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未现代过》是一本由[法] 布鲁诺·拉图尔著作,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从未现代过》精选点评:
●自然,进化,解构,文化存在,现代全景
●当代的学者不在论文里塞满权力,机制等词就跟赶不上潮流似的。
●大致如此:“现代”有两种不同实践形式—— “转译”将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形式-自然和文化-混合起来;而“钝化”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本体论领域——人类和非人类。现代科学充满了一系列不对称性,和前现代无甚区别,因此波义耳和霍布斯之争在今日依然以科学知识的方式继续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未现代过。
●我们从未读懂过
●我们从未读懂过
●被标题吸引,但个中的论证远比标题看上去复杂和全面,虽然作者制作的图表和引举的例子应该是比较鲜活,但仍困于自己浅薄的理论底子,读不懂,但始终记住它
●读博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闲来拿出来翻一翻,又有新的收获。and 法国人写的东西,自然需要中英对照阅读。
●主与客,普遍与多样、全球与地方、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政治……拉图尔要超越诸如此类的对立人类学,建立它所谓以拟主体、客体、长网络、中间王国、转义等的对称人类学,虽是人类学家,目标却是处理哲学问题,人是什么,人如何存在,给出了深刻的洞见。可惜的是书大部分时间都是喊口号,对于自己的要立的东西说的不是很清楚。
●说实话,这个时代加速的结果是,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要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小激动,快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这个世界又该翻篇了...
●难磕,说起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结各范畴,打破分裂局面,在我看来是在理论层面增设了看问题的角度,寻觅到了从不同领域譬如从科学的发明中挖掘政治价值,反之亦然。并增设了物的视角,人与人 与物的关系是经常被讨论的,物与物的关系很少被讨论,两者也存在着能动的互动关系,虽然不是很理解。
《我们从未现代过》读后感(一):对国内的翻译一如既往的失望……
看到这本书出中文版的时候真的很兴奋,这本虽然没有“实验室生活”和“法国的巴斯德化”那么有名,却是Latour, B.哲学和社会学思想总结得很深入的一本书,也可以说是ANT转向之前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拿到书以后首先注意到了译后记,译者声称是采用了英文版和法文版对照的方式翻译,不由得心里暗自窃喜。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发现这本书的翻译也步了国内学术著作翻译的后尘。很多关键的地方都翻译得有问题……建议看不懂的老师同学对照着英文版来阅读,或者干脆还是念英文版好了。
《我们从未现代过》读后感(二):几条读书笔记
1、现代性将自身奠基于自然、社会的分裂之中,而自然、社会却是纠缠在一起的,所以应该放弃现代性的观念。
2、premodern 事物是连在一起的
modern 事物分开
ostmodern 又陷入了现代性且无法批判
3、modernity就是不断purification的过程,离不开translation和transition的中间通道,因此更应关注杂合体。
4、波义耳与霍布斯的真空泵之争,是两套世界观的争论。即世界上真的有空间中什么都不存在?上帝都管不着?
《我们从未现代过》读后感(三):小标题应改为:论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别再以为人类学研究的现代生活就是那些城中村和NGO了)
拉图尔的书竟然没一本是人类学的人翻译的,所以读起来很吃力,加上中国搞哲学的人文笔和理解力又都差得要命,读得人要死要死的。(相信搞哲学或者搞ssk的人读起来也一样)
其实读过《实验室生活》这本书,再来看这本,其实意思基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为了更好地辅助阅读,先quote两段:
.114-115马克.奥盖与科特迪瓦泻湖居民生活一起时,他试图通过巫术去理解整个社会的现象。其边缘身份并没有影响他对Alladian文化的整个社会结构的理解。然而,在回国之后,他却将自己限制在对地铁中某些最肤浅方面的研究——解释地铁通道墙壁上的某些涂鸦之作。……一个坚持(二元对立)的马克.奥盖本应该研究的恰恰是地铁本身的社会技术网络:其工程师与司机、其主顾与顾客、其雇主国、其所有的一切。……返乡的人类学,并不需要成为仅仅研究边缘显现的边缘之学,亦不应该满足于从其他学科的宴会桌上留下来那一点残羹冷炙。
.137如果我们在IBM的公司内部闲逛,如果我们在教育部的走廊里进行调查……那么我们从未离开过地方性的层次。我们总是处于与人们的互动之中……
关于拉图尔研究的背景:与爱丁堡学派、加芬尔克常人方法学、舒茨这些知识社会学有关的SSK,还有他提出的ANT(行动者网络理论)请自行百度,或参考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497434/讨论。
那么这本书的人类学意义通过上述两端引文基本已经比较清楚了,最浅显的一层意思,当然是人类学对现代生活的研究和“原始”社会是一样的,原始社会有巫术、神话,现代社会也是神话、玄想横行,无非是打折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旗号,换汤不换药,不要以为现代社会没有“国家神话”,换了马甲就不认识了。
这就引入了第二层含义,“二元对立”,就是这个译者搞得莫名其妙的“对称性”,这个Symetrique的含义是“典型对称”,其实就是指类似人类学里常见的“生-熟”、原始-现代、自我-他者、全球化-地方性这类概念,而这本书里,讲到的是“自然-社会”这对概念(也就是所谓“人与自然”),自然-社会/生-熟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喜欢把部落文化看作自然的,而(主要是)西方文明当作社会的。其实和第一层意思也差不多,就是套用了本书的标题“我们从未现代过”——哪怕是我们眼中摆脱蒙昧的现代社会,其实也是一个被各种技术外壳包裹下的文化共同体。
