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哥白尼的诅咒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16 01:09: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哥白尼的诅咒读后感100字

  《哥白尼的诅咒》是一本由菲利普·范登贝格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32开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白尼的诅咒》精选点评:

  ●我只是想读一本通俗小说,但这本显然多了太多的东西···

  ●标准的宗教悬疑小说

  ●整体看完的感觉就是 再亲的亲情都比不上爱情 一开始的为父平反 却最终宁愿为换自己心爱之人回来而放弃 让我反思了很久…

  ●宗教色彩浓厚的一本小说。如果世纪末日真的是以明确的倒计时方式来临,人类的丑恶面会被彻底揭发,尤其是那些平日里伪善的衣冠君子们,猥亵程度不亚于所谓的卑劣小人,令人作呕。文艺复兴前的欧洲世界在教廷的黑暗统治之下慢慢在觉醒,以血的方式反抗宗教的压迫,创造较高文明度的今天。通过此书开启了我对于末日来临时我该如何安度的思考。

  ●充斥着中世纪教廷的罪恶 各种繁琐古老的名字 人名和地名 各种罗马神话 各种圣经图解 各种科学初露端倪的著作 名家 结果真是讽刺

  ●作者功底远远超过了大部分畅销书作者,要是仅仅当做悬疑小说读就太浪费了

  ●本书的写法似乎被后来的《达芬奇密码》所借鉴,以一个故事“解密”一个宗教历史上的疑案。作者知识面极广,写出了中世纪宗教黑暗时期的社会方方面面,教会无耻荒淫专制到了极点,马丁路德的改革已露端倪,文艺复兴的光芒已经四射……从底层市民、各类教职人员、工匠到红衣主教、教皇、艺术大师,人物众多。(本书前面那段偷窥和不伦似乎也借鉴了刘恒的《菊豆》)。

  ●一直没有修改状态,然后我都忘记这是个什么故事了||||||||||||||||||

  ●起初真系好好睇,劇情好緊湊,但系個結尾覺得好失望,唔明啊!!!

  ●个人觉得在宗教悬疑小说里,这本书算不上好书。冗长的铺垫以及故事背景的设置让此书大打折扣。没有扣人心弦的悬疑情节,更多的感觉是作者的虚张声势

  《哥白尼的诅咒》读后感(一):好书

  如果去欧洲以前看到这本书,我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不过,从意大利回来之后,觉得这部书写得非常有味道,不仅解了我关于欧洲历史宗教的许多疑问,而且增长了很多知识,像作者说过的,他所收集资料所花费的时间跟金钱远远大于一本通俗小说所能体现的意义

  《哥白尼的诅咒》读后感(二):酣畅淋漓的悬疑故事

  这是一本酣畅淋漓的宗教式的小说,故事的主线始终很明确,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欧洲文艺复兴时候的宗教史有很深入的研究,真相知道最后的时候才逐渐揭开,情节紧凑,剧情吸引人,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无限的思考,一口气读完后感觉酣畅淋漓,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

  《哥白尼的诅咒》读后感(三):没有前言,没有后记的书

  居然是第一个发言的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居然这本书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就是一个很干净的故事,而且有不少插画。翻译的人叫海冬、海南。

  内容方面没有完整的看完,但是一开始就有一个或者是错误,‘十月四日后就是十月五日,中间的10天哪里去啦’,也许应该是 十月十五日。对那段历史不清楚的我,不能判断。

  目前看到70页左右,也就是昨天书店到家和今天家到公司的地铁上的时间。比较吸引,作者的故事和译者的文字都很通顺,几首诗歌也翻译的并不突兀。比较喜欢。等看完后会再来留言,希望到时候看的人可以多一些。

  《哥白尼的诅咒》读后感(四):一部“不科学”的科学文化小说

  《哥白尼的诅咒》节选

  164

  白胡子修士走回来之后问道:“是哪本书把你累成这样,枕着它就睡着了?”雷伯莱希特说不上来。他梦里看到太多了,以至于现在根本想不起来是哪本书。当他再次把书翻开,不由得一惊“尼古拉斯·哥白尼”的名字赫然在目,《天体运行论》。

  “你看这个!”埃默拉姆说道,目光闪烁。

  “您指什么?”

  “就是这个嘛!铃兰!”他指着书页间夹着的一朵压平了的小花儿:“铃兰是哥白尼最喜欢的花。”

  137

  塞姆勒谦卑地望着天,似乎要把问题留给至高无上的主去解答,然后他回答说:“我的理解力不能够用来解理解星辰的运行,大人。我只认《创世记》中写的:‘神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与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做成了。神称空气为天。’”

  “那么你呢,我的孩子,你对旧约中的城市故事怎么看?”

