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泰戈尔小说全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16 03:2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泰戈尔小说全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泰戈尔小说全集》是一本由泰戈尔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开本850*1168mm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4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泰戈尔小说全集》读后感(一):沉船 小沙子

  《沉船》:故事虽然有些团圆的结局,但我还是觉得略有忧伤,毕竟洛梅西的第一个妻子确实是在沉船是死亡了。   小说的情节有如韩剧,洛梅西爱上了哈拉丽,可是父亲让其娶恩人的女儿,在结婚回家的路上船沉了,其他人都死亡了,只剩下洛梅西以及他认为的妻子迦玛娜,当然很快他就知道了事实,可是迦玛娜不知道。于是开始了一段四个人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包括先认为死亡的迦玛娜的丈夫拉里拉克)。   《小沙子》:作品也算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了,标题算是莫汗德罗对妻子的爱称。只是这段爱情双方都经受着嫉妒的考验。   两书的都可以算是爱情小说,展现了当时印度社会的风俗以及青年男女们面对情感和生活的态度和做法。

  《泰戈尔小说全集》读后感(二):饥饿的路

  此本书是泰戈尔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40篇小说,但有两篇重复的,颇为令人困惑。   从内容上来看,泰戈尔果真是鲁迅式的作者,作品包罗万象,视野宽广,可以说比较全面的展示出印度的社会、风俗、人民、习惯等等,可以说只有从他的作品中才能够全面了解印度这个哪怕是相邻我们也感到神秘的国家和民族。并且小说的风格也与鲁迅的杂文类似,可以说大量表现出印度社会的丑恶和黑暗,种族、种姓、宗教、落后的风俗等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肤浅来看都算是揭短了,但也正是这种不掩饰坦诚公开的态度(不管是长处还是短处)才是真正的热爱,因为热爱才觉得丑恶处更心痛,更希望不断改进更加优秀。这种深厚感情也只有在鲁迅作品中才有共鸣。

  《泰戈尔小说全集》读后感(三):戈拉

  当年看此书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戈拉这样狂热的印度教徒会被同样是“虔诚”的印度教徒的父亲所“厌恶”,以致于忽略了作者的伏笔。直至最后戈拉身世揭晓之时,才恍然大悟,这可真是一种嘲讽,对“真正的”印度教徒的嘲讽。   可是这样一来,泰戈尔究竟是想通过此书表现些什么,他真是“爱”印度吗?怎么不管是印度教徒还是印度的基督教徒都一齐进行讽刺,展现着他们的丑恶嘴脸。但反过来想想鲁迅,我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爱,泰戈尔在和鲁迅一样,揭露出自己民族、国家的劣根性,在“怒其不幸,怒起不为”。想来泰戈尔是写出来都是泪,心里却全是爱呀!   小说很简单,戈拉为首的印度教徒狂热地热爱着自己的宗教种族,对其他人的不屑和“厌恶”,这点在书中造成戈拉入狱之事的情节中看得出来,就是理发师对穆斯林儿童的救助,他们中竟然觉得不对,在我们看起来这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问题不仅仅是印度教徒,基督教徒或者其他印度人应该也是如此,这是印度的国情呀!当然也许是人类的劣根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可是这样又怎么能复兴民族和国家,这个问题中国也存在,鲁迅也曾经揭示过。其实答案很简单,团结起来才能够兴盛,才能够战胜敌人,战胜自我。这便是此书的精神所在。这也就是泰戈尔刻画戈拉这样一个白人出身但被印度人养大的人物的意义所在。这即有“全世界是一家”的喻意,也有着泰戈尔对印度教教义的阐述(即不禁锢于出身、种族、团体,而是尽可能放开胸襟宽容并包)。   只可惜印度人推崇泰戈尔,却没能够真正理解泰戈尔的内心和精神。

  《泰戈尔小说全集》读后感(四):诗化的手法,浓郁的诗情.

  这是一本很次的山寨书.

  有两短篇重复.

  而且最后几篇的错字迭出.

  douban上搜也搜不到.

  到头来为了post一篇评论还要自己建一个.

  想找个封面却连google都无能为力.

  但是428页一共收录了泰戈尔40个短篇小说.

  除去重复的两个还有38个.