第三层需要解读的含义,那就需要比较熟悉爱丁堡学派SSK的研究理路了,不过是拉图尔多次提到的波义耳与真空管的实验、还是霍布斯的数理模型,他们尝试的都是一种“事实的建构”,这种事实建构过程,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事实的建构。
那么这本书以危机(人类学能否研究现代社会?)-制度(构成现代社会的“科学”基石是如何被技术文化建构起来的)-革命(将现代社会还原为文化创造的现代“神话”)-相对主义(划分现代社会的这套“自然-社会”二元对立也是相对的,有待人类学家对现代社会的分析)-重新分配(臭氧空洞、孟山都转基因作物、极地气候,其实就是今天的自然与他者)的分析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我们从未现代过”当然也是从某种相对主义二元论的角度来讲的。
《我们从未现代过》读后感(四):主要观点的梳理+一些小问题
现代制度的根基在于,在否认行动者之间转义的基础上又将作为这种转义实践的产品纯化为遥远又相互对立的社会与自然。然而,从转义的角度来看,科学家可以发现自然,也可能背叛自然(或者干脆说他们创造了自然);代表体系代表大众,也确实统治着大众。这种“超验性-内在性”的悖论本应当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对称性,但现代制度通过两个二分法将其加以掩盖-自然与社会的分离以及转义与纯化工作的分离,不对称性出现了:自然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人类去探索,科学家承担这一使命并代表自然发言;而人类社会是人类所建构的,代表体系来自于大众并代表其发声。
现代制度何以实现实践转义的同时否认和禁止之?万有引力定律、蒸汽机……它们的出现似乎不可解释,却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由此现代人必须创造出一种时间图景来在不至于威胁到制度的基础之上容纳这些事物。通过一种独特的时间观,这种现代时间(modern temporality)通过“革命性的奇迹”出现,以进步为口号,从而完美地实现了两个目标:一、告别了过去;二、在否认杂合体增殖之基础上解释了其产品的出现。
完成了上面两个工作,外在的伟大分界,即现代人与前现代人分界,在纯化了社会与自然(非人类与人类)两极的基础上已经顺理成章,因为前现代人即便存在纯化实践,却没有否定转义实践,现代人则不然。前现代人承认“自然-社会”,现代人则不然。前现代人仍然困顿于偶然性与地方性,现代人则不然。
的确如此吗?
现代人通过玩弄“超验性-内在性”的伎俩,“掌握了全部的批判资源,所有的批判可能性”,从而在批判面前战无不胜;通过以一种将过去完全割裂的“现代时间”,宣示了自身之于过去、之于前现代人的优越性。可正是这种战无不胜又将现代人自己推向了绝望的深渊,由于杂合体的无控制地增殖,其产品终于来到了现代人所能操控的极限点,现代制度徘徊在混乱、无序之状态的边缘。后现代人揭露了现代性的悖论,可拉图尔认为他们抓错了重点,他们寄希望于一种没有传义者的直接的世界,进而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沟壑越来越大,由于没能对现代制度提出真正的指控,最终落脚于一种人和物完全分离的“随波逐流”的无意义世界。
拉图尔希望建立一种对称性的比较人类学(comparative anthropology),用集体代替自然和社会的对立,用重新引入转义代替否定转义,用多重时间代替线性的现代时间,用动员规模的差异代替认识论断裂,用关系主义代替相对主义与普遍主义,最终在一种人类学基质的基础之上看待前现代人、现代人、后现代人。当列维-斯特劳斯从南美洲雨林中归来、向欧洲人介绍他带回的那一帮怪物,宣称他们与我们没什么不同时,他仍然是个欧洲人;拉图尔从欧洲的实验室里出来,向现代人介绍他带回来的那一帮怪物,并宣称我们与他们没什么不同时,他从未现代过。
最后是个人发言:今时代的人在谈及自身时总是喜欢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虽然我们造成了环境污染,可是人类社会总归不受自然支配了;虽然仍然存在压迫和剥削,但是人类文明总是向民主、平等发展的;虽然科技理性将人束缚在铁牢笼里,但是理性光辉的闪耀毕竟是人类之于动物的本质差异……这种自戕与自恋纠缠的状态简直根本是现代社会本身的伴生物,拉图尔给了我们一个解法,也唤起了更多反思。问题是我们该何去何从,后现代或许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跳板,而每个人心里最终都会有个选择。
:虽然翻译有些鸡肋,但我认为译者对“对称性”的翻译是准确的而且反映了拉图尔的本意,原文中已经提到拉图尔的对称性(symmetry)来自Bloor的“The First Symmetry”,拉图尔将其扩展为“Generalized Symmetry”。拉图尔在文中不仅详细论及了二元论(Dualism),同时论及了社会学的双重建构(double construction),而他的对称性不同于此两者。同时,从拉图尔意欲颠覆传统的自然与社会的二分、拉近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并且用拟客体(quasi-objects)和拟主体(quasi-subjects)代替之以强调相似性的从层面来看,使用对称性也是合适的,因为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都是“能动”的。
再ps:除了为人熟知的那些概念,个人觉得“稳定性”概念似乎也很重要。另外就是他对于“时间性”以及“革命”、“进步”的观点也值得思考。
再再ps:关于“Translation”和“mediation”。中文版里一会儿用转义一会儿用转译摸不着头脑,特地查了英文版,发现还真是,前两章大部分都是用“Translation”,译为“转译”,2.9章节处同时出现“translation”和“mediation”,后者译为“转义”,第三章以后大部分都在使用“mediation”,直到快结尾。国内大部分使用“转译”来表述这一关键概念,不明白如果转译和转义可以替换的话,为啥用两个词。