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11 02:2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读后感精选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是一本由沈克宁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精选点评:

  ●这个也读过很多次了

  ●……综述性太强……

  ●全书分两条线介绍了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把每条线的发展脉络都谈的很全面,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在《第三章:理论与实践》中探讨的比较深入,抽象的理论得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

  ●反正就是他抄她,她抄他,再他抄他。。。。

  ●第二章看得比较糊涂

  ●看完写出一篇好文章,后来间接受益良多。虽然这书大概其实是凑凑抄抄吧。

  ●可能是本书定位于综述的原因,文字就像没有勾芡好的汤汁,有的地方一坨盐,有的地方淡如水,不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有些人物名字的写法和翻译在文章中存在多种不一致的形式,显然是因为全书没有经过很好的统稿。另外术语、概念的翻译也没有很好的斟酌,带来了不必要的人为障碍。不过作为西学的搬运引介还算是合格。

  ●两篇高水平的“综述”,读出沈的严谨

  ●属于文献综述比较全的

  ●面面俱到,因此有些拖沓重复,因此信息量很大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读后感(一):不得不吐槽两句

  到最后一节写中国古建筑的,终于忍不住怒了!扯了半天,你说模数就是类型,瓦作就是城市形态?!而且从一个西方的话题瞬间跳到中国,几页纸就完了,这也太速成了,问题有这么容易?不要一味追求宏大完整嘛。要追求完整,多追踪追踪类型学发展近况嘛,都10年出的了,写的还全是那几位。

  再说说前面的,前前后后出现重复的内容似乎是通病,也体现出整体结构欠严谨。话说刚刚读了汪丽君那本建筑类型学,两本一起读真是吓一跳。老纳闷怎么眼下这一段这么熟悉,而且不是一两处,是多处,只是个别字眼有变,恐怕这是翻译问题了。于是恍然大悟,或许一本书就是把原著很多观点翻译过来,拼凑在一起就成了(翻译得似乎还不咋地,各种晦涩模糊,对关键词似欠推敲)。这种不经充分消化就引介的做法带来了多少困扰啊,与其这样还不如把翻译做做好吧,真心呼吁。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读后感(二):分别简析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许多部分使人感觉生搬硬套,一会讲那一会讲这,读者总是神游,但还是有一些感悟。本书选材高度很高,但总感觉深度挖掘不足。

  类型学在我的眼中就是把一堆复杂的东西找出某一因素上相似处进行分门别类,而书中让我了解到建筑类型学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实际运用的复杂性。类型是人们试图从历史中获得一种建筑类型的平均值,然后将类型作为一种假设,随后在真实结构中对这种假设加以证实或否定,这样使历史中总结的结论在真实结构中为人们接受,而不是成为一种功能“火柴盒”似的“模式”。而城市形态学感觉与城市意象的主张类似,以人的集体记忆以及城市作为本体的自身运行方式来重塑城市形态的自主地位。并且城市形态学将城市形式分为建筑、开放空间和街道,竟然和《城市意象》的研究一样忽略了可以改变空间感受的景观,但也是因为城市形态学本身就是仅仅以建筑作为研究中心。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读后感(三):与现代主义的对峙

  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相互依存,形态学的研究离不开单体建筑类型所综合形成的空间,脱离了城市形态去研究单体恰好又犯了现代主义的构成毛病,脱离了类型,犹如天降圣婴。城市因为有历史,尤其建筑的历史,并不是断崖式的替代,而是“共时性”的存在,尤其是在西方的建筑史观里,纪念性建筑的存在是长久的。

  总的来说,类型学的出现是为了反抗现代主义带来的技术至上的建筑学潮流,是来自传统建筑艺术派的计谋。类型是基于历史的过程性思维,而现代主义则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这点特别是在柯布西耶光辉城市(Radiant City)的设想中显著体现,而这种企图在如今的社会依然可见:在空旷的郊区设立新城,毫无限制的场地没有“场所精神”的守护,构成式的手法成了指导性原则。

“按照宾夕法利亚大学建筑系教授D.Vesely的定义,形态学研究根据下列原则进行:(1)城市形式由建筑和相关开放空间,以及所在城市中场地划分(基址)和街道建筑决定;(2)构成城市的城市要素持续变化、更新或替代,因此应该历史地来理解城市形式。”

  建筑与外部空间,街道由什么组成?建筑和景观!那么形态学研究景观嘛?不,景观不是形态学的研究对象。这其实就是城市形态学的一个不足,忽略了可以改变空间感受的景观。不过景观在传统的建筑学里从来都不是重点,形态学仅仅以建筑作为研究中心。

  城市形态学是在欧洲盛行的学派,分为意大利威尼斯学派和英法学派,而在美国的形态学发展和实践则是克里尔兄弟带着自己的研究理论来到北美之后的事情,后来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也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理论和时间可分为三领域:郊区设计理论和实践、区域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旧城改造。

  本书中还将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用于中国的语境下,提出了宋的《营造法式》,清的《清式营造则例》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类型学。而《周礼考工记》和传统礼制则在一定程度上构筑起了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城市形态学。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内部街区的形态构成已经超出管理者的规划范围,自发性生长的城市形态逐渐占了上风。