  泰戈尔一生创作短篇小说约莫100余篇.

  看完了这38篇.

  大概也就熟悉了他短篇小说特有诗化的风格.

  所以严重推荐您看看这个错漏百出的版本.

  当然如果您足够幸运找到了这本95年第一版应该也是最后一版的山寨书.

  回到泰戈尔.

  他的的短篇中包含着浓厚的人类关怀的色彩.

  尤其是对印度女性的深深同情.

  也倾注了真实的爱.

  他反对童婚谴责冷冰冰的种姓制度.

  如<河边的台阶>中库苏姆命运和爱情互相玩弄的悲惨结局.

  万恶的童婚在少女懵懂之际夺走了她的青春.

  然而当她春心萌芽真正懂得何为爱时却已身不由己.

  短篇小说主要集中于泰戈尔的前期创作.

  到处流淌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融.

  浪漫主义可以体现在小说中大多数的女主人公总是形象丰满.

  即便不是美得倾城在泰戈尔的笔下也变得可爱至极.

  如<摩诃摩耶>中对女主人公有这般描写.

  quot;象一座带着早秋阳光色彩的纯金塑像,象阳光那样宁静而光芒四射,还有着一副象白昼光辉一样自由无畏的眼神."

  而现实主义则体现在对于社会黑暗种姓压迫社会腐败等等毫不留情的批判谴责.

  如<太阳和乌云>中绍什普松要帮被县太爷压迫的老百姓们打官司.

  然而却遭到了被压迫的老百姓和地头蛇霍罗库马尔的劝阻.

  泰戈尔对于老百姓们的描写饱蘸同情和痛心.

  然而对于霍罗库马尔的言辞却绝不留情.

  浪漫和现实的交织.

  不正是飞鸟新月般的诗意再现么.

  除了对女性的关注.

  小说还聚焦于另一种特殊的人群.

  印度的资产阶级.

  泰戈尔笔下绝大多数的资产阶级都是软弱无力的男性佼佼者.

  显赫的家世.

  非凡的仪表.

  深层的睿智.

  但几乎全都是精神上的弱者.

  对现实的黑暗身旁女性的悲惨无动于衷.

  即便有所意识.

  却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手无缚鸡之力不止.

  连精神的力量也缺乏.

  如<河边的台阶>中库苏姆的丈夫.

  他不愿意接受父母操纵的婚姻但是他选择了逃避.

  他当了苦行僧躲开了妻子自以为解放了妻子.

  而他的妻子成了寡妇.

  当两人重新相遇时妻子已经爱上了他.

  但是他却再一次逃避.

  无处可去的可怜的库苏姆能去哪里呢.

  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印度的女人.

  死亡并不是她的选择而是童婚而是封建而是她丈夫的选择.

  印度资产阶级特有的软弱性源自于他们的政治性.

  一方面他们反帝反封建.

  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妥协.

  于是和西方文学中资产阶级的代表们形成鲜明的对照.

  写作手法上是泰戈尔特有的诗化写法.

  如比喻.

  是独特的优美动人直接取自于自然的.

  而象征作为泰戈尔旗帜性的写作手法.

  更是包含了浓郁的诗情.

  如<摩诃摩耶>中女主人公被逼为夫殉葬.

  她逃出了火堆却但"火葬堆的烈焰用它无情贪谗的舌头欲尽了摩诃摩耶左颊的美丽,留下的只有贪谗的谗迹"

  于是从此她戴上了永不揭开的面纱.

  这面纱在小说中具有多重象征意味.

  它象征着印度野蛮的陋习压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梗桔.

  象征着破坏纯洁男女寻求幸福生活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也象征着黑暗势力对美和人性的摧残.

  女性作为泰戈尔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生活中也有一个女性深深地影响了他.

  而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位女性既非其母亦非其妻.

  而是他的五嫂子迩登帕莉.

  五嫂以全副爱心照料关爱着少儿时的泰戈尔.

  成为了少年泰戈尔心中的女神.

  泰戈尔24岁那年.

  迩登帕莉自杀身亡.

  也许是对于丈夫事业失败的恐惧.

  也许是对于16年终究没有生孩子的羞愧.

  也许是心底有些隐秘的原因.

  总而言之.