  侯爵大主教咄咄逼人地盯着雷伯莱希特。现在可千万别回答错了,雷伯莱希特想。说错一句话,你的命运就无可挽回了。但是紧张之中,他想不出合适的回答来,而停顿的时间却越来越长了。突然——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他听到自己说出一句从图书馆里那些无数进行宗教教诲的书里看来的一句话。便说得出来:“大人,圣经不受任何怀疑,他的地位在学所有学术和科学之上。”

  侯爵大主教的目光里满是惊讶,塞姆勒也一样,雷伯莱希特微笑着点点头,垂下了眼睛,他现在知道怎么对付教士了。

  就这样,雷伯莱希特最终得到严肃的告诫:千万不要以科学的可疑方法去怀疑教会的学说。

  《哥白尼的诅咒》这部小说似乎在国内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在豆瓣上仅有几条评论也褒贬不一。因为这部通俗小说包含了太多“中世纪欧洲特色”的内容,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文化隔阂,其中包括德国城市班贝格(Bamberg)、修道院、拉丁文图书馆、修道士的生活、宗教改革、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大主教和修道院的矛盾、修建教堂的石匠、文艺复兴巨人米开朗基罗、罗马、红衣主教,等等元素让我们觉得相当陌生。

  然后细读下来,在故事的字里行间藏着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洞察。这部以“哥白尼”命名的小说,以一种“不科学”的姿势,提前“引爆”了哥白尼革命对基督教的巨大冲击,展示了科学与宗教在16世纪的交锋,以及揭示了在对于人性的争夺中,基督教是如何失去世俗权力的。

  在小说的开头,是宗教裁判所煞有介事地审判一个已经死去四个月的掘墓人,只是因为有人声称见到了他的幽灵。在这种极具中世纪色彩的背景下,小说的主角雷伯莱特,也就是掘墓人的儿子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雷伯莱特的父亲虽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掘墓人(可以想见,这个职业虽然家家都需要,可未必人人待见),却从本笃会修道院的图书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雷波希特在父亲死后,认识了修道院的修士,和父亲一样积极学习。同时他又爱上被丈夫冷落多年的养母,两人秘密幽会。这里雷波希特可以看作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一个象征,雷波希特在身体和智力上的成长,象征着欧洲反天主教力量的成长。

  文艺复兴带给欧洲不止是“文艺”(比如米开朗基罗等“文艺三杰”),而是由于把希腊文化重新引入欧洲而在文化各领域的急剧成长,而且引起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哥白尼革命”。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说的意义,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就连“革命”Revolution这个词实际上就是来自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描述天球的“旋转”。

  小说中虚构了哥白尼秘密写下的另一本书,宣称宇宙深处将要有一颗灾星撞向地球,并在1582年10月8日毁灭世界。这本书被藏在了101所修道院的图书馆里,对此充满了恐惧的教会在秘密收集并销毁这本书。掘墓人的儿子担当起了保护它的重任【“达芬奇密码”既视感】。

  作者在这里实际上偷偷地来了一个移花接木,把哥白尼革命的效果提前引爆。哥白尼日心说被证明并得到重视是在十七世纪。在小说背景设定的是16世纪,实际上,当时哥白尼学说并没有获得多少支持。对于这样一个不置可否的理论,教会显然是不怕的;而且为了进行历法改革需要弄清楚一些关键的天文概念,教会高层对哥白尼是欢迎的。只有等17世纪新的观测证据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对教会认可的“地心说”形成真正挑战的时候,教会才会认真看害怕它。

  既然小说是把哥白尼作为正面人物来描写,主角热爱并赞颂哥白尼,热爱自由,那么反对哥白尼的人就倒霉了。这里的倒霉蛋是德国耶稣会士、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克里斯托夫·克拉维乌斯。他实际上是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的人,我们现在用的公历,即1582开始使用的格里高利历法,就是他最后确定的。克拉维乌斯还是第一个成功在中国传教,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和科学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数学老师,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所依据的版本就是他编辑注释的。但在这部小说里,克拉维乌斯被黑得一塌糊涂。【站队真要命啊!】

  这部小说体现的是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这两种力量对天主教统治发生的冲击。有意思的是,宗教改革的发起人马丁·路德和天文学家哥白尼都(曾经)是天主教的神学博士。马丁·路德批判罗马天主教廷神学上荒谬和行政上腐败,从而脱离天主教成为基督新教的第一位创始人(被罗马称为“抗罗宗”);哥白尼则是虔诚的天主教神父,但他一手掀起的科学革命,最终凸显了经院哲学的荒谬,令天主教权威一落千丈。

  就像婴儿诞生于血污,现代社会诞生之前,新旧思想的交锋,人性的挣扎,都隐藏在这部世俗小说之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哥白尼的诅咒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