最后,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在建筑保护和城市保护上也掺合了一下,在城市建筑上有四种相应的、可使用的批评或干预方法及阶段:一是决定特征;二是回到前一状态或阶段的那种特殊干预;三是重新使用,也就是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和适应,使其能适用于当代;四是建筑的修复,这需要对前三项进行综合。

  类型学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保护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依然是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占多数话语权的思想,两者的对峙将会长久的存在。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读后感(四):从诗学到记忆——沈克宁《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书评

  几年前听恩师董豫赣提到沈克宁,之后读了他的《建筑现象学》,对沈先生的学识十分钦佩。因此,去年未敢放过《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读后颇为震惊,著作命题之宏、内容及思辨之精,俨然大家,此书当为建筑理论入门及进阶之必读,而作者埋头之深、为学之苦,亦堪为后辈学子之楷模。

  书分三部,其一“建筑类型学”,其二“城市形态学”,其三“实例”。此三部可分头研读,而后相互参详,则另有意趣。从人的认知顺序而言,人对“建筑类型”的雏形体验,其实就是“城市形态”本身,我们对某一类型建筑的印象,如非某一座特定建筑,那就一定是对某一地域或城市的建筑普遍印象或平均印象,故“城市形态学”似应先于“建筑类型学”;但比起“城市形态”,“建筑类型”在结构主义的思辨框架中更为独立,更容易从复杂的外在条件中抽离出来,自明性更强,故而在本文的叙事中排前,而“城市形态”则需在“本体的”和“系统的”两种背景下分别讨论。

  在对“建筑类型学”的论述中,结构主义的讨论是其核心环节,当我们将“语言”与“言语”分别置换为“类型”与“操作”,也就顺理成章地与德•昆西的“类型”与“模式”的二分达成了共识。对此,一则有趣的扩展性阅读可以被带进来——弗兰姆普顿的《建构文化研究》,与沈克宁讨论“类型”一样,弗兰姆普顿也将“建构”的后续讨论引向了“诗学”。弗兰姆普顿借由建构表达的诗学特征,在技术与文化间艰难地搭建了桥梁;而沈克宁的“类型学”分析则更接近诗学表达的原理:“诗人继承句法结构,但没有义务使用它们……通过对继承下来的句法结构予以脱位,通过字词秩序组合成与正常语法不同,诗人得以向人们展示概念的非真性和陈腐性”。这解释了弗兰姆普顿为何在进入其细致的技术实例分析之前要先对森佩尔、洛吉耶以及勒-迪克、辛克尔们进行不厌其烦的阐述——因为脱离了对先在建筑语言结构的认同,我们便无以揭示“建构”在其自身逻辑的促使下与既有结构那若即若离的“脱位”现象,以及接踵而来的建筑诗学表达。回到正题,建筑类型学的讨论则更多的关注结构系统本身,有趣的是:当“形式”呈现为完整独立的结构时,“功能”的带入或抽离变得非常容易,类型与操作不再呈现古典建筑中简单的加法关系,而是更接近一种函数运算,形式结构为“函数式”,而以功能为代表建筑操作的约束条件成为“变量”,迪朗对传统建筑图式的抽象化操作,其实就是在抽象的过程中,使“量”成为“式”。“类型学”在建筑学近150年来的作用无可限量,现代主义的奠基者和经典大师们,借由类型化操作,将“变量”中的古典形式换成了功能,从而“与历史断绝关系”,而后现代的到来,也正是将历史形式的片段重新置换,以现代主义告别历史传统的方式告别了现代主义的教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局绝非单向的,文丘里、罗西们纵然寻回了符号表达的意义,而海杜克、科林•罗、艾森曼们却几乎以相同的方式续写着现代主义空间抽象的神话。

  比起“建筑类型学”,“城市形态学”的成型时间和学术圈范围略窄,以意大利新理性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主义对城市略显粗暴的“拆迁理想”的城市后遗症,城市形态学更多地站在了现代主义功能神话(或者是大话?)的对立面,以人的集体记忆以及城市作为本体的自身运行方式来重塑城市形态的自主地位。作者的论述分为“本体的城市”与“系统的城市”两部分。从纯形式演进的角度上看,“本体的城市”从特征上与建筑类型学是一脉相承的;而在“系统的城市”视角下,前文所辛苦建立起来的先在结构体系却似乎又被复杂的外部条件“解构”的嫌疑。有趣的是,这组矛盾并没有为论述带来困境,反而以文本自身评论的方式例证了独立结构的强大与自我进化、讨论的功能——在文本脱离了作者控制的那一刻,那种顺理成章的自我批判反而比自圆其说更有助于论证。

  有了前两部分的基础,第三部分变得清晰易懂,与其说是用实例来例证,不如说是对前文内容的轻松回顾,罗西与克里尔兄弟的工作从图式上很相像,却导向不同的图谋——罗西更希望通过他的实践建立起完整的类型认知以及人们对城市的平均印象,克里尔们则更痴迷与类型对建筑、城市操作的结构性意义。谁会更先达成诗学表达?我尚未洞悉。

  作者写得精彩,故评得兴起,写完发现写得好像难懂了,有悖笔者为入门的小朋友们推荐好书的初衷,在此向读得一头雾水的同学们致歉了,想必多数小朋友读到一半,看不到此致歉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