  迩登帕莉的死极大地冲击了泰戈尔.

  纵观小说中的女主角们.

  如此之多最后都不幸地死去.

  始终抓不到手边的幸福爱情.

  她们的死亡被泰戈尔描写得那样凄婉而哀劫.

  不能说没有他心底深处感情的投射.

  而小说中泰戈尔对于种姓制度和童婚是深恶痛绝.

  但是放眼他的生活.

  在父亲安排下娶了一个陌生的刚满11岁的没有文化教养的姑娘.

  不仅娶的新娘刚满11岁.

  还为自己14岁的大女儿和11岁的二女儿相继举行了婚礼.

  11岁的女儿未等去夫家.

  在母亲去世不久亦因重病不治.

  乍眼一看生活和创作的不一致不协调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这正是泰戈尔多年来一直与其抗争拒绝妥协的.

  泰戈尔家族属于婆罗门种姓的亚种姓(低等婆罗门).

  以高种姓自诩的纯正婆罗门不愿意与其联姻.

  这样可供选择的范围便极为有限.

  而且泰戈尔及其尊重父亲.

  也敬爱五嫂.

  于是便也娶了纳莉妮.

  二十年后当纳莉妮重病卧床时.

  泰戈尔整整两个月日夜守候着病中的妻子.

  并且妻子死后从此不再娶.

  至于女儿们的婚事是迫于父亲的压力.

  深知童婚弊端的他求得娘家两年后再接11岁的女儿过门.

  但是可爱的女儿却在过门前也随母亲去了.

  正是妻子和女儿们切肤的痛苦让他亲历了种姓制度和童婚的黑暗和苦涩.

  也正是这股悲愤和苦楚融入到了他的笔杆子里.

  化身为最强有力的对封建制度的无情抨击.

  中国文学界对于泰戈尔的评价普遍极高.

  然而人无完人泰戈尔的作品也是有瑕疵的.

  他的小说似乎缺乏某种真实感.

  圣笈多博士说.

  quot;他似乎有着某种惰性,不愿从最深刻的根源中探索爱情,只是满足于图解某种程式,而不是塑造那种永远充实着并超乎于他们一直试图表现的抽象观念的活生生的形象."

  对于某些人物的过分美化.

  必然会导致真实感的缺乏.

  但是在表达情感的角度上似乎又言之有理.

  不过恰到好处和过了也只是一线之差.

  此外泰戈尔身上还表现出一种禁欲主义的观念.

  往往使他的理想人物固步自封.

  不敢追求本该属于他们的现世幸福.

  另外.

  泰戈尔"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作者对印度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

  研究泰戈尔的小说诗歌戏剧.

  从前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到后期的表现主义.

  从泰戈尔式的比喻到无处不在的象征手法.

  从地位低下的印度女性到软弱无力的印度资产阶级.

  从诗化的手法到浓郁的诗情.

  然而退一步眼光放宽广.

  现象的背后.

  泰戈尔的成功在于他的心灵.

  他笔下的库苏姆,莫哈玛娜,姆林迈伊,吉利芭拉等等等等.

  正是他的妻子他的女儿们他敬爱的五嫂.

  那些严厉而权威跳脱不出封建的条框的父亲.

  正是自己的父亲.

  所有的角色所有的感情.

  正是他亲爱的人民以及他们之间默默流淌的爱与恨.

  写自己探索的东西.

  写自己心灵的感受.

  写自己的生命.

  于是.

  时势造就了泰戈尔.

  泰戈尔创造了另一个世界.

  .

  泰戈尔1913年因诗<吉檀迦利>和小说<饥饿的石头>两部作品"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且"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也许.

  当中国作家也流行英文表达的时候诺贝尔奖就不远了.

  .ps.

  书中对于女性的设定总是从12,3岁开始.

  而且过分的美化不免使得观者有些许困惑.

  难道印度真是一个萝莉控流行的国度.

  似乎放眼过去有一半以上的女性都是萝莉甚至是幼齿萝莉.

  虽然说书中女性的形象都很美好.

  但是萝莉几乎是一尘不染.

  当萝莉熬成了熟女作者的描写便也蒙上了一层纱.

  不那么亮丽活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泰戈尔小说全集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