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朱熹的思维世界》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15 02:09: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朱熹的思维世界》读后感精选

  《朱熹的思维世界》是一本由田浩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熹的思维世界》精选点评:

  ●田浩先生的这本书想要打破宋明理学以朱熹为尊的传统哲学史写法,而采思想史写法。此书实是南宋道学史,将南宋每位道学家单列成章,继而探究他们与朱熹的学术交流、思想异同,但不知是篇幅所限抑或其他原因,朱熹与其他道学家的比较只是一些简单的概念比较。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重点在朱熹与同时代人的交往 尤其是张栻

  ●以朱熹为线索的比较,却是为了破除朱熹中心论。

  ●好

  ●思想史的路径若没有史学史事的考证勾连,到底也就那么淡淡过去了。

  ●偏於史,乏於思

  ●遗憾之前未能听到田浩先生的讲座,庆幸于书中可寻。田浩先生从道学家的中心人物为研究,打破了以朱熹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一言以蔽之,朱熹只不过是活的久点了,会吸收他人的思想。

  ●对反道学派的看法比余英时好多叻。

  ●Tillman的书啊。。正在上他的课 debate中

  《朱熹的思维世界》读后感(一):短评而已

  最近读完了田浩先生的《朱熹的思维世界》,而且有幸见到了田先生本人。田先生此书主要从政治环境和学术两个维度交叉考察朱子理学为何崛起于宋学各流派之上,成为官方正统学问的过程,以及朱熹本人在此过程中的行为。我对田浩先生专攻的宋代道学并不擅长,因此书中很多朱、吕、陈、陆的论争内容都不能透彻理解。但引起我注意的问题是:朱熹为了提升和巩固自己的地位,删改他的朋友吕祖谦、张栻的著作,接纳他们的观点,通过祭祀活动将自己树立为“孔子之气”的唯一继承人,在朋友身后严厉地攻击他们这样种种未必算“醇儒”的行为,为什么得到了后世的无视甚至是认同?田先生在书中并没有就此问题做出解释,难道真的是因为朱熹的寿命足够长、朱学有传人的原因么?很有趣的问题,存疑

  另外田先生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在于,田先生精通汉语,所以他的文章不会像其他汉学著作那样不合中文语言逻辑,其流畅准确程度甚至胜过很多中国学者的著作。

  《朱熹的思维世界》读后感(二):笔记

  在不同时期面对着不同的争论对手,张栻、陈亮、叶适、陆九渊,朱熹采取的策略与论辩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朱熹的思想因此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朱熹的思想是在与同时代人的争辩中形成的,这也构成了本书写作的基本框架。故有论者认为,与其说此书是朱子学的研究著作,毋宁说是一部南宋的儒学史。

  思想的分类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谱系,其中负载着建构的文本,虚拟的故事,以及想象的关系(P307)。具体到本书的研究对象,朱子学的谱系同样处在动态的建构之中。朱子为了确立正统独尊的地位,在生前即开始了道学谱系的不断建构,吕祖谦和张栻的去世,成为了朱熹谱系建构和独尊性膨胀的分水岭。这一动态的建构过程一直延续到了朱熹去世之后,真德秀、黄幹与陈淳站在各自立场,分别描画了不同的道学系谱。

  朱子学能够成为正统,除过朱熹道德哲学体系的广博精深,以及一系列政治因素的运作以外,作者强调朱子本人对于“正统地位”的不断努力。朱熹对吕祖谦生前身后的不同评价,删改胡宏与张栻的著作,同时代其他道学内外的儒者对朱子排斥异己门户之见极深的告诫与攻讦,以及朱子在论辩中体现出的风格与思想特色,都是朱子为之道统地位不断努力的历史见证。而正是在这不断的努力之中,道学史和道学谱系一次次的被重新建构和刷新,为思想史真实的面相涂上了一层层的严妆。

  《朱熹的思维世界》读后感(三):笔记

  上学期就布置的作业了,然而过了暑假到了第二学期才着手解决。惭愧。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以人为线索。 如书名,这本书是写朱熹相关的思哲。但延伸的东西不止朱熹。延伸的人物,北宋五子,各时期的的大家就是一个宋代哲学史。 宗族,到了宋代就打击消亡得差不多。同道中人,同事同学研究的伙伴,是新的宗族形式。 罗列一个个宋代的大家,对比作品思想,就得到宋代哲学的简史。

