔?
至于我自己,最近几天,看到笔就頭晕,连碰都不想碰,赶紧先读完吴鲁芹的这一百零一万一千个字再说吧。
当然,关于吴鲁芹的文字怎么好,也得待我读完了再说吧。
《英美十六家》读后感(三):吴鲁芹得偿记
终于发了工资,终于到了周末,终于可一泄郁积的私欲。
吴鲁芹先生说:
说老实话,我手边的钱,若仅够糊口,一定先买大饼,次及典籍。我生来大约就缺少诗人的气质,起早通常是为了赶路,不是为了看花。虽然也喜欢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到该睡的时候,还是蒙头大睡,并不舍不得室外的清光。总而言之,是个俗人。
——《我和书》
如吴先生之硕儒大家,尚自称“俗人”,那我等无名之辈只能以“低俗之人”相称了。对于买书,我也不觉沿了吴先生的足迹(此处并无攀附意),实情乃是交完房租之后,仅余吃饭的几枚小钱,虽心仪吴先生之作甚久,却未敢轻易入书店之门,口腹之欲与精神营养交锋的结果,前者自是上风。
周五工资到手,周六上午即直奔中关村图书大厦,到了书店,直接让书店工作人员电脑查询吴先生著作置于何处,待指引后,直抵置有吴著的书架。煌煌几十册,济济一堂,实仅三套而已。初见之神情,激动而惶恐。激动处,一册册摩挲过去,细加打量;惶恐处,旁边似有觊觎之徒,护书四顾,幸无人前来,心稍安,乃放胆挑拣了一套计七册。其印数为每册5000,亏得大陆读者对吴先生尚处于认知阶段,知其名者尚有限,不然如13亿之泱泱大国,5000册哪有我份,不过,若万民竞骛,我也早退避不及了。亏得吴先生非视文章如功名者,矻矻以求而不止,至今著述共此七种(以上海书店出版社“吴鲁芹作品系列”计),其价七册相加落拓如我尚可承受,使我得以全其作品。也亏得吴先生已辞别人世(此语大不敬,须掌嘴),不用惦记其新作何时面世,仅此七册即可为我飨其久矣。
欣欣然载书而归(return home cheered and weighted with his works),先将诸位推介人的文章看过一遍。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推介此系列,特附赠一小册子,收录余光中、夏志清、董桥、傅月庵等海内外诸名家对吴先生其人其文的评介文字,其名曰“你一定要读吴鲁芹”。此名乃沿用八十年代柳苏在《读书》杂志撰文推介董桥时的标题《你一定要看董桥》,上海治现代文学尤善于发掘大陆读者所陌生的港台作家的陈子善先生还编辑了一册评论董桥文事的专著,仍以柳苏原文标题为书名。不知此次上海书店出版社发掘吴鲁芹之功,该记何人头上。
不入文本而先自堂皇评论文字入手来学习文学史是文学系学生登堂入室的误区,而我未读吴文已先有他人之论断充斥脑中亦是其弊也。厨师烹技之高妙,非他人口传为凭,实需个人品味为证。
我所喜吴者,乃是其不做作、幽默、坦诚、自嘲的为文风格,这不是借他人语,而是初读一两篇之余的感受。
《世说新语•容止》篇有“捉刀”一则: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此处不论曹操多疑谲诈,只说“捉刀”一词后被引为代人作文者或替人做事者。夏济安先生即曾为吴先生上小学的小女捉刀作文,吴小姐平常作文等级多是乙或乙上,偶尔会获得甲下,夏先生以为凭已之才,得到甲或甲上应游刃有余,谁知其捉刀之文并未获老师青睐,三次均得了丙上,令吴小姐甚失望。在《记夏济安之“趣”及其他》一文,吴先生写道:
他求胜心甚切,每次几乎都是苦苦哀求,或者答应买糖行贿才得到再试身手的机会的。他那时候等待教师评定等第的着急,有点像考生等发榜,一听到“夏伯伯,你看又是丙上”,就抱住头,连声说:“该鼠窜了,该鼠窜了!”
