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和平而战》是一本由弗诺· 文奇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和平而战》精选点评:
●设定普通了点,没有《彩虹尽头》那么惊艳,毕竟是个低魔世界啊。
●读弗诺文奇的长篇绝对需要耐心,看完前半段基本就放不下的。虽然这部的成文年代在80年代,但其超前的理念还是很赞的,故事主线的设置仍然是孤单技术宅拯救世界,但情节还是很有悬念。
●这是今年以来读得最痛苦的一本,篇幅不长,然而历时两个月才啃完。一是作者无背景交待就开始强推剧情,背景都是零散的分布在叙述过程中,始终无法在脑海中把世界观建构并融入进去。二是不知作者还是译者的问题,行文很糟糕,和《真名实姓》完全不是一个档次。黑人主角,对立面主角是中国人,emmmm……
●结尾大逆转转得太生硬了点……或者……反正就是觉得有些勉强……
●作为一个IT民工,如果我说赛博朋克的书我看着都很累(除了《雪崩》),是不是很丢脸?
●没看下去……
●这本书被我高中老师收掉了,下落不明
●经典的科幻小说,文奇的力作
●补分。文奇的《实时放逐》与《为和平尔战》都是在高三时候,在市新华书店一口气翻完的。。
●幻想小说里谈未来的和平世界很有不少,比如战争即和平,这是维持和平的一种方法。比如每个人都拥有核武器般的力量,于是人失去尊严般互相监视。这里是以最先进的力量消灭了持有先进武器的政府,可权力还是带来腐败。歌剧类型的幻想小说不同于“自然科学小说”以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变化,也不同于“社会科学小说”以社会结构的变化展现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本身更强调故事性。这样的小说最近没功夫读。但我喜欢其中毫不马虎的各色描写,好久不见了。
《为和平而战》读后感(一):想象有余 文笔不足
弗诺文奇的小说风格是想象力丰富,大器,有科技底蕴;而最大的缺点是文笔不行,偏偏又喜欢搞双主线行进,看着太累了。
这可能也是科幻小说的通病。我觉得《天渊》更精彩一些,更有思想。其实,科幻小说不能为科幻而科幻,必须有一定的人文诉求,光写宇宙空间、外星人也太空虚了。
《为和平而战》读后感(二):相见恨晚、舍不得读完
先看过《深渊上的火》、《天渊》之后, 再回过头来读文奇的早年成名作。能看得出一些延续下来的思路和想法。
天渊 里的传感器网络, 在《为和平而战》里早有雏形,想到这是86年的作品, 而物联网概念近年才开始炒热,不由得不佩服文奇。
核战争后的末日感, 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及科技进步的双刃剑,都有提及。 因为人性的复杂,我个人其实觉得有点无解,只能是螺旋式上升, 终点不知是什么。有可能在某次末日之战中,整个人类都灭亡了。
《为和平而战》读后感(三):和真名实姓的羁绊
1)线上超人这个就不说了,小黑人一上线的那个爽劲和真名实姓中的超验感基本相似
2)真名实姓中的巫师,对应于这本中的保罗和小黑人之类级别的人物,在真实世界隐姓埋名,在地下世界神秘而有威望。
3)保罗救出爱丽生之后的篇章中,两次写到“不知她是否看见那个藏在这幅衰老身躯中的年轻人”,对比文奇真名实姓这一段"“我还是个孩子时,有一首歌,好像是说哪怕我们到了耄耋之年,也只是上了岁数的孩子。说得对,太对了。在我的内心,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年轻人。但在现实这个层面里,没有别人能看出来……”
————————————————————————————————
文笔确实比较稚弱,感觉还不如《真名实姓》,怪不得没得到雨果奖,可能早起写长篇比较累。读《天渊》等的时候情节推进节奏和细节描述就好多了。
《为和平而战》读后感(四):宅在家里操控政变
昨天和今天,花了十来个小时的时间,看了一本300页的长篇科幻:弗诺文奇1984年的《为和平而战》,再次体会到科幻作家的不同作品都只是对作者对未来世界推测的一个全局中某几个细节的展示。弗诺文奇的这部作品没有《天渊》《深渊上的火》那么精彩,但超过《彩虹尽头》,印象深刻的几点:时空停滞圆球,人机连接的设备(人脑与电脑融合一体,变成全知全能的超人,弗诺文奇的singularity理论源头之一),传感器网络(今天我们已经处于这种技术的初始阶段了,可穿戴设备未来几十年会越来越普及,隐私将重新定义),人工智能虚拟助手(google搜索引擎、云计算、图像识别、android、google眼镜与传感器网络……这一切的发展,使得我们都在逐步进入一个人机高度融合的时代,这一切不断发展下去,技术宅男们的威力将日益壮大,终有一天可以宅在家里操控政变,今天传感器、搜索引擎等抓取到云端的各种数据,终有一天会成为诞生人工智能的基本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