  张九成,胡宏,张栻,吕祖谦,陈亮,陆九渊。 二,书说的哲学。

  这些哲学概念弄人头晕,枯燥的原因大概就是这样。 心,情,欲,仁,节

  道学,道的概念跟《老子》里的道很像。

  三,朱熹非圣人,现实无圣人。

  朱熹爬上了儒家文化的高峰。不能否认他哲学的完备,然而不能忽略同时代道学人士的影响。

  拜孔子如拜祖先,强调传承。

  程朱理学,程朱两字之间有很多人。

  四,张栻。

  相比静坐沉思的修行方式,更偏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动中取静。恭敬的态度。

  动静的哲学问题。

  五,胡宏。

  心性,内在善恶。何为仁。

  六,吕祖谦。

  德高望重,调和关系。军政主和。

  书院教育,学规,传统。

  七,陈亮,叶适。

  义利之辩。用才智的力量解决问题。

  实用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

  陈亮是个主战的愤青?当了数十年键盘侠?

  八,陆九渊。

  心学。回复本心。禅宗?

  修行是阅读经典听从还是从心出发而行?

  《朱熹的思维世界》读后感(四):朱熹是怎样炼成的

  朱熹研究有三种典型的理路:陈来先生的《朱熹哲学研究》(后来改名为《朱子哲学研究》)是哲学史的进路;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是文化史的进路;而田浩先生的这本《朱熹的思维世界》,则处于哲学与文化之间,采取的是思想史的进路。

  如果说,哲学史研究呈现的是朱熹的“筋骨”;思想史研究则在此基础上增补了朱熹的“血肉”;而文化史的研究,又为朱熹描绘了“肌肤”。这样,才有一个完整的朱熹:筋壮骨强、血肉丰满、肌理细腻,活灵活现。

  个人对于这三本典范式著作,最喜欢的还是余英时先生的书,因为余先生的进路可以在细腻的肌理之下涵容朱熹的血肉与筋骨,从而呈现出朱熹最完整的形象与最美丽的风神。

  在哲学史的进路中,从“朱熹哲学研究”到“朱子哲学研究”,题目转变的背后,似乎是热泪盈眶、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这样的话,哲学史的进路似乎就难免拐弯而驶入了道学史的大道。在道统之路上,客观与公正当然是第二义的追求,立场与卫道才是第一义的要务。于是,我们更加需要《思维世界》与《历史世界》了。因为,只有在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客观性的视野中,我们才能看清朱熹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让他的形象在热泪盈眶中变得模糊不清。

  研究儒学的,很容易变成儒者,虽然符合“知行合一”的古训,但容易丧失哲学的理性要求(“国学”就更不用说了)。

  田浩出身于历史研究,比较能够理性而冷静的看待朱熹,或者说,能够客观而开放的看待“道学史”。他认为:“尽可能涵盖较多的人物和他们的争论,才能更深刻和更广泛地认识宋代的道学。”——如果说“道学”不是一个虚构的永恒,那么,客观的去认识“宋代的道学”就是必要的,这丝毫无损于朱熹的深刻与光辉,反而会增加道学的魅力与神采。

  当然,我们也可以方便的将此书称为“南宋儒学史”,不过,因为作者无意于诋毁或抹杀朱熹,而是要“将他放在历史的背景下,来理解他的崛起”,所以,这本书论述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朱熹是怎样炼成的?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思想家的成名与得势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去世的时候还在“庆元党禁”黑名单的朱熹,如何就在后世成为受人尊敬的“后有朱文公”呢?

  这里面,有思想的选择,有政治的考量,有时势的推动,甚至,也会受到年寿、科举、弟子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当然了,这里面肯定不乏朱熹个人的努力。“求在外者”毕竟没有“求在己者”的那种决定性的力量。也就是说,朱熹的炼成,最终还是依靠着个人的“不懈努力”吧。

  这种努力,首先是对前辈学者的评判,比如朱熹对张栻、胡宏的自觉性漠视,以及对他们著作的选择性删除;其次是与同代学者的辩论,比如朱熹与陈亮、陆九渊的义利之辨、心性之辨;其三则是对自己的自信与包装——朱熹以“道统”自居,还通过祭祀的形式与孔子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无不是想树立自己的正统性与合理性。

  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朱熹更让人喜欢,包容而多元的道学更让人尊敬。吕祖谦说:“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惟愿这句话激起的是人们明善、察理的敬意与热情,而不是对善与理的“唯我独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朱熹的思维世界》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