吴先生文笔生动,夏先生之童心可掬之态跃然纸上,想不到夏先生还有如此好玩之事,更令人对其怀念有加。
《英美十六家》读后感(四):斯人已逝空感怀
读吴鲁芹的书,最初是读的一本《暮云集》,淡淡的亚麻色,薄薄的一小册,上海书店出的,便随手从架子上抽了下来,封面甚是雅致,又喜它名字清雅,想起一句“朝云暮卷”,不由得翻看,看了几页,竟不能罢手。想并不曾听说过此人,细看简历,乃是台湾又去得美国的,大陆不常闻,也就不奇了,安安静静的又看下去,一口气一个晚上也读完了。
吴是陈通伯的弟子,颇有其师风格,吴文可谓中西合璧之成,足见博闻强记,却又无砌藻之虞,只觉的底蕴悠然,文字里淡淡的透着温和,让人读着心下里莫名的亲切,如同白发之人伴着最悠远的钟声述着陈年之事。听者不一定记得些许,但单单那感觉,便然人觉得有几分留恋。
于是,便又去找吴其他的文集,《英美十六家》亦不厚的,两百多页,夏志清做的二十五页的代序,李欧梵的书评也只能印在封底上。从序中亦知遍访名家之不易,其中大部分名家已经斯人已逝了,看过目录,我却只挑得素日里略有所闻的翻来。吴将大家生平和所访之经过娓娓道来,实比那些传记有趣生动,仿佛作者从书中走出来一般,偶尔几处幽默趣事,让人不禁莞尔。而写到作者为怀特背中国古诗中的悼亡诗,寥寥几笔更感鹣鲽情深,而书中所及之人如今已多半辞世而去,连作者亦不在了,难免心下凄然。
读罢,便又去搜了书中所写几位名家的简历,聊以记之。(偷个懒,简介网上拉的,如有舛误,包含一下)
一、E.B.怀特(1899-1985)生于纽约蒙特弗农,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多年来他为《纽约人》杂志担任专职撰稿人。怀特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散文家、幽默作家、诗人和讽刺作家。对于几代美国儿童来说,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写第一流的儿童读物 《小斯图亚特》(1945) 和 《夏洛特的网》(1952)。一代又一代学生和作者熟悉他,因为他是 《风格的要素》这本书的合著者 (兼修订者)。该书是关于作文和惯用法的很有价值的小册子,最初由在康奈尔大学教过怀特英语的小威廉.斯特朗克教授撰写。散文 《自由》于1940年7月首先由《哈泼斯》杂志发表。当时美国尚未加入反对纳粹的战争,世界正处于纳粹──苏联条约的时期,无论左派或右派都忽略了极权主义对民主的威胁。这篇散文收入怀特的文集《一个人的肉食》(1942)。
二、索尔•贝娄(1915—2005),美国犹太裔小说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城。父母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贝娄九岁时,随父母到芝加哥定居,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获人类学和社会学学士学位。二次大战期间,他曾在商船队服役,战后在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现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贝娄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挂起来的人》(1944),写一个应征入伍的人在等待去部队期间的心理活动;《奥基•马奇历险记》(1953),写的是一个年轻的芝加哥犹太人的经历,本书被认为是贝娄的成名作,曾获全国图书奖,《雨王汉德森》(1959)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百万富翁在内心“我要,我要”这一欲望驱使下来到非洲,在那里所经历的各种奇遇;《赫索格》(1964)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60年代动乱中的苦闷与迷惘,描写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危机,《洪堡的礼物》(1975)则描写了两代作家的成功与失败,反映了当代美国各阶层知识分子的精神感情和情操。进入八十年代,贝娄还创作了长篇小说《院长的十二月》(1981)和《更多的人因伤心而死》(1987)。前者以芝加哥和布加勒斯特为背景,将所谓的“自由社会”和“警察国家”加以比较。后者侧重揭示当代文明对人的生活的侵蚀。此外,贝娄还写过长篇小说《受害者》(1947),中篇小说《只争朝夕》(1956)《偷窃》(1989)和《比拉罗赛内线》(1959),短篇小说集《莫斯比的回忆》(1968),《失言者》(1984),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一部非文学类的游记《耶路撒冷来去》(1976)。贝娄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他善于描写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犹太裔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荒谬的处境中的思想状态。1976年,因其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约翰•契弗:(Cheever.J.)(美)(1912——1982),美国现代重要的小说家,生于马萨诸塞州昆西市,读大学预科时因叛逆被学校开除。1930年了表第一篇小说《被开除》,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57年发表第一篇长篇小说《华普肖一家》,之后发表《华肖丑闻》、《弹丸山庄》。自选集《约翰•弗短篇小说集》于1977出版,获得了1978年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1977年,长篇小说《猎鹰者监狱》问世。契弗一生著述丰富,尤以短篇见长,有“美国郊外契诃夫”之誉。
四、马拉默德(1914~1986)
Malamud,Bernard
美国作家。1914 年4月26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俄国犹太移民家庭,1986 年3月18日卒于纽约。毕业于纽约市立学院,后勤工俭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硕士学位。1939年起在大学执教,并试写小说 ,50 年代成名。其作品有《 店员》、《新生活》、《房客》、《杜宾的选择》、《上帝之恩》等长篇小说,以及一批内容丰富的短篇故事集。他自幼受俄国文化影响,文笔兼具契诃夫与海明威之风,简洁明快,幽默隽永,又带有卓别林的“ 忧郁抒情诗意 ” ,想象丰富,情感深厚 。他极善勾描美国犹太社区贫寒百姓的众生画像,创造出令人难忘的小店员、杂役、鞋匠、裁缝与潦倒文人的形象 。侧重表现对人性善恶 、因果报应、道德良知的感悟。他笔下的小人物大多朴实善良 , 历经磨难而同情之心不泯;又往往糊涂可怜,苦苦赎罪却难以获得重生。马拉默德以其怀旧色彩与传统观念,具有强烈的反省启迪意义。他多次荣获创作大奖,曾担任美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与国际笔会美国分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